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朱良志:一树桃花心中开——读《大学新语文》有感
【时间:2007/9/23 】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作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良志】 【已经浏览5671 次】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缘,读到一本令我怦然心动的书,这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学新语文》。它勾起了我对大学生活的回忆。文革刚刚结束,我有幸挤上大学的门,那是一个知识干渴的年代,现在我还能回忆起当初拿到一本《大学语文》时心中的激动心情,如今我还能背诵一些那本书中所选的名篇佳构。很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之类的教材出了很多,选文的面也扩大了许多。我在大学工作,每每和同学谈起读书之事,谈到我对《大学语文》课的感情,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很多大学生对这门课挺漠然。他们给我谈的主要问题是,《大学语文》教材过于陈旧,不是说它的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其中选文也在不断变化,但是其基本思路却很少变化,大学语文课被当作一门语言技能课、文学欣赏课。有的同学对大学语文课过于重视宣传的功能颇有微词,这门课程常被当作国粹宣传课、道德教化课,成为政治课的延伸形式。这使我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在那时令人感动,如今却少人问津?我以为,这是时代变了,那时我们追求的是知识,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大学语文传递知识的功能相对减弱了,而性灵提升的作用却应该加强。如今的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超越知识,切入性灵,更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改变思路,首先需要一种合适的教材,一种突破知识性、工具性的教材。现在我手上拿到的这本《大学新语文》正是这样的教材,虽然它并非尽善尽美。这本教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突破原有大学语文教材的范式,弱化工具性、知识性,而突出价值性,即以大学生的“精神成人”为根本目的,这颇契合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全书的选目是围绕如下关键词而展开的:青春、仁爱、恋情、自由、良知、敬畏、乡愁、英雄、记忆、坚韧、诗意、自然等。读者从这些关键词的选择,就可领略到编选者的崭新思路,感受到他们致力于大学生精神构造的良苦用心。这里所选的也多是经典妙文,但他们的用意并非在清词丽句,而在宣扬一种普世的价值。虽然其中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知识性,但其宗旨并非在知识的介绍,而在一种精神气质的宣扬,在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食粮。读这样的文字,时时感到性灵的冲击,时时勾起人的现代生存境遇的反思。因为编选者本着“现代人文,经典诗文”的宗旨,虽然它选择的多为过去时代的经典读本,但它所关心的是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关心青年人的文化选择,关心的是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感伤,他们飞扬的意志,他们如花的青春。细读这里的文字,我真信了编选者所说的,阅读史,就是心灵史,读别人的文字,也扣问着自己的心灵。这里的文字荡漾着一种春的气息,美丽的情怀,我将其戏称为“桃花精神”。读这样一本书,我感到一树桃花心中开。请允许我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桃花在中国是不平常的花,虽然她没有博得四君子的盛名,也没有岁寒三友的佳誉,但这朵花却在中国文化的灵囿中盛开。桃花象征着灿烂的青春、不灭的希望和澎湃的热情,转瞬即逝的桃花,又彰显着人生命的短暂和飘忽,花落花飞飞满天,不知扣响了多少人颤抖的心弦!
   
桃花的精神是诗意的。古代中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说是有一位神人,叫安期生,一日,大醉,以墨洒于石上,后来,石上便绽开了绚烂的桃花。石上的绚烂,是永恒的绚烂,在生命的沉醉中,无处不有桃花的灿烂。海枯石烂,桃花依然,这就是一种诗意的精神。像《大学新语文》首篇所选的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教授《雾中的剑桥》所说的,剑桥的精神是科学精神,再加上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在求真,艺术精神在求美。在我看来,科学的精神如白天,有日光下的清晰,艺术精神如夜晚,有明月下的缱绻。人需要求知,但求知并非是人生命的全部,如孔子所说“知者不惑”,知识只能解决“不惑”的问题,人的生命是微妙的、玲珑的,人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性灵的安顿。诗意的情怀,其实就是为性灵找安顿之所。人的生活不能完全摆脱目的性,人的一生也多伴着功利,但当一个人的一切都是围绕目的和功利而展开的话,这样,生命将会是黯淡的。诗意的情怀,其实是建立一种生命的信心,一种超出于物质生活之外的灵魂承担。人文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培养,人的培养的根本因素在于人的精神气度。就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来看,有知识我、德性我和境界我之别,知识我是技能的,德性我是道德的承担,而境界我是一个生命的徽章,是生命的态度,对自我、人生、宇宙的态度,它突出的是人的价值性。人的心灵境界,并非可以道德来取代,它是个超道德的领域。这个超道德的领域,正是诗意的世界。《大学新语文》正于此致力人的内在胸襟气象的塑造,它所彰显的英雄气质、诗意情怀,对生命追忆的盘桓,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
   
    桃花的精神是青春的精神。春天来了,春水荡漾,名之曰桃花汛。春阳之中,青年男女在绚烂的桃花下、茵茵的绿草上,许下爱情的诺言,所以中国人将桃花运,比作人的情爱。桃花又是纯净的,象征一颗毫无尘染的灵魂。青春的精神是活泼的、自由的、热情的、仁爱的。所以,中国哲学将生、仁、春三者融为一体,生生不已的创造精神,就是春天的精神,仁义的精神。仁义和爱的情怀,是创造的情怀、天真的情怀、纯净的情怀。《大学新语文》一扫沉闷和阴晦、虚伪和机心,为“精神成人”的年轻读者准备了这一道青春点心。书中“仁爱,天地最美”、“爱是难的”、“青春在呼号”等章节,选编了大量充满盎然生趣的篇章。读这样的诗文,感觉到天地的开阔、乾坤的美妙、人情的高严,大地乃是一欢乐场。偶然的生命来到这世界,吮吸着这世界的甘甜,让浊浪退去,让阴风退去,让阴鸷的暗算退去,还一颗莹然的青春之心。
   
    桃花的精神是充满着希望的精神。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个夸父追日的故事,有个大力士夸父,想和太阳竞走,追不得,渴了,饮大河之水,河水不足,最后渴死了,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于是天下都有灿烂的桃花。这是一个美妙的传说。白居易有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此生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这诗和夸父追日神话所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就是桃花是永恒的,桃花的灿烂是永恒的,它所突出的是希望的格调。桃花纵然灿烂,但转瞬即逝,一夜桃花雨,无情随水流。然而生命是不绝的,只要你心中有坚忍的希望,有不灭的情怀,桃花依旧灿烂,春风依然轻悠。在《大学新语文》中,可以说充满了这样的精神。希望,理想,坚忍不拔,昂然不朽,就是其中宣畅的精神。生命要有生命的强度,刚健而不陷,生命只有在强力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张力。这本书,正是为读者鼓荡起希望的风帆。正像编者所说的:“身材高大的灯塔看守人,在自己卑微的一生中,多少次在惊涛骇浪的黑夜亮起灯塔,默默显示着大海的希望之光。”
   
    桃花的精神是自我的精神。禅宗中有灵云悟桃花的故事,沩山的弟子灵云向沩山师问道,苦苦寻求,难得澈悟,一次他从沩山处出来,突然看到外面桃花绽放,鲜艳灼目,猛然开悟,并作有一诗偈以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个故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它的核心在于人的真实自我的发现。人原来耕种的不是自家的田地,人原来观照的不是本地风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田地,有自己的本地风光。你的心中有真实的自我,没有必要丢弃自己的真性,让心灵成为他人意识的跑马场,任凭别人朝纯净的心灵中涂上脏乱的颜色。灵云悟桃花,悟的是自己的真性。春就在你的心中,桃花就在你的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性,都有自己心中的桃花。桃花只有在孤迥特立、无所遮蔽的境况下才能绽放。独立的自我,自由的精神,无所遮蔽的情怀,对于一个个体生命来说,是至为重要的。在《大学新语文》的编者看来,他们就是要寻找这样的真精神。他们认为,人生的路,就是寻找良知的过程。

这就是我读《大学新语文》所感受到的,愿这本书能给大学的青年朋友带来灵魂的清泉。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8116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