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王巍:两种思路助大学语文教材“复兴”
【时间:2007/9/22 】 【来源:新华书目报 2007年7月5日 】 【作者: 王巍】 【已经浏览2989 次】

    1978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其课程设立经历了初期的兴盛后日渐衰落。时至今日,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有必修,也有选修。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1月始,“大学语文”已成为一些大学,包括理工类大学的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如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而此前对学生是否选修不作硬性规定。在北京地区,已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家高校宣布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程。于是有人预言,在经历了初期的全面兴盛,及在实用主义观念的强化下,诸多高校停开大学语文课程的衰落期之后,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思想回归的背景下,即将迎来自己的复兴时期。而各院校师生对大学语文教材的需求加大,给教材市场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出版社之间的竞争。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400多种。这些教材内容结构大同小异,大多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选收古今一些文学性范文,加上一点注释和简要导读。常见的教学方式则是以老师串讲为主,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被讥笑为“高四语文”。
   
    当然,在这400余种大学语文教材当中,也不乏精品。有的是沿用多年的经典,有的则是新出版不久的佳作。由齐森华、王步高、陈洪分别担任主编的几个版本的《大学语文》,由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和《大学新语文》,及外研社的《新编大学语文》、江苏教育社的《高等语文》等在高校师生中也有着不错的口碑。由温儒敏任总主编的即将出版的《中国语文》系列教材,更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书还没有问世,就已经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其中,《大学新语文》和《中国语文》代表了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两个方向,两位主编夏中义和温儒敏分别就各自的教材编写理念与特色发表了高见。
 
    为“精神成人”提供食粮
   
    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夏中义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分别推出的《大学人文读本》与《大学新语文》,代表了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主流思路:以人文性为主要目的进行设计。两种教材均以鲜明姿态打出“人文教育”牌,宣称要为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提供食粮。除《大学人文读本》与《大学新语文》外,外研社的新版《新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等教材,从最近几年的修订方向来看,也是在往“人文性”靠拢。
   
    “人文教育课程在高校存在的意义,就是能够直接应对大学生的成长烦恼,解除他们‘精神成人’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疑虑、徘徊、痛苦、郁闷。”夏中义称,“大学语文理所当然地该成为人文教育过程中能够应对上述问题,且可以起很大作用的一门课。但是目前流行的教材不能起到这样一个作用,它们大都是单纯知识层面上的,而不是价值论层面上的。所以,才有了《大学新语文》。”
   
    夏中义说:“《大学新语文》‘新’在哪里?与时下流行20余年的同类教材相比,《大学新语文》首先‘新’在它凸显价值性,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所以它不附中华朝代年表、古汉语语法及古诗词格律简介,而是更关切如何让本课程在本土语境下,对净化且优化大学生精神素质之神圣天职有所担当。”他进一步进行对比后称,流行教材所呈现的基本上仍属中国文学的“国粹”框架,《大学新语文》则主张将民族传统置于人类普世价值谱系下审视与重估。《大学新语文》同样珍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但不仅仅是把它视为列祖列宗留下的瑰宝,而更因为“它们至今对现代人类文明的演进仍不乏启迪,是值得人类信奉的普世价值谱系赖以构成且丰富的重要部件”。
   
    为了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大学新语文》的编委在选文时注意体现这样的一个原则:如何使一个人的灵魂变得博大。同时充分考虑了经典性和现代性的融合,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融合,国粹性和世界性的融合。具体到文章的选择,主要参照以下三点:一、文学价值高,一般是文学经典;二、内容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教育、经济、科学等范畴,表达的是思想界的最强音;三、包括各种文体。同时,《大学新语文》中的所有选文都是以情动人,在情感上动人,在情怀上动人,在情操上动人,为大学生构建“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编选范围除几千年的中国文化遗产、近现代西方佳作、五四以来的不朽文字之外,还有1978年前后中国在“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历程中留下的珍贵篇章,像曾卓的《有赠》、冯晓虎的《永远的白玫瑰》、林贤治的《自由与恐惧》、黄钟的《谦卑地使用权力》,以及夏衍的《整人》、聂绀弩的《悼胡风》、杨宪益的《无题》等,充分体现出文选与当下语境的精神血缘,因而更具亲和力与针对性。
   
    《大学新语文》按主题词立章,依次是:青春、大学、仁爱、情恋、自由、良知、敬畏、乡愁、记忆、英雄、坚忍、希望、自我审视、反讽、诗意、自然。每个主题词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指向有利于大学生“精神成人”的维度,每个主题词下的选文有2.5万字左右。每章结束后还设有“编者点击”“圆桌议题”和“阅读链接”。“编者点击”是将编者对选文独特的理解和不俗的思想融于其中,与选文相映生辉。“圆桌议题”则根据本章选文内容给出相应的思考题,深化学生对该章主题的进一步理解。“阅读链接”是编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阅读经验,根据本章主题开列的进一步阅读的书目,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通过这些尝试,《大学新语文》突破了现有大学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工具性的特征,跳出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使他们认识到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追求一种健全的、审美化的生存。《大学新语文》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融入其中,改变了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
 
    重唤对大学语文的兴趣
   
    许多师生对大学语文教材的要求都很实际,希望能“短平快”地解决读写能力问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看来,尽管这种要求可以理解,但却不容易做到,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积累,而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一般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就两个课时左右。他认为,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虚,不能脱离“语文”去笼统讲“人文”。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也难于取得好的效果。这样做还会使语文教育过于“虚化”,也难于取得好的效果。
   
    在温儒敏看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设计,以及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其目的首要在于重新唤起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他称这是“短期目标”,但“有利于达到长期效果”。他强调,诚然要注意突出“人文”,但不能脱离“语文”,要把重点放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上。
   
    由温儒敏任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主持编写,即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语文》教材,就在这些方面作了尝试。这套教材体现了前面所说的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主的定位,注意突出“人文”,但不脱离“语文”。温儒敏介绍说,教材取名为“中国语文”,意味着更加强调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体认。在教材编写中力求更加适合当今大学新的语文教学结构和学习方式,建立比较可行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使这门课日趋成熟,真正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与重视。
   
    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学校与专业需要,《中国语文》共编写了5个版本,分为理科版、文科版、艺术专业版、应用型院校版,以及髙职高专版,此外还有一本《应用写作》。课文选目部分有所不同,“这是考虑到不同院校专业的需要,课程设计则尽量体现各自的版本特色。”
   
    《中国语文》的选文以文学名篇为主,也适当扩展,增加了哲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篇目,以引起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同时让知识接触面宽一些。选文遵从三个原则:第一,语言要美,可读性比较强,最好有趣一些,尽量选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悦读”,又能启迪心智的“美文”。第二,注重经典性,所选多是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篇章,有示范性,古代文章的分量大一些。第三,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比如,理科版的科技文多选一点,艺术专业版特别选收了一些画论、书论,等等。几个版本的体例编排也各具特色。髙职高专版是按由古至今的顺序编排,突出文学性,大致按文体划分为15个单元。其余几种版本都包含几个大的文类,古今混合,安排若干单元。有的版本还专门有阅读、写作和文章修改等知识部分。教学中完全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调整组合各个单元的课文。如考虑到先易后难,授课时也可以先讲现代部分,后讲古代部分。也可以古今杂糅,重新架构。每一课都有“阅读提示”,主要介绍作家作品的背景,引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要点、难点与方法。“问题与思考”一般有3至4道题,其类型与难易程度略有不同,习题以开放性的思维为导向,起码有一道题偏重语文素养。每一版本的教材都备有“教学用书’,方便教师备课。
   
    “当前,在整个教育体制还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大学语文也不可能成为核心课程的情况下,我们开语文课到底能做到什么?”温儒敏说,“我们注意到,在高考体制下,一般学生容易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学生读书也比以前少了。因此,可以把目标定在‘重新引起大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上。只要有了一些兴趣,就能激发潜能,主动学习。要让大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自己有兴趣找书来看,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力,养成髙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甚至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生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编的《中国语文》不止是一部教材,也是一种实验,实验建设一门富于变革意味、能受到学生欢迎的新的大学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586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