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范少林:关于《诗经》教案
【时间:2007/9/8 】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语文网站2007-4-28 】 【作者: 范少林】 【已经浏览7908 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最初并不叫《诗经》,在孔子时代,《诗经》有两个名称:一个是简称为《诗》,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另一个称为《诗三百》,这是因为《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名时便举一个整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学说,单独提倡儒家学说,尊孔子整理过的书为经典,设立“五经博士”的专门官职,这样便确立了《诗经》的名称,后人也就沿用下来了。

《诗经》又称为《毛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鲁、齐、韩、毛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鲁人申培公传《鲁诗》,齐人辕固生传《齐诗》,燕人韩婴传《韩诗》,赵仁毛亨、毛苌传《毛诗》,鲁、齐、韩三家诗都先后失传,只存有《韩诗外传》。我们今天读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毛亨作诗注,叫做《毛诗故训传》,所以后人又称《诗经》为《毛诗》。
 
关于风、雅、颂
 
《诗经》里的作品是按《风》、《雅》、《颂》三部分来编排的。《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又分《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另外有六篇“笙诗”,又目无辞)《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什么叫做风、雅、颂呢?古人为什么要用它为《诗经》分类呢?这个问题,汉以来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经过一千多年的纷争、探索和近代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风、雅、颂都是乐调名,《诗经》的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宋代学者郑樵,他在《通志序》中提出:风土之音曰“风”,朝庭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就是土调的意思。古人所谓风,多指声调说的。好象现在的申曲、昆腔、绍兴调一样。《诗经》中的“风”,又称“国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也就是指相对于“王畿”一一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一一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手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对于地方乐而说的,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左传》:“天子之乐曰雅。”这大概是出于尊王的观念。好象现在人叫北京的乐调为京调,叫用京调唱的戏为京戏一样。风、雅的区别,好像现在地方调和京调的区别一样。《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清代学者阮元,从训诂学的角度,考祭 “颂”的本义,说“颂”字即“容”字,也就是“舞容”的意思。因此,“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曲。这一解释是有说服力的。古代祭神祭祖是王朝的大典,要扮演歌舞,“颂”就是用于这种场合的一种舞乐。
 
关于赋、比、兴
 
前人从《诗》三百中归纳出所谓“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概括和总结了《诗经》的艺术技巧,揭示出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本特点。
 
赋、比、兴与风、雅、颂旧时合称“六诗”或“六义”。
 
南宋朱熹认为: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诗集传》卷一)
 
简而言之: 赋即铺陈直叙,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即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笔况,使它的特征更突出,更鲜明,或更能暴露其本质;兴即起兴或或发端,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儿,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事。
 
赋、比、兴三者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秦风·蒹葭》
 
这首诗究竟为什么而写?他要追寻的对象是谁?至今尚无定论。
 
《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根据这个说法,就认为诗中所追寻的“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朱熹斥之为穿凿。朱熹《诗集传》:“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今人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怀念恋人的作品。

此诗三章重叠,各章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首二句以蒹葭起兴,描写了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带了点凄凉的意味,对视中所书写的执著的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而且,因为它是主人公目之所见、情之所趋,因而兼有了写景叙事的作用。同时,蒹葭的茂盛、霜露的高洁,也烘托出抒情主人公炽烈的追求和纯洁的爱情,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向,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痛,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抒情主人公虽执着追求,但眼前是茫茫一片秋水,所怀念的人远隔着秋水,可望难即,因而,诗句中荡漾着无可奈何的心绪和空虚怅惘的情致。
 
接下来四句是写男子在河边徘徊,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徊从之,道阻且长”,这是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示意终不可达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却人影迷离,不能到达她的面前。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执着之意可见;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想难近,终归不得,怅惘之情愈深。
 
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这首诗最有价值、最令人共鸣的地方,是创造了“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这一意境的构成是:追寻者——河水——伊人。由于诗中的伊人是模糊的,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是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产生共鸣。实际上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景的一个艺术范型。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涧,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它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天地。这种意境的整体象征,使《蒹葭》具有了难以穷尽的人生哲理意味。王国维曾将这首诗与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认为它“最得风人情致”,显然是着眼于它的意境的人生象征意蕴。
 
全诗三章,诗人用了一唱三叹重章式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这是诗经民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有利于诗人感情的充分表达,增加诗歌的感染力。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叹,佳者多有余音。此则兴尽首章,不可不知也。”这里“首章已成绝唱”的评语,确实是非常深刻的见解,但“兴尽首章”、“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却未为的评。首章虽是“绝唱”,但却并没有“兴尽”,二、三章那些变化的字句,也不仅仅是换韵,而是表现了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和诗人感情的发展。由于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为霜”、“未唏”、“未已”的变换,从而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进一步衬出诗人的等待、追寻时间之长,思念之深,惆怅之情之深重。而“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三个“溯洄”“溯游”,三个“宛在”从空间转换的角度,表现了诗人复杂的逐层加深的情感力量。“溯洄”“溯游”的再三复叠,极写了诗人在宽广的空间,上下寻觅伊人的求索之情,“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整首诗在反复的咏叹中,寓变化于单纯,托繁复于简约,写出了时间的延续与主体空间的多种角度和层次,形成了一个有深层结构的境界,从而曲折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情感流程的变化,形成回环往复、委婉动人的感人力量。
 
《蒹葭》最独特的美在于它的含蓄与朦胧。原本抒情主人公所面对的只是一片寂寥苍茫的深秋景色:秋水漫漫,芦苇苍苍,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他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另一方,于是想去追寻她,以期欢聚。但不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总到不了她的身边,她仿佛就永远在水中央,若即若离、若隐若现,迷离恍惚,这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正是主人公痴迷的心情,正可谓“无限相思,想象如见。”
 
 
试题
 
1、为什么说《诗经·蒹葭》一诗在反复咏叹中,寓变化于单纯?试作具体分析。

全诗三章,诗人用了一唱三叹重章式的结构形式,(2分)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反复的咏叹中,寓变化于单纯,写出了时间的延续与主体空间的多种角度和层次,形成了一个有深层结构的境界,从而曲折细腻地展现了主人公情感流程的变化。(3分)三章之景的描写,也兼刻划了时间的变化,从“白露为霜”——“白露未唏”——“白露未已”,进一步衬出诗人的追寻时间之长,思念之深,相思之苦。而三个“溯洄”“溯游”,三个“宛在”从空间转换的角度,表现了诗人复杂的逐层加深的情感力量。(4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42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