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文贵良:《翠翠》教案:不悖乎人性发展的乡村牧歌
【时间:2007/9/8 】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大学语文网站2007-4-28 】 【作者: 文贵良】 【已经浏览7265 次】

教学目的:

分析翠翠这个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欣赏《翠翠》(《边城》)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心灵感悟。
 
一, 沈从文与《翠翠》:
  
今天,我们学习沈从文的小说《翠翠》,《翠翠》选自《边城》,《边城》是沈从文最美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大家也许读过一些。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2004年,是沈从文诞辰一百周年,他的故乡凤凰举办了沈从文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外许多学者认为,沈从文是中国二十世纪仅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去管他。但至少也显示了沈从文文学的魅力。
   
五四新文学的最大特色是:五四文学是一种启蒙主义文学,知识分子是启蒙者,民众大众是被启蒙者,比如鲁迅提出的改造国民性,在五四知识分子眼中,农村是一个封闭、落后、愚昧的地方,但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到了三十年代有了分化,主要以老舍和沈从文为代表,老舍和沈从文都是描写最底层的人们,老舍写的是北平城市最底层的社会,人物都是一些车夫,小流氓,警察等人;而沈从文的作品描写的是湘西世界里的人物,妓女,水手,兵士,以及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如果说老舍笔下展示的一片“丑”,那么沈从文的小说展示的是湘西世界的“美”,这样就构成了五四新文学对农村描写的另一种空间,可以说对五四新文学的一种开拓。
  
那么,沈从文为什么会去描写湘西世界的“美”呢?这样我们就要稍微介绍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求学经历,沈从文只在自己的家乡读过小学,十多岁就去当兵,在湘西那个地方,认为有出息,有本事的人,就是去当兵,沈从文在外面当兵七八年之后,一个人飘流到北京,想谋求发展,道路就是考大学,可是几次考大学没有成功。他开始创作,写散文,写小说,不想这个小学生的文章还慢慢地被杂志和报纸喜欢了。于是沈从文开始与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来往。不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生活,沈从文这个土包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没有大学文凭,更没有留过学,不懂外语,几次考大学都没有被录取,所以即使后来他成为著名作家以后,他也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当时就自称是乡下人,这种自卑心理反过来刺激了这个湖南人的自尊,更加使他认识到现代都市,现代文明的弊端。在自尊和自卑的心理下,他就用艺术的方式,虚构出一个善良美丽的湘西世界出来,与现代都市进行对抗,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经过过滤的湘西世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湘西世界。

《边城》写于1933年底到1934年春天,在一个报纸上连载,还没有写完的时候,他接到母亲病危的消息,于是于1934年1月7日动身回湘西,他把沿途的见闻感受,每天记下来,寄给在北京的新婚妻子,这些书信后来在报纸上发表,以《湘行散记》为题出版,《边城》和《湘行散记》写在同一个时候,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散文,描写的都是湘西世界的人物风情,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两个不同的湘西世界。所以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把两本书对照看,那是很有意思的。
 
二、翠翠:
    
小说成功的地方,是刻画了翠翠这个魅力动人的艺术形象。在翠翠身上,寄托了沈从文美的理想。在翠翠身上,有打动过沈从文情感的几个女性的影子,也有他的新婚妻子张兆和的影子,但是翠翠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女子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艺术的加工的理想的形象。如果说翠翠是真善美的结合,一点也不夸张。不过小说的落脚点是美。而翠翠的美更多的是通过表现她的纯洁、坚贞的爱情来表现她的美,所以翠翠又是爱与美的结合。

(一)翠翠的美丽:人与自然的和谐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里的山水既指自然山水,也指社会民情风俗。“养”,用的很好,既指自然山水的产品养育了一个人的身体,也指社会民情风俗滋养着一个人的品性。那么自然山水是怎样养育了翠翠的呢?小说中展现的是山水的美和翠翠的美融为一体,不是我们常常说山美,水美,人更美,而是山水的美就是翠翠的美。翠翠生长的地方是边城,一个叫茶峒的地方,山清水秀,竹子很多,一年四季翠色逼人,老船夫就是翠翠的外公就叫她翠翠,翠翠这个名字唤起的美感是: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富有希望。小说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写: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又教育她,所以天真活泼。好像一只小兽物,如山上的黄麂,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看到陌生人——就到水边玩耍去了。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是一样,尤其是春天一到,温暖的风一吹,万物就生长起来,湖南有一句俗语:见风长。“长养”这个词语用得很好,既指翠翠的身体发育,又指翠翠与风与日的和谐相处,并且自然对她的影影响是向着健康美丽的方向发展的,不然,就不叫养,如养病,养颜,这就显示出自然和人的和谐,自然美和人的健康美丽是和谐的。如果仔细推敲沈从文对“长养”一词的用法还是蛮有意思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这里的“长养”描写的是翠翠发育生长的健康状态,“而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这里的“长养”描写的是自然对翠翠作用的状态,自然对翠翠要作用的状态,就是翠翠从自然中获得的状态,于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对抗消失了,在自然与人之间真正成了和谐共生的状态。“皮肤变的黑黑的”,黑黑的不仅是一种健康,而且是一种美,因为当时写作《边城》的时候,沈从文刚刚结婚,他的妻子是张兆和,在学校里有“黑牡丹”之美称,也许沈从文写翠翠的时候,自然就有张兆和的形象。“触目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写翠翠眼睛清澈明亮,象水晶一样,写的是眼睛的光泽,这种清澈明亮来自于青山绿水。在春天或者夏天的早晨,雨后,都有鲜亮鲜亮的光泽,人看多了。这种光泽就移植到了人的眼睛上,自然的美和人的健康美丽是统一的。小说接下来是把翠翠当作小兽物来写,这一段总的说来是表现了自然美和人的健康美丽是和谐的,也刻画了翠翠天真活泼美丽纯洁,所以,自然美不仅能给人一种外表的美,也能给人一种人性的美。
小说在写翠翠和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之前,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边城淳朴的民情风俗。这种淳朴,不仅是翠翠身上人性美和自然美的生长土壤,他也是在翠翠身上的投射。小说表现边城的淳朴,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刻画的。比如:

写老船夫,老船夫也是小说中刻画成功的人,老船夫如何让乘客,方便,舒适,及时,对于老船夫来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命。

写掌管码头的船总顺顺,有钱有势,但是并不盛气凌人,而是和气待人,乐善好施。

写妓女,因为在边城,有水手,有商人,妓女的事业也有了,这里的妓女并不以赚钱为唯一的目的,对于陌生人,当然是先交钱,而对于熟悉的人,钱就可有可无。这里的妓女对水手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常常是从商人那里赚了钱,但感情常常是寄托在水手身上。甚至有些还有点痴。水手随船走了,要隔一月两月才回来,妓女有时就梦见水手回来了,有时梦见水手变心了。他们有欢乐,有眼泪,他们的爱憎与平常人没有什么两样。对于妓女的感情,作者用了三个词:浑厚,真切,糊涂,浑厚指妓女的感情不不薄,真切指妓女的感情不假,糊涂指的是相对于城里人说的妓女对水手那么痴,其实是没有用的,因为水手并不是她们的终身依靠,当然边城里的妓女也不这么想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和水手之间的那点爱和憎。

又如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恋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走车路,一种是走马路。走车路,就是通过父母,请媒人;走马路,就是男的给女的唱歌,唱得女孩子心动了,恋爱就成功了。男女的婚姻,有了广阔的自由天地。
 
(二)翠翠的恋爱:天真、纯洁和坚强的人性美:
  
刚才我们讲到,小说把翠翠当作小兽物来写,当作自然界的一个产品来写,这个时候翠翠好像没有人的意识,好像是一个动物世界的自由分子,那么什么时候,翠翠作为一个人开始有了意识,有了人的觉醒呢?那是因为有了爱,有了不属于爷爷只属于她自己的心思,有了一个人沉默的时候。小说写三个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船,由此展示翠翠的爱由萌芽,到觉醒,到追求的过程。
     
翠翠认识傩送,是在误会中认识的,用我们现代人的话,就是缘分,翠翠骂傩送是“悖时砍脑壳的”,傩送并不生气,而是说:你骂人,等一下大鱼咬你,不许叫喊。傩送善意的吓唬,翠翠一直没有忘记,后来知道这个人就是傩送二老,翠翠又惊又喜,傩送二老就是边城里传播的岳云,岳云用现代的话说至少是一个帅哥。翠翠沉默一个晚上,傩送二老的影子已经在翠翠的心理有了一个明亮的点。
    
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又去看龙船,没有见到二老,押船出去了。倒是傩送的哥哥大老天保送了老船夫一只鸭子,但是翠翠不希罕,在回家的路上,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滩?这个时候,只有傩送二老的船在下清浪滩,翠翠的这句话是很有意识的,非常含蓄。翠翠对傩送的爱是含蓄的,羞涩的,淳朴的,对于一个乡下姑娘来说,她不会直接说出她爱谁的。她明明想问傩送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滩,但是这么直接又不好意思,就用爷爷的船来替代,这表明翠翠已经开始牵挂一个人,想象一个人,当一个人的现在生活在你的想象中出现的时候,恐怕是对这个人在感情上有一份依托了。

小说的时间起点,是第三个端午节的时候。这个时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有了新的发展,两个人的心中已经比较明确了,但是,又增加了新的因素,天保已经走车路,请媒人给老船夫说了,但是老船夫要翠翠说话,翠翠总是不答应,傩送自己也给老船夫送酒来,另外有一个女孩子,用一座碾坊陪嫁,要嫁给傩送,加入了竞争,而傩送是宁愿要渡船的。这个意思是兄弟两个在一次谈话中说到的。于是兄弟两个去唱歌,天保不会唱歌,阿傩送是会唱歌的,这样就不公平,于是傩送说两个人的哥都由他唱,翠翠喜欢谁就是谁,但是天保是那种直爽的人,决定自己唱,弟弟先唱,天保一听弟弟唱完,自己就不敢唱了,于是第二天就随着一只船走了,不想在路上出事了,天保淹死了,傩送再也没去唱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总没有一个结果,天保淹死以后,老船夫做过努力,但是傩送喜欢翠翠,却讨厌老船夫,怪老船夫办事不爽快,害死了天保,傩送就总是到外面去,老船夫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去世,只留下了渡船和翠翠,这个时候,船总顺顺要翠翠到他们家里去,而翠翠觉得傩送没有回来,自己这样过去,名分不当,还是先撑渡船,等待那个人回来,表现他的坚贞与坚强,这个时候,翠翠只有十四岁。
 
(三)翠翠与天保、傩送的恋爱:人事,伦理,男权与现代文明:

天保死了,傩送出走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翠翠一个人撑着渡船,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句子意味深长,总的说来,《边城》还是一个悲剧,那么会产生一个问题:既然《边城》中的湘西世界那么淳朴善良,每一个人都那么好,我们看不到恶的力量,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为什么?翠翠的爱情悲剧有四重原因。

第一,人事。翠翠对傩送的爱是一个浑沌的爱,翠翠爱傩送二老什么,翠翠并没有说起,他与傩送的对话也只有几句,这是一种浑沌的爱,但也是一种整体的爱。他是不能说破的,说破了,那份爱的整体性便破坏了。整体的爱,由于人事的参与而没有成功。人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展示。在这种展示中,每一个个体都是有限的,但是人事的完美发展却要求每个个体人都是全知的,这样即使在没有恶的力量的参与下,人事也会出现错位。我当年在湖南的家乡教书,有一位同事精心打扮一番,由我们中学的校长带着去另外一个乡的中学相亲,看上了那学校的一位女教师,在我们看来,这都是很相配的一对,那正好是十二月二十三的日子,天空还下着小雪。结果呢,还有一个乡的一位年轻老师也由校长带着去相亲,他们四个人在女孩子的家里见面了,心里都知道是对方的打算,可是都不说破的。女孩子的父亲做过什么村长之类的,热情招待这四个不速之客。四个人一起喝酒吃饭,天南地北瞎说。最后,没有一个成功的。用唯心论说,这是天意,其实就是人事。如果他们不是同一天去相亲,而是前后不同去相亲,说不定有一个会成功。人事,在《边城》的世界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事情与事情之间的错位。翠翠关于婚姻的事情,几乎就没有发表过意见,天保的媒人几次问老船夫,老船夫问翠翠,翠翠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只有沉默,翠翠有时不明白自己要什么,但他明确知道自己喜欢的不是天保,而是傩送,但是她不知如何表达,这样老船夫就不知道翠翠的真意,天保就一直得不到一个明确的回答,等到两兄弟来唱歌的时候天保知道自己肯定在这场较量中要失败的。

第二,伦理。天保和傩送两个人来唱歌获得翠翠的情感,这是符合湘西社会中走马路的方式,可是两个人的歌都由傩送来唱就不正常了。在湘西解决爱情的办法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决斗,就象普希金做的一样,决斗不是枪击,而是打架。但是出于兄弟的伦理感情,天保和傩送都不愿意照打架的方式解决。兄弟两个人的唱歌,首先由傩送提出的建议,他代替天保唱歌。我们讲的一种伦理已经渗透在爱情的竞争中,使得走马路,变得有点奇奇怪怪。这一场唱歌可以说摧毁了天保的自信,对翠翠的希望。可是这种摧毁恰好又是发生在一种伦理的掩护之下的,这是一种温情脉脉的伦理感情,不能说傩送提出的办法就不对,站在他的角度,他觉得这是一种不伤兄弟感情的方式,可是对于天保来说,这场温情脉脉的伦理唱歌对他的伤害肯定是深刻的,如果是在一场决斗中失败,败也败得痛痛快快。天保失败,这种失败,还无法表达,无法发泄,他不知道老船夫为什么迟迟没有回答,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弟弟同时也喜欢上了翠翠。人事与伦理的参与,压抑了天保。在这种情形下,他离家押船出走。事情就那么凑巧,他本来是熟悉水性的,可是被淹死了。天意?人事?

第三,现代文明。王团总以一座新碾坊加入爱情的竞争中,说明以商业、资本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开始渗透到湘西世界的爱情竞争中。翠翠说,碾坊陪嫁,希奇事呢,这说明以前不是这样的。但是这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过程,白塔的倒塌象征了湘西边城原有的文明体系的崩溃,重建白塔只不过表明了作者的一种美好的愿望:重建湘西世界的乡土文明,但是实际上不可能。

第四,男权思想。老船夫死了,翠翠一个人在撑渡船,这个消息,傩送是不是已经知道了?这个凄凉的悲剧肯定传开了,以傩送二老的名气,我想很有可能已经知道了,即使不知道,如果不回来,只能对傩送做如下理解:失去兄弟的悲痛,对老船夫的讨厌,已经高于对翠翠的爱情。我把这种情形概括为有伦理因素加入的男权思想。
 
三、乡村牧歌的抒情格调:

从艺术风格来说,《边城》是一首纯粹的诗,是一支浪漫主义的乡村牧歌,创造了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得小说有浓厚的诗意美。《边城》扩大一点说,表现的是沈从文心目中的湘西世界,山,水,边城,人,风俗,融合着在一起,建造了一个恬静,安详,温馨的世外桃源。

第二,把人性美的展示放到了一种舒缓自如的叙述节奏中,使得整个故事有强烈的抒情的意味。
 
四、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16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