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丁晓萍:一本受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大学新语文》
【时间:2007/7/20 】 【来源:新浪BLOG博客 2006-10-28 】 【作者: 丁晓萍】 【已经浏览3317 次】

    当我知道北大出版社将出版《大学新语文》的时候,心中是充满期待的。主编夏中义老师虽是我的同事,却属于我的老师辈,是我尊敬的师长,尤其是他对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的执著关注常常令我感动;北京大学是我的母校,我对北大出版社自然又有别样的感情,对北大社的书更是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大学新语文》能对改变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有所作为。大学语文自八十年代恢复以来,越来越受到各大学的重视,成为众多非中文系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但这门课也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国家越来越重视;另一方面,因为是公共课,又不像英语那样有四、六级这样的“硬坎儿”要过,学生大多不太重视,只是为了挣这两个学分而不得不来上课。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将近八年,对这种尴尬体会颇深,也一直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在学生这个环节上能改变一些现状,让他们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不再把它当作与中学语文区别不大的“高四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混学分而上课,但是收效一直不大。因为交大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理工科学生功课繁重,大多对语文兴趣不大,而以往的教材基本上是按文学史或文体编排,选文偏重于古典文学,且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率偏高,显然很难吸引学生。
   
    因此,当我在去年7月份拿到北大出版社的《大学新语文》时,首先是惊讶:大学语文居然可以这样编?因为它与我以前接触到的大学语文教材完全不一样。然后是欣喜:学生会喜欢这样的教材。于是,我还来不及问自己是否准备好了,就决定在九月份开始的课上用《大学新语文》,成为这本教材的第一批试验者。
   
    一个学期的教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艰辛、愉快。艰辛,是因为教材体现的新理念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艺术去传达,这本教材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巨大的,它的凸显“价值取向”、弱化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它的试图“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的意图,都要求教师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前那种语言技能训练型或文学欣赏型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改变多年的习惯又谈何容易?所以说我为准备上这门课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一学期的教学虽然不能说尽如人意,却是愉快的,我不能说学生对这门课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我可以感觉到课堂气氛明显不同,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触动、感动。而期末学生的反馈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大学新语文》所选的十六个主题触及了大学生精神成人过程中将遇到的种种烦恼,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契合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是一本受学生喜爱的教材,而且是一本可以伴随他们成长的优秀读本。

    对这本教材,对这门课,我想学生的评价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感受、他们的批评,都是发自内心的。
   
    同学们首先肯定的是,这是一本有别于“高中语文”、让他们“眼睛一亮”的教材,能在第一时间就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有一睹为快的冲动。
   
    对这样的教材,他们不会再戏称为“高四语文”,不会再马上转手他人或束之高阁。不少同学说《大学新语文》是他们所不多的阅读材料之一,是可以伴随他们成长,可以在今后的岁月里不时拿出来重温与回味的读本。甚至有同学说“《大学新语文》会是我书橱中唯一的一本语文教材。”“我会让它伴随着刚入大学的兴奋和青涩以及对语文课的怀念,一并封存在某个温暖的角落。”
   
    《大学新语文》提升人文含量、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坐标上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追求,以人类普世价值为参照帮助大学生“精神成人”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以“现代人文,经典诗文”为方针选编的篇章,让学生在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的同时,去体悟历史与文化,认识社会与世界,感悟生命与自然。如果说《大学新语文》是编者们用心熬出来的“一锅老汤”,它需要学生在细细品味之后,花时间慢慢去消化、吸收,但这锅老汤确实已经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熏陶,心灵得到了滋润和温暖。有的同学称这本教材为自己的“精神保姆”。
   
    也许,任何一门课、一本教材都难以担当“精神保姆”的重任,但《大学新语文》编者们精心熬制的“这锅老汤”,对于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份有助于他们“精神成人”的、营养滋补的精神食粮,有了它垫底,他们今后的步伐也许会坚定一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让少一些迷茫、少一些困惑,多一些抵御物欲诱惑的底气,多一些明辨是非善恶的眼光,多一份坚持真理坚守良知的勇气。
   
    《新语文》的编者们希望为青春心灵开拓一片可供其自由呼吸与飞翔的“诗意空间”,不是用理念来灌输,而是用美文“动之以情”,让他们从中感受爱、感受美,学会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懂得感恩,懂得理解与宽容,让他们重新感悟历史、认识良知,理解什么是英雄气质,什么是诗意情怀。事实上,教材中那些充满性灵的文字,确实触动了他们的心灵,而越是贴近他们生活、贴近他们情感需求的文字,越能使他们感动、产生共鸣。
   
    不少学生对教材中专门为“爱情”主题设了一章感到惊喜,对这些刚满十八岁、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孩子们来说,《爱是难的》一章是大胆的、新鲜的。
   
    这一章我没有讲,而是把它交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自由组合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课上交流。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兴奋,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爱的认识,有的羞涩、有的大方,有的大胆,这也许是他们第一次如此公开、如此理直气壮地谈论自己对爱的理解,虽然可能还是幼稚的、肤浅的,但都是认真的、真诚的。我想,对他们十八岁时的这样一次体验,每一个学生都会是难忘的。
   
    其实对我来说,上这门课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动的过程,虽然对一个学期的“试验”还有很多遗憾,但当我期末阅读学生们写的文字的时候,还是充满感动与欣慰。尤其让我欣慰的是,不少学生说《大学新语文》让他们重新拾起了对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激起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他们会在课后去图书馆寻找相关的作品阅读,逛书店时看到这些作者的书也会拿起来翻翻,这不就是我们要的效果吗?
   
    我不敢说,我的“大学语文”实现了编者所期待的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的价值基础的效果,但是如果说《大学新语文》是一颗有思想、有性情的“读书的种子”,那么我做的就是传播者、培育者的工作,把这颗种子撒播到学生的心田,为它施肥浇水,希望它能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成长,最终结出累累果实。我愿意继续做这样的传播者,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这个传播者的队伍,把这颗种子撒播的越广越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09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