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长恨歌》的地理问题(姚雪垠)
【时间:2007/7/18 】 【来源:网络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393 次】

千帆兄:

收到大著《古诗考索》已经大约两个多月了。我非常高兴你又出版了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也钦佩你近几年的辛勤努力,结出了一串硕果。接到这本大著,我尽管十分忙,但大部分我都读了,可以说每一篇都使我受到教益。

《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你基本上解决了一个自来莫衷一是的问题。我过去每读白居易的"峨眉山下少人行"常觉奇怪。《长恨歌》虽非边塞诗,与你所论到的诸诗不是同类,但是你的论点对我考虑"峨眉山下少人行"句颇有启发,至少是使我获得了间接启发。

唐代的长安同成都的关系很密切,从长安往成都不走峨眉山下,这应该是常识问题,白居易决不会不知道。同白居易合作,担任写《长恨歌传》的陈鸿,也决不会无此常识,为什么不纠正呢?而且《长恨歌》一写成就受到重视,广泛流传,为什么白居易的朋友们都不指出来这一错误使他改正?他是享了高寿的人,在生前很多年中何以竟没正视这个地理上的常识错误?看来诗人必有艺术上的道理,绝对不是个地理问题。《长恨歌》是抒情诗,至少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又,《长恨歌》用的是浪漫主义写作方法,不是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由于《长恨歌》采用的是浪漫主义方法写的抒情长诗,所以诗人可以不讲究实际地理,用峨眉山泛指四川诸山,也可以不讲究历史实际,写临邛道士去蓬莱仙山寻找杨贵妃鬼魂的情节。倘若诗中写成"剑阁山下少人行",便过于实在。地理写得太实了,便会使全诗的风格不统一。《长恨歌》全诗带着浓重的悲剧情调,充满着想象,感叹,以及缥缈虚幻情境。如果照实写成"剑阁山下",那是出入川北、川西的要道,就不能说"少人行"。但"少人行"三个字,在实际生活中不合理,在诗中却增加了悲剧气氛。这一悲剧气氛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一气贯串。其实,唐明皇驻跸剑阁之夜未必恰好逢着下雨,更未必在雨夜听见檐际的铃声丁冬。这都是渲染悲剧气氛。这一节诗同后边写明皇归途中重经马嵬,"不见玉颜空死处,东望都门信马归",以及他回长安后被儿子"软禁"在冷宫中的大段描写,层层悲剧气氛渲染,都是同样性质。

现在将话头转回到你的《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你的论点很精辟,对解决古诗中的一些"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的问题"颇有贡献。唐代的边塞诗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惯用夸张手法,感情激越,想象力强、意象阔大,因而往往不受实际地理的局限,有时为着强烈对比,也不受朝代的局限。用学究式的眼光看边塞诗,往往感到解释难通。你在《古诗考索》中不仅反映了你的治学态度谨严和学问渊博两大长处,还有第三个长处为许多专治古典文学史者所缺乏,即你深懂文学创作的道理、懂得现代文学理论。这三个长处结合起来,使你在本书中的许多篇文章中常出现新鲜见解,闪着光彩。

你在《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中也谈到岳飞的《满江红》,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近来我在一本学术刊物上读到一篇关于《满江红》的文章,就是完全不了解创作的道理。作者"考证出"贺兰山不是我们熟知的贺兰山,而是在邯郸附近的一座极不出名的小山。他没想到:第一,岳飞是以匈奴比金源,词中已经写明。第二,这首词慷慨豪放,气概雄伟,决不会写一座不知名的小山,那还值得一提么。第三,邯郸以东便是河北平原,随处可以向北进兵,何必要"踏破"那一个并无险要之称的小小的"山缺"?

还有,在这篇考据文章中,为了"凭栏处潇潇雨歇",查了《宋史·五行志》和一些地方志书,查考郾城至朱仙镇一带何时阴雨成灾,因此断定《满江红》的写作日子以及在何处桥上凭栏。这又是枉费心力的工作。词中本来写明是"潇潇雨",现代天气报告中称为中雨,河南民间口语中叫做"锥子雨"。这种雨除非连下许多天,不能成灾,但是最容易引起旅人、骚客、思妇......各种多情善感者的愁闷。既然这种雨一般不能成灾,何必往《宋史·五行志》和地方志中查资料?何况,只要下半天潇潇雨,阻碍行军,就可以引起岳飞的愁闷,何待阴雨成灾?另外考证在某一座桥上凭栏也是没有必要的。岳飞也许是在某一驻地楼上凭栏,或在某一寺庙中凭栏,有何不可?在桥上凭栏,纵然感慨满怀,然而处处雨湿,如何提笔写《满江红》?

由此可见,倘若不懂创作,读古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枉费心力。不少所谓"红学家"也是如此。

你的《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在《古诗考索》中编在首篇,显然是你的力作。我读过之后,也认为你下了很深功夫,作了较细的分析,在中国古典诗美学上作出了贡献。不过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你用心分析出来的道理,对今人欣赏古典诗很有好处,古人写诗时未必意识到这所谓"一与多"的美学法则。是么?


大安!
雪垠
八五年五月二十日于东湖翠柳村
又,我于本月十三日飞来武汉,现住翠柳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58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