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案讲义

《舞会以后》教案
【时间:2008/9/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9012 次】

本章14篇课文中,大多数同学看好托尔斯泰的《舞会以后》,在参与投票的178人中,有102人选了这篇课文。我猜大家是被托尔斯泰描写舞会的高超文学技巧所折服吧?或者直接就是被这篇小说中所描写的华美舞会场面所吸引吧?

确实,托尔斯泰是高明的,这场舞会在他笔下被描写的绘声绘色,让人读了如身临其境。青年人谁不喜欢这样的场面呢?这除了作者高超的描写技巧外,也得益于他的生活经验,年轻时的托尔斯泰就如同小说中的伊凡·瓦西里耶维奇一样,是一个舞会上的好手,也许伊凡就是托尔斯泰自己呢。他在1903年6月18日的日记里写道:“我构思了三部新作品……(其中一部是)喀山一次欢乐的舞会,我爱上了美女科列伊莎,她是驻军首长波兰人的女儿,同她跳舞;她的父亲,一个漂亮的老头,亲热地带她去跳玛祖卡舞。堕入情网”。

(又一说法是以他哥哥谢尔盖的经历为原型的。托尔斯泰读喀山大学时,他的哥哥谢尔盖爱上了当地军事长官的女儿,双双出入各种晚会、舞厅,温文尔雅的军官有时也在大庭广众之中翩翩起舞。一次偶然的机会,谢尔盖亲眼目睹这位上校监督士兵残酷地执行夹鞭刑的惨象,顿时对其女儿的炽热爱情荡然无存。)

其次吸引同学的,也许是舞会上那位美丽高贵的皇后——也就是舞会主人的女儿瓦莲卡吧?她那美丽的容貌和修长的身材,她那迷说拿髁恋难劬Γ乔浊杏淇斓奈⑿Γ绕涫撬琶阑钇玫奈枳耍谧髡弑氏录蛑背錾袢牖恕?/P>

吸引同学们的应该还有男主人公的热烈而美好的感情,他对瓦莲卡的感情是热烈而神圣的,是超越了肉体的,作者写道:“我心中对瓦莲卡的爱,也激发了蕴藏在我内心的全部爱的力量。那时我真是用我的爱拥抱了全世界。”

这一切都没有错。但是,假如仅此而已,那么大家就被老托尔斯泰骗了,或者就只好怪我们自己的阅读能力过于肤浅了。上述种种其实都只是假象,小说真正的主题在于舞会“以后”。当我们注意到舞会以后发生了什么,那么前面的种种场面、人物、感情就全都突然变了质。

舞会换成了鞭刑;设有乐队楼厢的富丽的舞厅,换成了浓雾笼罩的阴沉的空地;那一对对衣饰华美的男女,换成了那一团黑乎乎的人影;欢快热烈的华尔兹、玛祖卡舞曲,换成了生硬难听的军乐声;“蕴藏在我内心的全部爱”,换成一种“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

最强烈的对比,是对瓦莲卡父亲的描写——

在舞会上,“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个器宇不凡的老人,长得端正、魁梧,神采奕奕。他的脸色红润,……明亮的眼睛里和嘴唇上,也像他女儿一样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而在鞭刑中,他的表情变得狰狞可怕,“上校在旁边走着,一会儿瞧瞧自己脚下,一会儿瞧瞧受刑人,他吸进一口气,鼓起腮帮,然后噘着嘴唇,慢慢地吐出来”。

在舞会上,“等到玛祖卡舞曲开始的时候,他灵敏地踏着一只脚,伸出另一只脚,于是他的魁梧肥硕的身体就一会儿文静从容地,一会儿带着靴底踏地声和两脚相碰声,啪哒啪哒地、猛烈地沿着舞厅转动起来了”;而在鞭刑中,“我看见他举起戴鹿皮手套的有力的手,给了那惊慌失措、没有多大气力的矮个子士兵一记耳光,只因为这个士兵没有使足劲儿往鞑靼人的紫红的背脊打下棍子。”

在舞会上,他把女儿领到“我”身边,说:“您现在跟她跳吧,’他说,一边亲切地微笑着,将佩剑插进刀剑带里”;而在鞭刑中,“他一边吼叫,一边回头观看,终于看见了我。他假装不认识我,可怕地、恶狠狠地皱起眉头,连忙转过脸去”。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作者并没有对女主人公瓦莲卡的形象也进行这样的转换,或许,瓦莲卡也并没有这样相反的第二副嘴脸,那么,在这整个事件中,她是不是很无辜?“我”对待她的态度是否有失公平?

这篇小说有另外一个版本,标题是《午夜舞会》,是这样写的:

那时候托尔斯泰是一名青年军官,他爱上了要塞司令的美丽的女儿,两人已经谈婚论嫁。午夜,要塞举行舞会,他和小姐在要塞的花园里散步,突然听到令人恐怖的喊叫声,原来在花园的另一处,要塞的司令官在监督对一个士兵实行鞭刑。托尔斯泰对小姐说:“你能跟你的父亲去说说吗?停止吧。惩罚体现一下就够了。”小姐说:“不,我为什么要那样做,我的父亲在工作,他在履行他的责任……”年轻的托尔斯泰请求了三次,小姐说,如果你将来成为我的丈夫,对这一切,你应该习惯,你听到这样的喊叫应该像没听到一样。你看周围的人们不都是这样的吗?

于是,“我”对于瓦莲卡的失望,爱情的消失,便顺理成章了。

然而,那一个版本更好?我觉得是现在的版本更好,人物形象也更真实。瓦莲卡也许是不应该对父亲的暴行负责,但是,她生活在这个家庭,这个阶级,她与这个阶级完全融为一体,她的幸福只能在这个阶级中获得,而她,也丝毫没有要放弃这种幸福的迹象。这就是阶级。其中也许并不涉及到人品的问题,她确实是美丽可爱的,然而她属于那个阶级。

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这种对世事(阶级社会)的洞达,是他一生思考的结果。他从年轻时就开始这种思考,他在年轻时,曾经爱上一位姑娘,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但是,后来他在一封长信中对两人的性格做了冷静的分析:

他“在心里蔑视上流社会”,因为在上流社会的空虚生活里“一切好的诚实的纯洁的思想会丧失”,“他尊崇宁静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家庭生活”。而她的理想则迥然不同。“她的幸福是:舞会,袒露的肩膀,四轮轿式马车,钻石,跟宫廷高级侍从和高级副官的交往,等等。”他准备在乡下度过一生,“不参加舞会,不买四轮轿式马车,不买特殊的化妆品,完全不跟上流社会交往”;而她则希望住在彼得堡,“一冬天参加四十次舞会,在家里接待好朋友,坐着自己的四轮轿式马车在涅瓦大街上游逛。”

托尔斯泰终于看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只会给双方带来痛苦,于是他给姑娘写了最后一封信,宣告这段恋爱结束。

那么,是否两个不同阶级的人就不能相爱?那倒也未必。我们都看过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讲的就是富家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故事,他们的阶级差异,由于豪华邮轮的舱位设计而变得似乎难以逾越,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阻断他们的爱情,因为罗丝的思想早已不属于她的阶级,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罗丝带上船的毕加索的画作,她随口而出又恰倒好处地引用弗洛伊德的名言,处处表现她属于叛逆的一代,她不能忍受她的阶级生活,甚至要想自杀,一旦遇见来自现代主义思潮中心的巴黎的画家杰克,便不能不被深深吸引,产生强烈的爱慕之情。在这部电影中也有一出舞会,那是三等舱穷人的狂欢,完全不同于托尔斯泰时代俄罗斯喀山的那一场贵族家庭的舞会,设想换成《舞会以后》的女主人公瓦莲卡,她一定忍受不了这种穷人的狂欢——这就是阶级。所以,《泰坦尼克》中的罗丝和杰克有爱情的基础,而《舞会以后》的瓦莲卡与“我”绝对维护不了他们的“爱情”,这就是托尔斯泰要告诉我们的。

豪华邮轮泰坦尼克撞上了冰山而沉没,“我”和瓦莲卡的爱情也撞上了这样的冰山。西方文学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是说作品描写的故事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八分之七部分都隐没在海平面以下——这就是决定故事情节发展的巨大的社会背景。“舞会”只是八分之一,“以后”上演的场景才是决定生活的八分之七。青年人通常只欣赏露出海面的冰山的壮观景象,而托尔斯泰教我们不要疏忽海平面下暗藏玄机的更大的部分,那才是世界最真实的部分。

1903年8月,俄国雕塑家伊·雅·金兹堡为已经75岁的托尔斯泰塑像,有幸听到了托尔斯泰亲自朗读自己的新作,短篇小说《舞会以后》。小说首先出现的是一个流光溢彩、令人眼花缭乱的舞会场面,托尔斯泰以其高超的技巧使听众之一的金兹堡产生了一种恍如亲历其境的幻觉,以至他"看不见眼前的雕像,只觉得自己仿佛在另一个地方似的"。在小说的后半部出现了一个意外的逆转--一个鞑靼逃兵的受刑场面,强烈的效果使得雕塑家只好完全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这一次妨碍我进行工作的不仅仅是我的眼睛;我的手也颤抖起来了,我害怕自己一碰到雕像,就会把它捏坏。"金兹堡后来回忆道。雕像最终成了一件未完成的半成品。对金兹堡来说,这件半成品比他的所有其他作品都弥足珍贵。

我国作家梁晓声说,读了这篇作品,如果说影响我的爱情观的话,我想从那以后,不管多么美丽的女人,如果让我感觉到她的心地要是像那位要塞司令官的女儿那样的话,她就蛊惑不了我。这就是文学给我的。

 

课堂讨论(一)

绘画041   姚一炯、靳晓曼 整理

学生问:这篇小说中,女主人公瓦莲卡没变,而男主人公变了,为什么会变?在变的过程中,爱情逐渐消失,这对女主人公来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老师答:男主人公的变是因为她父亲的原因。父亲的所作所为让女儿来承受,就是这看似无奈又可悲的结果,却大大地烘托了社会中阶级之间,个人道德的差异与矛盾,在小说中主人公间变与不变的安排,不但不是败笔,恰恰使故事情节表达的更淋漓,这样写,人性更加真实,说明了社会中阶级的标签的存在性、现实性,同时也体现了“阶级不等于人品”。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瓦莲卡也许不应该对父亲的暴行负责,但她生活在这个家庭,这个阶级,她与这个阶级完全融为一体,她的幸福只能在这个阶级中获得,而她,也丝毫没有要放弃这种幸福的迹象,这就是阶级,其中也许并不涉及到人品的问题,她确实也是美丽的、可爱的,然而她属于那个阶级!

比较电影《泰坦尼克号》某些细节,也来说明阶级性--Rose一直被强迫穿紧身衣和三等舱中的舞会等细节都含蓄的表达了显示存在的阶级性。男主人公Jike身上体现了放荡不羁,无限奔放的个性,他的格言是享受每一天,享受是合理的,而这正是Rose所要跨越她所在的阶级去追随Jike的原因。《舞会以后》作者虽然没有把瓦莲卡贴上阶级的标签,但他笔下从侧面入手,描绘舞会的融洽性委婉道出了瓦莲卡的地位和精神面貌,恰倒好处地说明了她属于那个阶级。

                                                                                               2006/10/17                                                                                          

课堂讨论(二) 

马彩燕

这是一篇用我国国文翻译的西方文学,我们在欣赏国外文学时首先要看两个方面:一 是作者,二是译者。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作品文学高低的程度。

作者托尔斯泰写的这篇小说与他年轻时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出生于贵族,年轻时过着风流的生活,经常逃课去参加舞会,跳舞跳的非常棒。小说正是以舞会上和舞会以后两种截然对立的场面来描写,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充满欢乐而又华丽的舞会与鞭刑场上的凶暴残虐的气氛;舞会上瓦莲卡美丽的容貌和修长的身材,她的所以的一切都如此迷人,男主人工热恋而美好的感情,对她的群部的爱和舞会后近似恶心的几乎是生理上的痛苦;欢快而优美的华尔兹、玛祖卡舞曲与鞭刑场上生硬难听的军乐声;军官跳舞的动作,可爱而又亲近感人与鞭刑场上凶狠野蛮的行为等等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由此我们发现小说的真正主体并不是“舞会”而是“以后”,其高度并不是在感官上的刺激,而是通过舞会上美好的场面作伏笔,来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沙俄军官的虚伪。
            
讨论问题部分:

问题:文章处处有对照,但“以后”这一层没有提到女主人瓦莲卡,没有这样相反的第二幅嘴脸。但男主人公对她的感情全然改变,便失去了爱情,请问她是否很无辜?“我”对她的态度是否公平?

认为不无辜的同学代表:

冯逸兰同学:“因为她与父亲是同个阶级的人,她享受着这样的权利。”

石慧同学:“环境对人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瓦莲卡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受着她父亲及其贵族家庭的熏陶,所以不无辜。”

何老师回答:“首先我们不应该一概而论地说瓦莲卡受到环境的影响,到底有没有我们不知道,不应该因为不知道而给她下结论。人的身上有超阶级的东西,瓦莲卡虽生活在贵族家庭,但也有超阶级的可能。让我们转过思路来回顾一下恩格斯说的一句话:马克思一生与整个资产阶级为敌,却未必有一个私敌。任何阶级都有分化的可能性,这样人性才会更加丰富,不至于标签式。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瓦莲卡不是一个冷血之人,而是非常热情。我们可以把它联系到《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主角一个是富家女,一个是穷画家,两个不同阶级的人走在了一起,他们跨越了阶级的门槛,产生了一段感人的爱情。作者用这艘油船的一号舱、二号舱……分别表示社会的不同阶级,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来表示整个社会。在此之间,同样也有一场舞会发生在三号舱,这是一场属于低下人民的舞会,但女主人公Rose就闯进了这个舞会当中,而且玩的非常开心,与周围环境非常融洽,这与她的贵族身份非常不符。让我们再次回顾托尔斯泰的《舞会以后》当中,瓦莲卡在舞会中的表现与舞会背景显得如鱼得水,表现了一种典型的上流社会的人物。

 

链接:

《舞会以后》课文与资料
 
托尔斯泰传记三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26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