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高适研究资料
【时间:2007/7/18 】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大学语文网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860 次】

1.《旧唐书》本传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

  禄山之乱,征翰讨贼,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佐翰守潼关。及翰兵败,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因陈潼关败亡之势曰?"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玄宗嘉之,寻迁侍御史。至成都,八月,制曰:"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适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二年,永王璘起兵于江东,欲据扬州。初,上皇以诸王分镇,适切谏不可。及是永王叛,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召而谋之。适因陈江东利害,永王必败。上奇其对,以适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节度来瑱率本部兵平江淮之乱,会于安州。师将渡而永王败,乃招季广琛于历阳。兵罢,李辅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乃左授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中乱,出为蜀州刺史,迁彭州。剑南自玄宗还京后,于梓、益二州各置一节度,百姓劳敝,适因出西山三城置戍,论之曰:"剑南虽名东西两川,其实一道。自邛关、黎、雅,界于南蛮也;茂州而西,经羌中至平戎数城,界于吐蕃也。临边小郡,各举军戎,并取给于剑南。其运粮戍,以全蜀之力,兼山南佐之,而犹不举。今梓、遂、果、阆等八州分为东川节度,岁月之计,西川不可得而参也。而嘉、陵比为夷獠所陷,今虽小定,疮痍未平。又一年已来,耕织都废,而衣食之业,皆贸易于成都,则其人不可得而役明矣。今可税赋者,成都、彭、蜀、汉州。又以四州残敝,当他十州之重役,其于终久,不亦至艰?又言利者穿凿万端,皆取之百姓;应差科者,自朝至暮,案牍千重。官吏相承,惧于罪谴,或责之于邻保,或威之以杖罚。督促不已,逋逃益滋,欲无流亡,理不可得。比日关中米贵,而衣冠士庶,颇亦出城,山南、剑南,道路相望,村坊市肆,与蜀人杂居,其升合斗储,皆求于蜀人矣。且田士疆界,盖亦有涯;赋税差科,乃无涯矣。为蜀人之计,不亦难哉!

 

2.《新唐书》本传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

  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

  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
  未几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始,上皇东还,分剑南为两节度,百姓弊于调度,而西山三城列戍。适上疏曰:"剑南虽名东、西川,其实一道。自邛关、黎、雅以抵南蛮;由茂而西,经羌中、平戎等城,界吐蕃。濒边诸城,皆仰给剑南。异时以全蜀之饶,而山南佐之,犹不能举,今裂梓、遂等八州专为一节度,岁月之计,西川不得参也。嘉、陵比困夷獠,日虽小定,而痍痏未平,耕纺亡业,衣食贸易皆资成都,是不可得役亦明矣。可税赋者,独成都、彭、蜀、汉四州而已,以四州耗残,当十州之役,其弊可见。而言利者,枘凿万端,穷朝抵夕,千案百牍,皆取之民,官吏惧谴,责及邻保,威以罚抶,而逋逃益滋。又关中比饥,士人流入蜀者道路相系,地入有讫,而科敛无涯,为蜀计者,不亦难哉!又平戎以西数城,皆穷山之颠,蹊隧险绝,运粮束马之路,坐甲无人之乡。为戎狄言,不足利戎狄;为国家言,不足广土宇。柰何以弹丸地而困全蜀太平之人哉?若谓已戍之城不可废,已屯之兵不可收,愿罢东川,以一剑南并力从事。不尔,非陛下洗荡关东清逆乱之意也。蜀人又扰,则贻朝廷忧。"帝不纳。

  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涖,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

 

2.高适生平简谱

    主要年谱
  彭兰《高适系年考证》(《文史》第三辑)
  刘开扬《高适年谱》(《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附,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3年)
  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文学遗产增刊》第八辑,又收入王达津《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孙钦善《高适年谱》(《高适集校注》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周勋初《高适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生平简谱(据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年谱》)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
  高适生。字达夫,行三十五。是年李白四岁,王维四岁。

  玄宗先天元年(712)
  高适九岁。杜甫生。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
  高适二十岁。于是年前后到长安,后客游梁宋,遂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躬耕取给。自此时起至开元十九年,一直居宋中。

  开元十九年(731)
  高适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作有《信安王幕府》、《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别》、《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赠别王十七管记》及《塞上》、《蓟门五首》等诗。

  开元二十三年(735)
  高适三十二岁。应徵赴长安,落第。
 
  开元二十四年(736)
  高适三十岁。营别业客居淇上。有《淇上别业》、《酬陆少府》、《自淇涉黄途中作》等诗。

  开元二十六年(738)
  高适三十五岁。返宋中。作《燕歌行》。

  自此时至天宝七载(748),一直居于宋中。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

  天宝三载起,与李白、杜甫交游甚密

  玄宗天宝八载(749)
  高适四十六岁。为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

  天宝九载(750)
  高适四十七岁。是年秋,北使青夷军(属范阳节度使)送兵。至下一年春事毕,南归。有《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送兵到蓟北》、《自蓟北归》等诗。

  天宝十一载(752)
  高适四十九岁。辞封丘尉,客游长安。秋冬之际,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天宝十四载(755)
  高适五十二岁。十二月,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守潼关。

  天宝十五载(756)
  高适五十三岁。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高适随玄宗至成都;八月,擢谏议大夫。十一月,永王璘谋反。十二月,以高适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璘。

  肃宗至德二载(757)
  高适五十四岁。讨平永王后,又受命参与讨安史叛军,曾救睢阳之围。

  至德三载(758)
  高适五十五岁。因敢于直言,贬官太子詹事。

  乾元二年(759)
  高适五十六岁。五月,出任彭州刺史。

  上元元年(760)
  高适五十七岁。改任蜀州刺史,直至代宗广德元年(763)初。

  代宗广德元年(763)
  高适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二月,松、维、保三州等地为吐蕃所陷,高适不能救。

  广德二年(764)
  高适六十一岁。春,高适为严武所代,迁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
  高适六十二岁。正月,高适卒。赠礼部尚书。


3.高适生平其他资料

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高适》

  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便远。后举有道,授封丘尉。未几,哥舒翰表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李辅国忌其才。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还,为左散骑常侍。永泰初卒。适尚气节,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多胸臆间语。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播吟玩。尝过汴州,与李白、杜甫会,酒酣登吹台,慷慨悲歌,临风怀古,人莫测也。中间唱和颇多。今有诗文等二十卷,及所选至德迄大历述作者二十六人诗,为《中兴间气集》二卷,并传。(按:此传中所言"一字仲武"及"为《中兴间气集》",有误。编选《中兴间气集》的高仲武,另有其人。)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

  字达夫,行三十五。史称其为渤海蓚(金河北景县)人,乃著郡望,其籍贯殊难断言。父崇文,韶州长史。适曾随父旅居岭南,后客居梁宋。"少濩落,不拘小节,……隐迹博徒,才名自远"(殷璠《河岳英灵集》),开元七年前后,西游长安,求仕无成,乃东归梁宋,北上蓟门,对东北边陲军情,颇多切身体会。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褘总戎讨奚、契丹,适上诗于其幕下,求援引无结果。未几,南返宋州。二十三年,诣长安,应制科试,无成。与王之涣、王昌龄、张旭等游。开元末,有相州,居淇上。天宝三载,春,来往于睢阳、陈留之间;夏,与李白、杜甫会于梁宋,登琴台,怀古赋诗。兹后,至涟上、东平。六载春后,始归睢阳,生活颇窘迫。八载,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县尉。十二载,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辟为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以监察御史佐守潼关。玄宗幸蜀,间道奔行在,以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至德元载十二月,拜淮南节度兼采访使,与来瑱、韦陟等协力平李璘之叛。李辅国恶其才,数毁之,乾元元年左除太子詹事,留司东都。二年,相州兵败,奔襄、邓。五月,拜彭州刺史。三年九月,转蜀州刺史。广德元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冬,攻吐蕃兵败,乃于次年奉召回京,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正月卒,谥曰忠。高适为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作家,与岑参齐名,世称"高岑"。早年漫游燕赵,即有《塞上》、《塞下》、《蓟门五首》等作;作于开元二十六年之《燕歌行》最为脍炙人口。旧史谓其"五十始为诗",殆非事实。高适诗反映生活面较宽,乐府、古风尤为擅长,颇为杜甫所推许。殷璠评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严羽名其诗"高达夫体"(《沧浪诗话》),说明其自有独特风格。《新唐书》本传谓其"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所作诗当时就有入乐者。薛用弱《集异记》记与王之涣、王昌龄旗亭赌唱之事,虽未可尽信,然当时伶人已大唱其诗者,当非诳语。《旧唐书》本传、《新唐书·艺文志》载高诗适二0卷。《直斋书录题解》著录《高常侍集》为一0卷;《郡斋读书志》录其集一0卷外,复多《集外集》二卷、《别诗》一卷。现存《高常侍集》多为一0卷本。《全唐诗》卷二一一至二一四录高适诗,编为四卷。《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收录敦煌写本残卷中高诗佚诗七首又四句,《续补遗》补诗一首,《续拾》卷一0补其诗四首。今人刘开扬有《高诗适编年笺注》。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一一、《新唐书》卷一四三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三、《唐才子传校笺》卷二。近人有《高适年谱》多种,以周勋初所著最为通行。(吴企明)

 

4.高适生平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学界对高适生平的研究曾出现过两个高潮。一是六十年代初。1961年,王达津发表了《诗人高适生平系诗》,使高适生平研究有所深入。此后,又产生了两篇研究高适生平的专论,彭兰的《高适系年考证》和孙钦善的《高适年谱》,使得二十世纪高适生平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二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1979年,周勋初发表了《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兼评文学研究所〈唐诗选〉》,陈铁民发表了《高适何时入河西幕》。

  此后数年间,周勋初出版了《高适年谱》一书,徐无闻发表了《高适诗文系年稿》,谭优学出版了《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彭兰发表了《关于高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佘正松发表了《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等。这些成果使得高适生平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此后,虽然也产生了左云霖著《高适传论》和佘正松著《高适研究》等专著,但左著于高适生平无有发明,多采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和周勋初《高适年谱》等已有之成果,佘著于高适生平亦无太大突破。故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高适生平研究又趋低落。
  综合二十世纪产生的诸多有关高适生平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的:

  高适藉里 诸家对高适渤海人的说法无甚分歧,但对其县属的看法,则大不一致: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认为,高适是唐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人。
  2、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文学史》(1962年版)则认为,高适是沧州渤海(今河北省沧县)人。
  3、孙钦善《高适年谱》认为旧题郡望,谓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人,里藉当为洛阳。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认为此说是对的,并为之补充论证。
  4、傅希克《高适藉里求是》则认为,高适藉里应是唐沧州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夜珠高村人)。

  高适生年 关于高适的生年,史无明文,历代研究者,亦未有定论。本世纪学界有十数种说法,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公元700年(武后久视元年)?"说。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和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主此说。证据不详。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和学生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均从之。
  2、"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说。闻一多《唐诗大系》将高适生年定为约公元702年。囿于体例,未提出证据。高文《试论高适》认为高适生年不应早于公元702年,并谓生于公元702年是较为合乎事实的。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和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均从之。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亦同意此说,并为之作了补证。
  3、"公元696年(武后万岁通天元年)"说。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在否定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两说的基础上,持此说。
  4、"公元706年(中宗神龙二年)"说。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在明确反对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两说的基础上,论证此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辞海·文学分册》均从之。
  5、"公元700年--公元702年之间"说。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一文在对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孙钦善《高适年谱》以及刘开扬《试论高适的诗》等文关于高适生年说法一一考辨的基础上,认为高适的生年虽然不易确定,但比较起来,以生于公元700年--702年的可能性较大。
  6、"公元704年(武后长安四年)"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卷首《高适年谱》在订正其旧说的同时,主此说。陈铁民在其与乔象钟共同主编的《唐代文学史》上册中,也推测高适当生于公元703年至704年之间。
  7、"公元701年(武后长安元年)"说。孙钦善《高适年谱》主此说。
  8、"公元700年(武后久视元年)"说。周勋初《高适年谱》主此说。佘正松《高适研究》在否定其他说法的前提下,为周说作了补证。

  高适赴蓟北的时间 关于高适第一次赴东北边塞的最初时间,学界亦有异说: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认为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秋,北上蓟门;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卷首《高适年谱》、谭优学《高适行年考》均同意此说。
  2、孙钦善《高适年谱》认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高适三十二岁时,北游燕赵,至信安王幕府,欲入幕从戎,未遂愿。

  高适 "自蓟北归"问题 高适于开元中曾北上蓟北,开始其第一次边塞生活,但是高适何年何月自蓟北南归呢?各家说法不一:

    1、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定为开元二十年冬,然未加以论证;
    2、孙钦善《高适年谱》则认为高适开元二十一年、二年"仍滞留燕赵"间;
    3、周勋初《高适年谱》定为开元二十二年;
    4、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定高适"开元二十年冬自蓟北南还";
    5、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定高适开元二十年秋南还;
  6、佘正松《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一文在对以上诸说进行辨正的基础上,通过对高适《自蓟北归》一诗纪事的重新考索,认为高适在开元二十一年冬"自蓟北归",最晚在开元二十二年春即抵宋中。后来陈铁民与乔象钟共同主编《唐代文学史》上册叙高适生平时,即取佘正松此说。


  高适客居淇上的时间 对高适客居淇上的具体时间,诸家的考证并不相同:

  1、王达津《诗人高适年谱系诗》认为,高适在开元十三年后的数年间,曾北游燕赵及魏郡,家又曾住淇水之上。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谓高适于天宝五载夏秋之际离开汶阳去淇。天宝六载夏,离淇上。
  3、周勋初《高适年谱》将高适客居淇上的时间定在开元二十五年。
  4、孙钦善《高适年谱诸疑考辨》一文则认为,高适客居淇上离北游燕赵甚近,当紧接应征赴长安落第之后,具体说约在开元二十四年秋至二十五年秋。
  5、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说,高适于开元二十或二十一年自蓟南还,曾小住淇上,究于何时,都有可能;又谓高适于天宝六载前后,亦曾留寓淇上。


  高适举有道科及授封丘尉的时间 关于高适举有道科及被授封丘县尉的时间,学界亦有分歧: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于开元二十三年被征到长安,旋赴封丘尉任。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则将举有道科系于开元二十三年,与上引王说同。但认为此年高适落第,仍还宋州;说高适于天宝六载夏、秋之际,又被诏诣长安,旋解褐汴州封丘尉。
  3、孙钦善《高适年谱》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认为高适于天宝八载举有道科登第,即授封丘尉。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周勋初《高适生平若干问题的探讨》都认为此说较为稳妥,并为之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辨。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高适行年考》也认为定高适以天宝八载解褐为封丘尉"似无可移矣"。刘开扬《高适年谱》亦主此说。

  高适送兵蓟北的时间 关于高适送兵到蓟北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辖区的青夷军的具体时间,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定于开元二十四年冬。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定为天宝七载冬。
  3、孙钦善《高适年谱》、周勋初《高适年谱》、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高适年谱》均定为天宝九载冬。
  4、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认为高适于天宝八年冬,去青夷军送兵,但没有提出根据。
  5、佘正松《辨高适自蓟北归宋中及再到蓟北的年代》在否定上述诸说的前提下,认为高适此次送兵再到蓟北,应确定在天宝十载冬由封丘县出发,十一载春由蓟北南返封丘,并详加论证。

  高适入河西幕的时间 对于高适辞去封丘尉,赴西塞,入哥舒翰河西幕的时间,学界看法亦不一致:

    1、王达津《诗人高适生平系诗》认为,高适入河西幕在天宝十三载。
    2、彭兰《高适系年考证》谓,总览高适全集,考证前后行踪,辞封丘尉,客游河右,当在天宝九载。
    3、陈铁民《高适何时入河西幕》对上引两说及孙钦善《高适年谱》均予以辩驳,认为高适于天宝十二年入河西幕。
    4、徐无闻《高适诗文系年稿》认为高适在天宝九年辞封丘尉入河西幕。
    5、刘乾《就高适问题同徐无闻同志商榷》则对徐无闻说提出商榷,同意陈铁民说。
  6、傅璇琮在其《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中根据现有材料认为,天宝十二年初夏,高适应哥舒翰之辟,为其幕中掌书记,随至河西,直至天宝十四载秋冬返朝,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又佐哥舒翰守潼关,抵御安禄山军队。
  7、孙钦善在其《高适年谱诸疑考辨》以及《高适集校注·高适年谱》中对其原《高适年谱》的旧说(认为高适天宝十载秋即已在哥舒翰幕)加以更正,谓高适赴西塞当在天宝十一年秋。

  另外,周勋初《高适年谱》和傅璇琮《高适年谱中的几个问题》对高适父、祖相继作了较详细的考证;佘正松《高适研究》提出高适早年曾南游荆襄的问题,认为高适此次南游系与梁洽同行,时间在开元七年后,开元十八年前,即高适二十岁至三十岁之间这十年中。
                                                    (摘自"国学网"《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89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