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学研究

高等语文的模块化整合(何光超)
【时间:2008/10/13 】 【来源:本站 】 【作者: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 何光超】 【已经浏览4036 次】

  
    摘  要:高等语文的模块化整合是对现有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从教材、教学、学习几个环节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平台,一切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为目的,体现以学生为本、倡导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推进高校人文教育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等语文  模块化整合  研究性学习 教材、教学、学习
  
  认识世界既需要科学的眼睛,又需要人文的眼睛。高等语文是大学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在高等院校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开设高等语文课,是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其人文素质的一项必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实际的情况是高等语文在高校的处境却不容乐观,一方面受到专业课程的挤压,另一方面又遭遇大学生的冷遇。如何提升高等语文的学科地位和教学效益,使高等语文走出困境,这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合高等语文自身的特点,从教材、教学、学习三个环节入手,对高等语文进行模块化整合,是寻求高等语文出路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所谓的模块化整合,就是对现有的优质高等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针对不同的教学素材,设计不同的模块。具体表现为,将教材分散的语文知识、篇章系统化,集约为若干个专题模块;把课堂教学过程用理论模块、欣赏模块、问题模块灵活组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阅读欣赏、课堂讨论、文本写作等几个方面整合语文训练,并将课内训练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整合教材,内容模块化。

  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育目标的依托,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凭介。一部高等语文教材不能仅仅作为知识的蓝本,而应将古今中外的优秀语文资源加以科学的整合,给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发挥聪明智慧的空间和展示才情的平台。

  对现行高等语文教材进行整合,首先是基于对其自身现状的反省。目前流行的各种版本的高等语文教材名目繁杂,但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编写目的、体例和文选等差异极大。这些教材要么是文学史的简明教程,要么是语文知识和文学知识的简单拼凑,要么是审美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大杂烩,要么是以主题分类为体例的中外名篇阅读等等。有的失之于太过简单,被戏称为“高四语文”,难以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兴趣;有的则失之于拔得太高,过于专业化,脱离了教学具体情况,同样也不适于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使用。同时,由于种种原因,高等语文教材频繁更换。在此情形之下,必然导致教材编排和使用的混乱,使得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所适从。高等语文教材面临规范化的问题,当然,规范化不等于用一、两种教材一统江湖。在当前还没有较令人满意的高等语文教材出台之前,教师有必要对现行的高等语文教材进行创造性整合。

  其次,是教学实践本身的需要。高等语文教材内容涉及面很广,知识庞杂、分散,古今中外的各体优秀作品以及各种语文、文化、历史和文学知识都有。要在十分有限的课时内,让大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语文学科所有知识,显然很不现实。要求教师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个部分,更是勉为其难。为此,教师必须对现行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要使教材成为大学生学习高等语文的铺路石,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大餐,更要为他们以后的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对教材的整合一定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集中最具代表性的语文资源,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使大学生通过这些优势资源的牵引,架起一道沟通古今、衔接中外的桥梁,重在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和语文通识能力,以及提升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并使他们具备语文升华意识和发展意识。总之,通过语文资源的整合,使高等语文教材成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介质,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成为满足大学生审美需求的理想园地和铸造其人文精神的重要平台。

  再次,对高等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就是将教材内容模块化。将高等语文教材庞杂的内容, 经过精心遴选,根据相邻性、经典性原则,集约组合为若干个主题模块。所谓相邻性是指内容要接近,前后关联,便于进行主题的扩展;所谓经典性,是指每个主题要能代表某个时期文学、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有利于主题的深化。按专题组成模块,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尝试,如由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教材,首次打破了以往高等语文教材通常的范文讲读模式,而“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综合模式,使得老师的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种编写模式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不小的革命。”[1]这实际上就是运用了模块化整合的思路,便于教师和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深入研讨。专题模块的选择与整合,要充分考虑到普及性、趣味性和人文性,避免过于专业化、理念化和狭隘化。

  通过对高等语文教材的再整合,一方面为高等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语文资源,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的粗略了解,为他们今后进行语文自主学习、深入学习提供可资借鉴的线索。

  二、整合课堂,教学模块化。

  与教材内容的模块化相适应,高等语文的课堂教学也要进行模块化调整,围绕主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实施专题化教学。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高等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合,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高等语文教学是以单篇文章和单个作家教学为主,由这些作家和作品构成一个个知识点,按一定顺序呈线状排列,姑且称之为线状结构。线状结构的优点是条理清晰,对每个知识点的开掘比较深。但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知识点分散,难以系统化和深化。二是知识点之间缺少关联,不利于知识面的扩展。三是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总之,传统语文教学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每篇课文甚或每节课的教学都是“各自为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也是零星的,杂乱的,因而造成了长期以来“花时多收效低”的现状。这种线状结构,不利于吸纳更为广泛的信息。而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它的特点在于将课堂教学内容整合为一个个专题模块,并且每个教学专题又由若干个细化的有机模块构成。这种结构,可以称之为非线性结构。这是一种开放性结构,它以专题为轴心,向外辐射,并广泛吸纳与之相关的种种信息,乃至于最新的学术成果。所以,它是一种优化的结构。

  课堂教学模块化,其一是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具体而言,通过若干个专题讲座形式来进行高等语文的教学。专题讲座有利于深入集中地研讨某个话题,也便于围绕专题拓展语文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所选专题,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既要具备一定的涵盖面,又要有一定的学术层次。专题化教学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是有力地促进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得教师能够通过专题进行科研,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进一步深化专题;同时,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进而深化教学。另一方面,用于教学的专题,也可以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课题。要让学生参与到专题研究之中,和教师一道去探求真理。要使他们知道,对于人文科学而言,没有唯一和不变的结论,只有创新观念,才能把研究引向深入。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结合,对于形成创新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可取的举措。

  课堂教学模块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将每个专题的教学过程整合为若干个动态模块,这里所讲的模块包含理论模块、欣赏模块、问题模块。理论模块是集中体现文学、文化和思想知识的系统及其相互关联的有关研究成果的知识的集合,要以外围知识作为核心知识的拓展和衬托,突出中心内容的核心地位,避免出现喧宾夺主。既要有一定的学术层次,同时也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过于艰涩、专业,适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对学生的覆盖面要大。问题模块是能够引导探究知识本质并进一步拓展知识广度和提升学术层次的问题组合,包含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性质要涵盖思维的多极性,使“仁者见人,智者见智”;问题的设计要新颖独特,体现创新性;问题的分析要有梯度性,让学生在不同层面的思维过程发展中循序渐进。要适当引入关于问题的历史争议,剖析争议的原因,当然,作为教师也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则,会使学生陷于无所适从的困惑之中。鉴赏模块是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进行具体的欣赏,鉴赏时力求从审美的、文化的、艺术的层面去把握作品的价值,避免琐屑的条分缕析,“不纠缠于作品的字、词、句,不纠缠于作家的字、号等一大堆死知识,它从作家作品大处入手,来集会一种精神,来思考人生和社会。”[2]要使学生能透过一层看问题,看到作品更深层的内涵,看到作品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继承宋以来的‘疑古’传统,即使对文学精品,也从正反多角度去认识它,将学术界的争鸣意见告诉学生,启发学生作求同、求异多种思维。对名家名篇学习鉴赏的同时,也看到其缺憾与不足,让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做学问。”[3]

  总之,高等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块化处理,可以科学地整合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的信息量、较高的学术深层次,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升高等语文课程的学科品位。

    三、整合学习,训练模块化。

    学生的学习是高等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链条,教学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习的成效上。对学习进行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其中,语文训练模块化是重要环节。

  高等语文训练是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这恰恰是目前的高等语文教学严重缺失的一环,教师常常是一讲到底,上完课就走人,极少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甚至连必要的作业也不去布置。长此以往,课堂教学传授的有限的知识,无法转换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不能为学生今后的语文自我学习、终生学习提供有效的、必需的技能储备。实际上,高等语文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强化高等语文的能力训练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语文训练模块包含阅读欣赏、课堂讨论、文本写作等几部分。语文阅读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通过文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首先,教师要进行阅读欣赏方法的指导。前面所谈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实际上也给学生起到了阅读欣赏示范作用,当然,仅有示范还不够,教师结合文学鉴赏,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予指导,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方法和技巧。其次,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在开学之初就开列一个学生阅读目录,可指定若干背诵的篇目,并经常抽查背诵情况,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若干篇目作为重点鉴赏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时常举办一些小型诗文朗诵会、欣赏会,以检验学生阅读欣赏的效果。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逻辑思维、知识整合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入高等语文教学过程,可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潜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倾诉、表达的欲望。教师就是要通过巧计讨论话题,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唤起他们的创造力。教师应是一个出色的导演,精心策划讨论过程,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唱主角。既然是讨论,就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通过争论甚至是论辨,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仁智互见。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这种教与学的互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摆脱旧有的填鸭式、一面倒的沉闷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拓展学术视野,深化思想认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自我发展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

  文本写作是解决当今大学生“眼高手低”、书面表达能力差等问题的必要手段,高等语文课程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任。文本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此过程要求写作者具备起码的观察力和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文学型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其想象幻想能力;而实用型写作则可以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其分析综合能力。写作的前提是要有充分的素材占有,因此写作训练能促使学生去关注现实生活,去思考社会人生,主动摄取对他们发展有益的元素,进行探索研究,进而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在这一程中得到全面提升。提高写作能力的训练,一要给学生进行知识、写作理论的指导,掌握不同文本写作的具体要求;二要让学生有意识通过大量文本阅读,使不同文本写作的“潜规则”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意识,这种阅读应与前面提到的欣赏性阅读结合起来;三要组织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写作训练,既有文学型写作,又有实用型写作,并专门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撰写进行指导和训练。

  语文训练是语文实践的主要表现形式,由于课堂教学担负的任务很多,而且语文训练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语文训练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堂内,还应延伸到课堂以外。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如让学生组织课外语文小组,举办读书会、朗诵会、学者报告会,向报刊发表推荐、定期展示写作成果等。使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互补机制,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高等语文的模块化整合是对优良语文资源的优化,能够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这些模块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它们既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每个模块突出的功能不同,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不同的功能模块的优化组合,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应全面考虑模块与模块之间各种功能的兼容和搭配,根据需要,强化其中的某些模块,以便形成比较合理且有效的模块系列,从而集中优势教学资源,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高等语文》以“生”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3-11-13(第8版).
[2] 范建华.论以人文精神为中心的大学语文专题教学模式[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4):83-85.
[3] 王步高,丁帆 主编.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6:4 .

    本站链接: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420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