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教参资料

黄冈东坡赤壁感怀(赵文洪)
【时间:2007/7/18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 【作者: 赵文洪】 【已经浏览3815 次】

    少年时代,读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黄州赤壁留给我的印象是雄伟奇绝,高阔浩荡。每当吟诵“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些句子的时候,便生出游览赤壁,感受壮丽山河,凭吊东坡遗迹的心愿。

    6月初,了却我数十年心愿的机会来临。我和两位朋友自武汉驱车前往湖北黄冈(古黄州),直奔“东坡赤壁”。
    
    车到目的地,眼前的“赤壁”,却把我的梦想打得粉碎!只见在一大片城市楼房的边缘,在一些建筑物的包围之中,在一个巨大的铺着水泥的广场边上,有一条高出平地一二十米,长约一二百米的低矮的山岗,像公园里的一座人工堆起的小山包。山上树木丛中,可见一些古代风格的建筑。登上山顶,朝另一面山脚下看去,有一个数亩面积大小的池塘,有两人在里面划船。池塘外面有一些农田,农田外面是城市的房屋。
    
    呜呼哀哉!天下谁能相信这就是东坡笔下的赤壁?然而,这里恐怕的确是东坡赤壁原址。尽管导游语焉不详,但赭色的石壁上“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以及山上清朝同治年间修的一些纪念东坡的建筑,都在证明着这一点。回到北京后,我专门给东坡赤壁管理部门的一位先生打电话,请教赤壁长江消失的问题。他告诉我,在20世纪30年代,当地的人因为土地之争,把长江的堤岸向赤壁以南推了两里多路,从此江、山分离。前些年,在赤壁最低处挖出的长江故道淤泥,有十几米深。可以想见,东坡时候的赤壁,的确江深岸峭。
    
    当时,我带着震惊的失望和满腹狐疑,随导游走进了一个建于清朝,叫“二赋堂”的房子。在房间里,立着一块高宽各约4米,气势不凡的木屏风,正反面分别用毛笔工整端庄地书写着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一走近屏风,《赤壁赋》每一个字中所包含的那种巨大的、不朽的力量,就使得我的心突然一震,真真切切地感觉像走近了一座巍峨耸立,高出云天的大山,顿时变得庄严肃穆。默念着屏风上的文字,月亮升起了,长江回来了,赤壁出现了。而就在江山与月亮之间,站立着飘渺若仙的东坡先生。整个世界都沐浴在月亮与东坡素洁的光辉之中。一片银的世界,玉的世界,长风浩荡,万物宁静,空阔无边。东坡的代表作中,多有月亮的影子,月亮的清辉。明月是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世界,他眼中人生与自然的影像。明月朗照,诗赋千秋,东坡不死。
    
    平生无数次诵读前后《赤壁赋》,而感受之深之烈,以此次为最。我顿然晓悟:尽管物换星移,沧海桑田,“江山不可复识矣”,而长江未逝,赤壁犹存,东坡尚在,此地乃当年赤壁也;江之魂,山之灵,月之魄,东坡之心,在此亘古盘桓,守望知己,守望知音。我虽愚钝,未足以登东坡之堂,更无能以入东坡之室,而有缘身临东坡之地,仰承启迪,稍开茅塞,足慰平生。
    
    朋友问我,怎样才读得懂前后《赤壁赋》?我回答:像这样的文章,不是一个人、几个人可以写得出来的。它们是一个民族数千年对天地人生感悟的结晶,是无数生灵数千年无限的苦难与欢乐的积累的结晶,是整个中华民族无数代生灵共同铸就的。东坡参与铸造并且最终形诸文字。我们讲东坡的伟大,毋宁讲我们民族的伟大,讲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杜甫等等无数文人的伟大,讲我们无数的母亲父亲奶奶爷爷的伟大,讲我们的三山五岳,黄河长江的伟大。所以,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民族的文化,我们民族的山河,然后我们民族的《赤壁赋》,能够稍微进入其境界,那就了不得了。对这样的作品,要在生命与心灵的层次去感悟,而千万不要计较于字句。
    
    朋友又问,面对如此“赤壁”,有何感触?我回答:失望与庆幸交织。我的失望,在于长江的改道;在于滔滔的江水变成了一个连泥土的湿润都遭到拒绝的如此干枯的广场;在于山下环境嘈杂。这一切,都让我伤痛于东坡之魂在此地的寂寞与沉痛!而我的庆幸,在于这个屏风的存在,这片土地的存在,这个山冈的存在。文字的真实,空间的真实,还能够勾起我们历史的真实感,东坡的真实感。这是不幸中的万幸。更足以安慰我的是,赤壁之战本身不过历史长河中浪花一朵,赤壁江山本身不过万里山河一隅,它们只是因为给东坡提供了素材、提供了感触才有了真正的、永恒的价值;赤壁已经在东坡的诗赋里获得了任何地貌变化都剥夺不了的永生,它随东坡的诗赋,弥漫于人寰,回荡于宇宙。

    离开赤壁,我专门跑到附近的长江大堤上照了一张像,突然又想,是否有一天,长江还会回到赤壁,回到东坡的身边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578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