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学 > 作家研究

《曾巩诗文选注》前言(李震)
【时间:2007/7/18 】 【来源:无 】 【作者: 李震】 【已经浏览8066 次】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一○一九年)。曾巩生而警敏,读书过目辄诵。十二岁能文,援笔立就。庆历元年(公元一○四一年),二十三岁的曾巩入太学,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名闻四方。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一○五八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嘉祐五年(公元一○六○年)召为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先后校勘了《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新序》、《陈书》、《梁书》、《南齐书》、《中论》、《唐令》、《李太白集》等大量古籍。熙宁二年(公元一○六九年),自求补外,出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熙宁四年(公元一○七一年)六月始,先后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三年(公元一○八○年),徙知沧州时,路过京都,神宗召见劳问,留勾当三班院,随又任史馆修撰,元丰五年(公元一○八二年),擢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一○八三年),遭母丧罢职,随即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市),后人称为南丰先生,南宋时谥号“文定”,世又称曾文定公。

    曾巩是一位儒学思想家,他的文章,儒家正统气味较重。《宋史》曾指出他的文章“本源六经”,其弟曾肇在《行状》中也说曾文“言古今治乱得失是非成败,人贤不肖,以至弥纶当世之务,斟酌损益,必本于经。”的确,曾巩作论好征古引经,他在《福州上执政书》里引用了大量的《诗经》材料,随引随释,别有一种风韵。在《熙宁转对疏》里,也据经陈说,以增强理论的权威性。在《为人后议》里,引用了《礼记》中大量的材料,作为立论的根据。在《唐论》里,从“先王之治”一直说到唐太宗李世民。《列女传目录序》从大任之娠文王入手,发明刘向作书本旨大义。由于曾巩好以经史作论据,往往使他的文章辞醇气厚、庄重雅正,显示出一定的理论深度。所以,清人沈德潜评论曾文说:“较之汉儒学术,又醇乎醇矣,而文之渊茂,不减中垒”(《评注唐宋八家古文》)。

    曾巩“家世业儒”,素以明先王之道为已任。他在《新序目录序》中说:“先王之道,为众说之所蔽,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而怪奇可喜之论,各师异见,皆自名家者,诞漫于中国,其弊至今尚在也。”因此,他要继承这个道统。他愿从欧阳修游,就因为他认为欧阳修是“六经之羽翼,道义之祖师”(《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想“望执事之门而入”,登“圣人之堂奥室家”。基于这样的认识,曾巩在文章里经常谈到“道”,曾巩谈“道”,注意从三方面着眼。一是用“道”,对君主提出劝戒。他在《熙宁转对疏》中说:“为人君者,莫如学先王之道以明其心;为人臣者,莫知引其君以及先王之道也。”他在《唐论》中评论了唐太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是非得失,最后归结说,像初唐这样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也远远不如古代的先王之治。这实质上是告诫北宋执政者要努力学习“先王之道”,否则就会灭国亡身。二是阐明“道”与“法”的关系。在曾巩看来,道是本体,法是为道服务的。他在《战国策目录序》中说:“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这就精辟地阐述了道与法的关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因时制宜,制定一定的法制和措施,治理好天下。三是指出达“道”的途径,怎样才能达道呢?他以为“治国家天下之道必本于学”(《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他以古之圣人为例,说明古之圣人之所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至其成德”,“莫不由学”。因此,“明学盖不可一日而废也。”所谓学,就是要多闻多见,“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也。”曾巩的这些见解说明,他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的许多对时政的见解和对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在政治上是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曾巩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他的奏疏、议论、表状等文章,常常指陈时弊,议论朝政得失,主张轻刑政,宽民力,重教化,开言路。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宗教、外交等诸多方面。他的一些赠序和题记文,常常鼓励官吏正道直行,清廉无私,为政简静,任称其职,与民同乐。他的一些学记,表彰仁人志士的忠义节行,注重道德修养,尤其是能从学校与道德修养、社会风气和政治统治的关系上,突出教育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他的一些书序,或借古事提出自己的政治思想方面的主张,或借论古事谈改革社会的道理,或因事立论,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总之,他的文章研究治乱,重视世用,有着相当丰富的“可行于当今之世”的现实内容。

    明代姜洪在《重刊<元丰类稿>序》中说:“宋兴,五星聚奎,文运大盛。然犹至于六七十年而后,欧阳公卓然以古文振起于天下。当是时,又有苏老泉父子、王介甫、曾南丰诸贤相与和之,故能丕变五代之陋,上追西汉、先秦之古雅也。”曾巩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宋仁宗明道、景祐、宝元、庆历年间度过的。庆历新政和文学界的古文兴盛,给了他以深刻的影响。他在实践中努力写作能忠实儒道的散文,“其文章慓鸷奔放,雄浑瑰伟”,(王震《南丰先生文集序》)一扫“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甚至专门“缀风月,弄花草”的骈文文风。他创作的大量优秀散文,不仅显示了古文运动的实绩,而且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彻底胜利。

    叙事周密翔实,简洁凝炼,是曾巩散文的一大特点。《越州赵公救灾记》这篇散文记述的是熙宁八年吴越旱情严重,越州知州赵抃到任后,立即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全面铺开救灾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文章把灾情放在朝廷忧虑的背景上,对灾前的布置,救灾过程中种种救灾措施,以及救灾的成效,叙述得周密细致,翔实明白,很有说服力。明茅坤评论此文说:“赵公之救灾,丝理发栉,无一遗漏;而曾公之记其事,亦丝理发栉,而无一不入于机杼,及其髻总。救灾者熟读此文,则于地方之流如掌股间矣。”(《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之八)他的《越州鉴湖图序》探讨了鉴湖近千年来水利兴废的情况,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宋代鉴湖废弃的根源,切中要害,简明扼要,行文朴实。“通篇点次鉴湖,如无官家之次三垣五星二十八纬以及飞流疾伏,无不擘画如掌。”(茅坤《唐朱八大家文钞》卷之六)另外,如《秃秃记》、《襄州宜城县长渠记》、《李白诗集后序》、《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等,无不是叙事散文的佳篇。

    议论切中事理,反复驰骋,婉曲达意,是曾巩散文的又一特点。《书魏郑公传》即就魏征要将臣下谏诤事交付史官而被太宗所疏远事,反复议论,以称魏征之贤。文章借题立论,写得博辨英伟。《范贯之奏议集序》是一篇评论时政的文章,作者用一种对比的方式委婉地进行批评,从六经之道中,开出一片极雍容和顺的文字来。文章写范公之忠直,仁宗之纳谏,双管俱下,行文典重纡徐。《救灾议》是曾巩的一篇救灾建议书,作者从河北地区的灾情出发,力主在遇到“非常之变”时,必须推行“非常之恩”,破除“常行之法”,要求朝廷采用发放与借贷救济粮款并举的办法,帮助灾民安排生活,恢复生产。文章论点鲜明,说理透彻,显示了作者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在行政事务上的精明才干。茅坤称此文为“子固大议”,认为“其剖析利害处最分明”(《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之十一)。《上欧蔡书》,文字曲曲折折,委婉周匝可诵。《宜黄县县学记》由古及今,反复辨析,说理十分透彻。《唐论》把一千余年的历史容纳在千字之中,笔调有时从容舒缓,有时奔放飘逸。清人刘大櫆评论《唐论》,说它“上下古今,俛仰慨然,而漓淋遒逸,有百川归海之致”(高步灜《唐宋文举要》详注引)。《赠黎安二生序》旨在劝勉黎安二生作古文就要有志于道,作者抓住“迂阔”二字作文章,层层转折,于吞吐抑扬之中微露勃郁之气。曾巩从嘉祐五年至治平四年在馆阁校理书籍时所写的《战国策目录序》等十几篇目录序,文辞畅达,淳古明洁,表微阐幽,议论深刻。读之有烟波浩渺之感。

    曾巩的散文不象欧阳修的散文那样,侧重表现个人内在的气质风貌,有一种言近旨远、以少胜多的灵感气韵;也不象王安石的散文那样,拗折峭深,具有一种强大的力度。而是侧重“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刘熙载《艺概》)。宋人刘在《上知府曾内翰书》中曾概括过曾文的艺术风格,说曾文“虚徐容与,优游平肆,其析理精,其寓意微,其序事详且密,而独驰骋于百家之上”(《龙云集》卷二十一)。的确,曾巩的散文在艺术上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内容上,长于道古,古雅纯正;在结构上,严谨周详,纡徐婉曲;在节奏上,舒缓平和,扎实稳定;在语言上平易灵活,峻洁明达。

    从现存曾巩的四百多首诗来看,曾巩的诗歌有着充实的思想内容。他常常在诗中感叹个人的遭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一鹗》表面写鹗,实是自况之作,表达了诗人空怀壮志、生不逢时的怨愤。《初夏有感》、《冬望》也都有着很深的感慨。曾巩的诗歌也常常反映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湘寇》、《秋日》、《追租》、《地动》、《咏雪》、《兵间》、《冬暮感怀》、《边将》等诗,都是悯时悯民之作,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曾巩一生久外徙,更六州,辗转十二年,写了大量的风景诗,这些风景诗,有的表现出清新淡雅的意境,如《出郊》:“葛叶催耕二月时,斜桥曲岸马行迟。家家卖酒清明近,红白花开一两枝。”有的充满了盎然的生活情趣。如《百花台》:“烟波与客同尊酒,风月全家上采州。”《鹊山亭》:“太守自吟还自笑,归来乘月尚留连。”有的包含一定的哲理。如《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一生喜交朋结友,十分珍重友谊,在他的诗作中,酬和诗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上杜相公》诗表达了对清介正直的杜衍的无比崇敬之情。《寄致仕欧阳少师》一诗表达了对文坛领袖欧阳修年老辞官致仕的诚挚慰问。《答葛蕴》诗体现了对后生诱导关怀的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巩与王安石定交甚早,两人相互倾慕,友情笃深,只曾巩一人就有十一首寄赠酬和王安石的诗作。这些诗作,有衷肠的倾诉,亦有诤友的规劝,都体现了曾巩的待友至情和性格。曾巩的这些诗作和许多散文,为我们研究王安石和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资料。咏史怀古,也是曾巩诗歌的重要内容。如《垓下》、《孔明》等都是这方面的佳作。

    曾巩的诗歌成就虽不如他的散文成就那么高,但也“格调超逸,字句清新”(符遂《曾南丰先生诗注序》)他的律诗和绝句常常写得清隽秀丽,浑朴醇厚,多有精湛之作。律诗《甘露寺多景楼》全诗意境旷远,韵格流丽,确是不可多得的佳篇。《城南》绝句:“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这首诗体气醇雅,浑朴自然,堪称精品。他的古体诗善于铺叙,从容不迫,如《欲求天下友》、《读书》、《山水屏》等浑然成篇而不乱。他还善于从前人那里吸取艺术营养,丰富自己的创作技巧。《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麻姑之路摩青天,苍苔白石松风寒。峭壁直上无攀援,悬磴十步九屈盘。上有锦绣百亩之平田,山中遣人耕紫烟。……又有白玉万仞之飞泉,喷崖直泻蛟龙渊。……”受李白《蜀道难》的影响显而易见。《送李撰赴举》:“湖水碧,槐花黄,山川摇落窗户凉。宿云星希日东出,青冥风高雁南翔。……”又颇有曹丕《燕歌行》之风味。另外,如《山槛小饮》、《一鹗》、《冬望》等诗结构严谨,造句奇兀,深受韩诗影响。

    曾巩的诗歌成就,虽不能和苏轼、欧阳修、王安石相比,但却能追步《诗经》传统,重反映社会现实,重抒发真情实感,不与西崑体同流,在开拓宋诗的新路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宋人方回曾称赞“子固诗一扫崑体,所谓餖飣刻画咸无之,平实清健,自为一家”(《灜奎律髓》卷十六)。清人何乔新在《读曾南丰诗》中也推崇曾巩诗:“一扫西崑陋,力追骚雅遗。峻如登华岳,石磴何嶔畸。壮如雷电惊,白昼腾龙螭。清如方塘水,风静绿漪漪。淡如空桑瑟,枯桐恒朱丝。”认为“欲造风雅域,斯文乃阶梯;勗哉追古作,峻途极攀跻。毋为拾红紫,点缀斗妍媸。”这些评论都肯定了曾诗的文学地位,赞扬曾诗与形式主义诗风划清了界限,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曾巩的词,现仅存《赏南枝》(暮冬天地开)一首,虽缺乏艺术美感,但亦是有感而发,没有娇媚之态。

    曾巩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主要收辑在《元丰类稿》里。据韩维撰《曾巩神道碑》记载,曾巩的著作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和史学专著《隆平集》行世。后《续元丰类稿》和《外集》皆亡佚,仅存《元丰类稿》五十卷和《隆平集》。一九八四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曾巩集》,这是到目前为止校勘最精湛,收录曾巩诗文最全的本子。解放前关于曾巩的选注本,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两种,一是朱凤起的《曾巩文》,一九三○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一是黄驾白的《曾南丰文》,一九三六年由上海东方文学社出版。这两个选本皆选曾文三十余篇,且注释粗略。解放后的近半个多世纪,再没有曾巩的一个选本问世,这显然于曾巩的文学地位很不相称。直到九十年代后期,先后有几家选注本问世。如:吴功正、夏春豪等编著的《曾巩散文精品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包敬第、陈文华编撰的《曾巩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版)、马万昌、瞿承楷注译的《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与译注曾巩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1月版)、祝鼎民、夏汉宁编著的《唐宋八大家书系曾巩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6月版)、高克勤先生选注的《曾巩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8月版)、张觉选注的《曾巩散文精选》(东方出版社1998年4月版)。曾巩的诗文选注,目前尚未有出版新本,这与曾巩在历史上的文学地位是不相称的。

    本书选曾诗一百零三首、词一首、散文六十八篇。入选的都是曾巩各体诗文的代表性作品,照顾到作者的思想活动和文学特色。希望通过这个选本能反映出作者生平和创作的概貌。入选的作品都按照体裁分体编年,注释除了疏通原文外,还在原材料的核对和评论资料的征引上作了一些工作,以便有助于曾巩的深入研究。书后附《曾巩本传》和《曾巩简谱》。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13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