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专业分类

罗海波:医学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
【时间:2018/11/3 】 【来源:《汉字文化》2018年第19期 】 【作者: 罗海波】 【已经浏览2088 次】
  基金项目:遵义医学院管理学院扶持学科发展基金
 
  【提  要】《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肩负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文主义关怀,增强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等重要任务。在“网络文学”以及“碎片化阅读”等时代产物的影响下,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才能继续发挥该门课程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创新 文学魅力
 
  语文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自身特点鲜明,就其知识性来说,或许不如医学课程那么显现,它更多的强调个体对文本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陶冶情操,树立真善美的世界观。中学语文教法大多是对文本细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力图与“参考答案”无限接近,笔者认为这或许是造成部分学生对语文无感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表达真实的文本阅读感受,从而体验文学的真正魅力,使医学院校的学生真正达到修身养性,德艺双馨的目的。为此,笔者从去年开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创新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教学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大学语文实行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首先与中学语文相比,大学语文的教学环境显得更为宽松。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考试或升学能拿一个好的分数,没有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读者的再创造能力,真正做到“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阅历,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解读。
 
  其次,大一新生对大学课堂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因此,在大一时期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探索,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中学阶段由于教学任务的压力,课堂以老师为主导,师生互动时间不够,思想碰撞的机会不多。大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对文本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上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能力。
 
  最后,医学类院校以理科生居多,大学语文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些高校不太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有的院校已经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取消,笔者认为这与现代社会“重技艺”的思潮有很大关系。如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人员,大学语文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创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笔者在刚进入高校执教的时候,总感觉课堂时间不够用,知识点没有完全传递给学生,从而导致教学进度不能与计划保持一致,课堂反响也很一般。经过的反思,发现有两个方面问题:第一,笔者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完全作为课堂主角,如果教学内容便于发挥,则课堂较为精彩,如内容较为枯燥,则课堂显得呆板。第二,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不应该只侧重于知识点的讲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形成人文主义关怀。
 
  (一)采用比较文学的视角进行教学
 
  本校所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包含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两部分。中学语文为了高考,外国文学这部分几乎是不讲的,导致学生在外国文学这方面的文学素养不高。学生们也不愿意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一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太长,二是部分外国文学都是长句翻译,不符合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实际教学,发现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来解读外国作家作品,是一条不错的途径。
 
  在讲到外国文学希腊神话这部分时,可适当的给学生拓展一些课本以外的神话文本,以增加阅读快感。如果只停留在阅读快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透过文本表面深层挖掘内在的人文思想。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文本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发现本质。课本节选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出戏剧,戏剧文本,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对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形象了解的也不多,因此教师需要先介绍普罗米修斯的主要故事,再进行中西方文学形象对比分析。
 
  首先,作为创造人的神,普罗米修斯选择的是泥土造人,上帝和女娲同样选择了泥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相同点,在远古时代,中西方文明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为什么神话中的神都选择用泥土来造人,而不是其他材料?其次,女娲在最初造人的时候,是用手捏,后来用绳子粘上泥土甩在地上,便造出了许多人。用手捏的人就变成了贵族,用绳子甩出来的人变成了被统治阶级,为什么神话中会这样记录和解释阶级的产生?三位创造人的神,只有女娲是女性,上帝和普罗米修斯都是男性,由此是否可以推断这些造人神话的作者性别?除了创造人类,普罗米修斯还为人类窃取了火种,为何要为人类盗火?火是宙斯赐予人类的,由于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的作弄,宙斯便收回了火,人类失去了火,无法抵御寒冷和猛兽的攻击,普罗米修斯不愿意看到人类受罪,又盗取了火种,其结果是宙斯把他锁在高加索山上,每天派一只老鹰去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情节曲折,环环相扣。中国的钻木取火故事情节就要简单很多:燧人氏喜欢周游世界,去到一个神秘国度,该国没有太阳,只能依靠鸟不断的叮啄一颗大树的树干,发出火光,照亮黑暗,燧人氏由此获得灵感,发明了钻木取火,后人仿效,火便流传到了神州大地。单从文本角度来说,燧人氏钻木取火不如普罗米修斯盗火据有可读性,但两个文本却传递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希腊神话中,火是神赐予人类的,一旦人类有违神的意志,神便可以收回人类使用火的权利;中国神话中,火是一种技艺,只要这种技艺得到传承,便会一直植根于民族的血脉里,神是无法夺走的。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关于“火”的起源的神话,通过分析,发现这实质上是一个关于文明起源的神话。中西方文明观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二)运用小组讨论汇报进行教学
 
  这里的小组讨论汇报教学方法不同于PBL,小组讨论更多的是用于完成课后布置的阅读任务,学生们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找到问题的答案,并以PPT与讲义的形式,在课堂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后,其他小组发表看法或提出相关问题,小组之间再互相探讨,达到深化的目的。最后,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观点进行总结与点评,指出其优缺点,以便于在下次汇报中改进。
 
  采用小组汇报讨论教学比较典型的一片文章是《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该文是陈寅恪先生为纪念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逝世两周年所作。学生比较熟悉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话》,对于王国维的生平,却了解很少。而陈寅恪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显得陌生,在中学阶段的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陈寅恪的内容,除非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鉴于学生对两位学者的了解情况,如果课堂直接讲文本,学生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无法将作家——作品——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就需要学生做一些课前的资料准备。首先收集王国维,陈寅恪的生平资料,对两位学者有大致了解;其次应收集王国维与陈寅恪两人在学术与生活中有哪些交集;最后,可收集关于王国维投湖原因分析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学生在课堂的汇报可重点讨论王国维与陈寅恪的忘年之交,以及王国维投湖的原因,因为王国维投湖的原因至今没有公论,学生们可以各抒己见。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我们大张旗鼓讨论的王国维投湖的原因,陈寅恪在这篇碑铭中只字未提,反而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王国维在学术研究中所坚持的精神。陈寅恪在文中提到:他和王国维在学术研究方面都有可能出错,还有可待商榷的地方,“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共三光而永光”,该文的精髓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个观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良莠不齐,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才能保持“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去伪存真,最终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这个话题可以启迪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三、创新教学模式反思
 
  (一)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班40人左右,一个班分为4-5组,每组人数8-10人,小组人数过多,就会导致部分学生抱有侥幸心理,不收集资料,不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小组每次汇报以后,会记录一个小组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依据。由于是以小组计算成绩,因此一些小组成员没有做任何功课,却也获得了分数,从考核来看,对于那些用功的同学是不公平的。如何保证大部分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如果采用考核的手段强制学生参与,可能会适得其反,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才能真正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积极互动。
 
  (二)课堂控制力欠佳
 
  课堂控制力不仅体现在对教学节奏把握的控制上,也体现在如何让课堂讨论不冷场,如何成为课堂的主导,积极引导探讨话题升入下去。比如,在讨论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的时候,性格为何显得如此的延宕。从感性上来说,为父报仇是他的心愿,但从理性上来说,一个接受过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人,是不应该去做这么残忍的事情。于是整日在“To be ro not to be”之间徘徊。大部分学生对写作背景中的人文主义思潮了解甚少,不明白哈姆莱特的性格矛盾点,也就无法讨论,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人们往往无法发表看法。
 
四、结语
 
  当代医学生不仅仅技能要学好,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更是少不了,而大学语文则是培养人文素养最好的途径,它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深度与宽度。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不仅要在文本选择上贴近医学专业,更在在教法教学上有所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张新颖2015《大学语文实验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王国维2009《人间词话》,中华书局。
  叶舒宪2012《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中的中国视角》,复旦大学出版社。
  袁  珂2014《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
 
  (通信地址:563000  遵义医学院管理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16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