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8年

孙彩萍:大学语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策略
【时间:2018/5/18 】 【来源:汉字文化2018年第5期 】 【作者: 孙彩萍】 【已经浏览1706 次】

提  要】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网络课堂与面对面教学是混合式教学的两个完整教学方式与流程,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对教学的必然要求。网络课堂与面对面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分别承担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授课模式,不同的教学监督策略,缓解了教师短缺、师生面对面机会少、课时不够、信息量不足等问题。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下,学生随时学习,随时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对传统面对面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  混合式教学  意义与策略

混合课堂的教学,是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改变了知识的传授形式,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学语文课的混合式教学,是为了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弥补传统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少而设置的得教学模式。在教学时,根据具体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把内容进行有效分割,哪些适合网络教学,哪些适合面对面教学。利用网络教学信息丰富,学习便捷的特点,把一些信息量大的内容交给网络教学,作者、背景等的简介,或者一些专题内容讲授;利用面对面教学及时沟通交流的特点,进行深入思考、讨论,学生深度参与。网络教学弥补了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不足,使信息量更为丰富,思考研究的深度更为深入。

一、混合课堂教学模式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有关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是什么?多年来众说纷纭。是重文学?重人文?亦或是重工具?至今其实并无定论。其实争论任何一门课程的目标,都仅是站在学科本身角度来讲,而真正要问一门课程的目标,应该首先站在学了这门课程后的学生角度来考虑,来追问答案,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学习后我们的学生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素质与面貌。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人们对大学生毕业大学生的素质有很多疑问,其一,十几年的母语学习,你怎么连一些流畅表达的文章都写不好?其二,十几年的母语学习,你说话的词汇怎么那么贫乏,而网络用语却知道的不少?其三,十几年的学习,不能很好地解读一篇文章的核心与内涵,其四,十几年的学习,怎么对中国文化那么陌生?更不用说熟背唐诗三百首。其五,十几年的学习,思想怎么缺乏深邃与理性?这是人们对学了十几年母语学生素质的质疑,反过来讲,又何尝不是人们对历经十几年学习母语的学生素质的期待与希望呢!由上述来看,社会更需要学了母语后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对祖国文化哪怕是粗略的了解。说穿了,说多少,不过就是要一个学了十几年母语的学生具备起码的写、说的能力,以及外加一些人文素养。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都离不开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实实在在地去阅读。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开阔只是视野,只有广泛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学习语言,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明智通达,才会有自己的思考,才会有独特的思想,而所有学习的综合才会出现一个既会表达又会思想还会做文章的高素质的人。

大学语文课恰好就是以解读赏析古今中外名篇的一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就是通过希望解读古今中外名篇,让学生清晰地审视世间万象,分别善恶美丑,关照自身当下生活,以致更广阔地思考关注个人以外的世界;让学生通过阅读吸收变化万端的美丽语言,游刃有余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因此去除人们对大学语文课过多的高大上譬如审美,人文,思想,情怀啊等的期望值后,还原大学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回到学生的迫切需要后,我们发现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永远离不开说与写,至于其它的人文情怀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了,审美了等等的一切都会随着阅读深度与广度的增多迎刃而解的。

二、实现大学语文课程目标面临的困境

1.全面发展的教师奇缺

大学语文课程与大学里专业详细划分的其它课程不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就单以学习内容来看,涉及古今中外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方面高的内容,能够全面把握这些内容得教师凤毛麟角,大学的学科专业分得过于精细,一个博士毕业生也只研究古代现代文学的某一个方向,如果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依然也是精力不济,不能得心应手。

2.课时太少

谁都知道,浩瀚如海的古今文本,必须要花费一定时间去阅读,同时,一个人读写的功底提高都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才能提高。而各大学的语文课的课时在各大学每周开课2-3节之间,更令人无所适从的是,课程只有半年时间,半年时间要与浩如烟海的古今典籍做斗争,半年时间还要实现高远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3.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并不受学生的重视,课后学习时间微乎其微,有的甚至懒得阅读一篇文章,课堂上的讨论常常不是沉默、哑语,就是学生毫无准备的语无伦次东拉西扯的临阵不成体系的见解观点。老师会发现这样的讨论除了浪费时间,拖拖拉拉,连自己备好的课也无法完成之外,没有多少实际的价值与成效。因此很多教师选择了自顾自的讲授,起码一些爱听课的学生还可以接受一些实际内容,无学生参与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长期以来,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变得被动,没有探索的成就感。教师硬塞给的知识,非但没有消化吸收,反而倒了胃口。这好比一个人吃饭,硬塞给的食物也许会在短时间内看到一个人身上长了膘,可长期以往,却败坏了吃饭的胃口,甚至会变得越来越厌食。因此改变教学模式,调整学生的胃口,是大学语文课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只会招来学生的厌烦,教师的疲惫不堪。

网络教学以其海量信息、学习的便捷以及图文并茂的讲课形式吸引着学生,近年来由名家或各学校自制的网络的课堂教学大量出现,譬如慕课、微课,系统性、专业性、专题性的文史哲公共课不计其数,部分课程带有答疑解惑,以及作业甚至课后的反馈。网络课程学生课程随时打开学习、随时关闭、随时重新学习,极为便利自由也自主,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它在交流的便捷上逊于面对面课堂,因此大学语文课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各自优势,首先要详细的分解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仔细筛选适合在网络上学习的内容,筛选适合面对面的教学内容。其次应预测网络教学与面对面教学各自达到什么样的课程预期值。最后,要考虑在网络教学与面对面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线上线下如何相结合等问题。

三、混合式教学的内容分割及价值

1.网络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网络教学容量大,信息量丰富,但讨论反馈不能及时,因此以输入大量丰富的知识为主。一部分内容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阅读量为主。知识内容一定要高于中学知识层面,有更多机会精读观览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篇章。让学生在短的课时数期间,能够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构建起文学的全局观念。比如以文化知识、文学史知识、写作知识或内容、写作手法相近或相反的系列作品赏析等专题讲授。另外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是针对精读某一篇文章的,主要是特定文本的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文本概况等。网络教学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专题式的教学内容的目标。以专题教学有助于教学内容系统化、整体化,使学生知识系统呈现出庞大,信息量增多,而学习的知识不再单薄。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对中外古今文学起码有一个粗略概貌全局的了解,在这样全局学习过程中,看似祖略,但从长远来看,学生不地开始评判文学的方方面面,也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和作家,这样的选择与评判为他今后主动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即使离开课堂,学生匆忙中也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籍来读,这是课程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第二,针对某个特定文本的内容的讲授,分担了传统课堂作者、作品背景介绍等部分内容,使课堂讨论主题更加集中,深入解读文本成为可能。

网络教学使课堂信息更为丰富,使学生学习更为便捷,使学生课前不再茫然,而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上课,更主要的是提高了课程的质量,网络教学筛选的教师是专业水准强的教师,比如研究古代文学的、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等等教师,让教学的质量更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时不足,教师学有专攻与内容贯通古今,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

2.面对面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上面提到,网络阅读教学着眼于知识海量信息的讲授,学生仅是接受了部分知识,而真正深层次的吸收与消化并未完成,面对面的传统课上,教师不再全程讲授,而是学生在观看课前网络教学中教师讲授内容,预习提供的讲义资料、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基础上,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以学生、教师质疑问题、分享观点的讨论方式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教学是文本阅读教学的深入与精致化过程,是在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都是有备而来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谈阅读感受为主。在面对面的课堂上,主要以培养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文本之后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能用文字陈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实际就是达到大学语文课程说、写的能力。细读文本的讨论中,允许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等理科科目,面对问题,数学常有公式可解,常会出现共同的答案,但语文的阅读不同,面对同一文本,如何解答?并无固定公式可寻,而解读文本的公式都装在每个学生的脑中,学生由于其知识背景、生活经历、解读能力的不同,公式自然不同,答案也会千变万化。这也正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然而,这恰恰释放了学生因应试教育带来的思维桎梏。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公式思考,充分发问,追问细节哪怕这个追问众所周知,哪怕会让别人发笑,学生只有得到了答案,领悟了,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后,才形成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公式链。但这个公式链还不够完整,完整的公式链应该是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之间交流、碰撞,吸收他人有益观点,然后弥补自己公式链上的断开缝隙或更正公式链上的错误链接,长此坚持才会摸索出品读文章的方法,能力也才会提高。从而学生才能穿透字里行间,穿透情节等品味出作品的内蕴,才会让心灵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品味出作者的一番厚意,品味出自己,品味出人生,才会模仿书中人物行事,个人情操、品格、素养也自然会提高。以询问为什么3+2=5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拥有了课堂的话语权,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教育就有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2]

面对问题,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畅所欲言,积极阐述个人观点,这不仅让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要求学生对问题做出迅速的反映并很快组织语言以做出回答,因此这种交流不仅锻炼了组织语言的快捷能力,也对思维的敏捷迅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启发学生将一句话变成十句话,将十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来讲,有人说啰嗦,但却是一种说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学会将十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来讲之后,才能学会将数十句话精炼有序精彩地浓缩在一句话里,课堂不仅完成了文本的阅读,更完成了学生的说,甚至大声演讲。这种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对问题敏捷反映能力以及很快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即便在有互动网络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完成的。同时除了知识的讲授以外,教师与学生通过非语言的交流,譬如师生的相互凝视、沉默、举手投足,表达思想、反馈意见以致碰撞。这是任何网络课堂无法代替的,任何网上渊博的教师也无法替代。生硬的人机对话,实际上弱化了语文学科阅读情感的传递。

细读教学使读与说在实体课堂教学中基本完成,学生还要学会写。这部分教学任务主要课后完成。课后学生将整理课堂上零碎的只言片语思考,整合自己、他人观点,反省自己课堂收获,写简单的读后感,学生的思考公式链更加完整无偏。也锻炼了写作能力。

四、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的案例

下面以现代著名女性作家张洁的《拣麦穗》文章为案例,进行混合式教学这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散文,也是张洁曾经失落的情感的一种追忆,其教学目标是启发学生对弱势生命的同情与关注。为了完成这个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搜集了一个关于农村生活的资料,并录制了介绍张洁的资料,布置了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上一回报大意为主,课后写小组报告,深化主题。

《拣麦穗》的混合式教学

网络教学

面对面教学

学生

教师

学生

教师

接受学习任务:

观看录制的视频2个

听读《拣麦穗》文章的视频

思考问题6个

1、发布教学资源(2个视频):录制的视频、《拣麦穗》听读的视频

2、提出问题(6个):

《拣麦穗》中人物的生存困境、生命之痛是什么?作者描写的人物为什么选择了年轻姑娘、孩子还有老人,其用意是什么?读了之后你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你认为消解她们生命之痛的出路是什么?你是否欣赏到文章的美?美在哪里?

汇报展示观看视频的感受;

回答教师的问题;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课后写下学习的心得报告。

听取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围绕问题细读文本;

参与学生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调整、更正学生观点;

深化《拣麦穗》主题,将它引入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对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阂的思考,引入对弱势群体生存境遇的思考

五、结语

网络教学的视频的主要任务有两个,第一个任务主要介绍所学文章的作者,作品背景以及作者的文学地位以及其它作品,使得学生对文章外围的知识有了一个相关的了解;第二个任务是让学生粗读文本,思考教师发布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面对面教学将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以及学生个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将思考延续到课下。由于网络教学内容的加入,代替了传统教学对作品外围的相关介绍,节省了大量课堂时间,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集中,细读文本更深入,有利于讨论思考。

混合式教学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比如视频教学,网上视频资料的收集,教师必须花费时间观看视频,课后网上的答疑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监控等,都与传统教学不同。并且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熟练制作微课以及电脑的操作,这都要一个过程。混合式教学需要制作微视频,也需要引入现有的公开课教学,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能熟练制作微视频,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在网上解答学生问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徐中玉2014《大学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澜1998《更新教育理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中国教育学刊》。

汪燕、郑兰琴《实践、反思与交流:聚焦国际混合式教学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第5期。

李迎2010《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饶翔2004《近十年张洁研究述评.江汉论坛》第4期。

黄秋耘1980《关于张洁作品的断想》,《文艺报》。

 

(通信地址:034000  忻州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孙彩萍(1973年),女,山西五寨,忻州师范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从事中国文学及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6261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