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吴彦平:启思动情,学职结合——以《又呈吴郎》为例谈高职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4/11/19 】 【来源:无 】 【作者: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吴艳平】 【已经浏览3122 次】

    摘要:高职阶段语文教学多年来一直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地位,尤其是文学作品,因其与现实职业技能缺少直接关联,教学空间已日见萎缩,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以一堂文学课为例对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理论观点:高职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应达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学科与职业的统一,基本职业素养与专业职业能力的统一。
    关键词:工具、人文、学科、职业、能力

    现阶段,基于语文学科在理工科高职院校岌岌可危的地位,基于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基于一种以人为本、伴随一生的职业教育认识,高职语文从业者开始逐潮而动,参与到教学改革进程中来。可是改什么?如何改?改成什么样?仍然是困扰大多数从业者的关键问题。在众多待解求解的问题中,我仅从一堂课的微观角度,谈谈个人在参加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培训中形成的一些看法。

    首先应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高职语文学科定位问题,一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问题。这两个问题明晰了,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路径也就找到了。

    高职语文,重心还在语文,这是它的学科属性。既然是语文,就要完成语文应该完成的任务,应该用来传承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由于职业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服务的,因此,高职阶段的语文课还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职业需要、专业需要,积极渗透职业元素。学科属性和职业元素的相互渗透,才构成高职语文独有的学科定位。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是一个综合发展较为全面的人。这个目标起码明确了一点,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工具应用,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熏陶;不仅要培养专业化人才,还要培养更普遍意义上的懂情感、有思想的“人”。

    在这样两点认识的总领下,我对高职语文教学形成了一个整体认识:高职语文有开课的必要,高职语文有讲授文学范本的必要,高职语文文学课上有将学科目标定在首位的必要,高职语文也有兼顾职业目标的必要。

    在这一认识派生下,我对高职语文中的文学鉴赏课就形成重“启思”“动情”的整体理念。众所周知,文学是以情感来打动人,以思想来启发人的,那么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情感和思想应该是我们认知和解析的重点。同时在教学阐释过程中,还要关注到关于职业人生的外在教育价值。
   
    在《又呈吴郎》教学中,我把诗人基于对普通民众的同情之大爱与儒家观念指导下的民本思想作为教学的两个重点来解读。“启思动情”教学观念有了,接着就是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目标分两方面:学科的,职业的。

    学科目标:(1)学习本诗委婉含蓄、平易质朴的语言特色以及恰当使用虚词转接等艺术手法;(2)体会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对人类普适价值产生认同;(3)挖掘杜诗的思想价值,提高对杜诗的文化认知。

    职业目标:(1)进行同情心、同理心德育渗透,并从职业角度培养一种良性沟通的心态;(2)在艺术鉴赏和说话能力方面,得到职业化需求意义上的锻炼。

    下面以四个教学细节为例,具体展示这堂文学鉴赏课的学习角度和教学方法。

    教学细节一:完成创作方法及写作特色的重点教学

    具体采用对比教学法,将杜甫《登高》诗与《又呈吴郎》做对比,在对比中总结本诗创作特点,并给一般写作以借鉴。《登高》被古人誉为“千古七律第一”,是杜甫诗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里从艺术形式角度进行三方面对比:写景抒情与叙议抒情;情景交融与情事交融;格律之美与律散结合。通过对比很容易找到两首诗歌的不同点,从而总结出《又呈吴郎》诗歌的写作特点,即:以小见大,语淡意厚;叙议结合,语言质朴;虚字转接,律散结合;现身说法,委婉规劝。

    教学细节二:完成诗歌情感认知和情感渗透的重点教学

    节选《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分诗句与《又呈吴郎》做内容类比分析,在类比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之大爱情怀。

    杜甫劝说吴郎不要阻止邻妇打枣,这件小事使我们看到了大诗人身上的仁慈心、怜悯心、同情心。同情心是人类一种非常优美的情感,同情心的本质是“爱”,从小处说,“爱”可以是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爱亲戚、爱友人、爱同学、爱同事、爱邻里、爱世人……甚至爱岗敬业。大处看,“爱”还可以跨越等级、跨越国界、跨越肤色、跨越信仰……心中有爱,而不是恨,一个人才可以淡定从容,于工作于生活,无往而不利。有爱,才可以让人感受到人间之温暖,有爱,才可以显示出世间之美好。这就是杜甫向我们诠释的仁者之爱。他对普通民众的同情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所谓“人间有大爱,大爱无疆,诗中有大道,大道无垠!”

    教学细节三:完成思想开掘和理解深化的重点教学

    设置开放讨论的内容:杜甫本诗是如何由恤邻过渡到同情更广大民众的?请结合杜甫人生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阐述。这一内容既可以使教学主题得到拓展,更可以使人文思想得到深化。讨论可以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激发思考,调动表达,提高认知能力。

    具体分析杜甫诗歌人民性的成因,一是由于自身颠沛流离之遭遇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感,二是杜甫儒家思想的一而贯之。杜甫一生多半在辗转中度过,曾经非常贫穷和落魄(引用杜诗为证),这使他在情感认知上能对穷苦人的悲惨命运感同身受。杜甫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儒家思想贯穿他的一生。而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爱”和“推及”,这在杜甫的诗歌中就体现为忧黎民,哀疾苦。因此,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同情民生疾苦,关怀国家命运,憎恶祸国殃民者。

    教学细节四:如何结合职业元素的?

    我上课的教学班是商务日语班,因而在渗透职业元素的教学环节中侧重商务场合中的人际交流,注重课堂语言环节的职场针对性。一是设置复述,在常规教学环节中体现职业内容。二是结合教学内容中的“委婉劝说”艺术特色渗透人际沟通中“同理心”概念。

    杜甫意欲吴郎放弃插篱行为,但不明说,而是先以自身行动启发,再以委婉语言劝说,后以眼泪打动。即使劝说也是先谴责邻妇,回护吴郎,再涉及真正用意。其婉转之心思可见一斑。这个内容其实正是我们在日常为人处世或者职业生涯当中经常会遇到的人与人沟通的问题,由此可引出“同理心”概念,即换位思考,人同此心,将心比心。同理心是建立高品质沟通的一个基础,懂得认同别人,懂得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沟通上是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在教学中,我注重结合诗歌本身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沟通本身没有对错,只有立场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所以应减少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尽量避免陷他人于尴尬之境;将来学生都要走上工作岗位,不再是学校里师生和同学的单一关系,而是要面对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还是要重视如何把同理心作为一种基本态度去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

    以上教学案例是我处理高职语文中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个样本。概括起来就是:以情思为教学重点,确定学科、职业两个教学目标,用到讲-动-渗三步教学法以及对比类比互现教学,力求锻炼学生的四种层次的能力:说话的、写作的、情感的、思想的。

    其中,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都属于语言范畴,是工具属性;情感认知和思想感悟属于文化范畴,是人文属性。大学语文的每一堂课其实都可以兼顾这四方面两大范畴能力的提升,这样才可以使高职阶段的语文课达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学科与职业的统一,基本职业素养与专业职业能力的统一。

    以此教学案例为突破口,可以从三方面对高职文学课的教学路径加以总结:

    一、高职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应达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1、高职语文应重视人文熏陶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大纲》(征求意见稿)里明确提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重点强调的是人文性。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峰认为,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国家开设 “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于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也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从多位教育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他们对现下中国语文教育的担忧。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而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对学生未来事业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高职阶段学一点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受一点人文气息的熏陶还是非常必要的。

    2、高职语文也要重视工具性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同时也要注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高职语文教学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置,使语文课尽可能生动活泼,让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也要重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不可偏颇,既要认识到她的思想性、人文性,又要正视她的工具性。如果因为认识到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而忽视了她的工具性,难免从过去单纯的工具论极端滑向“泛语文”极端,都是不足取的。最合理的定位就是要将高职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重人文教育,也进行基本能力培养。

    二、高职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应达到学科与职业的统一

    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的操作、管理人员。其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并在工作中使之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因此,要求必须加强实习实训,做到上岗就能顶岗,从学校到岗位,基本没有过渡期。这就要求作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的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未来岗位相适应的各种能力的实际训练。而语文能力大致体现为:能说会道、能写擅文和能思会感,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竞争能力,争取到更多的工作机遇。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应面向市场,针对学生实际,大胆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学科目标与职业目标,瞄准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学以致用。

    从广义上说,学科的也就是职业的。语文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和工具,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乃至一生中,发生着润物无声、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情感思辩,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服务的。从这一点上说,高职语文的学科性与职业性并不矛盾。不过要使两者达到很好的融合,还应该找准契合点。语文课堂的练写、复述、讨论以及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融入职业元素都是可取的途径。

    从培养基本职业素养的角度看,可以融入语文课堂的职业元素包括:责任心、团队合作、信任、组织认同、进取心、自信、自我控制、同理心、适应性、人际交往、信息分析、前沿追踪、学习发展、细节成败、行动力、倾听、反馈……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具体案例,完全可以找准一个角度做解读。这并非是对文学作品的硬性拆解,因为对文学作品原就可以做不同方向分析和解读,好比“水煮三国”“管理论语”等。

    对文学作品既有学科的处理,又有职业的解读利用,我想这种课不仅会使学生受益,还会使教者自己受益。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营造语文课堂的新气象,会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无形中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何乐而不为?

    三、高职语文的文学作品教学可以达到基本职业素养与专业职业能力的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已成为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既要“博”又要“专”,要把专业学习和全面提高人文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高职语文理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需求。

    更多关注专业需求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为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而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因此,高职语文改革就是要达到贴近社会企业的现实需要,贴近学生学而能用的效果,树立为岗位能力服务的宗旨,实现为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的服务,从而真正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能力,并实现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主训的教育理念。

    高职语文的特色应体现在职业元素的介入,而这个职业元素既可以是听说读写情感思辩类的基本职业素养内容,也可以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而设置的专业职业能力辅助教学内容。比如针对语言班可更侧重强调语言能力培养与不同文化对比的教学内容,针对导游专业可以侧重导游词写作与风景名胜文化内涵的内容,针对园林专业可以侧重园林建筑美学欣赏的内容等等。

    当然,专业职业元素的渗透不可勉强为之,可以量力量情而行,还是应该把握好度的。如果是将职业元素简单拼接于学科内容上,会显得不伦不类,适当融入更能化变化于无形,收到化腐朽于神奇的效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日渐明晰,就业导向逐步凸显,职业能力已成为所有能力的概括和统一。在此环境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必须明确定位,深化改革,使其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意义。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语文教学应当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迎接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成熟,不断进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略)

    作者简介:吴艳平,女,上海农林讲师;电话18918050028,邮编201600,电子信箱wuypz@shafc.edu.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856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