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张艺: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思考
【时间:2012/10/29 】 【来源:《改革与战略》2004年08期 】 【作者: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张艺】 【已经浏览3711 次】

本站按:几点意见,说得都非常到位,所需的是深入研究。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初的出发点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毫无疑问,这无论从当时还是从现在来看,都是很有意义的。然而,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实施大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不怎么理想。而其现状更是令人堪忧。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程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缺少规范科学的课程标准,教学“跟着感觉走”;教材建设“各自为战”,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就有数百种之多;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老一套”: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体现大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凡此种种,似乎让大学语文本身少了些权威感,也让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危机的逼近。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正日益被边缘化。现在看来,该是我们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全面检讨的时候了。

    一、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与区别问题

    我国现在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几乎完全是以中小学的语文教育研究为对象,而大学语文教育则处于这种研究的真空状态。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论文论著中,大学语文教育方面的论文论著可谓寥若辰星。对于象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具体的问题,更是少有人问津,仿佛这是一个不需要研究的问题似的。然而实际的情形却是,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既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有不容否认的区别。虽然都是语文教育,但毕竟一个是基础语文教育,一个是高等语文教育。除了都是母语教育、课程性质一样和同一门学科在教育上的连续性外,二者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材料、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说都有差别。大学语文教育,如果在理论上不首先把这些差别研究清楚,那么在实践上必然给人以“高四语文”的印象。所谓“高四语文”,是指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与基础语文教育没什么区别,也就是说,现在的大学语文教育缺乏高等教育应有的个性。没有个性,当然便没有多少存在的理由了。

    二、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在批判应试教育,倡导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语文教育(实际指基础语文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不同观点的激烈交锋,人们最终达成了如下共识:语文教育具有人文性和人文教育功能。对这种认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己经给予了肯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肯定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价值来说,毫无疑问是对的。但如果由此便认为语文教育只有人文教育的价值,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事实上,语文教育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如工具价值、科学价值、智育价值、美育价值等。现在,有人主张以大学人文教育来取代大学语文教育,这是非常片面的。当初,匡亚明先生、苏步青先生等有识之士倡导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时候,第一个出发点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这说明大学语文教育除了实现上述一些价值外,它还有其自身的目的。或者说,大学语文教育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人文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绝不可混为一谈。至于要不要继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那是另外一回事情,与这里讨论的问题无关。

    三、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各专业教育问题

    在我国各高校,大学语文是作为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设置的。相对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而言,它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这种课程定位,应该说已经清楚地标明了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各专业教育的关系,但事实却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地方是,对大学英语这样的公共基础课,从来没有人J怀疑其教育价值,以及设置它的必要性。而对于大学语文有没有教育价值,有没有必要设置,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照例在我国各高校设置着,并且有不少人对其教育价值和设置的必要性给予了肯定,但持否定态度者也很多。持肯定态度的人认为,大学生必须掌握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同时通过语文教育塑造为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人文素质。持否定态度的人认为,大学语文教育是基础语文教育的简单重复(重复论),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没什么作用(无用论),大学语文教育应由大学人文教育取而代之(取消论)。上述两种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有一定的认识基础,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都缺乏科学性,都没有从理论上对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各专业教育的关系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纯粹以感性的态度谈论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问题,不只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是不科学的,在其他方面也一样。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各专业教育的关系,以便进一步确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公共基础课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四、大学语文教育自身的建设问题

    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很多,就其自身的建设而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课程标准模糊。课程标准,在我国习惯上称作教学大纲。由于大学语文既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又缺少必要的课程理论根据,各高校在制订语文教学大纲时,只好凭感觉自行其是。仅以课程目标而论,大学语文教育总的目标是什么?在听说读写方面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大纲编写者们往往心中无数,于是要么采取模糊化的处理办法,要么来一些“我以为”式的规定。至于科学不科学,规范不规范,那就不得而知了。可问题是,课程标准上的这种模糊状态如果不改变,大学语文是很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继续存在下去的。

    其次是教材体系紊乱。现在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不可谓不多,但体系却相当紊乱。编制教材,尤其是编制课程与教学论基础薄弱的大学语文教材,本来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即使是该领域的专家也决不可以随便为之的。然而有些人不知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有什么分别,也不知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有什么分别,就敢堂而皇之地胡编乱造大学语文教材;有些人根本不研究课程标准,不研究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不研究作为语文教材编写专业理论基础的语言学、文艺学、文章学,也不管什么是知识训练体系,什么是能力训练体系,哪些选文作“定篇”,哪些选文作“例文”,哪些选文作“样本”,哪些选文作“用件”,找出几十篇自认或他认的“经典”文章,想当然地凑到一块就成了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这样一些人编出的教材,其体系不可能不乱。此外,还有些人不在教材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上做文章,却专在教材的名称上下工夫。其实,给教材取一个新颖的名称并没有错,错的是舍本逐末,有名无实。现在,有媒体甚至鼓吹要以《高等语文》取代《大学语文》,并以某《高等语文》“一统江湖”,实在是叫人难以苟同。能够对大学语文教育造成致命影响的是什么?不是教材的名称,而是教材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教材的内容及其体系结构才是真正该关注的对象。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人类社会己经进入信息化、学习化时代,而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仍停留在一间教室、一群学生、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阶段。电脑辅助教学还没有形成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语文课程尚未实现信息技术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态主要由教师的“呈示”构成,教学“对话”离课堂教学还十分遥远;教师的角色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不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而非元认知;信息素质与信息能力还没有整合到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创造性学习还没有成为语文训练的重点。总之,现代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手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在冲破传统教学壁垒,跨越狭义课堂,甚至在模糊学科分野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以适应信息化、学习化时代的教学需要。

    最后是教学评价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和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反馈、评定、导向等多种功能。教学评价工作没做好,必然对教学活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学评价,按不同的目的与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评价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方式,可分为笔试、口试、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价方法却过于单一,除了终结性的笔试或书面考查,几乎没有其他比较能体现语文教育特色的办法。大学语文教育如果要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话,评价方法恐怕也得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毕竟评价方法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对它进行反思同样是不行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家乾]
    [作者简介]张艺(1961-),湖北武汉人,浙江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35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