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附:民族预科

董颖红:民族预科语文教材编撰原则探析
【时间:2012/3/14 】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07年第3期 第18卷总第80期 】 【作者: 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 董颖红】 【已经浏览4920 次】

    [摘 要] 民族院校预科语文教材的编撰原则一直是预科语文教学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探索领域。编写预科语文教材首先应该明确预科语文教学的目标,分析教学的对象,更新教学观念,破除陈规并精选教材内容以实现教学的目的。其次应遵循文史并重原则、经典性与现代性、文学性与思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原则以及衔接性与拓展性融合原则。
    [关键词] 预科语文教材;教学对象;编写原则

  本文讨论预科《阅读与写作》教材的编撰原则诸问题。

    预科《阅读与写作》课程的教材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各民族院校预科部的语文教学,重编教材的呼声日益高涨。伴随着预科教育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大,教材问题日益凸现。作为预科教育的主干课程,语文课承担着提高预科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文水平的任务,然而专门为预科层次编写的语文教材却十分缺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民族院校加起来不超过十种。[1]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教材的指导思想、编撰原则及教学定位并不适合预科学生这个特殊的层次。由于缺乏专为预科学生编写的合适教材,许多院校不得不到林林总总的《大学语文》中去挑选。[2]然而“大学语文”的施教对象是普通高校中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等各类专业的学生。此外,“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课程,强调的是通用性、一般性和普遍性,起点较高,授课时数少,普适性强。民族预科的施教对象是来自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边、老、贫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高考成绩较本科学生低,汉语文水平也距本科学习要求有一定距离。预科与本科属于不同的教育层次。教学层次的不同决定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但是,缺乏适当的教材又使得预科语文不得不削足适履,因而,教学常常处于被动。2006年1月,由教育部民族教育司牵头召开了少数民族预科教材编写启动会,这说明教材的改革及编写已关系到预科教学水平的高低及预科教育的发展前景等重要问题。然而,预科语文教材到底应该怎样改革?遵循什么原则?改成什么样子?什么样的教材内容真正适用于预科学生?只有更新了教学思想,了解了教学对象,明晰了编写思路,并准确定位了预科语文教学的目标,才有可能编写出符合时代发展、适应学生需求的实用性教材。

一、预科语文教材的定位及编撰思路

    1.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预科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在编写预科语文教材时,首先要对预科的教学层次进行认真分析,作出准确的定位。我国高等教育一般分为本专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预科教育隶属于高等教育,但它又不能等同于本专科,这个阶段虽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却无任何专业学习的内容。因此,在编写的教材过程中,一定要透彻理解预科这个“预”的内涵,首先要确定“预”是哪个阶段的“预”。50多年的预科教学实践已经充分说明,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而不是中学后教育,更不是高中教学的简单重复和延伸。它应该是本科教育前的适应性学习阶段,是大学本科前的“预”,因而,在这个阶段中,应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大学的学习内容,为顺利过渡到本科专业学习搭建好平台。

    其次,预科“预”什么。这个问题是教材编写的关键,只有准确把握了预科“预”的内容,教材编写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目标明确。既然是高等教育层次的“预”,那么“预”的内容应该围绕大学本科阶段的需要,即以为本科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宗旨。因而,预科教材内容必须注意两个“衔接”及两个“距离”。两个“衔接”是指学习内容既与中学的知识内容衔接,又与大学本科的专业学习衔接。两个“距离”,是指不简单重复中学学过的知识,不炒冷饭,与中学语文在篇目选择与内容难易程度上形成距离,又不提前介入本科的学习内容,与本科汉语文专业的课程保持距离。

    总之,预科教材的编写,必须建立在对预科教育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上,只有明确了预科层次的培养目标,了解了教学对象,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更新教学观念,大胆破除陈规

    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教材基本沿用中学语文教材的体例,将语文分为阅读与写作两方面的内容,两方面均按文体分类编排,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实用文三大部分。每一部分再围绕一定的中心排列,比如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等等,按照不同的中心将记叙文分为若干单元,而写作理论则放在每一单元之前,按文体分类讲述。传统的《大学语文》在编写体例上则遵循文学发展史或者文体模式,或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来选择文学内容,或按文学体裁的不同组成教学单元,选文上侧重文言文阅读,偏重知识性和工具性。对于写作理论及写作训练的相关内容,大学语文基本不作延伸。过去预科语文面临的选择要么是中学模式的《阅读与写作》,要么是大学本科各类专业的通识性教材——《大学语文》,两种类型都不符合预科语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因此,在编写预科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必须更新传统的预科教育以“补”为主的教学观念,大胆突破沿用中学模式的陈规,针对预科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为本科提供合格学生的准确定位来作为教材编写的出发点。

    首先,教材的教学思想应该反应时代特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并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精神及自由思想。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最终达到全面提升人文素质的目标。其次,教材内容应该打破把文学作品当成孤立现象、个别现象进行阅读的老套路,将预科语文教学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突破《阅读与写作》教材偏重知识性、工具性;《大学语文》教材厚古薄今、囿于国粹的特点,以人类普世价值为参照,以塑造健康丰富的灵魂为核心,既帮助预科学生整理中学已学过的内容,也帮助他们在知识范围与知识能力诸方面与本科顺利衔接。

    3.明确教学目的,精选教材内容

    预科教育既然是本科前教育,教学目的就应该围绕本科阶段所需要的文化素质而制定。近年来,高等院校“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渐入人心,加强人文教育,提高文化素养也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之下,预科语文的教学目的也应该以提升预科学生总体素质为核心。具体做法可以是整理与拓展相结合,对学生中学阶段大量接触过的内容,以整理、深化并使之系统化为主,对学生过去很少涉及的范围则以启蒙、拓展为目的。在教材内容上,应针对预科学生的知识能力、知识水平以及本科阶段所需的知识背景,选择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基础写作、实用文写作等相关内容。选文上可以“轻语文,重文学”,既注重文学的经典性、纯粹性,又注重文学的时代性及世界性,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力求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原典精读,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引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照,引导他们进入人类广袤而深远的精神领域去探求人类心灵的奥秘,去感受人的价值、尊严、希望以及人对真理永无止境的上下求索,继而加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以及对世界的理解,逐渐养成人文意识与人文情怀。围绕这个目标而选择的教学内容才能对学生的思想及情怀产生影响,才能达到为本科学习搭建良好平台的教学目的。

    4.文史并重,体例出新

    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往往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偏重文学史,要么偏重文本精读。作为本科的专业课,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导读分属两门不同的课程,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可能撇开文学作品来空谈文学发展史,而任何文学的发展过程究其实质是文学创作的过程;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历史语境及人文背景,因而文学与文学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明了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把握思潮流派演进和更迭的原因,从而构建起中外文学发展的框架。具体来说,预科语文教材的编写可以按两条路径并行的思路,一条路径包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在内的文学发展简史以及实用写作理论。教学目的是通过文学简史的学习,对中外文学的发展作全景式了解;通过写作理论的学习,了解实用文体的科学性、实用性及规范性,为写作实践奠定理论基础(见图一)。

  另一条路径则以作品精读为主,选择名著名篇,强调通过作品的直接阅读,获得对中外文学的感性认识,从而在阅读者与人类文明创造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并使学生通过这座桥梁认识社会、世界、人生的丰富与复杂。写作部分则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写作实践,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形成规范写作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以教材第一条路径为例,教材可以容纳以下内容:第一篇,中国古典文学篇;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篇;第三篇,外国文学篇;第四篇,实用写作理论篇。再以第二篇为例,中国现当代文学简史可以大致介绍如下内容: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二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体内容可包括“五四”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2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40年代文学;第三节,中国当代文学简况,具体内容可包括新中国建立后17年文学;文革十年文学;新时期文学等等。与文学简史相对应的是第二条路径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阅读。篇目选择上,相对于第一节的文学史内容,可以介绍梁启超、黄遵宪、王国维等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相对于第二节,则可选择胡适、鲁迅、周作人、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冰心、戴望舒、茅盾、巴金、老舍、梁实秋、沈从文、钱钟书、艾青、穆旦等大家的作品。相对应于第三节的文学史简况,则以“新时期”文学为主要阅读对象,以介绍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中国文坛出现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及相关的作家作品为主。这样文史的紧密结合,就形成了以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重点,点面结合、文史并重的格局,达到了既总结整理中学所学知识,又延伸扩展新的知识范围的目的(见图二)。

  总之,预科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建立在清晰的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准确的目标定位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预科学习阶段,文化素质获得真正的提高。

二、预科语文教材的编撰原则

    1.文史并重原则

    作为预科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部分,均应包括“文学简史”和“作品阅读”两个部分。“文学简史”注重对每一部分涉及的文学现象作全景式的简要描述,注重对与文学现象相关的时代、社会背景、文学思潮、流派演进和更替的介绍。“作品阅读”注重文学对社会生活及人的精神状态的表现,注重作家对世界、对人生的探索与理解,注重文学对人的心灵的触动与熏染。

    2.经典性与现代性、文学性与思想性、民族性与世界性融合原则

    文学史的描述可以突出如下几方面:第一,文学发展的脉络;第二,文人个性与文学传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三,社会变迁所导致的文—119—学反叛与文学变革;第四,社会历史环境与作家作品出现的关系。

    阅读作品的选择应该主要关照以下三点:第一,选文的文学价值。选文应该是经过时间考验而已被公认的作品,因为只有阅读经典才能帮助学生寻找到通向文学殿堂的正确路径,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与伟大的心灵面对面地接触和交流,从而收获精神的成长与灵魂的丰满。第二,选文的文化价值。选文应该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文化底蕴与文化特色的体现,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例,就应注重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作家作品。比如先秦诸子散文,它们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视与强调,构成了中国历史文化高远深厚、内敛自律、重义轻利的传统。而屈原与陶渊明,一个为了国家,为了真理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另一个则为了自我的人格与操守安贫乐道、自甘清苦。他们的作品千百年来或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或成为洁身自爱、坚守理想的符号。二者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这些作家的作品应是教材选择的重要内容。再以外国文学为例,选文也应当是负载了西方文明的作家作品。如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二者是后世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没有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帝国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文化,因而古希腊文学中的神话、史诗、戏剧等方面的内容应该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一把钥匙。第三,选文的时代性与现代性。传统的语文教材在注重了内容的经典性的同时,往往忽略了选文的时代性与现代性,教学思想显得陈旧、保守。编者不同、编写年代不同、版本也不同但是选择的作家作品基本相同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在作品篇目上重复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但是从中学到大学选文却如此集中,一方面说明社会对文学经典的共识,另一方面也说明,编写者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冲破樊篱、大胆突破的勇气,使得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那么如何体现时代性呢?其实时代性也是一个历时的范畴,像鲁迅,他生活在一个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时代,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敢于起来大声“呐喊”,终于开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可以说,鲁迅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特点,表现了他对所处时代的认识和理解,因而他的作品自然就有了某种前瞻性和突破性。至于当代文学的时代性,则体现在那些深刻打动并紧紧扣紧了当代人心弦的作品之中。

    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时代性与现代性是预科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

    3.衔接性与拓展性融合原则

    作为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预科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水平高的能达到大学重点本科线以上,而水平较低的连普通高校的录取标准都不能满足。因此,预科教育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扩大知识空间,提高整体文化素质的重任。要达到这个目的,教材编写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如何与中学所学知识的衔接问题。比如,中国现当代文学阶段的作家作品,学生在中学时期已大量接触,他们知道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文学大家,也阅读过一些他们的作品。但是中学时期是把这些作家作品作为独立的、个别的现象来认识的,而对他们出现在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哪一个阶段,出现的社会时代背景是什么,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学思潮,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什么影响,却知之不多。古代文学同样如此,比如,中学时期学生都阅读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等人的诗词歌赋,但是,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他们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则不甚清楚。因而,预科语文教学在学习上述作家作品时,可以把他们放进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认识学习对象,从而能在某一个时期出现的众多作家作品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形成一种通观,达到整理、提高、深化中学知识的目的。

    然而预科教育毕竟是本科前的适应性教育,教材在注重衔接的同时,更要注重拓展。比如,外国文学与实用写作部分是中学时期涉及较少的内容,而《阅读与写作》中的阅读当然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部分,中学时期训练较充分的是基础写作,强调规范性、科学性、格式化的实用性写作却比较缺乏,而本科阶段不同的专业大都有自己的专业写作,如果预科阶段就给学生传授一些实用写作的基础知识,将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总之,预科阶段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弥补中学教育的缺漏,客观上就能产生夯实基础,拓展知识范围,搭建新的学习平台的效果,为学生顺利进入本科学习做好充分准备,这也是预科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教材编写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它要求编撰者必须有清晰的教学思想和编写思路。在确立了编写思路和编写原则之后,剩下的应该是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其思路和原则努力地去实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卜维平.阅读与写作[Z].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2.
    [2]徐中玉.大学语文[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葛小冲〕
    [作者简介] 董颖红(1962-),女,重庆市人,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20342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