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张国功:回到文学元典的大学人文教育
【时间:2012/2/3 】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5-5-9 】 【作者: 张国功(书评人)】 【已经浏览3646 次】

  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编撰的《大学文学》因提出“文学教育”理念引起关注回到文学元典的大学人文教育

  文学经典的教育乃是全面持久的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由于文学本身巨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深入解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往往可以在人文修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文学教育,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应该让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

  时间总在改变着一些东西,即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继前些年“中学语文教育批判”一度成为公共事件之后,大学语文教育近年也越来越遭遇难言的尴尬与广泛的质疑。对于这门耗时可观、在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开设(还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专业的必考课)的基础性公共课,我们常常遗憾地看到,在工具层面上它甚至无法教会一位大学生写好一篇流畅可读的文章,至于其在人文素质层面无法完成其育人的远程理想,更是当下突出的问题。

  以文学经典的润物之功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共识的当下,“大学语文”竟日益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沦为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有人谑称之为“高四”或“高五”语文,与高校中赫然呈现出霸权地位的另一门公选课四六级英语考试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甭说像民国年间那样由名教授来执掌教鞭进行“经典常谈”,在如今,即使普通教师也多把教“大学语文”作为一种无奈的过渡或敷衍,甚至干脆提出“取消论”。面对此情此景,教育界与学界在沉痛的反思之中,开始百般寻觅应对药方:影响深远、销售累计逾千万册的《大学语文》被迫进行局部改良式的“版本升级”;一批公共知识分子则另辟蹊径推出包罗万象的《大学人文读本》。共同的路径,都是推动大学语文由传统的工具性知识拼盘向人文思想大餐转变……

  前一种思路仍处于局部性的不自觉改良状态,后者则难免陷入包罗万象、难以施教的境地。有没有中道而行的“第三条道路”?近日,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由钱理群、李庆西、郜元宝老中青三代文学研究重量级人物合力编撰的《大学文学》,旗帜鲜明地提出“改良《大学语文》的一种思路”,主张直接回到文学元典,以“文学经典的润物之功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以文学教育来做《大学语文》所忽略而《人文读本》无法兼顾的工作;强调从文学的角度、以文学的方式,以文学教育代替语文教育,大力提升大学生的语文训练与人文素养;主张让大学生直接通过阅读文学经典,接受审美熏陶。编者相信:“文学经典的教育乃是全面持久的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由于文学本身巨大的包容性和感染力,深入解读一定数量的文学经典,往往可以在人文修养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学文学教育,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中心,应该让学生通过选修这门课程,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一条道路。”

  向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传统语文教育势力圈发起冲击

  从传统通道中干巴巴的文学说教,到当代感性化的元典熏陶,《大学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发起了一次向既往语文教育体制的挑战:一方面,它以清通的文学教育方向,向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传统语文教育势力圈发起冲击,直言“大学语文”概念的含混不清、名存实亡,而独树一帜地提出“文学教育”的全新理念;另一方面,它倡扬阅读文学元典,在文学史与文学理论这两个“凶悍的超级大国”不断殖民名著经典的困境中寻求突围,颠覆当代情境中反客为主的“学术神话”,恢复文学阅读中饱满充溢的聪明才智、情感想像、美感灵性——而这正是人文教育最为本质也是当下语文教育最为欠缺的内涵。

  像大多数教育读本一样,《大学文学》也是通过选本的方式来践行其理念的。选本,就意味着一种选择与舍弃,更是一种个人理念的凸显。全书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四编。每一编中,遴选出若干经典文本,首先加以简要解说,次附互文性的参考文献,文末则缀以思考题。从形式上看,这仍是“大学语文”、“中外文学名著欣赏”一类课本的老路,但深入细察,则可见出编撰者的良苦用心。从大的编目安排、框架设计到细部的文字表述,都加进了一些“个人的私见”。这种私见,正是其鲜活灵现、可圈可点之处。

  导引读者对文学元典作出最为个人性的读解

  总体而言,编者所选的作者及篇目,其标准一是原创性,二是对民族精神的建构性。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编者取了《诗经》、庄子、屈原、《史记》、陶渊明、《世说新语》、杜甫、苏轼、《红楼梦》八种作为古代文学大厦的“起顶梁柱作用的关键性构件”,其缘由,“不仅着眼其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考虑到是否对中国人文化心理建构有所影响”。当代文学是否可称经典,一向议论纷纭。《大学文学》则勇敢地标新立异,单立一编,其理由,则是因为当代作品“是我们走近文学最切近的通道”,它甚至选择了朱文的小说《把穷人统统打昏》这样近距离的作品;而在外国文学编中,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地选录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英国文化研究公认的创始人马修。阿诺德所著《文化与无政府状态》部分章节。在仅选有八人的现代文学编,编者首章拈出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文,其次才是一向占据要津的鲁迅,这不仅让人重新审视胡适对新文学总的设计之功,也可以见出近年重评胡适的浓重痕迹。在外国文学编,则刻意以“翻译文学”取代习见的“外国文学”,以强调翻译作品给中国文学引入的“世界性因素”及翻译对于汉语写作的影响。最后的思考题及导读部分尤见编者们的艺术感受力,在发散性与民主性的平等对话中,导引读者对文学元典作出最为个人性的读解。

  在文学教养空气空前稀薄的今天,有机会读到《大学文学》的莘莘学子们是有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77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