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课程定位

徐四海:论大学语文的属性与特征
【时间:2012/1/9 】 【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年第7期 总第207期 】 【作者: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部 徐四海】 【已经浏览4866 次】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层次的母语教育,亦称高等母语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学科的工具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等特征。大学语文是素质教育学科,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知识课、文学课,或是人文精神传播课等观点,都没有准确地揭示该课程的本质属性。大学语文回归语文,是大学语文学科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
    关键词:大学语文;母语教育;工具性;综合性;开放性

一、大学语文的属性

    欧洲早在纪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就有了后来影响深远的语文教育。到了19世纪,欧美各国的语文教育已发展为现代语文学科教育。不仅有独立的教学目标、特有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过程,还具有系统的和固定时空环境的语文教育活动。

    在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虽然也能上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语文学科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随着独立的语文学科的产生,逐渐有了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名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科书和教学方法等。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大学规程》,把“国文”作为大学预科各专业的必修科目;不久,又明确“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1]。把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智力和完善人格放到了重要地位,已很接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规程》,规定大学语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科目,从此大学语文学科的地位被政府确认。但近百年来,我国大学语文学科走过的道路却历经坎坷。到目前为止,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问题尚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长期以来,大学语文学科属性不明,地位尴尬,动辄被边缘化,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容乐观[2]。

二、大学语文的特征

     (一)工具性特征

    语文和数学、外语一样,都被视为工具学科。在工具学科中,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亦即元教育,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它是先于数学、外语教育的工具学科。没有语文这个工具,学习数学、外语将是难以想象的。“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使用这个工具”[3]150。同中小学语文学科一样,大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决定了大学语文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教科书的内容,而且要学习它的形式。思想品德、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理工科的课程也有内容和形式,但是这些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内容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母语教育,尤其是高等母语教育的着眼点不在内容方面而在形式方面,即工具性(或技能性)的一面(实际上在学习形式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内容)。例如,学习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歌,重点不在它的故事情节和具体内容;学习应用性文章,重点也不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问题的具体内容,而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再如,学习《诗经·鄘风·柏舟》主要不是学习大胆地追求爱情和对爱情如何忠贞不渝的内容;学习《史记·项羽本纪》主要不是为了了解项羽其人;学习《边城》主要不是为了了解美丽而凄凉的爱情故事内容;学习《茶馆》主要不是为了了解清朝末年至抗战胜利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学习《论秘书写作与心理素质》主要也不是学习秘书写作应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目的全在于学习不同文体各自独有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模式。在学习形式的过程中掌握使用语文工具的技能和技巧,这是大学语文的学科属性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大学语文是高等母语教育,它不仅是对话、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理解的工具、表达的工具。人们凭借语文思维,运用语文交际,依靠语文传播文化,利用语文创造文学,使用语文撰写应用性文章、提供凭证和依据。这是大学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标志性特征。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高等母语教学的目标。其工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母语应用能力的提升上。这个能力包括口语应用能力,也包括对语言作品的理解能力。例如《水浒传》108位英雄好汉中病关索杨雄、病尉迟孙立、病大虫薛永的绰号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赞美,但他们的绰号中都有一个“病”字,从今天看,这些绰号不仅没有丝毫赞美的意思,而且还含有贬义。但是把它放在《水浒传》产生的时代元末明初来考察,就不会出现以今律古的错误。学生只要应用古代汉语通假字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病”通“并”,表示比得上、比并的意思。同理,小李广、小旋风、小温侯、小霸王、小尉迟等绰号中的“小”绝不是大小的小,而是通“肖”。“肖”即“像”。“肖”、“像”同义,现代汉语中有双音节合成词“肖像”。知识转化为能力,变成了学习的工具,理解这些绰号的含义就不难了。这些梁山豪杰像猛虎,像旋风,受万人景仰;像李广,像西楚霸王,与历史上的英雄好汉比并也毫不逊色。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检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3]267。我们认为,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作用是大学语文学科的出发点和必然归宿。语文能力是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大纲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就是要学生掌握进行学习和从事工作的能力。

    人的各种技能是在反复使用工具中得到提高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4]。唯有强化训练,掌握语文方法,才能实现高等母语的教学目标。只强调学习知识不讲究学习方法,只精讲若干篇文选,不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专门训练,只背诵或记忆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或一味强调所谓人文性,不能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只能称为伪大学语文教育。

    (二)综合性特征

    我们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即形式特征,并不是要淡化甚至忽视大学语文的内容。任何工具一旦失去了“服务对象”即内容,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大学语文是一门兼具语文形式和人文内涵的学科。它和学习高等数学、财务会计、计算机科学基础等学科不同,它具有思想感情色彩,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大学语文的内容往往比形式方面的作用还大。因此,大学语文是语言的应用性与语言的伦理性的统一体,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上文已讨论过,以下主要讨论人文性。人文的内涵十分丰富,很难用一句话来进行准确的概括。关于人文的定义目前流行的有数十种之多。我国最早提出“人文”概念并作出解释的著作《周易·贲卦》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用来教化天下的。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历史、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学科都具有培养人文精神的特征,传播人文精神并不是大学语文独有的学科特征。“我国教育界一般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看成实质上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精神境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追求,使他们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5]。大学语文的人文内容涵盖了思想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培养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尊重人,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文化教育,优化人性。

    除了以语文为载体的人文内容,大学语文还独具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内容。知识内容包括语言知识、文字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写作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知识等。无论是听说能力,还是读写能力,都直接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技能内容包括口语交际、朗诵、演讲与辩论、文学作品阅读、日常应用文写作、信息收集和处理、书法等。从基本元素看,大学语文本质上还是语言学科。因此,我们把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语言训练的过程,更是思维及思维方式训练的过程。例如,演讲或写作是通过有声语言或通过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结果,是把语言和思维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语言把思维的结果加以外化,从而成为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促进思维的传达和交流,使思想在交际中相得益彰。文学鉴赏是通过书面语言思考作者表达的事物和思想,是把语言和思维融合在一起的视觉活动。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力地刺激了思维的发展,思维训练通过语言训练而得以实现。

    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合以母语为载体的人文内容、知识内容和技能内容,实现提升母语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大学语文综合性特征的体现。还以《水浒传》为例,短命二郎、立地太岁、活阎罗等绰号均表达了人们对梁山阮氏三雄的敬佩之情。其中“短”和“夺”是一声之转,表示夺取的意思,“短命”就是剥夺别人的生命,不是“短命鬼”骂人的话。“二郎”也不是指阮小五的排行。阮氏三雄的绰号不同,表达的意思却完全相同。人们赞美并期望阮氏三雄能像二郎神、太岁星、阎罗王一样,有能力掌控贪官污吏、腐败的官军的生杀大权,为民除害。把语言知识、人文知识、语言技能密切结合起来,就能正确理解这三个绰号的意义。再如,一丈青扈三娘在三打祝家庄时还是未婚少女,为什么称之为“三娘”?为什么绰号叫“一丈青”?巾帼英雄顾大嫂为什么绰号叫“母大虫”?只有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才能圆满回答这些问题。

    (三)开放性特征

    1.教学内容开放。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是开放的,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通过口语对话的能力和利用文本对话的本领,而这些对话的能力和本领又是通过内容广泛的听、说、读、写教学活动实现的。

    以文本(读、写)对话为例。阅读是在“倾听”中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的内容,体验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学得多样的表达方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村居》)用“无赖”形容顽童活泼撒娇之态,舐犊之情溢于言表。老舍在自传中称聪明、伶俐、可爱的儿子和女儿“狡猾”,喜爱之情发自肺腑。“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二》)用“狠心贼”来表达几个青年妇女对丈夫的深切之爱和思念之情,情趣盎然。有人说阅读中包含着训练因素,这话是有道理的。

    写作是最能体现“倾诉”技能的训练之一。写作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训练,表达技巧的训练。构思是学生在执笔为文前的一种活跃的思考、酝酿状态。思路是学生在构思过程中经过反复斟酌,最后落实在文本上的思维条理。结构是行之于文外的文章体式,如开头与结尾、段落与层次、过渡与照应等。搜集、整理和选择写作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2.教学方法开放。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6]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

    (1)讲授法与训练法相结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能够到‘行’的地步,才算具有了这种生活的能力”[3]3。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相互依属的。从理解角度看,是语文知识,从运用角度看,是语文技能。例如,修辞的原则是知识,辞格的分析和应用则是技能。让学生写一份计划或总结,从他懂得什么是计划或总结角度看,表明他掌握了计划或总结的写作知识,从他能够正确写作计划或总结角度看,表明他具备了这种语文能力。课堂讲授主要是传授学习的方法,提示解决学习重点、难点的思路,或者作出学习示范。作为母语教学,语文的训练和实践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语文知识,同时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学能力。

    (2)自学法与小组合作法相结合。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之间是有区别的。语文知识教学主要是为培养语文技能服务的。一般来说,语文知识越丰富,语文技能的提高就会越迅速。但大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而不是教他们语文知识。许多语文知识完全可以在高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取课外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例如,“保安”是由两个语素构成的合成词,“保险”是外来词,是单纯词,“保安公司”和“保险公司”,前者可以“望文生义”,而后者有特定的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再如,短语救死扶伤、抱薪救火、抢险救灾中的“救”与治病救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救”意思不一样,前者的意思是阻止,后者的意思是援助或拯救。具有现代汉语构词法知识或掌握了查检工具书的技能,这些问题在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中都可以轻松地得到解决。

    (3)课外活动学习法与社会实践学习法相结合。课外活动学习法包括撰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朗诵、辩论等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学习法包括宣讲、采风、撰写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等社区实践活动。

    (4)网上学习法。中国语言文字网站、大学语文研究网站、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网站以及所在学校的大学语文网站为学生学习大学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支持服务。学生可以自主地
在大学语文网站学习,十分方便地参加学习交流互动活动。

    3.教学评价开放。

    (1)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朗读、演讲、交流讨论的评价,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即景作文,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成果评价等。还可以把参加大学语文网站交流的读后感、演讲稿、计划、总结、策划书以及参与博客的情况作为评价对象。教学评价要充分体现提升语文能力靠平时实践和积累的教育理念。形成性评价可占课程总成绩的60%左右。

    (2)终结性评价。提倡撰写大学语文学习心得或设置情景限时撰写日常应用文、作品鉴赏等,既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终结性评价可占课程总成绩的40%左右。

三、结束语

    关于大学语文的性质和特征,在教育界、理论界,目前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学语文学科教育迄今尚无公认的成功实验。这说明我们对其属性的复杂性、特征的典型性还没有完全认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有识之士去深入研究、探讨和大刀阔斧地实验。科学认识大学语文的属性和特征,大学语文回归语文之日,就是大学语文教育取得成功之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第10卷[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1: 16.
    [2]王步高,何二元.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84.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52~53.
    [5]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5.
    [6][英]洛克.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75.

    [责任编辑:西广明]

    作者简介:徐四海,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与文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1207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