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综合研究

强金国:大学语文改革探悉
【时间:2010/2/19 】 【来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高职教育研究)第6卷第3期 2008年9月 】 【作者: 强金国(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系,广东佛山528333)】 【已经浏览3530 次】

    摘要:在梳理大学语文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大语文化”的观念来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化素质教育;“大语文化”


    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于一身,能激发大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所关注和思索的大学语文是实现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杨志坚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基础汉语素质的养成,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二是审美功用的发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注重民族特性,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2]。基于此,大学语文要在12年的中小学语文课训练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修养上的跨越,导引和感染青年学生,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索养和文化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人类灿烂文化自觉学习、自觉鉴赏、自觉体验、自觉奉行的有修养的合格公民的培养目标。其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生修养课所不能替代的。

    1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199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木内涵:“大学生的基木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文化素质教育”。2004年教育部颁发《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2005年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暨高等学校第四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周济部长在会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要抓住机会,乘势而上,开创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局面”。2006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主席在开幕式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努力建设有利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为根木目的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是通过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伦理学等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品质和阅历经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牢固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良好的社会心理与文化修养以及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2 大学语文的历史沿革与现实状况

    2.1历史沿革

    大成绩与大问题交织的百年历史。一个世纪前,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之际,京师大学堂等高校即在预科开设“经学大义”、“诸子”、“辞章”和“作文”等语文性质的基础课程,在经历了1913年的癸卯学制、1938年的国统区高教改革和1943年的屡次变更和确认后,“大一国文”始终是全校性的必修课,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伍淑倪、魏建功、卢冀野主编的《大学国文选》教材[4]。

    新中国建立之初,大学语文课采用郭绍虞、章靳以主编的《大一国文》教材。直到1952年,全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被全面停开,此后便长期中断。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倡议,在全国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开设的目的和意义有四个方面:“交流工具训练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对现代人类共通精神文明的建设”;“应对和解答当下开放社会各种文化困惑”[5]。

    2.2现实问题

    长期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位置。据了解,大学语文(理工科)全国统编教材最初按国家规定有108个课时,后来缩短到36个课时,但大部分高校并未按这一要求给予大学语文“正当的权利”,即使是开了大学语文课的学校,学生念英语的时间是中文的6倍以上,甚至更多[6]。大学语文的现实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课程定位的困惑[7]。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下“科学主义”的实用教育盛行,从教育观念上导致了大学语文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具性定位,以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的人文性定位和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兼及语文能力拓展的人文性与实用性并举的课程定位则成为一厢情愿的要求。

    (2)课程性质的模糊[8]。在各类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总存在着某种随意性、不稳定性。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法”的规定性。当需要向大学生补基础知识时,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当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时,它又是素质教育课;当国家提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要并驾齐驱时,它又成了“大学语文”知识课。要逐步改变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现状,就要将该课程性质定位在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的人文性上。

    (3)教材建设的冗杂[9]。大学语文教材在“求好、求多、求广、求新、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要求下,大多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范文上百篇,导文几十篇,附录十几篇,种类不少,教材厚重全面而课时有限的情况之下,教材成了“高头讲章”,逐渐失去了教材本身的作用和意义。

    (4)教学模式方法的呆板[10]。文学教育空洞的“知识论”盛行于大学语文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介绍作者生平,解词分段,总结中心思想等,然后是背诵和字词句章的操练等“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语文课所具有的体验或者激情在这样的场合全然退隐。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因此,很多学生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

    (5)评价指标的单一[11]。大学语文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目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等。

    (6)教师队伍的浮动[12]。由于没有学科地位,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存在进修难、上学提高难、评职称难的“三难”现象,许多学校多采用“新教师顶顶,老教师搭搭”形式临时组建,由此导致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一直不固定,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授课质量的下降和大学语文课不能长期有序地发展。

    3 文化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改革探讨

    如何扭转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处境,如何让广大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如何让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收获得更多、更好,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不断研究与探索适应当前文化语境的大学语文教育新理论和教学新模式,牢固树立“大语文化”的观念,通过把语文教育与情感熏陶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话结合起来、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结合起来等途径,将“闭门讲经”式教学扩展到大课堂、大社会、大生话的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在感悟字、词、句、篇等微观方面知识升华为对人类文化、科学文明及人格魅力审美情感,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

    3.1精心编订教材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由语言组成的语文则是人生命的组成部分。学习语文,就是探究生命的意义,就是塑造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就是延续民族的精神文化。高等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承担着经由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培育学生自觉的语文观念和母语意识的历史使命[13]。立足大学语文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取可以分为人文性和实用性两大板块。人文性板块主要选取展现集特定阶段作家个性的与能探讨人类永恒情感、对终极命运为一体的经典文章。同时,教材的选取又必须考虑各自院校的特点,要结合相关专业,在体现时代性、乡土性、新闻性和趣味性的基础上,可设置不同的必修篇目和选修章节,以增加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3.2更新授课方法

    语文教育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4]三个维度上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因此,大学语文要通过文、史、哲、艺等文学文化名著的导学,在侧重于人文素质培养的同时,用人文教育的“人”字把学生、教材、教师三者有机地联系,赋予他们个性和生命,兼及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为此,教学设计上要体现灵活多样性,要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广泛采用启发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3.3提升教师素养

    高水平的教学和教师所具有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昭示、一种无形的影响,有利于知识从认识层次到精神层次的提升。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转变成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和伙伴。教师要边学习、边探索,并将它们应用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同时结合社会现实,观注社会热点文化现象,适时地、多角度地扩充教学内容,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注意大学语文与现实中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去认识、发现、分析和了解社会。

    3.4改革考试方式

    要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思、议、做—老师听、导、评”的格局转变,建立“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考试机制和以“追求创意与多种答案”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侧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建立起“不错就可能正确”、“讲得通就是准确”、“言之成理即予认可”、“有创意才是优秀”的评判观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全面、科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刘新英.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2):38-40.
    [2]杨志坚.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J]中国高等教育,2004,(7):3-9.
    [4]王步高.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改革“大学语文”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38-40.
    [5]周全星.大学语文课程溯流及其发展趋势和任务[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0,(5):54-55.
    [6]黄蔚.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4-05-14(4).
    [7]杨秀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1):14-15.
    [8]余亮开.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143-144.
    [9]史礼心《.大学语文》教材综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1-155.
    [10]赵飞.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1,(3):51-53.
    [11]王桂波·论母语危机背景下大学语文及其所肩负的文化期待[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0-63.
    [12]曾加荣.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6,(9):21-23.
    [13]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3-35.
    [14]罗瑞宁.语文教育评价的三个维度[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4-66.

    作者简介:强金国(1970-),男,回族,宁夏盐池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大学语文教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64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