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研究 > 专业分类

陈淑君:结合专业特点,改革教学内容——编写《中国美食诗文》一书的体会
【时间:2009/5/6 】 【来源:无 】 【作者: 陈淑君】 【已经浏览6662 次】

    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注意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教学,也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我认为,改革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1986年我承当烹饪系语文教学任务后,就根据这个系开设语文课的要求(提高学生阅读中国烹饪古籍的能力及饮食文化素质),改革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建设。首先是有目的地选用烹饪古籍中的某些章节以及古典文学中有关美食方面的诗文穿插在基本教材中进行讲授,学生对这些与专业关系密切的内容很感兴趣,产生了共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这对我启发很大。接着便在这些内容基础上进行补充、更新和调整,编成《烹饪诗文选》,正式作为烹饪专业的语文补充教材,很受学生欢迎。由此产生了编写烹饪、餐旅专业语文教材的愿望,并于1987年与江苏商专唐艮同志合作编写《中国美食诗文》一书。

    因编写教材,阅读了大量资料,饱览了许多古今名家描写和赞颂美食的作品,大开了眼界。我们发现,在中国文化史上,历代文学大师与中国烹饪几乎都有不解之缘,文人谈美食,是一种非常值得人们注意的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以美食为题材的名篇,这些名片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我们又发现,不少文学大师不仅对饮食文化很有研究,而且对烹饪技艺也很精通。如苏轼便是较突出的一位。他是一位非常称职的美食家和厨艺高超的业余烹饪技师,他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较大的贡献。他一生中,写了大量的美食诗文,著名的有《老饕赋》、《菜羹赋》、《猪肉颂》、《酒经》等,还有不少关于食疗养生方面的诗赋。他谪居黄州,深悉民苦,知黄州人不善烧制猪肉,自己亲自实践,总结出一整套烧制猪肉的好经验,在民间推广,为黄州贫民开拓了食源,并戏作《猪肉颂》(亦叫《食猪肉诗》)流传民间,后来肴馔中有所谓“东坡肉”就本于此,在此诗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盛赞了饱食黄州猪肉的美味。又如陆游,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又是一位厨艺高明的烹饪大师。在他的诗词中,咏叹烹饪方面的有上百首之多,内容十分丰富。如《山居食每不肉戏作》、《饭罢戏亦邻曲》、《薏米》等,生动地介绍了一些烹饪原料和烹调方法。另外还有《病中遣怀》、《食粥》等一类诗词提倡素食,强调素食、吃粥的养生作用。这对后世的烹饪技术和饮食倾向都颇有影响。他嗜蟹极深,因此在他的《剑南诗稿》中,有关咏蟹的诗句,真是俯拾即是。再如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他精于烹饪,又善于总结前人的烹饪经验,并把它融于《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他对贾府宴饮、食馔的描状相当出色,并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细腻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使写人状物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

    在古代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涉猎烹饪、反映饮食文化的篇章的确很多,举不胜举。而现代名家的作品中,也有大量描绘或赞颂美食的诗文。如朱自清的散文,以美食为题材的虽然不多,但都是佳作。他在《话说扬州的吃》一文中,用淡雅秀丽的文笔抒写了扬州菜肴、汤面的特点,并着重写了扬州菜馆的风味小吃,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扬州这座古城的眷恋之情。因为作者“从七岁到扬州,一住十三年”,对扬州是熟悉和了解的。郭沫若1962年的题诗《当归面筋汤》,使原来这个素馔名有了雅号“半月沉江”,从此,连这个菜也带有诗的意境了。文学老前辈郭沫若、老舍、茅盾等同志,60年代来广州,到泮溪酒家品尝佳肴美馔之后留下绝妙的赞美诗篇:《赠泮溪酒家三首》,读来令人回味不尽。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和叶圣陶的《藕与莼菜》都是偶然被野菜、藕和莼菜所牵怀念起故乡来,这里写物与抒情是一致的、和谐的,因而 思乡之情缠绵不断。冰心的《腊八粥》是一篇小巧的抒情散文。全文以煮腊八粥纪念亲人为线索,用“情”贯穿全文,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深深的怀念之情。全文材料集中,构思精巧,用笔精妙,情深意浓。当代作家陈荒煤的《家乡情与家乡味》是一篇情与味紧密结合、高度统一的美食散文佳作。作者在抒写和赞叹家乡风味中充满着浓烈深厚的家乡情,全篇紧扣一个“情”字。文章的结尾:“家乡风味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家乡情,那是我永远数不清,道不尽的。”这是感情的升华,而这思乡之情又是那么缠绵无尽。著名散文大师秦牧同志很重视饮食文化的研究,而且见解精辟独到,他又是一位颇有见地的美食家。他的《吃动物》、《赞巧手厨师》、《巨茄》、《谈谈广东菜》和《茶乡笑谈》等作品,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美食散文佳作。陆文夫的《叹为观止的一席》和戈壁舟的《食鱼记》对宴席场面气氛、菜肴风味及筵席特点的描绘都相当精彩,很有特色。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豆腐颂》,也是一篇美食佳作。作者用娴熟自然的笔触对“中国豆腐”这一传统的不平凡的食品赞叹不绝。

    以上这些丰富多采、灿烂夺目的饮食文化精品,给我们编写这本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激发了我们的热情,坚定了我们的信心。

    近十年来,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怀中国烹饪的发展。饮食是一种文化,这一观点已被多数人所承认,但是过去遗留下来的各种鄙薄烹饪工作和饮食业务的偏见,仍是研究和发展饮食文化事业的障碍,据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比较完整的烹饪史,饮食学这个新学科仍未真正创立,这种状况与我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光辉地位是很不相称的。林乃 教授在他的《中国饮食文化》一书的序中指出:“中国的饮食有着丰富的内蕴,已形成了自己的网络。但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尚未系统形成。丰富的饮食文化素材,有待于系统整理和向理论的升华;有的领域,还处在开荒阶段。”由此看来,继承和发扬我国饮食文化传统,发展我国的饮食文化事业,任重而道远,必须大家共同努力。或许就是这个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我们产生了把中国历代文化名人谈论或赞颂美食的优秀诗文加以搜集、整理、编纂成书的愿望,好让人们从中领略祖国饮食文化的概貌。

    编书写书难,出书更难,这已是近几年来知识界常常议论的话题。出书难,我不想多说,因为一言难尽。我只说说我们是怎样坚定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编写任务的。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料不足,而且的确比较难找,尽用我们编写补充教材的那点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搜集资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赶时间,我们采取边编写边搜集边补充的方法,效果较好。在资料搜集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万分感激。有的资料是经过几番周折才到手的;有的资料不知跑了多少趟才获得;有的资料在国内从未发表过。总之,资料的确来之不易。有了资料,就得着手筛选和处理,面对近二百篇的美食诗文,要删掉近一半,谈何容易。但再难也得干。美食诗文,顾名思义,就是谈论美食的诗文,也就是谈论以美食为题材的诗歌和散文。按编写要求,这本书应该既有文学欣赏价值,又具有美食的知识和趣味性,而前者是主要的。我们非常重视文章的可读性,不是凡谈论美食的文章都可入选的。我们还考虑古今作品的比例,以及诗歌与散文的比例。从美食方面还注意到涉及中国四大菜系(川、鲁、粤、扬)的作品都有一定的比例。既然是中国的美食诗文,那么,港台方面的美食诗文也应列入,可惜资料不足,占的比例不多,只有五、六篇。为了扩大这本书的使用面,编写体例曾反复变更了几次。最初,是按历史顺序编排的,但从内容上看显得零乱,又容易被理解为烹饪简史,但又不完全像。因此便按文章年容组成“采料”、“美味”、“风味”、“宴饮”、“厨艺”、“咏赋”、“食风”、“食道”、“养生”等九个“编”,各编内容相对独立,在各“编”中又按内容分为小单元,可是编排结果,古今诗文混杂在一起,跳跃比较大,显得很不谐调。最后改为先按文章的内容组成九个“编”,每“编”又按历史顺序编排。这样处理,纵横结合,脉络清楚,比较有特色,使本书既可以作教材,又可作为社会上广大读者扩大知识面的理想读物。

    既是美食诗文,便要涉及许多有关美食方面的知识,我们必须知道、弄懂,特别是有些章节的内容或词语,还有正文后面的“美食索引”等,纯属专业性的,靠工具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这样就得求教于业务部门,好在他们热情相助,帮了我们大忙。不过,在这方面花的时间是够多的了。

    为了这本书的出版,我们费了不少心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如果没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专家学者的热情鼓励和无私帮助,要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深感这本书的边纂、出版是集体劳作的成果。特别是钱学森和秦牧两位科学文化界老前辈对我们编写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使我们感动不已。秦牧同志不仅给予我们热情指导,还为本书作序;钱学森同志得知此书即将出版的消息后,立即叫秘书来函预订,收到此书后又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这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中国美食诗文》出版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全国各地读者纷纷来函索购,又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书一出版,广东人民广播电视台首先播出本书的出版消息。紧接着是广东电视台在早晨节目中,以“陈淑君和她的《中国美食诗文》”为题在直播室对我作了专题采访。山西《服务报》在该报上转载了秦牧同志为此书作的序,接着又登了本书的出版消息并简介本书内容,而后又登出了一篇题为“诗词歌赋香幽幽——读《中国美食诗文》后”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这本书“将使你在了解饮食文化概貌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关于历史、社会、文学的知识”。

    我们只是为我国饮食文化事业的发展做了一点工作,就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承认和肯定,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安慰。

    实践证明:本书是餐旅、饮食专业较为理想的语文教材,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名家谈论和描写美食的诗文,让学生从中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概貌,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受到学生欢迎,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影响。

    这本书能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这一类的书比较少,特别是把以美食为题材的诗文编纂成书,未曾有过,这也许是第一本。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觉,人民生活的提高,关于饮食方面的书的确比以前多了,但这些书是从饮食文化史、烹饪艺术、烹饪理论或是食疗养生等方面编写的,因此,《中国美食诗文》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给人们一种新鲜感。

    我们基础课教师在科研上要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主要是受条件限制。我们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虽接触面广,但专得不够,这是不利因素。我认为,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把“不利”变“有利”,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所作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这是事实,但事在人为,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还认为,我们教基础课,涉猎面广,古今中外的知识都得涉及,基本功比较扎实,这应该是有利条件,是我们的优势,搞起科研来,可以得心应手,选题也广些。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信心,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科研方面创出一条路子来。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化教学部)

何二元自《大学语文研究论文集》(1992年·广州)输入

该书广告语

    本书集各路美食文化之精华,融美食与文学于一体,既有文学的欣赏价值,又具有美食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涉猎面广,是烹饪、旅游、食品加工专业较为适用的教本,是烹饪界各层次人士的理想读物,是饮食文化研究工作者难得的资料大全,是美食爱好者及海内外旅游者的美食品尝指南,是欢度晚年的老者的养生指导,是一般读者“闲来翻翻”的欣赏读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46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