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教案导读

《聊斋新义·黄英》导读
【时间:2014/5/29 】 【来源:本站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823 次】

《聊斋新义·黄英》导读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近五百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文笔简练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人与《聊斋》渐渐也有了一点隔阂。首先是《聊斋》中的一些性别歧视、男子艳遇之类的思想,已不符合现代伦理道德;其次是小说的文言形式与现代语言也有了距离,于是有不少“白话聊斋”出现。而综合这两个方面寻找解决办法的则有汪曾祺《聊斋新义》的尝试。

1987年到1991年间汪曾祺改写了13篇《聊斋》故事,名之曰《聊斋新义》,课文《黄英》便是其中一篇。改写与白话翻译不同,改写是一种再创作,可以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进行增删和改造。如课文《黄英》,原作写的是马子才爱菊成癖,并以此自命清高,把安于贫困作为生活的至高理想,看不起种菊卖菊、自食其力而致富的黄英姊弟,认为她们“贪”而且“俗”。黄英姊弟则以为马子才矫揉造作,不通情理,才是真正的俗不可耐。小说尖锐地揭示了那些自命清高的士大夫们偏狭和矫饰的心理,指出他们并不真正懂得所谓“菊花精神”。这“立意”原本是很不错的,但蒲松龄由于受男性中心情爱观念的支配,硬要乱点鸳鸯,安排黄英嫁给马子才做继室,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终篇。这种结局,实在太不符合现代人的情爱观念。汪曾棋《聊斋新义》在改作中突出了马、黄两家对立的生活情趣,提取了原作中“种无不佳,培溉在人”、“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的人生精义,加以张扬,删去了原作后半部马子才黄英结为夫妇的情节,使小说立意得到净化和升华。

改写和翻译在语言的处理上也颇不同。翻译只是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机械置换,而中国语言本有只可意会的特点,文言中一些精华往往是难以翻译的。在这方面改写有了更大的可能。如《黄英》第一段,原作是这样的:

 

马子才,顺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某“白话聊斋”的翻译是这样的:

 

马子才是河北顺天府人。他家祖祖辈辈喜好菊花,到了马子才这辈,尤其厉害。他听到有好的花种,一定要买来,就是千里之远也不怕。

 

而汪曾祺的改写则是:

 

马子才,顺天人。几代都爱菊花。到了子才,更是爱菊如命。听说什么地方有佳种,一定得买到。千里迢迢,不辞辛苦。

 

白话翻译虽然也已不错,但是过于追求对置,也就是直译,如“尤甚”翻译成“尤其厉害”,“千里不惮”翻译成“千里之远也不怕”,意思虽然对了,语言却直白无味。而汪曾祺在改写中非常注意语言的韵味,如把“尤甚”改写成“爱菊如命”,把“千里不惮”改写成“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全篇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阅读中仔细比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文学是语言艺术,汪曾祺的语言吸取了文言的简洁、雅致,富有韵味,这是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最近刚刚结束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举办的大学生征文中,有一篇就是学习了汪曾祺的语言风格,给评委留下很深的印象,大家一致认为可以评为特等奖,虽然最后因为只此一篇,不成系列,只得归为一等奖,但也说明在写作中我们不要一味追求内容情节,假如能在语言上多下些功夫,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思考与练习】

1.比较阅读《聊斋志异·黄英》原文与汪曾祺改写的白话文,看看故事结构上做了哪些删节,语言上是怎样进行再创作的,并举例分析。

2.读下面这篇《画壁》故事,尝试像《黄英》那样进行改写,也可以选取一段进行练习。

3.电影《画壁》是对《聊斋》同名小说的改编,你是否看过这部影片?如果没看过可以上网看一下,对照原作看看做了哪些改编,思考古代文学是如何进入现代艺术的。

4.小说结尾的“异史氏曰”是《聊斋志异》的一大特点,有人说这是曲终奏雅,有人说这是画蛇添足,你读读《黄英》和《画壁》后面的“异史氏曰”,谈谈你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91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