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登高》教学参考
【时间:2008/9/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3421 次】

 链接:和林老师讨教格律诗的平仄
 

 

我们母语有自然流畅的一面,也有

精雕细刻的一面,后者的代表就是格

律诗,它可以训练我们精致的语感。

 

 

 

杜甫《登高》研读

 

 

李白的《将进酒》让我们知道诗歌真的可以流畅如话,千古之下而无隔阂。古人的这一类作品最宜于进入今天的口语,提升我们的母语水平。但是古人诗歌还另有精雕细刻的一类,字字较量,句句斟酌,这就是格律诗。乐府诗反映的是我们母语质朴的一面,格律诗反映的则是精致的一面。学习格律诗,我的意见是不要把重点放在内容的讲解,内容一般来说谁都看得懂,难以达到的是把这些内容压缩得如此精致。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格律诗的形式,能不能用一次课把格律诗的某一个知识讲解清楚?以此区别于中学语文教学。 

夔州瞿塘峡(图略)

 

一、诗歌内容

 

这首诗一些中学语文版本也选入,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之类,可以说任何一种中学教材都已有过介绍,所以大学语文要做的只是简要回顾,点到即止。下面先略讲内容。

题解

 

诗题“登高”,是指重阳节登高,我国历来有重阳登高的民俗传统。此诗一般认为是767年重阳于夔州登高所作。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头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六种意象,都是夔州秋季的典型景物。夔州即今四川奉节,位于长江三峡第一峡的瞿塘峡,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清人胡以梅云:“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唐诗贯珠》)或以为“渚清沙白”句不符当地景象,因疑此诗不是作于夔州,案解诗不宜过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宋人刘克庄认为这一联好就好在“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后村诗话》新集卷二)其实也是用典的,即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只是杜甫用得自然,不着痕迹,和眼前景象自然贴切。

电视片《唐之韵·千秋诗圣》解说词:“杜甫的七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境界雄阔,音调响亮。《登高》后人认为这是唐诗中最杰出的一首七律。‘不尽长江滚滚来’,抽出来单看很有些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但前面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有一种肃杀的气象,是长江之水流得很艰难,就与李诗的意趣大不相同了。这首诗就像流过平原的江河低沉而宽广,看似平缓却有一股不可抵挡的冲力。”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家乡在今河南巩县,他生平又以长安为第二故乡,无论哪一个,此时都在万里之外。杜甫自乾元二年(759)弃官,带领全家逃荒避乱,至此已有8年。但是实际上,他的一生,包括困居长安的10年,又何尝不是时时陷于“客”中?故曰“长”作客。

“百年”指人的一生,取其大数与“万里”相对,实际上杜甫只活了58岁。“多病”,据后人考证,杜甫此时已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还有头风病等多种疾病。

“独登台”的“独”字,与“长作客”的“长”字一样,包含有难以言说的苦楚。王维重阳登高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诗“独”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由于人生苦难的煎熬,杜甫此时虽然只有50多岁,但已是头发花白了。潦倒之人,本需借酒浇愁,然而诗人新近却偏偏因病而不得不暂时忌酒,这就连麻木自己的手段也失去了。

“潦倒”,肖涤非《杜甫诗选注》解说:犹衰颓,因多病故潦倒。《夔府咏怀》诗云“形容真潦倒”可证。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故曰新停。

 

以上为简说。《登高》一诗,意象鲜明,教材亦有详细提示,应该不难读懂。至于深层含义,则非亲历人生者而不易体会,所以有人说:学杜诗须是“专志于诗,又是一生困穷乃得”。(吴乔 《围炉诗话》卷四)这也是今天一些青年学生不喜欢杜甫和鲁迅等人作品的原因之一。建议阅读一些传记作品,如冯至的《杜甫传》,或可有所补益。

 

 

二、诗歌格律

 

前人于此诗评说颇多(见辑评),除对内容的评说外,重点在于此诗格律之高妙严谨,认为可列古今七言律第一。格律是中国语言最见精致细腻之处,学生在此前语文课学习中当多有涉及,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未必真有这一份雅兴细细品味。大学语文若能组织一个单元,认真讲解,或能解决这一问题。

格律问题其实又并不很难,无非是:1、平平仄仄的几个格式;2、押韵;3、中间两副对子。一次课肯定讲完啦。格律问题又很难,难就难在古今语音已经不同,非要坚持古代的韵书,这就有难度。我曾和主张古韵的朋友讨论,他们的意思是,格律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体,当然要用古代的声韵,否则你可以做新诗,不要做格律诗。我问:那么古人的语音你还读得来吗?假如已经读不来,仅仅把平平仄仄弄得象古人,不是很不伦不类吗?古代的格律诗,有些今天用普通话读来抑扬顿挫地大致仍能差不太多,说明并非一定要按平水韵什么的读,它们也仍能成为现代汉语的宝贵资源。至于某些格律诗,古今读音已经差得太多,佶屈赘牙地读不来了,那么说明它们已止于古代汉语,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需要研究外,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再学了。大学语文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学生开设的一门课,完全没有必要去搞连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也打怵的古代音韵。大学语文教学格律诗,如果是读,就应该选择古今平仄大致不差的作品;如果是写,就按照普通话的四声写。这就是我认为格律问题其实并不难的道理。

本教材所选的《登高》,在格律方面非常适合大学语文学习,试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古韵标准格式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该诗实际格式

平平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平仄平平——今普通话格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古韵标准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该诗实际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今普通话格式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古韵标准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该诗实际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平平平——今普通话格式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古韵标准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该诗实际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今普通话格式

 

(注:七律标准格式,见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1月新2版。此诗实际平仄,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4月号《律切精深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言学分析》一文,作者 路伟、万青。今普通话平仄是我揣摩的,但愿没有出错。)

这首诗和七律诗标准格式的格律要求非常吻合,全诗56字,只有7个字平仄不同,即:“风”、“猿”、“渚”、“沙”、“百”、“多”、“潦”,且这7个字均处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这正证明了杜甫自我评价的“晚节渐于诗律细”,以及古人评价的“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我们再用普通话读一读这首诗,只有5个字与该诗平仄不同,即:“急”、“白”、“不”、“独”、“浊”,这5个字的不协都由“入派三声”造成,其中“不”、“独”、“浊”三字处在一、三、五不论的位置,只剩下“急”和“白”两个字平仄不协。也就是说,今天讲这首诗的格律,我们完全可以按普通话的读音来讲,唯一需要告诉学生的就是“急”和“白”这两个字在古代都是入声,所以用普通话读会略有不协的感觉。——格律问题说简单就这么简单。

 

 

三、格律诗的对仗

 

大学语文诗歌格律的教学,有兴趣的老师我们可以再到网上去仔细讨论,届时我还可以邀请诗词格律专家进行指点。我在上面先提个话头,并不列入正式讲解。本教材是一种实验教程,最好是实验一个阶段再作修订时,专设一个单元,多挑选几篇《登高》这样的作品,把格律诗的朗读和写作训练一并解决。我想按上面这样的讲法,最多两次课就可让学生基本掌握这方面知识。

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借用这篇课文,讲一下对仗和对联的知识,先讲对仗。

律诗在格律方面的一个规定就是,全诗由四联组成,而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是两副对子。《登高》这首诗在格律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四联全部对仗,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我们不要浪费掉。现在就以此诗为例讲讲对仗。

对仗一般要遵循这样几点要求,一是句法要相同,二是词性也要相同,三是平仄要相对,四是意思要不同或相对。《登高》四联都做得很严格。施蛰存《唐诗百话》有《杜甫:七言律诗二首》(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2246),详细分析了这首诗的格律,下面主要就参考这篇文章来进行分析。

 

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都是“主////谓”结构,正如古人评说,此联好处在于上下联内部仍复有对偶,即“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后半句“猿啸——哀”,“鸟飞——回”,句法也完全相同。再看韵脚,一般格律诗第一句是不用押韵的,但这里仍押韵,所以清人沈德潜评说:“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今天读来似乎不太押韵,那是古今读音变化,假如我们知道“哀”“回”“来”“台”“杯”字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就可推知当年的读音肯定是能够押韵的,所以我们不妨把“回”读如同一韵部的“徊”,就非常押韵了。(可否?有待方家指教。)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都是偏正词组。“无边”对“不尽”,意思对得非常好。平仄方面,假如把“不”字读得短促一点(人们平常诵读时经常会这样的),听起来就会接近于入声,就成了平平对仄仄。

这一联的“萧萧”和“滚滚”属于“叠字对”,历来为人们称赞,宋人杨万里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亦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若曰……‘木叶萧萧下,长江不尽来’则绝无光彩矣。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诚斋诗话》)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对“百年”,空间对时间,虽非实数,而皆有依据。杜甫被贬离开长安,后又举家避乱逃难,来到夔州,一路辗转徘徊,行程不啻万里。此时诗人虽只55岁,但已快走到人生的终点,古人习惯以百年代指人的一生,所以又绝非虚夸。按照施蛰存先生的分析,此处如果用“一生多病”也可以和“万里悲秋”作对,但诗人选用“百年”,就比“一生”好得多。因为他把一个实词改用虚词,就是把逻辑思维改为形象思维。(《唐诗百话》)

“常——作客”,“独——登台”,句法上也对得很严谨。按施蛰存先生的分析,这两句的次序应当倒过来。因“百年多病独登台”而感慨到“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才符合逻辑。但是这样平仄与韵脚就不对了,所以律诗经常有这样调换位置的做法。笔者按:格律诗是一种精致的诗体,是需要反复吟咏玩味的,在这反复吟咏玩味中,上下句意思会流动起来,也就不感到有什么逻辑上的前后不顺的问题了,古人还常常把这样的句法称为“劲健”呢。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对“潦倒”,虽然“潦”字为平声,但因为在第一字的位置上,读起来并无大碍。况且“潦”为今普通话的第二声,其实并不“平”,有人还曾撰文主张把今普通话的二声列为仄声呢(见王尚文《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一文)。

对于这首诗的尾联,施蛰存先生说:“不论是律诗或古诗,最后几句总得点明主题思想。律诗尾联如果用对句,必须有很高明的艺术手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登高》的尾联,好象仍然和第三联平列,叙述自己的老病情绪,而不象全诗主题思想的结束语……沈德潜也有一个评语云:‘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意思是说:此诗最后二句没有结束上文,表达新的意旨。勉强凑上一联,实际是话已说完。这是一个缺点,不必硬要替作者辩护。这个评语,我以为是正确的。杜甫的五律及七律,八句全对的很多,其尾联对句,往往迷失了主题思想。”

笔者认为这一联的“苦恨”和“新停”在句法上词性上其实并不很对得上,只能算是宽对,说明诗人并没有为了格律完全牺牲主题思想,这里的宽对反而成为了优点。

 

 

四、关于对联教学

 

律诗的对仗独立出来就成了对联。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学习欣赏与写作对联,有助于培养我们对母语的精致细腻感觉。对联既是由格律诗的对仗来的,创作要求就大致差不多,即: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通常还要加上一个横批。再就是一般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

70多年前清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应邀代拟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普通国文试题为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又有一题为对对子(对联),出句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据陈先生事后回忆,他希望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因为孙行者与胡适之都是专名,“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而“胡”和“孙”组合出新的意义“胡孙”,是猿猴的别名,即“猢狲”。(他还特别声明,这只是一时调侃滑稽罢了。)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认为有复古之嫌,于是陈寅恪便写了一文详细说明他的道理。他认为要想找到一种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的考试形式,使应试者无甚侥幸或甚冤屈之事,阅卷者良心上不致受特别痛苦,而时间精力俱可节省(笔者按:真乃说出了一线教师的苦衷),则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对对子。具体分说,又有以下四点好处:

 

(甲)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先生说,华考试英文,有不能分别动词名词者,必不录取,而国文则可不知分别词性,岂有这个道理。

(乙)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先生说,平仄声是我国语言文学的重要知识,不光是韵文诗赋词曲,即使是散文,亦

 

(说明:这里一段网络检查说有非法字符,已奉命删去,否则整个网页就打不开)

 

1月的一则消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神五”对联难倒考生——

 

消息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考生在北大参加了自主招生和特长生的选拔考试,一道用时事内容对对联的题目难住了大部分考生。题目内容是根据“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而作的一个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一位自称平时很喜欢对对联,曾被同学戏称为“对神”的考生对记者说,他花了近五分钟的时间琢磨这道试题。“可惜,最后也没想出个好对子。主要是这个对子太特别,不仅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还得和时事相联系。”

这道题确实有难度,不是难在平仄词性,而是难在内容,中国航天方面的成绩实在还不够选择,假如今天来考,或许可对以“嫦娥一号”的消息。北大最终也没有公布录取者的优秀答卷,看来此题出得不如70年前的清华试卷。

 

附:新华网“发展论坛”上网友拟对的下联:

四海追云炎黄儿女保国家

五洋抗日神洲勇士闯钓岛

四海游龙中华利剑劈扶桑

一坝横江禹舜子孙锁苍龙

五洲同庆中华儿女定乾坤

五洋捉鳖炎黄子孙保太平

五洋夺金中华儿女震全球

五洋捉鳖神州健儿傲苍穹

三峡蓄水炎黄子孙截江流

四海升平祖国大地闹新春

五洋逐浪神州铁军镇海疆

一鸣惊人中国航天扛大旗

 

北大带了头,这年5月的高考,全国和各省的15份语文试卷中就有7份命制了对子题,全国卷出的是对春联,提供上联让考生对下联,如“扫千年旧习”、“祖国江山好”等。但是“扫千年旧习”这个上联不是太好,“习”在古代音韵中虽为仄声,但在普通话里为平声,容易误导学生,对出尾字仄声的下联来。

浙江卷要求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上联是“学问藏今古”,事后公布的下联参考答案可以是“才识贯中西”、“智慧集东西”等。

广东卷的上联是“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专家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月季牡丹金桂莫非海内奇葩”,据说广东34万考生没有一人对出完全合律的对句。福建卷似更能贴近考生实际,出的上联是“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事后公布的参考答案是“求实谦虚为治学前提”。但其试题要求可以“平仄不论”,引起社会上的争论。

这些试题都是提供上联要求对出下联,缺少变化。2006年安徽的试卷就比较有创意,是根据课文选段内容(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在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参考答案:上联填“世外桃源”,下联填“与民同乐”。

 

这就和课文学习结合得比较好。其实1987年有一道考对偶的试题也很不错,它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让考生答出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答〗(A)

 

这道题好在考到了平仄韵律方面的知识,上句结尾的“月”是仄声,那么对句结尾就应该是平声,这样(B)和(C)就很快排除了;上句关键的第二字是平声,那么下句此处就应该是仄声,所以(D)也排除了;最后答案自然是(A)。

港台地区的国文教学要比我们更注重母语传统方面的内容,比如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卷第13题是:

 

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题目就出得比我们活,涉及知识面也更广。

以上内容不可能在一次课里完成,建议格律诗和对联两项教学内容择其一。

 

 

五、思考与练习提示

 

1.背诵并默写《登高》。

 

2.根据普通话读音标出《登高》和《天末怀李白》诗的平仄,并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圈出重点字的平仄,看看和格律诗的要求是否基本相符。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过”是“经过”不是“过失”,平时我们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经过”的“过”是念第一声的。魑魅喜欢潜藏在人经过的地方伺机害人。

说明:格律诗平仄有“粘对”的要求,也就是一联之间上下句平仄要相对(对),上下联之间下联的第一句要和上联的第二句平仄相同(粘)。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这两首诗的第一联都稍有不协,从第二联开始分析,则粘对就完全符合要求了。

 

3.实践题

大学寝室门联应该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个将要共同生活四年之久的寝室门上,贴上自己创作的能够体现该寝室同学特点的门联,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请为自己的寝室门撰写一副对联,既要体现出寝室同学的特点,又要注意对仗、平仄的知识,最好再加上横批。教师可组织对这些门联进行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发到教学网站。

 

提示:网络上这方面信息很多,可用“大学 宿舍 门联”作主题词检索。

 

4.任做题

继“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2007年,我国又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并传回清晰的月球照片。有了这一新的资料,看能否对上三年前北大招生出的那副上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

 

参考:

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

太空传真神州嫦娥访婵娟

(注:这是笔者代拟的下联,“太”为一,可以对“九”,但是“空”与“天”都是平声,这是为内容牺牲格律。“真”本来不能对“月”,但此处的传真是指“嫦娥一号”传回月球的清晰影象,则影象与实体形成对仗。)

 

 

六、《登高》诗历代辑评

 

●宋·杨万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亦以‘萧萧’、‘滚滚’,唤起精神,若曰……‘木叶萧萧下,长江不尽来’则绝无光彩矣。见得连绵不是装凑赘语。”(《诚斋诗话》)

 

●宋·刘克庄:“《登高》云:‘无边落木……独登台’。此二联不用故事,自然高妙,在樊川《齐山九日》七言之上。”(《后村诗话》新集卷二)

 

●宋·罗大经:“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高台,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卷十一)

 

●明·王世贞:“七言律不难中二联,难在发端及结句耳……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然结亦微弱”。(《艺苑卮言》)

 

●明·胡应麟: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句用字,又皆古今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诗薮·近体中》)

 

●明·胡应麟:杜“风急天高”一章,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诗薮》内编卷五)

 

●清·陈式:“此诗读者亦谓五六备极顿挫,不知此诗一句有一句之顿挫;合看两句,有两句之顿挫;合看通篇,有通篇之顿挫。顿挫为公独得之妙,此诗政当于字字顿挫求之。”(《问斋杜意》卷十七)

 

●清·张谦宜:“通体用紧调,雄健严肃,七律第一格。通体紧调最不易学,其声色气象齐到处,正是养得足。”(《絸斋诗谈》卷四)

 

●清·杨伦:“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结句意尽语竭,不必为之讳。”(《杜诗镜铨》卷十七)

 

●清·何焯:“千绪万端,无首无尾,使人无处捉摸,此等诗如何可学!”(《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四)

 

●清·沈德潜:“八句皆对,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好在‘无边’、‘不尽’、‘万里’、‘百年’。”(《唐诗别裁集》卷十三)

 

●清·沈德潜:“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杜诗偶评》)(《瀛奎律髓》载纪昀批:“归愚<指沈德潜>谓落句词意并竭,其言良是。”)

 

●清·胡以梅:“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唐诗贯珠》)

 

●清·纪昀:“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唐宋诗醇》卷十六)

 

●清·方东树:“前四句景,后四句情。一二碎,三四整,变化笔法。五六接递开合,兼叙点,一气喷薄而出,此放翁所常拟之境也。收不觉为对句,换笔换意,一定章法也,而笔势雄骏奔放,若天马之不可羁,则他人不及。”(《昭昧詹言》卷十七)

 

●清·李瑛:“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诗法易简录》)

 

●清·施补华:“《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是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岘佣说诗》)

●清·王寿昌:“何谓健?”“少陵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也。”(《小清华园诗谈》) 

 

 

本站链接 

 

 

 

作者研究

 

杜甫传(冯至)    《唐之韵》解说词9-10:千秋诗圣》

 

课文鉴赏

 

杜甫《登高》赏析(陈才智)    高华秀朗,沉郁顿挫—杜甫《登高》诗赏析

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杜甫《登高》赏析    唐诗百话:杜诗二首(施蛰存)

律切精深 传神入妙—杜甫《登高》语言学分析    杜甫《登高》(王先霈)

                                                                                        

课文延伸:对联教学

 

陈寅恪论国文试题对对子的重要性    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王尚文)

 

大学语文教材比较

 

华师版教材:登高    南大版教参:杜甫

 

大中比较

 

《登高》课堂实录(中学)   中学教学论文-登高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登高图片    登高课件    登高视频    子午书简:杜甫

 

网络链接

 

杜甫诗全集    夔州杜甫研究    对联集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2871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