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教材 > 复旦教参

《逍遥游》教学参考
【时间:2008/9/1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2513 次】

 复旦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实验教程》教师手册

 

“逍遥游”,也是母语的一次

精神漫游,由此获得一种超语

言的表达能力。

 

 

 

《逍遥游》读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一、庄子的语言哲学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期”,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争论的一个命题是语言能否反映真实,即所谓“名实之争”。当时思想界普遍感到“名”和“实”的矛盾,也就是语言的有限性和思想的无限自由之间的矛盾,感觉到语言表达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诸子们都有自己的方案。孔子是一个严肃的人,他提出要“正名”,要“慎言”,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要随便发表意见,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对此他的学生颇有微词地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即使是他知道的事情,表达得也很谨慎,其作《春秋》,寓褒贬于一字,其《论语》一书更开创了一种“语录体”的写作方法。

老子也觉得语言不可靠,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语言是不能表达玄妙的“道”的,假如真被你表达出来了,这种表达一定是靠不住的。甚至用语言命名对象这种做法都是靠不住的,用来命名的“名”和被命名的“实”肯定不是同一回事。既然根本就靠不住,那么“慎言”也没有用,所以老子主张“反言”(“正言若反”),类似于今天的逆反思维。既然我说不清“道”是什么,那么我就说“道”不是什么,当我把“非常道”的东西一一排除,也许就一步一步接近于真正的“道”了。这就叫“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还有名家的“离坚白”、“白马非马”的讨论也很有名,此处不论。让我们把眼光转到庄子。假如说老子的立论有点滑头,那么庄子简直就是“无厘头”了。他说,反正语言那么靠不住,那我就胡说八道,让人知道语言就是胡说八道,也许倒是亲近真正的“道”的一个办法。所以他说他的语言都是些“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别人说的,“重言”是先人说的,“卮言”是喝醉了说的(卮,古代的酒杯),总而言之,自己是统统不负责任。所以他又说自己的语言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这些言辞听过都要忘掉,要紧的是把握说话人的真实意思。他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和“蹄”是渔猎的工具,一旦目的达到不妨就放一边,言意之间也是这样的关系。——直到两千多年后,西方的语言学家才想到类似的比喻,说语言就像梯子,爬上后就不要再去管它。(维特根斯坦语)

这篇教参一开头就讲了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逍遥游》里面的故事都是胡说八道,要紧的是多想想故事背后的道理。台湾的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然而我觉得很奇怪,他居然不懂得庄子的言说方法。你看他开讲《逍遥游》:

 

庄子说“北冥”,有一条鱼,叫做“鲲”,这个“鲲”有多大呢?“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庄子说这条鱼古怪了,突然一个变化,从海里头飞上天,就变成鸟啦,叫做“大鹏鸟”。这个大鹏鸟的背,也“不知其几千里也。”这个很怪了噢,先讨论这个问题,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年青人听了一定笑,你们乱扯科学。中国的科学是中国的范围,实际上我们晓得,讲科学,我们强调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中国从来在世界的科学史上是领先的,当我们有科学的时候,西方文化还没有影子哩,当然现在落后了,几千年不肯求进步。中国文化还有许多理论科学,你要看了会笑死人,但是真是假还不知道,不要轻易笑。譬如,我们晓得台湾有鹿,它有些是鲨鱼化成的,鲨鱼到了年龄会跳上海来,在沙滩上打个滚,就跑到山里变成鹿了。你信不信?信不信由你,讲不讲由我。有一些东西的确会变的,苍蝇、蚊子是寄虫变来的,飞蛾是蠹虫变的。这是“物化”的道理。

 

也许他是模仿庄子的法子。但是庄子是有话在先的,“我说的都是胡说八道”,加上又穿着破烂的粗布衣,系着烂草绳,活脱今天周星星同学的形象,搞一点无厘头大家能够理解。而南怀瑾并没有这种声明,又是一派靓丽的国学大师形象,碰上老实的听众,岂不是要越听越糊涂?所以,我们讲课要学庄子,不要学南环瑾。

学习庄子,大学语文就有办法讲了。中学语文注重字面,那些“寓言”、“重言”、“卮言”都当了真,一一注释翻译。这一课中学只选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已经作了69条注,而且还一本正经地提示学生:“《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庄子地下有知,一定叹息“痴人不可以说梦”。

大学语文不能像中学那样讲,也不可能那样讲,没有那么多课堂时间。大学语文怎么讲?我们不妨尝试庄子的办法,就是讲故事。现在有人不满意大学语文的教学状况,提议让易中天、于丹来讲。他们来讲也就是讲故事,而且于丹讲《逍遥游》还有点太认真,庄子未必满意。我们先已了解了“言意”“名实”之间的关系,也许可以讲得更好。

那么我们就把这一课归结为几个故事。讲故事前,先不研究“逍遥”这个词。别的书上有说“逍遥”是“消摇”,还有说别的——这是词章之学,不适合庄子。讲庄子的方法,是先把故事讲了,然后大家自己去想到底什么是“逍遥”。

 

二、七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鲲鹏南徙的故事

 

远古的时候,北方有一个大海,海水的颜色是深黑的。海里有一条鱼,鱼的名字叫“鲲”。要问鲲有多大,谁也不知道,总有几千里吧?它长大以后就变成了鸟,鸟的名字叫做“鹏”。要问鹏有多大,谁也不知道,光是它的脊背,恐怕就有几千里吧?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展开双翅直达天际,好象整个天空都布满了乌云。这只大鸟呀,每年都随着海上的飓风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南方的大海,或者在南极上空,谁管它呢。《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去南冥的时候,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涛,乘着急骤的飓风盘旋而上,直达九万里的高空,一飞就是六个月。”它从高空俯瞰大地,林泽原野上雾气和尘埃像是奔腾的野马(《在语词的密林里》不是说,最早的“尘”字就是三匹鹿奔跑的样子吗),这就是大地万物的呼吸呀。平常仰望天空,是那么的湛蓝,这真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太高太远才成为这种颜色呢?现在大鸟从高空往下看,也是这种感觉,整个大地都蒙着一层浅蓝色呢。有些道理是要在这样的高空才想明白的,比如水聚积得不厚,就不能托起大船。假若是芥籽呢,在堂前倒一杯水就可以当船了,不过把杯子放上去,就触地不能动了,这就是水浅难行大船的道理。飞翔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假如下面的风力积聚得不够,就托不起巨大的翅膀,所以大鸟起飞前要盘旋直上九万里的高空,上面只见青天,飓风云气全在下面,再也没有什么能挡得住,然后才开始向南飞翔。

 

 

 

蝉与小鸟见了好笑,它们说:“我们就地一跃便能起飞,碰到榆树就落到榆树上,碰到枋树就落到枋树上,偶尔碰不着树,落到地上也就是了。干嘛要先上升到九万里再向南飞?多麻烦呀!”唉,怎么说呢?打个比方吧:打算去郊野,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保证饿不了肚子;假如要到百里之外去,提前一个晚上就要舂粮做准备了;假如到千里之外呢,得拉上三个月粮食吧。两个小东西怎么懂得这个道理呢?这就叫小聪明不及大智慧,短寿的也不如长寿的见多识广。难道不是这样吗?朝生暮死的菌类当然不会知道一天之中还有白天黑夜的区别,蝉最多活不过一季,所以也不会懂得春秋季节转换的事情,这就是短寿的局限。再说说长寿的例子,楚国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大龟,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一种树叫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春,把八千年当作秋。彭祖是至今传闻中最长寿的人,他活了八百岁,众人和他相比,不是太可悲了吗?

上面这个故事我(庄子)是从《列子》这本书里看来的,书里记着商汤和他的博士棘的对话,说:“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怎么样,有书为证,我没有瞎说吧?至于故事说的是什么道理,我也不大清楚,或许就是小大之辨吧。

 

第二个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

 

从第一个故事我们知道,逍遥原来是有不同层次的。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某个官职,品行合乎乡人标准,才德能让国君满意,处理国事国人都说“你办事我放心”的人,他们觉得自己也算很逍遥了。而宋荣子却微微一笑。那么宋荣子是怎么样的呢?他是这样子的:哪怕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因此感到得意,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沮丧。他很清楚这些都是身外之物,荣辱的区分全在自己,和他人没有关系。他对社会无所求,从来不会汲汲于功名什么的。虽然如此,他还是未能达到最高境界。据《列子》这部书记载,那个得道高人列子,他能够御风而行,在空中飘然来去,十五天一个来回。他并不刻意追求这种福分,也不见他怎么修炼内功。这个本事使他免除了行走之劳,可说起来还是得有所待——没有风他就飞不成吧?所以还不能说是很逍遥。

那怎么样才算真的逍遥呢?假如能够把握天地的规律,驾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需要仰待什么呢?所以大家都说:道德修养到最高境界的“至人”,他能够忘掉自我;道德修养到出神入化境界的“神人”,不会炫耀自己的神功;道德修养臻于完美境界的“圣人”,就连“圣人”的名号也不会在乎。

 

第三个故事:尧让天下的故事

 

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经升起来了,可是还点着小小火把,不是很难为情吗?季雨已经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不是很徒劳吗?先生仅凭您的影响就使天下太平,可是我还像个牌位似的占着帝王的位置,连自己都觉得好无聊。请允许我将天下让给您。”许由回答说:“是您一直在治理天下,天下实际上是您治理好的,现在要我去替代您,我将得到的不就只有一个虚名吗?‘名’是‘实’的宾客,我去给您当宾客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人的需求原本是很简单的呀!您还是请回吧,我要天下有什么用啊!厨师即使不想下厨,也不至于拉祭师代劳吧!”

 

第四个故事:姑射山上的故事

 

肩吾请教连叔说:“我从接舆那里听到一番谈话,真是大话连篇不切实际,东拉西扯没有主题。他的话真让我惊恐呀。就好像天上的银河没有际,跟一般人的言谈差异甚远,真是越听越不近情理。”连叔问:“他都说了些什么呢?”肩吾就将接舆的话学给连叔听:“在那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位神人,皮肤白润像冰雪,体态柔美如处女,她不食人间五谷,只吸清风饮甘露,她乘云驾龙,遨游四海之外。她往哪里凝神一望,哪里就消灾祛病五谷丰登。”肩吾转述完这番话后评论说:“我认为这全是虚妄之言,根本不可相信。”

连叔听后说:“是呀!俗话说瞎子没法同他们观赏花纹色彩,聋子没法同他们欣赏钟鼓乐声。难道只是人的身体有聋有瞎吗?思想上也会有这些毛病啊!这话似乎就是说你呀。那位神人,她的德行,能将万物合一回归本体,她不会理会世人纷纷扰扰的祈祷,更不会忙忙碌碌管理天下琐事!那样的人呀,外物根本伤不着她:洪水滔天淹不着她,天下大旱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也烤不着她。她身上随便抖下些灰尘,落到人间就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她怎么会理会俗人的事呢?既然如此,那么俗人又怎么可能了解她呢?”

 

第五个故事:宋人卖帽的故事

 

宋国有个做帽子生意的人,他贩运了一批高档礼帽到南方的越国去,谁料想越国的风俗是以光着头身上刺花纹为时尚的,帽子在那里根本没有用处。古代的尧治理好天下的百姓,搞定了国内的局势,然后就动身前往遥远的姑射山上去拜见四位得道高人,拜见的经过没人知道,只知道尧帝拜见回来后,呆在他汾水边的都城里,就终日怅然若失,对治理天下再也没了兴趣。——这和帽子的故事有什么关系呢?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想到哪就说到哪罢了。

 

第六个故事:大葫芦和防冻药的故事

 

庄子的朋友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种下后结了个大葫芦,居然有五石的容积。用它装水,可谁能举得起来?就算真能举起,也一定会弄碎了。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空荡荡的有什么好放的呀。都说大东西好,这个葫芦不够大吗?不是,然而正因为它太大了,大得没有用处,所以我都想砸了它呢!”

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我来讲一个故事吧。宋国有一户善制护手药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过路人听说了,愿意用百金高价收购他家药方。这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说:‘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卖了吧。’这位路人得到药方,便带着药方去游说吴王。碰巧此时越国发难,吴王便派他带兵迎战,冬天水上交战,吴军将士用了护肤膏,手脚都好好的;而越方却冻得烂手烂脚,还没打呢就失了战斗力,于是吴军大败越军。凯旋归来后,吴王割地封赏了这个人。

您看看,同样是护手药,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呀!如今您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何不把它系在腰上,当作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没东西可装,看来先生您的心里真是塞满了蓬草——不开窍啊!”

 

第七个故事:大樗树的故事

 

惠子一看大葫芦的故事难不倒庄子,就又胡编了一个故事说:“我家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树。它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用圆规和角尺怎么也量不出可用的材料。虽然生长在人来人往的道路旁,木匠走过连看也不看它一眼。现今您的言谈就像是这棵大树,大而无用,没人会停下来听您胡说的。”庄子说:“先生您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狌shēng)吗?它们倒是乖巧得很,有时候匍伏身体,一动不动,等待捕获猎物;有时候东窜西跳,上下嬉戏,不曾想中了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猎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体遮天蔽日;它真是一个大东西呀,不过让它捉老鼠就难为它了。如今您家里有这么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依我说,怎么不让它生长在虚无之乡,广漠的旷野之上,而您呢,就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卧树荫下。既然连木匠都看不上,那么它就不会遭到砍伐,没人想到去伤害它。任何东西,假若到了无用之用的时候,又有什么事情能让它感到困苦呢?”

 

 

三、庄子的意义

 

笔者按:以上七个故事,我没有逐字逐句地对译,庄子已有话在先,这都是些瞎话醉话,我再去逐字逐句地落实,那不是太傻冒了吗?从前我读书比较较真,那时读这篇文章就非常想不通。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就叫逍遥游。然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难道就不是“有所待”吗?要我看,这比简单的“御风而行”还要麻烦大了。但是没有人回答我这个问题,从大家“犹然笑之”的嘴脸,我知道自己就像皇帝新衣裳里的小孩子,好菜鸟哦!如今我写这篇教参的时候,好象突然想通了从前的这个问题,不过要我用明白的语言说出来,又觉得找不着合适的词语,好在我们中国语言弹性大得很,我就编上几句顺口溜来说一说罢:

 

大有大逍遥,小有小逍遥;

各自守其性,便是真逍遥。

 

说完之后,觉得还不塌实,庄子他老人家可是说过小大之辨的,不可抹去差别,于是又改了两句:

 

大有大逍遥,小有小逍遥;

只要不停步,便能更逍遥。

 

说过之后仍然心虚,庄子的道理有那么好说的吗?或许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逍遥,逍遥只是人心的一个幻象,当然,有这个幻象和无这个幻象,我们的人生便会完全不一样。

闲话说过,言归正传。这篇文章,一般人都注重解释到底什么是“逍遥游”,从古到今,也没争论出个结果。我觉得庄子的内心,就是不想给大家一个简单的答案,免得把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问题给简单化了。他采用的是“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策略:想问我“标准答案”,那是门儿都没有,但是我可以给你们讲几个故事,答案就在这些故事里边。庄子的策略其实有着普遍的意义,文学理论有“形象大于思想”的命题,作家只要忠实反映生活真实,思想自然就在里面,而且比作家自己说出来要远远大的多,不少连作家本人也没有想到的思想,读者都可能从作品中读出来。不信请看毛泽东的《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庄子读了,大概会说“我晕”,随即补充一句:“我顶”。

所以庄子的这种文体,对于我们母语的生成实在是意义重大,开始人们拘泥于言意名实之辨,形成一些拘谨的“语录体”,至庄子始打破言意两端,语言从此卸去“尽意”和“载道”的重负,它的任务只是讲故事,这就变得轻松潇洒,变得汪洋恣肆、滔滔不绝,变得浪漫而充满诗意,人生不再需要说教,需要的是感悟,是体验。但是庄子的意义在其后封建社会受到遮蔽,两千年来我们的语言生活仍然显得沉重有余,所以我们今天教学生重读庄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读出那份诗意和潇洒,这本是我们的母语所固有的风格。

 

 

四、练习题提示

 

1.《逍遥游》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已经对“逍遥游”有了清晰生动的描绘,但是庄子还继续写了尧与许由、肩吾与连叔、惠子与庄子的四段对话,请你谈谈对此的理解。

 

用尧与许由、肩吾与于连叔的对话,突出去“名”和去“位”(即“功”)的方式和重要,以达到“无己”的境界。写惠施和庄子对话,突出“无用之用”的意义。大樗无所用处而不受斧斤之害,人无己而不受功名利禄之困。实际上是对前文观点的深化。

又可参考钱锺书的话,他说:“庄子之用心,……说理明道而一意数喻者,所以防读者之囿于一喻而生执着也”。(《管锥编·周易正义·乾》)

 

2.庄子文章的语言很美,请选择《逍遥游》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此题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任意发挥,进行有感情地论述。具体答案不限。

 

补充题:

 

3.《世说新语》记载,一批玄学人士讨论什么是“逍遥游”,有人认为“逍遥”有境界大小,有人认为“各适性以为逍遥”,支道林说:“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你佩服支道林的话吗?(注:支道林,东晋佛教学者,名遁。)

 

提示:支道林所说的“逍遥”,有点像今人所说的“自由”,人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力,但是不能够影响他人的自由。

《世说新语》这部书大学生值得一读,请尝试阅读下面这则资料——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刘孝标注:向子期、郭子玄逍遥义曰:“夫大鹏之上九万,尺之起榆枋,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然物之芸芸,同资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遥耳。唯圣人与物冥而循大变,为能无待而常通。岂独自通而已!又从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则同于大通矣。”支氏逍遥论曰:“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此向、郭之注所未尽。又高僧传四支遁传: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世说新语·文学》)

 

4.你能接着上面的“大有大逍遥,小有小逍遥”的话,也来写上几句吗?(亦可不限于四句)

 

 

五、历代辑评

 

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人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于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晋·支遁《逍遥论》,引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

 

此篇直述体,大小二字,乃其眼目。鲲鹏大者,学鸠斥鷃小者。文字一头二证一结,奇崛不伦。(宋·王安石语,引自明·归有光《南华真经评注·逍遥游》)

 

《逍遥游》主意,只在“至人无己”。无己所以为逍遥游也。然说与天下人皆不信,非其故意不信,是他见识只到这个地步。譬如九层之台,身止到得这一层,便不知上面一层是何气象。然则非其信之不及,乃其知之不及耳。前大半篇只为此,故特地荡漾出“小知不及大知”一语,以抹倒庸愚,然后快展己说焉。鲲鹏大,蜩与学鸠小,大意只如此而已。看他前前后后,都是凭空嘘气,尽行文之致而已。(清·宣颖《南华经解》)

 

庄子文法断续之妙,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晏,是为断;下为接之曰“此大小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而下文宋荣子、许由、接舆、惠子诸断处,亦无不续矣。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故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又何厝心于其间哉。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抱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间矣,其于适性一也。言鹏不知道里之远近,趣足以自胜而逝。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耶?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复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夫古今谋国之臣伙矣,其雍容暇豫游刃而成功者有之,在失度因而颠踬者实繁有徒,其负大舟也无力,岂非积之也不厚乎?吾观合肥李氏(编者注:指李鸿章),实类之矣。其始也平发夷捻,所至有功,则杯水芥舟之谓也;及其登坛□理国交,着着失败,贻羞至于无已者何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孟子曰:流水为之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浅薄者流,亦知省哉。(毛泽东《讲堂录》笔记)

 

拟象比喻,亦有相抵互消之法,请征之《庄子》。罗璧《识遗》卷七尝叹:“文章一事数喻为难,独庄子百变不穷”,因举证为验。夫以词章之法科《庄子》,未始不可,然于庄子之用心未始有得也。说理明道而一意数喻者,所以防读者之囿于一喻而生执着也。星繁则月失明,连林则独树不奇,应接多则心眼活;纷至沓来,争妍竞秀,见异斯迁,因物以付,庶几过而勿留,运而无所积,流行而不滞,通多方而不守一隅矣。(钱钟书《管锥编·周易正义·乾》)

 

 

网络链接:

庄子网 http://www.zhuangzi.com/zzzb/index.asp

庄子注解·逍遥游 http://www.eyjx.com/eyjx/1/ReadNews.asp?NewsID=286

 

 

“羊角”一词也许这样来的

 

 

 

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附:《逍遥游》光盘资料

 

 

 

 

作者介绍

 

庄子评介    庄子传

 

课文研究

 

南怀谨《庄子讲记·逍遥游》    于丹《庄子》心得讲稿-《境界有大小》

《寓言•重言•卮言──庄子〈逍遥游〉笔法管窥》    浅析《庄子•逍遥游》(周先民)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就是不受常规约束吗    逍遥游辑评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吴辉)    论四种“言意之辨”(何二元)

 

课文译注

 

《逍遥游》集注    逍遥游译注    逍遥游现代版(流沙河)

 

大学语文比较、大中比较

 

华师大教材    中学教案(吕厚泽)    中学教案

 

多媒体资料(见光盘)

 

《逍遥游》图片    庄子(视频)    《逍遥游》音频朗读

 

“逍遥游”—东游记主题曲    《逍遥游》课件(何二元)    逍遥游课件(中学)

 

网络链接

 

庄子网    《庄子》网上阅读    百家讲坛—庄子(见光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6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