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推荐:以民为本——《孟子》(学生张秦娟)
【时间:2007/7/2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教041 张秦娟】 【已经浏览5016 次】

    语文,多么熟悉的一个词语啊,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接触到它了,一直到现在,它还是我们学习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名词,对于我们来说,它讲陪伴我们一生,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好好地学好它,用好它。

    不过直至高中毕业到大学,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有上过语文课了,这学期突然又有了语文课,还真让我们有点兴奋呢,久别了的语文课本,好厚哦,一翻开来,都是古文,一下子就呆了,不过再看,好像很多都是高中时候学过的课文,突然想到了高中时上语文课的一幕幕场景,好怀念。

    大学语文这本书里面分了十二章,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上了大半了,每一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但是大致看了一下整本书,使我最有感触的还是第一章——以民为本,第一章《以民为本》中共有七篇文章,这七篇文章中,《孟子》这一课又是我最喜欢的,初中、高中我们就有学过孟子的课文,老是也跟我们讲过许多关于孟子的故事,它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治国策略,行为道德,让我们明白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要。为什么会喜欢这一章中的文章的,我自己觉得这章里面的文章都是说理叙事的,可以教育启发人们,在人们的生活中或许也有可以用到的地方,我们学到了,理解了,那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治国平天下,从古至今,一直都是统治者们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现在社会也是一样,如今我们国家在实行的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使国家更加强盛,人们更加富裕。而治国又应该以民为中心。邓小平提出的三个代表里不是有说到,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吗?说明人民在整个社会中还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荀子.哀公篇》中有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这话的意思不也是在说明人民的重要地位吗?既然人如此的重要,那首要的就是要妥善的对待人民,保护好人民的利益,孔子倡导“仁”张扬仁者“爱人”,把个人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高度;孟子进而倡导“仁政”,强调“民贵军轻”,把为政治国的道理建筑在民为邦本的基础之上。这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极为难得的思想资源。明末清初,黄宗羲等人揭示出君主“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实质,喊出“天下乃民众之天下”的口号,把先秦儒学以民为本的观念引向了近代民主意识,这是历史性进步。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以民为本思想并不等于现代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强调一切上层建筑存在的理由,一切权利行使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每个公民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保证每个公民能够享受更大的自由和幸福,这应该是现代文明政治的当然义务和终极目的。

    因此,看了这一章的文章,突然感觉治国还真的很难,第一课中《孟子》一问的六段文辞,都是直接阐发民本思想的。孔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经孟子继承而发扬光大。文章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唐挥霍,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独夫民贱。三是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民本思想一直从古代延续到了现在,还一直保持了它的思想的先进性,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

    孟子的文章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且善用比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因此,我们读以来总是感觉琅琅上口,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已经在读它的文章了,真是百读不厌呢。

    一般的古文都具有一种教育的意味在里面,因此我们读完它,真正理解了它的时候,总是会从中领悟到一些东西,当然在这一章中也会有写方面的文章,就像邓牧的《吏道》这一篇文章,本文旨在揭露封建官吏盘路压迫人民的罪行,作者以为,这些管理虽称“理民”,实际上是在害民,其危害的程度远远超出了猛兽,以至于百姓非常的气愤,社会动乱不宁,这也正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百姓在社会安宁,国家兴旺中的重要作用。

    在现在社会,跟古代也是一样的,要使国家稳定的向前发展的话,就要做好人民的安定工作,像现在的三个代表,国家极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等都是在反映国家治理的策略方法,所以,要使国家兴旺就要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要团结起来,一起努力,治理好我们自己的国家,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5063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