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杭师作业

推荐:阅《人情世态》章有感(学生冯逸兰)
【时间:2007/7/2 】 【来源:本站 】 【作者: 美教041 冯逸兰】 【已经浏览4192 次】

   《大学语文》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六章《人情事态》,正如书上说的:“人有百情,世有百态”。

   《蒹葭》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朦胧诗,讲述的是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情。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特点。“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从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联翩。诗中“在水一方”有多种的意象,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惆怅,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都能从中有所回响。

   《陌上桑》这首民歌将民间流行的“赞美女”、“桑林戏”、“夸夫婿”三大主题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聪明的采桑女形象,表现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俗风情。

   《贫女》是作者以贫女自况,以贫家女子虽有才貌却无人问津、媒娶、老大闺中,“为他人作驾衣裳”,寄托贫寒之士虽有才具而吾人赏识、提拔,长年寄人篱下、屈沉下僚的伤痛,形象地揭示出当时社会重门第、轻才具、压抑人才的黑暗现实,对此表示愤懑不平。

   《枕中记》的作者通过卢生梦游的故事,得出了“一枕黄粱”的结论。

   《柳》借柳来抒发离别之情。

   《暗香》以爱梅、赏梅之人为线索,借咏梅题材抒发个人身世之悲、岁月之感。

   《高祖还乡》是一篇诙谐而又辛辣的讽刺作品。借平民百姓之口,对刘邦尽情调侃、嘲讽,表现出对帝王的轻蔑。

   《报刘一丈书》作者宗臣目睹严嵩、严世蕃父子当国恃宠揽权,骄焰熏天,无耻之徒相率奔走其门,贿赂成风等种种黑暗与腐败,深感不平,借着给刘丈一复书的机会,对此大胆进行了揭露与抨击。

   《赠梁汾》表现出的是作者乍逢知音的狂喜、慷慨与深慨。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它表达了作者故地重游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是一首精致的抒情佳作。

   《吃饭》作者钱钟书借人生最平凡的吃饭为主,巧设妙喻,探幽发微,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揭示得矛盾百出、淋漓尽致。是一篇讽刺世情时弊、闪烁智慧光芒的绝妙文章。

   《我与地坛》通过记述“我”双腿残废以后日日与地坛作伴的经历和母亲对“我”无限关爱,抒发了“我”在特定的遭遇、特定的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索,表现出“我”在痛苦与焦灼中挣扎、奋发的坚韧性格和意志。

   《绳子的故事》是一篇描写法国诺曼第农村生活的小说,它通过一个老实的农民奥士高纳因捡到一条绳子而被诬陷以致含冤而死的不幸遭遇,揭示了旧社会道德的荒谬和习惯势力的可怕。

   《麦琪的礼物》通过描写一对贫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为豪的长发和金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纯真的爱情。

    看完这一章的课文,我由衷地感叹:人情失世态是多么复杂多味又是多么丰富多彩!然而,让我最感动的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第一次仔细看这篇文章,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我不顾同学们诧异的目光,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史铁生的地坛正犹如是我的地坛,平淡朴质却句句扣人心扉,或许是我的多愁善感,让我与文章中的“我”同病相怜。 那个地坛远离繁华,远离喧嚣,退却繁荣归于荒芜,正犹如作者说的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伴着那亘古不变东升西落的太阳四百多年却似乎是在等待一个失魂落魄的人,让人产生某种隐隐的伤感。

    2003年5月4日,是我最后一次去看我们的老宅,那一座我童年时居住过,我父亲居住过,我爷爷居住过,我爷爷的爷爷居住过以及那些我无从算起的先辈们居住过的老宅,而居然我是最后一代,似乎那一座老宅几百年来,就是为了等待我的出世!自从奶奶过世后,那座老宅就无人居住。一切都荒芜了,祠堂里那雕花的窗户,那少见的粗壮结实直挺的柱子,还有那长满苔藓却依旧清晰可见“毛主席万岁”青砖墙壁都结满了陈年的蜘蛛网,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如果那座老宅真的是为了等我,而饱经沧桑地卧躺了几百年,那么此刻它肯定极度的欢喜与心痛,喜的是它终于等到了我,痛的是我保护不了她。伴随着太阳从头顶到树梢,我在门槛上坐了将近一个下午,我舍不得走,我一走就再也回不来了。眼睛也逐渐地变得模糊,隐约间,我似乎看到一个慈祥熟悉的面孔从窗户后面探出来,似乎听到童年时洒落在这深深庭院里的笑声,“无计留春住”啊!“我”的地坛很幸运,因为至少她还在,而我的老宅呢?我只能大概地估计,她就是我现在脚下的这块土地!

    文中还写到了母亲对“我”无限的关爱,后面也写到了“我”对母亲思念和愧疚:“母亲为什么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突然熬不住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母亲是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参加高考的,她连续参加了三年,都没有考上大学。2003年我们村子搬迁的时候,也是我高考复习最紧张的一段时间来临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我的大学就是我母亲的大学,就算是为了母亲,我也要考上大学!我没有念高中,我念的是中专,一个学校几千个学生当中只有2、3个班的学生可以参加高考,在一个高考班里面也只有10来个同学可以考到本科大学。为此母亲承受了很大的压力,邻居还有亲戚们都认为“去那么差的学校里念书,你女儿没出息。”那个时候,我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2004年7月,当我的大学录取书如期传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母亲比我还高兴,当熟人问起“你女儿考得怎么样”的时候,母亲自信的回答总让边上的人都投来了羡慕的目光。那一年我们村参加高考的学生只有2个考上公费的本科大学,一个去了贵州,还有一个就是我,留在了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我的母亲比“我”的母亲幸运得多,因为她看到了她的孩子为她做的努力,她看到了她孩子的成就,就算只是一时的成就,并且她还有机会看到她孩子未来的成就。

    我想很多人都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触,有一首歌上唱到“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母亲是我们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619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