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二元教学 > 应用写作

应用写作与中学语文(何二元)
【时间:2007/6/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9990 次】

    鲁迅先生曾说过:“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不过,我们常常忽视了,鲁迅先生接下去又提议说:“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这就是‘不应该这么写’的标本。”新闻属应用语体,因此,鲁迅先生的意思,扩大开来,也可以说是不但主张文艺文要有内部的比较,而且可拿应用文比较,亦即:从文艺文一面可以知道应用文“不应该那么写”,从应用文一面可以知道文艺文“不应该那么写”。

    比较,确是应用写作研究的一把钥匙,据此,笔者主张建立一门“比较应用写作学”。比较的最佳文本,据笔者观察,当属中学语文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对文体进行综合编排,最便于进行比较,而在中学后语文教学中,文体便分流了:一支向着中文专业,一支向着应用写作。因此,从教学的角度看,中学是文体比较的最佳时机。即使中学后教学,无论中文专业或应用写作,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来说明“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也总是最易为学生领悟与接受。

    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分文体为九种,即: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文言文(见高中教材各册说明)。其中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的一种语体的划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是文学分类,剩下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四种,我们可以借用以前教材曾使用过的“普通文”的说法加以归纳,从而全部九种单元文体可作如下排列:(见图一)

    其中“普通文”的内容比较复杂,按照严格的逻辑划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之间,起码有两层关系,首先是按写作目的,是用于欣赏还是实用,可分为文艺文与实用文,然后按写作手段主要是记叙、议论还是说明,分别又可划分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即:(见图二)

    所以,“普通文”内部,不应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四分法,而应是文艺类记叙文、文艺类议论文、文艺类说明文和应用类记叙文、应用类议论文、应用类说明文的六分法。

    “普通文”而又有文艺文,这就和统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的“文艺文”发生交叉,这是中学语文教材文体划分的不科学之处,“普通文”本是一种广义的散文,其中包括文学的散文和文章的散文,所以文艺文中的两个“散文”单元本也可以放到“普通文”里去的, 比如高中第一册的“散文”单元和同册第一单元的“记叙文”,高中第二册的“散文”单元和同册第二单元的“记叙文”,就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两个“散文”单元也有用处, 我们可以以它们为标准,区分“普通文”中的“文艺文”和“应用文”。

    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的四分法改为六分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应用文得到了强调,从原来在“普通文”中四分之一的地位变成二分之一,即半壁江山。

    中学语文教材中原来标明“应用文”的内容,初中有:日记、计划、读书摘记、会议记录、消息、电报稿、通知、启事、说明书、申请书、阅读提要、写作提纲、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倡议书、建议书、读书笔记(心得)、实验报告、广播稿、调查报告、总结等23种,但都没有进入正式单元编排,而是放在各单元后作为一种练习的形式,所以数目虽不少其地位却偏低。高中安排了两个正式的“应用文”单元,其中包括调查报告、总结、请示;计划、简报、合同5个文种,另有两篇“基础知识”,讲了应用文的主旨、材料、格式和语言,相对于整个高中阶段三年六册书,其分量显然是偏轻的。

    然而,应用文这种地位偏低分量偏轻的现象,只是一种假象,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在于普通文的“四分法”。在排除了记叙、议论、说明的文体后,应用文就剩下了上述非常狭义范围,叶圣陶先生将这种狭义的应用文准确地称为“公式文”。其实,即使是“公式文”,也总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的,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明确说出的便有:

    ──日记“可以是记叙、议论、说明”;
    ──感谢信的内容,“要写明在什么时间、地点,因为什么事情得到对方哪些帮助、支援”(记叙);
    ──表扬信,“要把被表扬者做好事的时间、地点、原因、事情的经过及结果,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叙述清楚”(记叙);
    ──倡议书,“要说明发出倡议的原因、目的,倡议的内容”(说明);
    ──建议书,“讲述自己的看法,提出某种积极的主张。要把情况分析清楚,理由讲得充分明白,建议提得合理”(议论);
    ──实验报告“是一种说明性文体”;
    ──广播稿,“可以写新闻报道、经验介绍、短评、说明文”;
    ──调查报告“主要用说明的方法式,有时也兼用记叙和议论”;
    ──总结,“把零星的、肤浅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全面的、系统的、理性的认识”(议论);等等。


    因此,即使是将狭义应用文“公式文”排除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单元,也是没有道理的。而广义的应用文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更有密切的关系。取了“六分法”的视角看,记叙文中的报告文学、通讯,议论文中的政论文,说明文中的科普文,都是可以归入应用文的。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普通文的起码一半,都属于应用文,完全占据了“半壁江山”的地位。

    这是一种广义应用文的概念。

    有人把这种简单 “公式文” 以外的广义应用文称为“兼类”,这个说法从字面上看虽不够明确 (究竟是文艺文而兼应用文呢, 还是应用文而兼文艺文?),不过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借用一下。

    “兼类”现象的出现,总是艺术高层次发展的标志,比如诗与画,诗与音乐,书与画,音乐与建筑,这些艺术总是在高层次中互相侵入,钱钟书先生称这种现象为“出位之思”。“兼类文”将应用文研究导入高层次,反过来又促使我们对“公式文”有更准确的认识。马克思说过,人体解剖有利于对猿体的了解,低级阶段的特征总须在高级阶段才显现得更为清楚(大意)。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兼类文”会冲垮我们基于“公式文”而形成的对应用文的固有认识,它们只会使凝固于“公式文”中的应用文的种种特征,变得生动起来,流动起来,从而改变我们的应用文教学的低层次和枯燥乏味的现状。

    下面对“兼类文”的应用文特征试加描述:

    报告文学、通讯,属记叙类应用文。它们都是新闻语体,而新闻属于应用文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人却偏要争论报告文学究竟是报告(新闻)还是文学,想要摆脱应用语体的约束,结果是招致了一系列的新闻官司。不过对于具体作品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新闻的最重要的时间因素渐渐淡化,其文学因素便会越来越占上风,比如写于抗美援朝时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读来,便宛然是一篇文学散文。

    政论文,属议论类应用文, 其基本目的是为了政治斗争。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单元篇目,基本都属此类。近年来的《大学语文》,也受中学语文教材影响,作议论、说明、记叙这样的单元划分,而又取了狭义应用文的视角,不赞成入选应用文,说:“若以‘应用文写作’替代‘大学语文’,就会大大降低课程应有的质量”(见《前言》)。然而翻开《大学语文》,前三篇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人民日报社论)、《科学的春天》(郭沫若),都是议论类应用文。比较复杂的是杂文,原本都有较实用的目的,只是借用了文艺的形象手法, 如何到了鲁迅先生手里, 便成为“文艺性论文”,侵入到文学殿堂?这既是文艺研究的题目,也应该是应用文研究的题目。

    科普小品,属说明类应用文,然又须分析。教材说:“说明文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以语言平实见长, 有的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如《语言的演变》、《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等篇,出自语言学家和科学家之手,写得较平实,更接近科技论文,属应用文无疑。《景泰蓝的制作》,作者是文学家, 写得又生动, 《南州六月荔枝丹》,收在《碎锦集》(“锦”者,文也),更接近于文艺小品,是否可考虑为文艺文?“兼类文”鉴别起来虽说麻烦,但能逼着我们细细推敲文艺文与应用文的界线,从研究的角度说,终归是有益无害的。

    “六分法”的最大好处,是将应用文与文艺文摆在了全面比较的地位。不但是应用文与文艺文,而且下属各体,甚至各体中的各要素,都可作逐层逐项的比较。

    1.应用类记叙文与文艺类记叙文的比较

    记叙文有六要素,应用文,拿新闻来说,也有“五W”,两者基本是吻合的。不过既然写作目的不同(欣赏与实用),又会有根本区别。

    文艺文的时间,可以上下几千年,新闻写作则有严格的“时效性”,消息通常报道当天或前一天的事,而且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还在提前,晚报和下午版的大量问世,既是证明。通讯可稍迟,但一般也不会迟于一、两个月。文艺文的时间,可以表述得较含糊,比如“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那天早晨”,新闻则必须把何月何日何时交代得清清楚楚,甚至用“电头”的形式加以明确。

    文艺作品的地点,可以是虚拟,也可以用字母代替,如鲁迅小说《一件小事》的“S门”。《药》的故事发生地本为实有,却故意隐去“古轩亭口”的“轩”字,以免过于坐实,影响作品的普遍意义。新闻的地点却必须具体真实,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出现一些“X城”之类的地名,事后揭露出来往往是制造假新闻的障眼法。
    文艺文的人物是艺术典型,虽有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但可进行艺术加工。比如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的影子,而又不简单地等于作者。《阿Q正传》用“赵太爷”“钱太爷”这两个“百家姓”上最初的字作人物姓氏,“目的是在消灭各种无聊的副作用,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强烈”。应用文则不然,《谁是最可爱的人》尽管有文彩,却严格遵循生活真实原则,乃至几十年以后,人们仍可从“松骨峰战役”烈士名单的线索中,发现至今仍然活着的“烈士”。

    文艺文中的事件,在生活中可能发生而不必实有,比如鲁迅先生的亲兄弟乔峰先生回忆:“鲁迅有时候,会把一件事特别强调起来,或者故意说着玩,例如他所写的关于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和放风筝的文章就是这样。实际上,他没有那么反对得厉害。 他自己的确不放风筝, 可是并不严厉地反对别人放风筝。”(《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夏衍的《包身工》则不然,为了写得真实,他冒险到包身工住的工房实地考察,又连续起早贪黑足足做了两个多月的“夜班”,观察包身工们上班下班的生活,然后根据获得的第一手的翔实资料,写出这篇力作。

    将文体辨析运用到作文教学,则命题须首先应交代清楚是文艺文还是应用文,文艺文允许虚构,甚至可以有《2000年回母校》这样的题目,应用文则必须引导学生文外的采访调查考察,绝没有虚拟的自由。除真实性以外,还有一些别的区别也须注意,比如新闻的人物必须是新闻人物,事件必须有新闻价值,“记一个熟悉的人”、“记一件有趣事”之类的题目,便不一定都能写成新闻。

    2.应用类议论文与文艺类议论文的比较

    有人以为应用类议论文简单,其实不然。林默涵的《说“小”》,是一篇文艺类议论文,其中说:打仗没有指挥员不行,可是没有战士、炊事员同样不行。作为文艺漫谈,自然不成问题。可是,移到应用写作范畴,比如一个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得了发明奖,假如炊事员也来伸手,引起经济纠纷,该如何进行评判呢?这里就要涉及到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就要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关于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知识,谁说简单呢?

    从写作的过程看,应用类议论文也更严格。文艺类议论文的论点往往是预定的,比如“青春是美丽的”“要珍惜时间”之类,都是老生常谈,就看发挥得是否精彩。应用类议论文则不然,《中学生定向指导的状况与分析》,结论须在调查之后,绝不会在调查之前,真正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然文艺类议论文也有它的优势,特别是经鲁迅先生改造成功的杂文,已成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品种,应用类议论文似乎还没有这样成功的例子。

    3.应用类说明文与文艺类说明文的比较

    说明文本来都似有实用的目的,因了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有了区别。中学语文教材说:“说明文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语言平实见长,有的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那语言平实的便基本是应用文,那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的则可划归为文艺文,两者的区分虽微妙,但只须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便可了然。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很浓的说明文,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得趣味盎然,然而,假如我们是从副食品商店买来一盒荔枝,其包装说明书上赫然写道:“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消费者读之,十有八九要愕然。为什么?因为这种语体不该出现在这里,这里本应是一篇平实朴素的食品说明书。

    根据修辞手段的不同,是积极修辞还是消极修辞,也可区别文艺文与应用文。比如《中国的石拱桥》,语言富有文彩,如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据此,尽管作者是桥梁专家,是否也可考虑将此文归为文艺类说明文。而作者回答育才中学学生的问题时说:“卢沟桥的各拱长度如下:中间一孔最长,为21.6米,往北去的五孔是21.2米,20.5米,19.7米,1 8.6米,16.0米……”便换了平实的写法,属应用类说明文无疑了。

    顺便提及,按语言学习的顺序,应该是先学消极修辞,然后再学积极修辞,也就是说,要先把话说明白,然后再考虑鲜明生动,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似应讲一下消极修辞才是。

    搞清了中学语文的文体布局,利用这一文本进行“比较应用写作学”的研究也就较为可行了。这里简单提出几点意见:

    1.应用写作教材不应脱离中学语文基础,搞成空中楼阁,这样才能既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又避免应用写作教学枯燥乏味的状况。

    2.应用写作教材不要怕引进文艺文比较会不伦不类,目前单一的“应用写作”教材已编得太多,编一本“比较应用写作学”教材坏不了大局。

    3.应用写作教材在进行文体比较时, 一定要对中学“普通文” 作仔细的鉴别,尤其对“兼类文”的引用,务必十分谨慎。

    4.在教材未能改革之前,应用写作课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先行试验,为此,应该认真研究中学语文教材。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九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38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