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五省联盟

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会议综述
【时间:2019/12/30 】 【来源:本站 】 【作者: 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秘书长严冰】 【已经浏览2313 次】
 
    2019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第三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福建厦门召开,本次会议由福建大学语文研究会、湖北大学语文研究会、陕西大学语文研究会、浙江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厦门理工学院时尚学院与福建工程学院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承办,厦门理工学院社科联、厦门市思明区金榜书院协办。共有来自18个省的118名大学语文教师参会。大会开幕式由厦门理工学院时尚学院院长郭肖华教授主持;厦门理工学院院长助理陈丽安教授致开幕词;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程华平教授代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致辞;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发来书面致辞。《中国福建新闻网》《厦门日报》《海西晨报》《汉字文化》、华师大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出版公司等多家媒体与会。会议分别设置主题发言、论文交流和说课三个环节。
 
一、主题发言
 
    全国写作学会名誉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潘新和教授为论坛做了《传统母语教育精神:立人以立言》的主题报告。他从传统的诸子典籍中寻找致思的灵感和理论来源,从终极的意趣上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语言依据,他的观点高屋建瓴、蕴意深刻,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契接上了传统文化的灵根。浙江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陶然教授分析了当下大学语文面临的各种内外部挑战并论说了回应挑战的构想。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何二元教授将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作为思考坐标,提出富有前瞻性的“全学科语文教学法”。《汉字文化》莫笑牛总编绍述了和(和字去掉)大学语文有关的栏目,(此处加一个逗号)着重介绍了根据何二元教授的建议开设的大学语文建设取得的喜人成果设置(设置二字去掉)及近年来杂志对大学语文的报道,显示了《汉字文化》对大学语文一贯以来的关注、支持和所具有的大语情怀。福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郭肖华教授以《从一首歌看一座城市的文学气质》为题,将音乐、诗歌、创意融为一体,演示了大学语文的另类变奏式发展。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恒晓红副教授、厦门嘉庚学院的亢巧霞副教授向大会介绍了其所在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近年来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及所取得的成就。
 
二、论文交流
 
    本次论坛设置的另一项重要活动即为论文交流。论坛举办期间共收到来自全国18个省的大学语文教师所撰写的40篇论文,这些论文分别从以下方面针对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热点展开思考和研究:
 
    (一)关于追溯历史与回应新机
 
    杨建波认为“无用之用”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语言”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应建构以语言为中心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并强调教师在中国大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性与主导性,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传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定位,杨建波对之进行了拓展,增加了“思”的维度,提出了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协调运用是大学语文理想境界和终极目标的“新能力说”。何二元受启于当下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变革思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提出了“大语课程,课程大语”,他将致思的触角伸向古今中外,阐述了文史哲不分的中国传统教育模式,论说了民国时期具有宽阔教学视野的跨课程“设计教学法”,绍述了国外“全语文”学习法并例举美国中学生英语母语教学个案加以阐释,他综合融通上述语文教学模式的优秀质素,提倡“全学科语文教学法”,即打破由单一的语文课承担语文教育的狭窄视野,回归“语言生活状态”的语文教育本质,将语文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韩建立回溯了上个世纪40年代发生的一次关于“大学国文”选目、教学等问题的争论,以历史为镜像,鉴照当下大学语文面临的诸多问题。韩建立认为钩沉大学语文发展史上这一有意味的事件,有助于梳理大学语文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并借助前人的智慧,激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二)关于文化自信与大学语文
 
    彭书雄首先贞定大学语文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传播、提升民族文化自信中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并绍述了湖北经济学院为践行这一理念所进行的实践探索。闫小军、赵淑莲、豆雪蕊、江洋、宋泽华、丁岚、汪华萍分别立足于各自院校的教学特色,探讨了所在学校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呼应时代需要,将民族文化自信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所具有的理性自觉与实践践履。上述教师一致认为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辩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陈锦在论文中论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并阐述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因应变革之策;徐新韵立足于音乐院校的特点探析如何在信息时代建构智慧教学模式;何雯娟重点探讨了如何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的路径;刘绍颖具体介绍其所在学校如何运用清华大学创制的智慧教学平台“雨课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取得的成就;韦晓军论述了基于“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应用和思考。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
 
    毕耕认为吟诵、吟唱是诗歌欣赏与教学的重要方法,他从对“吟诵与吟唱”概念内涵的辨析入手,论说了这两种诗歌教学法在历史上的发展与运用,并阐释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吟诵与吟唱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朱晓慧、严冰针对中国古典诗词所具有的语符审美与文化意涵这一特质探析了如何在大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活动中从语符审美的视角解读文本,从而使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何立明梳理了“金秋”色彩所蕴有文化意涵的历史衍变,并由此推导出语文文本所具有的规训功能;窦旭峰以“悲欢离合”为文本解读线索,展示了他对《长恨歌》的教学设计与授课思路。
 
    (五)关于建构大学语文地方学派
 
    张世明认为大学语文在人本和文本相结合的前提下,教学内容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实现多样化;彭书雄阐述了其所在学校将《楚辞》与浪漫的荆楚文化以专题形式引入大学语文课堂以培植学生乡土情怀;赵淑莲绍述了组织学生深入田野调查,深度挖掘甘肃地域文化,传承陇南地方民俗文化的大学语文课后活动新变革。顾庆文则反方向思考,呼吁要慎重提倡构建地方大学语文学派,认为构建大学语文地方学派背离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与终极版目标。
 
    (六)关于建构丰富多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程丽丽、贾利芳,曾岚探寻了军事院校大学语文的重要价值及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亢巧霞、李建明、林莉铭对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和定位作了阐说;李美歌、刘燕分享了在医学、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因应之策;徐新韵、闫笑语则论说了音乐艺术类院校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所具有的普遍与独特性。
 
三、说课
 
    为交流大学语文教学心得,切磋技艺,展示大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风采,本次论坛依循前两届论坛惯例,设置“说课”环节,五位教师分别针对论坛提供的四篇经典文本进行了说课。
 
    首先登台的是刘燕,她说课的篇目是陆游的《沈园二首》,她从课前准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厘定,课后拓展三个方面展开,阐示了她对文本的理解和课堂授课设计思路,她对诗歌中蕴有情感意味的语词的关注和教学设计别具心裁;钟彦飞就同一篇目进行说课演示,与刘燕不同,他更为重视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他以《沈园二首》为中轴,将陆游此前与之后的相关创作视为一组具有同样主题的“诗歌群落”加以讲解,教学视野扩大,教学内容丰厚,课堂蕴意丰盈;第三个登台演示的是李美歌,在五个说课的教师中她最为年长,她说课的篇目是袁宏道的《徐文长》,她从教材和教学目标、作者和传主、文本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说课,看似平铺直叙实则点面结合、详略得当、虚实有致,她的教学风格沉稳大气,显示了老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赵华则选取欧阳修的《秋声赋》,分别从“说学情”“说目标”“说内容”“说过程”“说问题”五个方面展示他的课堂教学设计,在他的教学构想中尤其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设置了问题提问与师生互动环节,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最后一个登台的是马春光,与前四位不同,她选择了台湾当代著名诗人郑愁予的经典名篇《错误》加以演示,通过问题设置、问题引领、问题解决、问题深化四个环节,展示了她的课堂教学设想,她对意境美、语言美、诗情美的挖掘和强调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审美性的维度。
 
    五位教师同台“竞技”,展示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教学理念、教学个性与精湛的教学技艺,博得了与会教师的高度赞誉,现场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当堂“评课”,大家一致认为五位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得当、文本解读细致,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但也指出了其中呈示出的不足:如课堂设计依然以教师单向度的讲授为主,未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说课”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也应构成说课内容,可以呈示出来供老师们共同探讨、对话。
 
    在闭幕式上,福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朱晓慧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本届论坛虽然召开的时间短暂,但内容丰富,紧凑活泼,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友谊的平台,达到了大会预期目的。她感谢各方尤其是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对本次论坛的有力支持。希望这一次的论坛活动,能连同厦门这座温馨浪漫的城市一起,留在大家的心里,成为大家心中温暖亲切的记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2945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