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北京天津

张强: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研报告——以天津市本科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为中心
【时间:2018/7/19 】 【来源:汉字文化 2018年第10期 】 【作者: 张强】 【已经浏览2776 次】
  基金项目:2017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一般项目“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研究”(编号:171408701D),2016年天津市教育系统调研课题一般项目“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编号:67)。
 
  【提  要】文章是在以天津市本科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为中心,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分为调查的背景、目的与方法,调查的内容与问题分析,大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应对策略等三个部分。该调研报告力求以先进省市人文素养教育开展情况为参照,把握当前天津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探讨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规律和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为推动天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加强大学生  人文素养调研  报告
 
一、调研的背景、目的与方法
 
  当前,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人们在分享和平发展和经济腾飞所带来的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民族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精神家园的构建,淡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弘扬。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功利追求,轻人文素养,重经济效益、轻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对拜金主义、媚外主义、娱乐主义等消极文化现象缺乏足够的辨识和抵抗能力。这一社会倾向也传导到大学校园,表现为学生人文素养下降、语文能力薄弱、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大学生素养的高低影响着未来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人文素养是大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的作用。积极开展并切实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较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和方式,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党中央的要求来看,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则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方面。
 
  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于2016年5月开始采取网络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天津市29所本科院校(括独立学院)和部分外地省市高校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课题组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展开深入分析,力求以先进省市人文素养教育开展情况为参照,把握当前天津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探讨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规律和策略,为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素养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为推动天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发展提供参考。
 
二、调研的内容与问题分析
 
  本课题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天津各本科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例如人文素养类课程,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人文素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情况等。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总结和分析了当前天津各本科高校人文素养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与先进省市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明确差距,查找原因,寻求发展。
 
  (一)天津市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发展情况
 
  1.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
 
  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陈洪教授、李瑞山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团队成员共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3人,绝大多数拥有博士学位。自2004年至今,南开大学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成绩。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主要从创新性教育理念、立体化教学资源和互动性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1]
 
  1)立足新教材等教学资源,确立以“好文章”教育为基本点的新的教育理念。调整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突破大学语文教育的传统形式和弊端,使其重新回归“语文本位”;恢复中国文化中“文”的传统,选择经典的及有代表性的优秀汉语文章,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以各类型各文体的汉语文本的示范解析为途径。
 
  2)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开展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满足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语文教育功能转型带来的要求,2003年起以陈洪教授、李瑞山教授为核心,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启动了新编大学语文教材计划。该项目随后获得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2005至2006年间,《大学语文》《语文素养高级读本》等系列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另一方面以纸质教材为核心,建设面向全国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络资源库。2005年围绕新教材,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了大学语文教学服务网、大学语文在线等网站。这使得该套教材形成了立体化的大型跨媒体教学资源系列,实现了对以往课程资源建设的整体超越。
 
  3)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建立互动性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堂授课的有限时间空间,深入分析汉语经典,熏陶、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论坛这一新的教学平台,发挥新媒介传播的文化魅力,开展课堂外的线上教学活动。课堂内外、线下线上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最终形成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传播主体,网络论坛以学生为传播主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模式的确立,使教师的教育姿态、学生的学习心态,发生了重要转变;也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经验后结集为《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于2008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南开大学在已有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博士点、举办研修班、成立教学协作体、承办学术年会等方式,实现将成果的提升、转化和传播,在全国大学语文教育界发挥出辐射和带头作用。例如2016年南开大学承办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
 
  2.天津其他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
 
  总体来看,天津各高校对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类课程都给予了必要的重视,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少学校形成了自己的课程建设思路和教学模式。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因其见效慢,较难获得直接利益和成果,而在很多高校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这与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针政策,并不完全一致,需引起各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关注和深思。
 
  具体来看,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天津高校数量还不是很高。除南开大学外,只有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等14所高校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必修课。部分学校仅面向文科专业或少数专业开设,忽视了大学语文课的公共性、基础性。仅将大学语文视为一般通识课,而作为选修课开设的情况在各高校中较为普遍。其问题在于,将大学语文这样一门人文素养类核心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容易带来课程内容、课时总量、学生人数等不稳定的弊端,不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各高校具体开课情况请见表1
 
表1:天津市各高校大学语文课开设情况一览表
 
 
  下面结合对天津其他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调研情况,做进一步分析:
 
  ① 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将有力地推动课程建设和研究,有效地提升修课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体育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等编写并使用了适合本校教学情况的教材,极大地推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建设;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农学院、中国民航大学等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也有一定进展。
 
  ② 大学语文课在不少学校处于未开设或被列为选修课的状态,这一点在理工类院校较为明显。例如天津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近年来以中文系为依托,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10余门人文素养类通识教育选修课。随着慕课的推行,天津大学借助超星网所开设的“尔雅”通识教育课,要求学生进行网上选课,取得相应学分。在“尔雅”慕课中,设有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类课程,然而,慕课并不能代替课堂讲授。由于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天津大学在2016年工作要点中,将“家国情怀教育”列入课程设置内容,着力建设一套通识类核心课程,包含大学语文类、文史哲类、艺术类、中华传统文化类、小语种类等课程,力求初步形成具有天津大学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③ 各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多处于自发状态,随意性较大,且课时容易被压缩。例如,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曾经普遍开设大学语文,但近年来该课已处于停开状态;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经过2011、2015年两次课程调整,由原来的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门人文素养类课程,缩减为大学语文一门课程,课时量也从原来两门课的64学时减少为32学时,压缩了二分之一。课程设置的有无、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减少给大学语文课的生存、课程教学的内容、结构、方法等带来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④ 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高校主要采取大班授课方式,难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当前大学生多出于应试目的学习语文,将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方式延伸至大学阶段的学习,这影响着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也使其忽视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影响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这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授课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以优质课程吸引学生,以突出魅力感染学生,以渊博学识留住学生,大学语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大学语文的大班授课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培养大学生较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⑤ 大学语文师资队伍都比较薄弱,具体表现在专职教师数量少,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与科研能力不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大学语文教师职称晋升难、授课任务重,大多只重视专业课教学,忽视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这些原因,大学语文教师往往不以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制约了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⑥ 目前天津高校并没有成立大学语文研究会这一专门的学术组织,这与一些先进省份对大学语文研究的重视形成反差。天津市大学语文教师在学术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展示等方面缺乏有效渠道和方式,限制了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利于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外省先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发展情况
 
  湖北大学、安徽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外省高校在人文素养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下面将这些高校的调研情况做一简要介绍,并在比较中寻找天津高校与其存在的差距,以求取长补短,切实提高天津市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质量。
 
  1.湖北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
 
  湖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已开设20多年,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育、教材编写、学生考试和教学评估四个方面的具体模式。[2]
 
  1)理论教育模式。大学语文的理论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其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厘清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其次,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规律引入大学语文教学;再次通过以理论为主线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以简驭繁、以约反博,用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带动整个教学,使课程内容趋于结构化和体系化。
 
  2)教材编写模式。湖北大学编写的体现自身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8月出版。其新意主要表现在:首先,对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重新认定;其次,确定新的编写理念;再次,确立由纸质和电子两大部分构成的编写体例;最后,明确“好”“多”“广”“新”的选文原则。此外,湖北大学杨建波教授与人合作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3)学生考试模式。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以笔记形式的自助考试取代传统的试卷考试。笔记集听评课、读解作品、课堂论评、学习心得、练笔习作于一体,以对课程基本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阐释、运用为旨归,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笔记形式。任课教师则只对笔记的内容和形式作总体的、原则上的要求。
 
  4)教学评估模式。采用表格式问卷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表格内容随着评估实践的开展不断调整充实,评估模式也不断完善。
 
  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经过多年传承与发展,湖北大学目前形成了以杨建波教授为领军人物的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团队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杨建波教授现为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在学术影响方面,杨建波教授的大学语文研究专著《大学语文教学论》由长江出版社于2014年6月出版。此外,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处设在湖北大学。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先后共举办了1次全国和11次全省学术年会,以及多次专题研讨会,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15年,由湖北、陕西和福建三省的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湖北大学举行。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还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共同主办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比赛,并出版获奖作品集《青春在路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2.安徽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
 
  2007年,大学语文被列为安徽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课。目前,每学年开课班级达到50多个,修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在5000名以上。为提高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适应人才培养需要,安徽大学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工作。2008年,教务处将该课教改列为教研项目,并给予6万元经费支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取得显著成果:[3]
 
  1)课程定位。确定该课程承载保护母语、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三大功能,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
  2)教材建设。联合4所兄弟院校共同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该教材被列入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
  3)精品课建设。2010年1月,安徽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被评为省级本科精品课程。
  4)教师进修。多次派出教师进行调研和学习。例如,派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班、大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等。
  5)教改成果出版。2014年出版的《语言?审美?文化》一书是最新教学经验的集中总结和理论思考成果的统一展示,回答了安徽大学在大学语文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构建起课程发展的实践经验体系。
  6)教学研讨会。为加强省内高校大学语文教师间的交流,推进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连续举办三届安徽省高校大学语文建设与教学研讨会。
经过多年建设,安徽大学的大学语文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学条件日益改善。该课程已发展成为安徽大学一门较为成熟、拥有雄厚师资力量和充足教学条件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和人文素养教育课。
 
  3.外省其他先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
 
  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王步高教授(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的带领下,经过多年打造,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体系,包括一套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与教材,一支教学能力突出且有博士学历的师资队伍,一门全国领先的网络课程和多种现代化教学课件。2004年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后,又提出了“全面精品化”的要求。第二年即重做了全部网络课件,容量增加五倍;教学实况视频达到30多课时。教材也不断完善,对全国的辐射作用不断增强。[4]
 
  浙江大学是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会长单位,将大学语文列为全校通设课程和本科重点课程。为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的统一管理,专门成立了全校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引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2004年5月“大学语文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改革实践”课题由浙江大学教务部批准立项。课题组在张梦新教授(现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的带领下,通过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手段、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探索出一条如何通过大学语文课,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5]
 
  4.天津市与外省先进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情况比较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呈现出在边缘处不断发展,在逆境中不断前进的整体态势。目前,大学语文教育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以湖北、安徽为带动力量,在东南部地区形成了以江苏、浙江为先进力量,在华北地区形成了以天津为龙头力量的地域格局。但从上述各省市高校的集合力量来看,前两个地区的高校日渐形成集中连片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和趋势。具体来看,湖北的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都较为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在精品课建设、教法创新、教材编写、教改研究等方面成果颇丰;安徽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成效明显。江苏、浙江两省的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商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等在精品课建设、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突出,一些院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相对来说,天津高校尚未形成整体性、集群性优势。除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外,其他高校中的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在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与建设、教材编写、教学研究等方面虽然也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跟先进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课程也一直面临着领导意志改变、制度政策更替、社会功利因素等所造成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扰。即使是南开大学、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课,随着学校及文学院领导的换届,其受重视程度也处于下降趋势,其教师将主要精力转向专业课教学;在取得显著成绩后,其发展的动力和持续性在减弱。而那些大学语文课发展呈上升趋势的高校,则大都表现出各级领导重视,学术带头人充满建设热情,任课教师齐心协力等突出特征。
 
  (三)天津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第二课堂情况
 
  在人文类学术讲座开设方面,拥有文史哲院系的高校中此类讲座较多,而理工类院校中则很少开设。总体来讲,面向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类讲座较少,面向专业领域的讲座较多。这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带来不利影响。
 
  在人文类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各高校文学社团等日益边缘化,缺少具有广泛影响和知名度的人文类学生社团,学生的社团建设和选择趋于功利化、实用化。
 
  自2011年以来,华北五省(市、自治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持续开展。为提高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人文经典的阅读和理解,天津作为华北五省(市、自治区)之一从2012年开始参与此项竞赛活动。由天津市教委主办、天津师范大学承办的天津赛区竞赛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2013—2015年天津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各高校参赛情况请见表2:
 
表2:2013-2015年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天津赛区)各高校参赛情况一览表
 
  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对促进本市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该项竞赛的开展,扩大了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参与面,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校内外人文交流的平台,增强了教学改革与知识竞赛的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提供了展示和检测人文素养的平台。但是竞赛的组织和形式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该项竞赛一直由天津师范大学承办,其公平性、合理性存在质疑,有些学校因此不再参加此项竞赛;天津市不少高校并未派出代表队参赛,表明竞赛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互联网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竞赛依然采用现场集中答题的方式,给组织和参与此项竞赛带来诸多不便;试题形式,特别是初赛试题形式较为单一,指定参考书导致命题范围受限,等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文知识竞赛健康、持续地发展。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调研的结果和相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和提高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品格;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问题还较为突出。以下应对这些问题的策略、措施希望能为各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提供一定参考。
 
  (一)落实中央精神注重人文素养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党中央所提出的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方针,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这一方针落到实处。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的管理者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快观念转变,努力克服重理轻文思想和功利化倾向,出台具体办法解决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例如不断加大人文素养类课程建设和支持力度,努力构建起以大学语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充实人文素养类课程师资力量、通过提供各种进修渠道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等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充分考虑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师的特殊情况,努力建设一支专业而稳定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专职教师队伍。从教师主体来看,人文素养类课程教师要认清当前党和国家加强人文素养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大好形势,积极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努力走出“水平低”“不专业”“无大师”的认识误区和自身局限,坚定专业信心,激发工作热情,切实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二)人文素养教育必修课程建设
 
  各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面向非中文专业全体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将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核心课开好、讲好。大学语文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修养的核心课程。它具有综合性、基础性的特征,是学好其他各门课程的前提,是强化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可替代的课程。大学语文不同于一般的旨在提升某方面人文素养的通识类课程,绝非可有可无,各高校应突破文理界限,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公共必修课。在具体措施上,可着力从以下几点入手:保证相对稳定的课时量,例如,至少开设一个学期,从而给任课教师充足的讲授时间;各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与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领军人物,形成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大力加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探索建立以大学语文课程为核心、以其他人文素养类课程为拓展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群),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格;政府在政策、制度上应予以积极引导和充分保障。
 
  (三)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程建设
 
  各高校在注重增加通识类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数量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其教学质量和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培养合格人才,面向所有大学生进行的一种不同于专业、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对人文精神和人类文化传统的的继承和弘扬。各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在发掘和利用慕课资源的同时,把传统的线下通识类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开好、讲好,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任课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政策,使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四)建立人文素养教育交流机制
 
  天津在立足南开大学等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成绩的基础上,应尽早建立天津市大学语文研究会,形成人文素养教育定期交流机制。一些先进省份均成立了大学语文研究会,定期举办年会、论坛,或召开教学研讨会,直接推动了各高校间教学经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大学语文等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本省、本地区的人文素养教育发展,甚至产生全国影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天津与北京、河北在人文素养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需要更加深入,天津市大学语文研究会的成立可为这一交流提供有效平台,有助于扩大天津市人文素养教育发展在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力。此外成立天津市大学语文研究会,对开展与其他省份大语会的交流,加强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的联系与合作,也将大有裨益。
 
  (五)人文素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
 
  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应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更多措施使人文素养教育第二课堂朝着内涵式、特色式的方向深度发展,形成洋溢着浓厚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加大对人文素养类学术讲座的支持力度、加快优秀学生社团、学生工作室建设,积极开展人文素养类学生竞赛活动等措施,引导人文素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尤其要推进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改革。改革和完善天津赛区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组织形式,使其真正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修身的作用。具体措施有:竞赛可由有承办意向和能力的高校每年轮流举办,增强竞赛的公平性、公开性;可借鉴数学建模竞赛的有益经验,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网络答题的方式进行,从而节省主办方和承办校的组织成本,提高组织效率,也有利于扩大竞赛选拔、参与的覆盖面;改革试题形式,如扩大命题范围、完善题型设置、适当增加题量等。
 
  参考文献
  [1]陈洪、李瑞山2008《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湖北大学文学院网站:http://wxy.hubu.edu.cn/
  [3]安徽大学文学院网站:http://wxy.ahu.edu.cn/index.asp
  [4][5]大学语文研究网站:http://www.eyjx.com/
 
(通信地址:301811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人文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89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