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教师群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
【时间:2018/4/16 】 【来源:本站 】 【作者: 站长】 【已经浏览5355 次】

“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研讨会”(宁波)群内网络直播1

“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研讨会”(宁波)群内网络直播2

“全国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研讨会”(温州)群内网络直播

何二元:“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笔谈大学语文(2010)

《教师》编辑部:不灭的乡愁——“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网络笔谈(2011)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北京沙龙活动(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1)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关于读经教育的讨论(2011)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与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2012)

大学语文教师博客、微信、QQ空间

 

何二元:Q群笔谈大学语文(2010

    ——有这么一个QQ群,聚集了全国的大学语文教师,经常聊着严肃的话题……

  QQ群开学术会议,不能说绝无仅有,然而专门研讨大学语文课题,这应该是第一次。2010年8月12日晚,“全国大学语文教师与编辑”QQ群(34530951)组织了这次网络笔谈,内容围绕即将召开的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的三项议题,即:1、大学语文三十年的总结与展望;2、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3、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的新发展。

一、大学语文三十年的总结与展望

    ●河北理工大学郭志芳:

    三十年前,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苏步青校长呼吁重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高校响应。1984年我校正式组建大学语文教研室,我成了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三十年里,学校都很支持这门课,但是也有不少波折。1988年,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1990年,大学语文教师流失,教研室只剩下我和另一位教师留守;1992,应用写作取代了大学语文;1996年,恢复选修大学语文;1999年,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重新成为必修课;但是到了2003年又改回限选课;2007年,改为公选课,就这样曲曲折折坚持到今天。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三十年来,除感觉光荣外,也感觉挺折磨人的,当年和我一起教这门课的老师基本都转行了,本来我也是准备放弃了,无意中发现了何老师的网站,才又决定走回来 这也是我的悲剧。

    (郭老师经历了重开大学语文后的三十年全过程,今天仍坚持在大学语文教师岗位,这样的经历恐怕很少老师会有。)

  众人评论:

    大学语文能够坚持三十年,正因为有很多像郭老师这样的人在不懈坚持。本群资料:

  长安大学霍忠义,专业是工科,因为热爱文学,主动要求教大学语文课;

  广西玉林师范张立勇,学校大学语文“课时系数”只有50%,毫无怨言;

  拉萨师专赵平平,从扬州来到西藏,成为雪域高原的大学语文教师;

  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自费制作“大学语文研究”网站,决心当一辈子大学语文义工;

  东南大学王步高,把大学语文课开到了清华大学,受到清华学生的好评……

    ● 观点综述

    三十年来,我国大学语文在以下五个方面得到充分开展:

    1、大学语文课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同时也成为自学考试必考课目;

    2、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活动持续开展,两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成为全国大语界的盛事,即将召开第十三届年会;

  3、大学语文受到国家教育部门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4、大学语文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发表了数千篇论文,出版了数十种研究文集;

  5、编写了一千多种大学语文教材,其中不乏徐中玉、王步高、陈洪、温儒敏主编的精品教材。

    讨论中,大家也提到了大学语文三十年存在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

    我以为,大学语文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四:1、它不是一门真正称得上“专业”的课程,好像什么人都能教,在行业上就受歧视,自然从事大学语文的老师就自觉气短,矮人三分。没有教学尊严感。2、没有核心期刊。即使你的教学文章写得再好,没有核心期刊可发,职称评定受很大限制,教学没有动力。3、各个学校大都是选修课。学生不重视,逃课缺课很多。老师心灰意懒。4、有些学校没有真正的独立的教研室,教师没有归属感,等等。

    ●东南大学乔光辉:

    实际上,在某些大学设立“国学”为一级学科,下设经史子集二级学科,为大学语文的学科独立提供有益的借鉴。

    ●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

    大学语文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科定位问题,成绩和不足全都在这里:三十年没有解决学科定位,这是最大的不足;一门没有明确学科定位的课程,能够坚持到三十年,这又是最大的成绩。存在即是合理,其中道理值得探讨。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长安大学霍忠义:

    大学语文教师要不要自己写一些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这样就能“现身说法”,谈到构思、选材、动笔写作、修改、发表等,更有切身体会。没有写作的经历,讲起语文来,毕竟会有点“虚”的感觉。我的意见,大学语文老师如果能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是一件好事情。

    (霍老师的本科是机械制造,硕士是交通自动化,因为热爱文学而转行教大学语文课,现为陕西省作协会员、青春美文作家、《读者》签约作家,《霍忠义青春美文集》即将结集出版。他着重谈了大学语文教师从事文学创作的意义。)  

  ●朱子辉:

    我也同意大学语文教师要搞一点文学创作,能不能写好不是问题,只要用“心”写,心口如一,就能写好。我想大家都看过季羡林先生的一些散文,文句也不是很优美,但你读着读着,就被感染了。道理就在于此。

  本群资料:

  群里从事写作研究和文学创作的老师不在少数。北海职业学院文青,是一位女诗人;福州指挥学院郑润良专门研究“80后写作”;霍忠义除了自己写作还创办了“美文写作培训班”; 辽宁装备制造职院高玉林“聚沙成塔”,专门研究语词教学;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从事女性文学写作研究;东南大学王步高在诗词格律方面有极高造诣,在他影响下,群里青年教师经常诗词唱和;群里很多教师的博客中,都有很好的文学创作。  

  ●散文集《情思图案》 文青著

    ●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

    我认为大学语文课要从语言入手,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但又不止于语言的工具教学,在此基础上可以升华到对语言建构世界的审美层面。我现在手头的工作就是:从汉语文学的语词建构到文化心灵。这个课题很大,也很少有人做过,但我参看了很多海外文献,其实人家早就关注这个问题了。举个例子吧。汉乐府诗歌中的《上邪》,这个题目我在中学的时候,老师就从来没有解释过。直到后来我上大学才知道,“邪”不仅是个语气词,它更深蕴着这个女子强烈的情感。又岂能以一个“语气词”的解释,敷衍了事。大家可以在心里默想一下,如果你读这首诗,先不读“上邪”这两个字,直接读下文,你就觉得气不足。这就是汉语中“虚词”的情感作用。作者的精气都能聚在那儿呢!

    (朱老师曾获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一名,他的大学语文课受到学生很高评价,“评师网”上学生说:“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他是人大学生的福星!现在能在校园里看见那么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不容易了……为了灵魂的纯洁,去听听他的课吧,为了养眼,去听听他的课吧”。)

  韩国通信大学中文教师谷文对此很有共鸣,她说当她读到复旦大学语文教材熊秉明的《教中文》,能够感觉到一种感情上的震撼。教师必须这样,教学才有灵气。  

  ●谷文为我国汉中市市长访韩担任翻译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老师未能发言,有人提议,过几天再组织一次笔谈,专门谈谈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让每个老师都有机会介绍自己的经验。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的新发展

  深圳应该是最能够感受到大众文化冲击波的城市,深圳的刘老师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刘正豪:

    深圳,作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在经济贸易方面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所在的奋达学院是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的一所学院,我们学院的学生全部要参加每年的成人高考,通过成人高考,才能拿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凭。大学语文课程是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现代应用写作是在第二个学期开设。深圳的教育大众化,普遍的一个特点是学校很多,尤其是私立学校多,这些学校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末到深圳来打工的人创立的,但是深圳本身的文化根基不深。

  讨论:

  大家认为大众文化时代对大学语文是一种新的契机,“由于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传播手段多样化,人文教育手段多样化,如百家讲坛之类节目的运作,大学语文可以借鉴现代传播手段,借鉴网络,扩大影响”,“结合通俗文化来讲大学语文也未尝不可,只要能让学生产生兴趣”。也有老师提出,要警惕在“大众文化”的口号下,降低母语文化的品位,为武侠小说、流行歌曲进入大学语文教材,为应用写作取代大学语文寻找借口。  

  本群资料: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适应新形势,开出女性文学课程,广受学生欢迎;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周优胜致力于推广“汉语能力测试”(ZHC),探寻大学语文教学新思路;济南职业学院付成波探索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出路,最近他们学校评上了全国第一个高职类的大学语文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有更多的老师们在探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等等做法。

参加这次笔谈的老师,除了上面已提到的,还有:北京吉利大学安红、吉林农业大学于德信、江西农业大学夏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朱逸宁、东北财经大学王岩、福建农林大学陈晓霞、阜新高等专科学校邢丽华、河南周口职院孙廷忠、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郭素媛、湖南工艺美术职院杨丽敏、江西现代职院罗燕、兰州职院肖蓉、厦门南洋职院陈秋珍、湖北工业大学周金声、石家庄科技信息职院郝艳梅、湖北民族学院陈瑜、广东金融学院陈超、郑州大学赵严俊、武汉职院蔡勤等。另外,人民出版社田洪江、海洋大学出版社矫恒鹏、海南出版社刘认军等编辑也参加了这次笔谈。(图)

 

不灭的乡愁——大学语文

《教师》编辑部2011.3

    编者按: 近年来,在全国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遭遇了巨大压力,作为高校基础公共课的大学语文,处境非常尴尬,被国人称之为“高四语文”的大学语文,没有政治课的权威性,没有专业课的专业性,更没有外语课的“必须性”。面对日益削减的课时,面对日益分流的大学语文教师,而现实状况却是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下降,文学品鉴水平的削弱。诸多有志之士对大学语文走入低谷甚为担忧。本文系统总结了大学语文三十载可喜成绩,对未来充满展望和希冀,并对“大语危机”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观点。

一、大学语文课在全国范围铺开

    自1980年10月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有20多所高校参加,这个数目随之迅速扩大,至1986年,据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统计,已有4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高教自学考试自1981年试点开考以来,也把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必考课目。

    此后的三十年里,这个数字不断得到扩大,但也伴随着起伏。2004年8月,教育部为了解我国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特委托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全国高校进行调查,共发放了300份《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111份(一说108份)。根据返回的调查表统计,在接受调查的108所高校中,有107所学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占99.1%(于柱《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这个数据当然是相当鼓舞人的,但是统计方法存在问题,因为在300份问卷中,没有回复的近200份,就极有可能是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的。这就似乎对应了去年一则报道:上海市只有三成大学生选修《大学语文》(见2010年4月14日《新闻晚报》:《仅三成大学生选修〈大学语文〉 母语教育待加强》)。但是这则消息同样是不可靠的,因为在选修课中,还有应用写作、文学鉴赏、文化专题等这些“类语文”课程,很难说学生选了这些课,就等于不喜欢大学语文课。由此推想上面那些没有回复调查问卷的高校,它们即使真的没开大学语文课,但肯定也会开设应用写作及文学鉴赏类的“通识教育课”或“人文素质课”的。加以近年来不断有人用“大学文学”、“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或者提出“大语文”理念,提出开设高校“语文课程群”设想,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仅从字面上对大学语文的统计。所以笔者以为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三十年来全国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的大好形势,重要的是尽快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使之不再和其它课程相混。

    教师链接:河北理工大学郭志芳(郭老师经历了重开大学语文后的三十年全过程,今天仍坚持在大学语文教师岗位)

    三十年前,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苏步青校长呼吁重开大学语文课,得到全国高校响应。1984年我校正式组建大学语文教研室,我成了一名大学语文教师。三十年里,学校都很支持这门课,但是也有不少波折。1988年,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1990年,大学语文教师流失,教研室只剩下我和另一位教师留守;1992,应用写作取代了大学语文;1996年,恢复选修大学语文;1999年,在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语文重新成为必修课;但是到了2003年又改回限选课;2007年,改为公选课,就这样曲曲折折坚持到今天。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三十年来,除感觉光荣外,也感觉挺折磨人的,当年和我一起教这门课的老师基本都转行了,而我还在坚持。  

    教师链接:中国人民大学朱子辉

    我以为,大学语文不受重视的原因有四:1、它不是一门真正称得上“专业”的课程,好像什么人都能教,在行业上就受歧视,自然从事大学语文的老师就自觉气短,矮人三分。没有教学尊严感。2、没有核心期刊。即使你的教学文章写得再好,没有核心期刊可发,职称评定受很大限制,教学没有动力。3、各个学校大都是选修课。学生不重视,逃课缺课很多。老师心灰意懒。4、有些学校没有真正的独立的教研室,教师没有归属感,等等。

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活动持续开展

    自从1980年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当时叫“教学研究会”)在上海成立,1982年召开首届年会,至今已召开了12次,第十三届年会也将在今年10月召开。每一届年会都成为大语界的盛事,尤其是第三、第四届年会,原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国家教委高教司负责人李进才等领导,匡亚明、苏步青、吕叔湘、张志公、徐匡迪、臧克家、钟敬文等前辈,都出席会议发表讲话,或向会议提交论文,《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纷纷报道会议盛况。这是大学语文的巅峰时期。全国许多省市也纷纷成立大学语文分会,或区域性的大学语文协作组织。全国财经系统学院、全国军队系统院校等,也成立了本系统的大学语文组织。北京、南京、上海还分别建立了大学语文教师培训基地。还有一些与时俱进的组织形式,比如教育部建立的全国网络培训基地,高教出版社和首都部分高校共同发起创办的“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都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活动提供了新型平台。民间草根组织也蓬勃兴起,比如“全国大学语文教师与编辑”QQ群,集中了来自全国各省高校的数百名大学语文教师,以及几十家高校出版社的相关编辑,形成了一个教学与教研的互动平台。

三、大学语文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当年首倡重开大学语文的匡亚明和苏步青,不但是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匡亚明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步青是全国政协常委、人大代表),因此,他们的倡导,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党和国家领导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其后三十年里,大学语文得到国家教育领导的持续关注重视。1986年第三届年会,原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到会,发表“大学语文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的讲话,国家教委高教司负责人李进才则高度评价“大学语文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2004年7月,教育部为了全面推动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颁发194号文件,对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调研。2006年9月,国家发布《“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0月,教育部组织召开“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并以文件形式转发会议纪要。2008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破天荒的专列一章“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

    同样,社会对大学语文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2004年2月,《光明日报》发表《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尴尬的大学语文》,2004年5月,《中国教育报》发表《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 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这两篇文章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社会争说大学语文,“边缘化”和“尴尬”成为大学语文的两个主要关键词。对此,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光看到消极一面,更应看到积极的一面。试问中国高校还有哪一门课程能得到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我们不应该自哀自怨,而应该把社会关注转化为走出困境的动力。

四、大学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开大学语文课,30年里,大学语文理论研究的成绩是不少的。首先是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够检索到的已有2000多篇;其次每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年会也将会议交流论文编辑成集出版,各省市的大学语文研究分会也有不少编辑了论文集的,比如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苏省,还有南开大学和高教社合作编的等;再有就是在各级大学语文精品课网站上的不少论文,这个数量就更大了。

    但是,纵观这么多的论文,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在研究方向上有偏差,我们曾对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检索,当时的数据是,标题含“大学语文”的论文计1745篇,其中含人文“主题”的就多达720篇,占到近一半,而其它课题的研究就相对较少,比如论文标题含“大一国文” 的就只有1篇,说明不是一般的偏,而是偏得很。  

    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关系不是不要研究,但有没有必要占到近一半的比重?理论研究的数量并不能代表质量,这么多的论文,到底有没有弄清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中国的和西方的就不同,中国是“文明以止,人文也”,是讲人文对文明社会的制约,西方则是讲个性解放,和我们正好相反,徐中玉的《大学语文》和夏中义的《大学人文读本》就好像分别对应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文主义。可是我们的研究论文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区别,仍是笼统地谈论人文主义,倒是主流社会比我们敏感,对这两种教材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反应。  

    那么在大学语文课文的选择中,到底用那一种标准呢?也许哪一种也没有用。30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出了这么多,2006年的一个统计是1402种,这些年仍以每年七八十种的速度递增,其中确有一些好教材,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甚至剽窃抄袭之作,但是你要说哪一种教材没有人文精神,人家和你打官司,你准得输。这说明“人文”这个概念对我们的教材不具有甄别的作用。  

    而且,用人文来定义大学语文的性质,其实也并不能够到位。人文是一种宏大学科的名称,除了大学语文,人文类课程还有许多,假如你不对自己课程做出进一步的界定,那么其它人文类课程就都可能来取代你——你是“人文主题”吗?“两课”比你强势;你是“文化专题”吗?中国文化概论之类的课比你系统;你是通识教育吗?大学里可以一下子就开出50门、100门通识教育课,甚至放放电影(叫做“影视欣赏”)都能取代你大学语文,学生肯定还更加欢迎。所以所谓大学语文“危机”和“边缘化”,危险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一种理论上的自我迷失。  

    逻辑上讲概念的定义,有一个基本公式,叫做“属概念加种差”。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这些都是大学语文的属概念,大学语文要能正确定位,光知道属概念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种差”,它与其它人文类、通识类的课程究竟有何不同?有何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这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在知网用“大学语文”题名检索,有论文2757篇;用“大学语文”作关键词检索,有论文3983篇;用“大学语文”作主题检索,有论文4765篇(2010年9月25日统计数据)。如果算上各种“论文集”上的文章,这些数字还要扩大。仅笔者看到的就有:全国大学语文历届年会论文集9种,浙江省大学语文分会论文集3种,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2种(含学会论文集1种),湖北省分会1种,广东省分会1种,高教出版社1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种大学语文研究专著。

    在这些论文中,有不少是属于各级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的一份不完全资料统计(仅限于能在网络上检索到的),大学语文研究三十年,已有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26项,市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25项。这也反映了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语文研究的支持。课题及论文的内容,有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经验的总结,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了“母语高等教育”的命题,为大学语文课程开拓创新、走出困境指明了新的方向。

五、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呈现百花争妍的繁荣局面

    自从1981年徐中玉主编的第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出版发行以来,许多省市甚至高校都编写了自己的教材。2006年有人对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进行了统计,得到的数据是大学语文教材已多达1402种。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大量的大学语文考试、教辅类的书籍,因此还要打一个折扣,笔者同样统计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结论是700多种。尽管如此,这个数字还是太大,不排除其中有一些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之作。然而经过市场的淘汰筛选、经过各高校的教学实践检验,一些优秀教材脱颖而出,如徐中玉主编的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王步高主编的南大版《大学语文》、陈洪主编的高教版《大学语文》、温儒敏主编的苏教版《高等语文》等,正如王步高教授说的,这是一个从春秋走向战国的时代。依托这些教材,一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还评上了各级精品课程。东南大学大学语文是第一个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其后又有南开大学、华东师大、安徽师大入选,南京大学大学语文是唯一的国家级网络教学精品课,最近又传来济南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评上国家级精品课的喜讯,反映了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语文课的重视。

六、总 

    大学语文要发展,关键在理论。有人说关键在教师,这话如果是说教师是大学语文的发展力量,我们是同意的,但假若其潜台词是说大学语文未能充分发展,遇到了较大问题,主要责任在教师——那我们是绝对不能认同的。

    有人说,责任在社会。确实,目前社会太浮躁,精神滑坡、母语危机,等等。但是具体到大学语文,又不完全是这样。在30年的时间里,一门具体的课程,能够连续引起社会关注,甚至成为讨论的热点,除了大学语文,别的任何课程还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厚遇。所以我们只能感谢社会,而没有理由责怪社会。

    也不能把责任推在校长身上。教育部文件确实说过:“大学语文关键在校长”。但假如是我们自己把大学语文的性质定位在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等,那么就没有理由怪校长了。目前各高校开设人文素质课和通识教育课,力度是很大的,动辄就开出50门,100门,即使不开大学语文课,你能说他们不重视素质教育,不重视通识教育吗?

    也不能把责任推在教育部,说教育部为什么不明确下文,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然而教育部并不是没有重视,我们都知道教育部高教司出台过《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召开过全国性的专门会议,希望弄清楚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问题是我们的理论研究没能跟上,至今还只能说些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之类的话,教育部不可能把50门100门的通识教育课都规定为必修课。

    教师链接: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

    大学语文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学科定位问题,成绩和不足全都在这里:三十年没有解决学科定位,这是最大的不足;一门没有明确学科定位的课程,能够坚持到三十年,这又是最大的成绩。存在即是合理,其中道理值得探讨。    

    大学语文假如遭遇到“尴尬”、“边缘化”之类的困难,责任不在教师,不在社会,不在校长,也不在教育部,而在于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没有做好。假如一门课程在30年的时间里,还没有弄清楚自己的性质,那么就很危险了。社会已经给了我们三十年的时间,社会恐怕不会再给我们一个三十年,假如我们不能在近期内赶紧把大学语文的理论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恐怕就过不去三十年这个坎儿,所以我们都要有极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大学语文教师群北京沙龙活动(2011

何二元

    ○调查显示大学语文教育仍在低谷

    ○大学语文非得中文老师教?

    ○完成“补课”任务后,大学语文究竟往哪走?

    ○传统中文学科为何走“下坡路”

    ○大学语文的进退之窘

    ○大学语文弄丢年轻人的自信与优雅

    ○关注母语教育 失落的大学语文?  

    这是近一年来媒体关于大学语文的报道题目,全是负面报道,其实,大学语文有很多利好的消息。  

    两年前,我们建立了“大学语文教师QQ群”,现在已有400多名群友,包括200多所大学的老师和20多家高校出版社的编辑。这么些老师自发参加大学语文群,天天讨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这本身就说明大学语文教师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两年里还从来没有一位群友因不爱教大学语文课而退群。这个群也吸引着大学生们,每天都有很多大学生要求申请加入,可惜群的名额有限,不可能扩大到学生中去。不能总是说大学语文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  

    11月13日“大学语文教师群”北京的群友组织了一次沙龙活动,闻讯而来的不仅有QQ群的老师,还有群外的大学语文教师,他们都表示回去后就要加入这个群。河北沧州、唐山的老师,甚至河南的老师,也专程赶到北京参加活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副会长王步高和赵卓教授也莅临指导。13日下午,活动在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进行。  

    网络中心同时也是“北京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教学沙龙”所在地,网络中心任燕老师受陈振主任委托,跟大家介绍了北京高校教师教学沙龙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经验。  

    接着是自由交流,大家都带来了有关大学语文的令人鼓舞的消息。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王步高教授,本是东南大学的教授,09年办完退休手续后应邀来清华讲授大学语文课,他说清华的师生关系相当融洽,一下课他就被学生包围,常常是教室要歇灯了被赶出来,还在路灯下聊很久,有的学生还一直跟随到他家楼下才依依不舍回去。更难得的是清华学生学习之认真,他们常常把王老师的课件复制下来,有不清楚的地方就随时请教,而且能有自己的观点,诸如诗词格律问题、平仄声问题、版本问题,这些对中文专业学生来说都是难度很大的问题,这些工科生或其它专业的学生,却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这让王老师赞不绝口,他说他对这些学生常有敬畏之心,真正体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趣。他说在清华的三年里,教学相长,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超越了以前在东大教学的二十年。(以前大家总觉得民国年间有国学大师教大一国文,如今已经风光不在,其实像王步高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接续着大师教大一国文的文脉,只是我们的媒体还没有发现。)  

    资料:清华学生对王老师大学语文课的评价  

    ○汉语文字是令人所钟情的,古汉语的魅力也往往令人倾心。很庆幸自己在王步高老师的课上重新感受到了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我现在每次和我东南大学的同学总会提起王老师,我深深的以自己上过王老师的课而自豪。(2010011568 航03 刘晟)

    ○听了一个学期王老师的大学语文课,我感触很深。我是理学院的学生,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兴趣,更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可能我以后所做的工作与文学的研究毫无关系,但大学语文课带给我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我要将中国最美的文字与语言永远牢记在心中。(理学院基科04 王知远 2010012034)  

    ○王步高老师与《大学语文》这门课在清华学生中是很有口碑且极受欢迎的。所以能突出重围抢得一个上课名额,实乃一件幸事。聆听着王老师带有口音的朗诵,面对制作精美的课件,欣赏着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熠熠发光的名篇,我们仿佛相伴而游,两旁风光秀美目不暇接,一路花香四溢沁人心脾。(人文学院社科0 董悠盈 2010012707)  

    ○大学语文——似一缕春风。进了理工科大学,生活缺了点什么。思来想去,我发现我渐渐丢掉的是一份静心读诗文,欣赏美的心境。于是,我选择上大学语文这门课,与我曾经热爱的中国文学共同走过一个学期。回头来看,大学语文真的像一缕春风,将我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又一次唤醒,更带给我那份久违的读书写作的畅快心境,我由衷地说:谢谢大学语文这门课,更要谢谢王步高老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03班 薛峰)  

    这类评论还有不少,三年里清华学生对王老师的评教文字已高达20余万言,这里不能详细介绍,有机会需要作一篇专访的。  

    北方工业大学赵卓教授,也是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她介绍了她们学校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情况。北方工业大学从81年就开设大学语文,一直到现在,全是必修课。她说她们学校有一支非常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队伍,不管外界形势怎样变,教学条件怎样变,这支队伍从不动摇。期间因为学校领导的更迭,对大学语文的支持力度有大有小,但是老师们始终看重对这门课,他们靠自身的力量,把这门课搞得很红火。现在她们学校的大学语文课,是北京市精品课程。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邱丽梅院长,是大学语文教师群的老群友,她正在北京参加别的会议,听说北京群友会面,也赶来参加。群友们对东北财大的大学语文教学早有耳闻,去年第十三届大学语文年会上财大的老师就介绍了学校如何支持大学语文教师的工作,令与会代表羡慕不已,纷纷提议教育部应该在财大组织高校校长现场会。所以这次大家对邱院长的发言特别感兴趣。邱院长说,她从86年毕业,从大学语文教师,到教研室主任,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到主持全院工作的院长,始终没有离开过大学语文。她们学校的大学语文课有5个学分,其中2个是应用写作,3个是大学语文,都是必修课,跨一二两个学年。学院非常体谅大学语文教师的辛苦,积极引进师资,近年来已引进5名博士。教师批作业辛苦,就给纳入教学课时。如今,她们的大学语文师资充裕,教师工作量计算:三分之二的课时给学生上课,另三分之一的课时专门用于批作业,与学生交流。学院还利用新闻传播的有利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精彩一课”活动,每人准备一课,由学院找人录像、做光碟,让老师通过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发现问题,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她们还向学校申请了一个大学语文建设项目,在5年里,每年投入10万元,专门用于延请全国专家来做讲座,已经请了王一川、陈洪、叶嘉莹等名师,她说她今天来参加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拜望王步高老师,邀请王老师去她们学院上示范课。  

    河南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孙老师是路途最远的一位群友,也是最有激情的一位老师,他听说北京群友要会面,自费坐了一夜火车赶到会场。他报告了自己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取得的成绩,他说他们学院这次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不但达到了100%的通过率,而且创造了单科成绩占录取总分的76%的高比例(一共两门课),为此受到学院嘉奖。他的大学语文课受到全院学生的欢迎,一些没有开课的专业的学生也跑到他的课堂旁听,他们还纷纷给院长发电子邮件、手机短息,要求“让孙老师给俺开大学语文”。都说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课不好上,孙老师却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把课上得有声有色。  

    河北沧州师院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王桂宏的发言主题是“面向地方高校大学生大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她还带来了实践成果——自己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现场赠送给大家。她们的教材注意挖掘地方资源,教材前言说:“历史上沧州虽属僻壤,但毛亨、毛苌传诗经,纪昀编撰四库全书,张之洞开办洋务,让它与中华文化的源与流均产生了特殊关联。”她还带来了沧州特产金丝小枣让大家品尝,使沙龙中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情。  

    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自称是“大学语文终身义工”,出于对这门课程的爱护,他特别希望媒体要多做正面报道。当年媒体对大学语文面临的“尴尬”和“边缘化”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对这门课程的广泛持续的关注,这对于这门课程开拓创新、走出困境是极大的支持。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抱怨叫苦,媒体也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他检索了近一年来媒体对大学语文的报道,发现全是负面新闻。他说其实大学语文有很多正面的新闻可以报道,今天沙龙活动上我们就听到了诸如王步高在清华讲大学语文、北方工大教师热爱大学语文教学、东北财大为大学语文教师创造优质教学环境等等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他认为“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自发汇聚了全国400多名大学语文教师,就说明这门课程的巨大的凝聚力量。他也告诫同行,不要总抱怨教育部不支持大学语文,教育部并不是抽象的,今天我们能在教育部网络培训中心举办沙龙活动,就是教育部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何老师私下认为,教育部不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也是有道理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一直没有明确,大学语文必须要有“独当其任”的定位,不能把定位侵入到其它学科,这会掏空语文课内核,“从边缘化到空心化——大学语文遭遇内部危机”,这是他近来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下午的时间很快过去,还有很多群友没有得到发言机会,事后他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他们的感想。  

    付帅是北京一所民办大学的教师,她说在她们学校,大学语文历来都是必修课,民办学校,大学语文必修,这还不够吗?她说。  

    朱子辉是人民大学的青年教师,他的大学语文课受到学生很高评价,“评师网”上学生说:“这是我碰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他是人大学生的福星!现在能在校园里看见那么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不容易了……为了灵魂的纯洁,去听听他的课吧,为了养眼,去听听他的课吧”。沙龙活动这天他在学校上课,事后他专门写了文字材料发表他的意见,他说:“大学语文的更高使命在建立汉语言文字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让他们领略到一个情趣无限、魅力无穷的语言世界。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语言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心灵史。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语言充满了情感与信心,她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表达流畅,发出自己铿锵有力的声音。”  

    外研社的小沈也发来文字资料,介绍外研社是如何以研讨会促进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他说外研社充分认识到母语学习对外语教学的意义,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意义,所以他们积极开发了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并投入大力气进行推广。在社会都谴责外语挤压了母语的情况下,由外研社来发出这样的声音,令人感到格外意味深长。

 

“大学语文教师群”与十四届年会

本次年会“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有38位群友参会:

1群

何二元  杭州师范大学

刘文菊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彭书雄 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

王桂波 吉林师范大学职教部

侯曙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政学院

何立明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公共课部

赵 卓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冯文丽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周世伟 四川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刘 艳 四川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杜文曦 东华理工大学文学学院

张立勇 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顾庆文 西安外国语大学基础教学部

周成兰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蔡榕滨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朱逸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叶玉婷 厦门理工学院

廖泓泉 内蒙古财经大学宣传部人文学院

余兰兰 湖北大学文学院

王抗战 南京大学出版社

邱丽梅 东北财经大学

朱 凯 上海政法学院

潘端伟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史 丰 陕西安康学院

刘 显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刘 颖 湖北大学文学院

尹少荣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张 成 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

丁 璞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

范耀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厚庆 上海理工大学

2群

李美歌 西安医学院

施丽琼 云南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银华 山东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冯 雷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蒋文华 湖南女子学院

金延旭 沈阳大学新民师范学院

秦志爽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本次年会增补的15名理事中有6名是“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群友:

何二元  杭州师范大学

王桂波  吉林师范大学

陈传万  安徽科技学院

廖泓泉  内蒙古财经大学

刘 显 海南大学

王 姝 东北财经大学

本次年会分组讨论四个组有两个组主持人是“全国大学语文教育群”群友:

赵 卓 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彭书雄 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

十四届年会群友活动照片(见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71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