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北京天津

京津地区大学语文活动
【时间:2018/4/15 】 【来源:本站 】 【作者: 站长】 【已经浏览2563 次】

“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2004)

北大副校长董奇:“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开幕词(2004)

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阎志坚:在“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2004)

《光明日报》:王衍诗:“中国语言文化时代”正在兴起(2004)

《中华读书报》:专家呼吁:给中文一点空间——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2004)

重视大学语文,提高文学素养——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海南大学)(2006)

南开大学全国首开“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2007)

“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成立(2007)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成立并召开首届年会(2009)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年会暨华北地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侧记(刘文菊)(2009)

《教材周刊》:创新,让大学语文拥有自己的态度——聚焦大学语文研讨会(2009)

 

“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召开

文学院通讯·第13期2004-04-30 14:58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汉语言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将在未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个“中国语言文化时代”正在兴起,它将与中国艺术复兴、科技复兴、思想复兴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中国文艺复兴的蔚然大观。

    要不要将这敏锐的意识传达给我们的学生?要不要加强中国高校中文学科应对这一场伟大运动的集体意识,并与其他学科相互合作,共同培养未来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才?要不要把我们的“语文”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促进新文明时代到来的意识层面来操作?这些都是中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深层问题,前瞻性问题。它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召开的。

    2004年4月10日,“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多功能厅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董奇、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阎志坚、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中树出席了会议,并就大学语文相关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健院长主持了会议。他代表文学院诚挚欢迎、感谢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张健院长特别感谢董奇副校长,他说,文学院建院以后的第一次教学指导委员会议上就引发一场“大学语文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国际文化交流”的热烈争论,董奇副校长以及他所领导的北师大教务处十分重视这场讨论,批准了“高等语文”课程实验课题,并指派我们学校的励耘实验班参与试验。这正是我们举办这次会议的契机。张健指出,“高等语文”的课程概念和相关教材的相继推出,顺应了时代的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对高等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视,也反映了高校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实践。张健代表文学院感谢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徐中文、章俊弟等先生。他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好教材,这就是温儒敏先生主编的《高等语文》,正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同志们使我们这次会议得以实现,使我们愉快的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关系未来数代人人文精神,关系中国“语文”命运,关系中国文化命运的大问题。张健还特别感谢文学院的王宁先生以及文学院“高等语文”课题组的成员,正是在王宁先生的带领下才引发了“高等语文”课程试验,才引发了今天在北师大文学院的讨论。

    “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教育出版社协同举办。会议汇集了全国20所高校和出版社的35名专家学者,大家就“语文”教育的时代转型,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高等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和研讨,试图对高校语文课提出更多更好的可行性意见和思路,试图建立中国高校“高等语文”观念。近年来,全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从“人文”概念的发展来看,它是14世纪—16世纪高校人文学科教师所从事的“语言文化”教育,他们主要传授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莱以及波斯的语言文化,所以才有了“复兴”的概念。但这场运动绝不仅仅是“复兴古代文明”,而是一场创新运动,讲授古代语言文化知识的“人文”运动的结果,却是发展了各民族的“俗语”,是创造了科技、思想、社会等等新兴学科。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十字路口,“语言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枢纽。以这样的态度审视当前的大学语文课程,会发现,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存在很多问题,正因为如此,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大学语文的教学、教材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改革创新。“高等语文”的课程概念和相关教材的相继推出,试图为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深入发展契机。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了这次研讨会,以引起各校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共同推进“大学语文”的改革。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现当代文学专家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是一部由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费振刚(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道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朱寿桐(南京大学文学院)、欧阳光(中山大学文学院)等多学科“语文”专家共同编写的教材,功底深厚、材料新颖,同时又便于讲授者深入浅出地处理教学内容。为了提升“大学语文”的历史自觉意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语言学家王宁老师的带领下,组成由易敏(古代汉语学科教师)、李山(中国古典文学学科教师)、康震(中国古典文学学科教师)、杨联芬(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教师)、李正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师)构成的高等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组,进行了一个学期的高等语文课程教学。课题组选用《高等语文》教材,并多次接受教材编写者的指导,在教学实验中努力探索,试图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希望能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经过半年的摸索实践,高等语文的意义和效果在北师大“高等语文”课堂里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北京大学“大学语文”课程也使用了《高等语文》教材,在本次会议上,温儒敏教授、邵燕君副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使用教材的经验。使用这部教材的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也在会议上介绍了对“高等语文”课程的积极探索。

    参加会议的还有许多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专家,他们对“高等语文”概念进行了各自不同的探索和尝试。不论是教学还是教材,定位最为关键。我们希望通过此会,高校语文教育者能探讨教训的得失,交流创新经验和设想,并对加强高校语文教育的理念和定位,起到一个推广和宣传的作用,促进高等语文的规范化和独立性,使之成为各高校中语文改革的一个新起点。

 

董奇:“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开幕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讯·第13期 2004-05-11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董奇

尊敬的阎处长、各位专家代表: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全体师生祝贺“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顺利召开。借此机会,我衷心感谢教育部高教司及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我们学校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高等语文课程在21世纪特别是现在倡导培养学生的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传统传承的大背景下,越来越重要。《高等语文》这本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在思路、角度上有非常多的创新。这本教材没有局限于狭义的语文范围,而是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这本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高等语文教科书,更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符合教育部及各大高校厚基础、宽口径、重人文的教学改革要求,是非常好的课程,也是非常好的教材。

    对于高等语文一直在争论,争论有两种,一种是:这门课值不值得开,一种是:这门课怎样开,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教育,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现实中看,传统的大学教育,存在一些需要改革的地方,从调研来看,学生在学习时存在许多问题。这学期我们学校成立了以王宁老师为首的课题组,学校大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人文素养的教育,在励耘实验班开设这门课程,应该说有三个比较大的特点:王宁教授所组织的专家针对这门课程选用了这本教材,同时在讲授中又不完全局限于这本教材,在教学内容及实施方面,精心设计讨论,对这门课从多角度进行了很好的规划。第二,这门课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教学实施的过程上,学生非常喜欢,他们普遍反映在各个方面受益都非常大。第三,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应该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学校教育部门也在和王宁老师及文学院的各位专家一起总结经验,希望这个课程所总结出的成果,能够使北京师范大学全校的学生受益。我们下一步将研究这门课程怎样在全校的学生中进一步得到加强。

    “高等语文”课程的定位也是这次会议的内容。这个问题确实非常的重要。我个人认为,有两个重点应该得到把握,一个是,从现实角度看,这门课程将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另一个是现在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文字能力比较差,这种基本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很多文理学科的基础。所以大学语文应当采用全程式的培养方案。总的来说,大学语文这门课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于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北师大要努力借助中文学科这个高平台,在中文学科各位专家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一起把这门学科做好。为全国提供我们应有的经验。

    再一次感谢教育部高教司阎处长对我们工作的指导,预祝这次会议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阎志坚:在“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院通讯·第13期 04-4-10 教育部高教司文科处处长 阎志坚

大家好!

    我来参加这个会更多的是来学习,我想简单的谈三点问题。

    首先是关于教育的问题。我们文科处管的范围比较宽,除了管文科教育还要管文化素质教育。管中文学科还要管外国学科教育等等。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特别是高等教育。它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我们在从事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时候不应该把教育割裂开,也要强调道德教育,强调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协调的教育真才是有价值的教育、智慧的教育。由此,我想到,我们大学语文教育正是促进我们教育协调统一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从事高等语文教育的老师,不断的探索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统一整体的发展,不断的促进高等人才的全面的发展。

    第二点是关于文科教育。我们国家的文科教育发展的还是比较迅速的。从文科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现在的文科教育的队伍在壮大。文科教育特别是人文教育,往往短时期内不会看到对整个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的影响,但是人文教育不可忽视。重视人文教育应该是时代的要求。现在我们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十分重视。把繁荣和发展人文学科提到新的教育高度。在这个时候我们来进行高等语文教育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除了我们共同来呼吁之外,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作许多工作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对高等语文教育的探讨,正是我们对文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一个体现。

    第三点是关于大学语文和高等语文教育。大学语文在有些学校得到了很高的重视,有的学校会有大学语文的测试。大学语文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来说非常的重要。我也非常赞成我们这门课能够作为文化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大学语文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能力,这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最终实现的目标。我们在探讨的时候应该注意,高等语文的目标是什么,高等语文应该讲什么?高等语文应该怎样讲合适?高等语文应该由谁来讲?如果这样的问题解决好了,对于这门课程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整个高等教育学校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这门课程应该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我们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各位老师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高等语文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探索与尝试,我也希望,我们高校的老师以后多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出更多的精品教材,出更多的精品课程。

    最后祝会议圆满 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王衍诗:“中国语言文化时代”正在兴起

光明日报 2004-4-13 王衍诗

 “世界文化格局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在未来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汉语言以及汉语言所负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一个新的中国语言文化时代正在兴起”。这是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出席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的一些专家的共识。

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带来中国的艺术复兴、科技复兴、思想复兴。在迎接这场复兴中,高校中文学科如何与其他学科一起共同为复兴运动培养人才;如何把语文教育特别是高校语文教育提升到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促进复兴时代到来的层面操作,来自全国20所高校及江苏教育出版社的30多名语文教学专家就此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当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教材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北京师范大学高等语文教学实验课题组介绍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初步探索,希望能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力图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这次研讨会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发起举办的。

 

专家呼吁:给中文一点空间——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华读书报 2004年4月14日 记者 陈香

本报讯 近日,全国高等语文教学及教材改革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一致吁请,希望社会和高校能多给中文一点空间。尽管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由于定位模糊而广受争议,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被一再压缩甚至被相当部分高校取消的大学语文获得重新定位,国内一流教授走进大学语文公共课课堂授课。

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中山大学教授欧阳光一言以蔽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传统的给理工科学生“补课”的大学语文定位,使高校里的大学语文成为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被人戏称为“高四语文”。高校扩招以后的就业压力,和在科研成果完成率成为衡量一个高校教学质量的硬指标的当下,在不少高校的理科院系,大学语文一再被挤压,甚至被取消。大学语文的教师队伍也日益边缘化,他们往往学历最低,职称最低,自我评价也最低;由于大学语文没有一个二级学科作为依托,导致教学和科研不能结合,在高校普遍强调科研的当下,大学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近几年来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大下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在近段时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去年在本报率先发表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出路》一文,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有关大学语文定位问题的大争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王宁率行动,由她牵头,联合北师大文学院其他五位一流教授走进大一年级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公共课课堂,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高等语文课程尝试。课题组选用《高等语文》教材,试图建立一种富于变革意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希望能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文理科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成为大学语文的明确定位。一个学期的摸索实践,改革的意义和效果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想阻止这门课的开设已经做不到了”。但同时,她提出,在重理轻文“已经成为一种无言的时尚”的当下,学校还难以有决心和力量每年都这样精心组织这门课,让其质量永不下降,让它永远有魅力。也很难在中文系形成“谁开高等语文谁光荣”的风气,从而让大学语文成为中文系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试金石。她深有感慨地对记者说,无论现在的大学生学什么专业,将来做什么职业打算,都不能让他们对中文陌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陌生。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呼吁,汉语教学日趋尴尬,希望政策能有些倾斜,多关注一下大学语文。“我们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这听起来有点荒唐,却是事实。专家们指出,一方面是汉语的国际地位在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成为热门专业,一方面是国内汉语教学的地位在下降,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汉语水平普遍下降。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不无忧虑地提到,现在的大学生读书很少,尤其不读经典,大都是看杂志或是上网浏览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英语,其二才是专业课,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是专业课的六倍以上。他同时表示,“并不是说英语不重要”,但起码要给中文一点空间,不然,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重视大学语文,提高文学素养——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06年10月30日

  10月29日上午9点,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我校人文传播学院会议室隆重召开,我校领导党委书记赵康太教授出席了会议,并致辞欢迎与会的专家学者。

  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和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主办,江苏教育出版社承办。主持会议的是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中山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家以及我校人文传播学院的部分领导和教授我校《大学语文》的部分教师出席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对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发表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国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得到普及和重视,大学生应该有个人的思想,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面对世界范围的学习汉语热潮,我们大学生应该有一种母语的自豪感,但是在目前英语被各国作为国际语言使用的大环境下,我们也应该有一种母语的危机感。中国文化需要通过中国语言的学习来得到继承和发扬,这是对我们中国人民族认同感的有力体现。

是夜,温儒敏教授和王宁教授在人文传播学院会议室和学院的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座谈会上,两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和青年老师、研究生们频频对话,对大家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会场的气氛和谐、不乏幽默,又充满哲思。

 

南开大学全国首开“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

南开新闻网 2007-03-22 15:49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张国)  今后,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师若想继续深造,可以报考攻读南开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博士学位。南开最新设置的这一博士学位授权点,在全国高校还是首家。

在此之前,高等中文教育并没有对应的博士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的学术团体和许多知名学者屡次呼吁,高校中文学科要担负起培养优秀的大学语文师资的责任。

经过报请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备案同意,南开大学今年自主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授权学科。这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隶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洪说,此举既是出于调整学科的需要,也是出于强化母语教育的考虑。“‘语文高等教育’学科培养的是既具有很高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又对通识教育的规律有所研究的高级人才。”陈洪认为,当前的母语教育面临诸多难题:外语热潮和网络语言等带来冲击,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受到挑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屡受质疑。与此同时,大学语文专门的高水平研究不够、专设的高学历教育缺乏、师资培养及继续教育水准不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语文课程的师资教育十分关键。

国家级规划教材《语文素养高级读本》著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瑞山认为,“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的设立有助于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水平。

他说,针对中学语文教育的师资培养,近年来有师范类高校在“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中设置“语文教育”方向,颁授博士学位。相比之下,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却难以接受正规和专业的继续教育,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的学术地位及职务晋升,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大学语文是通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只是具有高级的语言和文学素养。

南开大学此次设立“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是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位办公室有关规定而进行的。当前,学科设置调整的权力逐步下放给高校,允许高校根据需求自主设置学科专业,南开是改革试点高校之一。

由于今年招生考试已经结束,南开大学最早将在2008年开招“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生。但为满足师资培养的需求,学校已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建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并成功举办多期大学语文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成立

北京高校课程教学沙龙网:www.edusalon.org ,《沙龙通讯》第三期
“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举行成立仪式,2008-01-31

2007年10月26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首都部分高校共同发起的“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举行成立仪式,北京师范大学等32所首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师和相关院系教学负责人及教务处处长齐聚一堂,同时开展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主题交流研讨活动。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南开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活动。

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在致辞中首先对“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高教社在业务转型的战略调整中加强教学服务的做法。他说组织教学沙龙是高教社体现教学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希望沙龙能以轻松、开放的形式,通过高教社积极组织与专家的互动,为首都高校的教师搭建一个教学交流的平台,建一个教学探索的渠道,形成一个教学研讨的圈子,最终为教育部正在实施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乔以刚教授代表教指委在沙龙成立仪式上作了发言。她认为,通过沙龙形式组织大家定期交流研讨,无疑是促进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一种有效手段。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已经开始得到各方面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大学语文”课程引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大学基础课程的必修课程。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乔以刚教授传达了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的会议精神;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瑞山教授做了“大学语文课程近年教改成果与发展动向”的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高教社文科分社首席策划迟宝东作为主持人组织了李瑞山教授、外交学院的教务处长张福庆教授、南开大学“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周志强副教授等3位专家围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主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节目”,与参会教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来自南开大学的两位专家分别介绍了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情况,以及自己对“大学语文”课程如何讲授的一些见解。南开大学“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看重的是扩展阅读部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授课形式上,采用的是配合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式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的介绍引起了各高校教师对南开大学课程建设和配套教学资源极大兴趣。外交学院的教务处长张福庆教授从教学管理和人文素质教育角度谈了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意义,并结合本校实际,介绍了学校将“大学语文”建设为精品课程的决心和做法。他的介绍为兄弟院校争取开设“大学语文”和重点建设“大学语文”课程提供思路。

围绕以上内容,与会教师踊跃发言和提问,纷纷阐述了自己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及课程建设的见解,并且针对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讲什么,如何讲与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的激烈交锋中,大家慢慢得到了共识,会议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最后,会议通过鼓掌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沙龙章程”。与会教师纷纷对沙龙这种形式的常规、定期的交流充满期待和热情,建议沙龙活动由各高校轮流承办。大家讨论决定以后的沙龙活动将继续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基础,研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变化和进展;以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建设和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附:北京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沙龙章程

北京高校课程教学沙龙网:www.edusalon.org  《沙龙通讯》第三期 2008-01-31

第一条 沙龙的宗旨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繁荣发展北京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为首都高校大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协作、共享、开放的平台。

第二条 沙龙以北京各高校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为主体,由有关各界专家担任顾问。

北京高校大学语文教师沙龙成员由个人成员及集体成员组成。

第三条  凡认可本章程的北京市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师,均可以个人成员身份申请加入,经批准成为沙龙成员;

凡认可本章程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单位、机构和学术团体,均可以集体成员身份申请加入,经批准成为沙龙成员。

第四条 沙龙成员的权利:

1、沙龙成员享有参加沙龙组织的各项学术或其它交流活动的权利;

2、有选举和被选举成为沙龙组织常设委员或轮值委员的权利。常设委员是指一个学年内负责沙龙总体协调工作的沙龙活动组织者;轮值委员是指在负责组织某一次沙龙活动的组织者。

3、沙龙成员有权利对沙龙活动或沙龙组织者提出意见或建议。

第五条 沙龙成员的义务:

1、每个沙龙成员均有参加沙龙活动的义务;

2、每个沙龙成员有义务配合沙龙组织者的工作;

3、遵守本章程,维护本沙龙的声誉。

第六条 沙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沙龙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和教学研讨活动,如专家讲座、名师示范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教法专题交流、实验现场观摩等。此类活动由沙龙轮值委员组织,原则上安排在轮值委员所在校,沙龙成员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可参加。

2、沙龙成员还可发起学术娱乐相结合的活动,感兴趣的成员可参与。

第七条 沙龙活动基金的来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参与单位共同筹集。

第八条 沙龙秘书处由发起单位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组成,负责各期沙龙的协调组织、日常的事务性工作、经费的管理和记录。

第九条 集体成员单位设置联络员1人,在沙龙活动中参与协调和组织工作。

第十条 沙龙在“北京高校课程教学沙龙网”设置讨论专区,以学术内容为主,同时记录沙龙大事。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成立并召开首届年会

南开新闻网 2009-06-10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金鑫)

日前,由南开大学文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共同主办的“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首届年会暨华北地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领域的1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作讲话,分析了当下形势,从国家文化发展和中文学科发展战略角度,强调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陈洪教授还作了题为“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价值”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瑞山教授和文科分社社长迟宝东博士分别主持了大会和讨论。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乔以钢教授出席会议。高教社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清田博士出席并讲话,有关省市的教学服务中心人员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宣布“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正式成立,并为“协作体”成员学校授牌。该协作体是由南开大学文学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发起成立的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协作组织,其宗旨是推进成员学校的校际合作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会议发放了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二版)系列教材等材料。李瑞山教授就《大学语文》(第二版)的修订情况作了专门讲解,阐发了相关理念。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冯大建博士介绍了南开大学文学院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成绩,高等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云慧霞介绍了该社开发的教师备课系统。与会代表就有关议题作了热烈讨论。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年会暨华北地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侧记

刘文菊教学博客 2009-05-31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年会暨华北地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于2009年5月27日至30日在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河南安阳召开,来自全国60多所院校和相关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莅会的嘉宾有教育部中文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教育部中文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南开大学文学院乔以钢院长;南开大学文学院李瑞山副院长;高教社教学服务部刘清田副主任;高教社文科分社迟宝东社长。5月28日上午,会议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开幕,首先是高教社教学服务部刘清田副主任表达了高教社对全国大学语文教学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爱政策和良好祝愿,并宣布“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正式组成,选读《全国大学语文教学协作体章程》,向“协作体”成员学校颁发了标志牌。接着是教育部中文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用简短风趣的语言讲明了这次安阳会议的因缘,还即兴吟诵对联“群贤端阳聚安阳,大语安阳说端阳”祝大家端午节快乐!陈洪副校长分析了近年来大学语文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指出全体大语人一定要充满信心,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把大学语文学科推向更高、更好的一个发展平台。他的讲话振奋人心,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在短暂的休息之后,会议代表们认真聆听了陈洪教授《我读金庸——金庸小说之文化价值及其他》的专题讲座。讲座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为什么讲金庸?二、我与金庸;三、对金庸的基本评价;四、“庄禅”/“孔孟” ——金氏创作之思想资源。陈教授的讲解立意高远、角度新颖、素材鲜活、论证确凿、语言精炼、风趣幽默,从中反映出他严谨、扎实的学术品格和激情、睿智的教学魅力,让与会的老师们无一不敬佩赞扬!

5月28日下午,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大学语文》副主编李瑞山教授介绍了高教社《大学语文》第二版教材的修订情况,他指出第二版教材在篇目设置、教辅材料、课程网站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更加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冯大建博士和高教社的云慧霞老师还现场仔细演示了大学语文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情况,非常具有指导性和实操性。接着,在高教社文科分社迟宝东社长的主持下,会议代表们围绕“大语协作体”章程、教学经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这次会议举办的非常及时和成功,在这个温暖的大语大家庭中,可以相互汲取力量,共同谱写大语事业的美好明天!

 

创新,让大学语文拥有自己的态度——聚焦大学语文研讨会

教材周刊 2009-6-5 本报记者 李婷婷

新闻背景:5月28日-30日,由南开大学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发起的“首届全国大学教学协作体年会暨华北地区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河南安阳召开。据了解,此次会议集中探讨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新的教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以及如何通过校际合作,集中和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来自华北地区各高校的近百名教师参与了讨论。 

不少教师表示,大学语文课程不能安于国家政策的扶植,只有自身改革,才能赢得社会尊重和师生重视。而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是课程建设的根本。

开幕式上,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陈洪教授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以及教学内容做了具体定位。

课程定位:大学语文要姓“语”,大学语文要“行大”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大学语文在“语文”之前冠以“大学”,那么怎样的“语文”才称得上“大学语文”?我认为首先要解决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内容是什么?教学方法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攸关课程根本的理念问题,应该首先解决。我认为,这门课程应放在整个大学课程体系中确定自己的性质与功能:它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教学目的:其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则在于要摆脱应试的桎梏,明确素质本位,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而要保证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讲什么、怎样讲,在于能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 

根据前述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理解,我们提倡着眼于对“好文章”的欣赏和体味,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根据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引人入胜的学习材料,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教师好教、学生爱学”的效果。大学里的中国语文课程应该兼具两种功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接受、表达能力;连带而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审美能力。因此,这门课应该贯彻两条基本思想。首先是文本本位,以优秀的、典范的汉语文章引领学生学习,而不应该是概论式的;其次是语文本位,有别于思想品德和人文知识教育课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如何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素质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与文化素质教育体系中其他相关课程的分工。 

大学语文要姓“语”,即以“语文”为立足点。这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及教学改革的基本点。如果改来改去,改得“语文”尽失,改掉了本体,就有违这门课程设置的初衷了。此外,“大学语文”还要“行大”,即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应该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点,探索不同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多学校里,还存在着“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上”的情况。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课程改革的根本宗旨,应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参与互动;借助现代教学技术,依托新的网络媒体,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强调并切实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其实这也是对所有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大学语文课程要大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极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方式,在努力提高课堂讲授水平的同时,充分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保证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再如十分敏感的教材问题。有人调查统计,称国家图书馆里标注“大学语文”名目的藏书达到1000余种。除了自学考试、民办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用书,当前在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中实际使用中的教材,约有100余种。教材建设中的典型问题是,在某些地区和单位,出于种种可以明言和不便明言的考虑,一些教师拒绝使用高水平教材,少数学校关起门来使用自编教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使用;而这些教材普遍水平较低,有的甚至是照搬别人的材料。在一些大学语文的会议上,来自各高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纷纷提出,为了使大学语文课程“受欢迎,有效果”,应由教育部组织筛选、推荐若干优秀教材,并作为今后课程评估的指标内容,以改变目前某些地方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反常情况。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不久将推荐数种品位较高、后续资源丰富、被较多学校接受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或精品课程教材。推荐教材对问题的解决不会起到绝对作用,但它是一种导向。没有高水平的教材,很难让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材一定要贴近青年学子,兼顾学术水准和学生的接受,兼顾经典性与时尚性;应该把丰富多样的母语文本世界提供给学生,并通过多元的、高明的、有效的传达方式来实现。

另外,要成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师也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处理好专业性研究与大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以教学实绩显示出大学语文课程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寻找自我提升和被人认可之道。(陈洪) 

与会教师对陈洪教授的发言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他们表示,大语教学改革必须把握学科特色,改革才有出路,而教材的进一步提升是把握学科特色的出发点。

教材评说:大学语文教材还有可提升的空间

教材还是要越编越薄:走过二十年的大学语文正在酝酿一场深度变革。像陈洪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都以“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四大结构特色做足了大学语文之“大”;而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以“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彰显语文之“大学”,颠覆了语文教材编写的历史惯性与惰性,扭转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编”而不“写”、“辑”而不“述”的局面。但是,还有些教材不免矫枉过正,总论、集评、汇评、争鸣、研究综述、参考书目等等,不一而足,比任何一本中文专业“中国文学作品选读”教材更专业、更精深“,深化“”拓展”得太过,仿佛它面对的不是大一新生,而是资深专家;纸张由32开扩张到16开,页码从300多扩张到400多,单行本扩张到多本成套,语文教材演变为一个文学读本,教材就失去了它教材的意义。因为教材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邹巅) 

教材要打开传统文化的大门:我之前对我们学校800多名新生和400多名二、三年级大学生做了有关大语教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77.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对他们没有用,因为大学语文总体上不能满足当今大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首当其中的就是缺乏对传统文化、人文素质的关照。大学语文的“文”,既包含“文学”,也包含“文化”,最好是在文学中蕴涵更多的文化。但现有的教材大都以文学作品为主,简介、提示、练习等都围绕文学进行,文学性很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却很少涉及。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应该通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传授,学习大学语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他们不仅希望从大学语文中学到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而且更希望从大学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现有教材尽管通过作品蕴涵了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但文学和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文化是多方面的,文学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材过强的文学性将阻碍教材承载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一点陈洪版《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夏中义版《大学人文读本》(广西师大出版社)做得就很不错,值得借鉴。(湖北农学院周家洪) 

教材不能离开“语文”的学科性质:大学语文是在审美教育中渗透着人文教育,因此,我认为,完全由“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或者将“大学语文”上成“大学文学”都不太适宜。 

大学语文具有自身的特质和规定性。大学语文始终不能离开“语文”的学科性质,大学语文只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过分地跑马占地、无限地扩大课程的领域,最终也只会消泯学科特定的界限,也就会模糊大学语文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必要区分。将大学语文扩展为文史哲法经美艺,放而不收,博而不约,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色。犹如攻城略地,占他地而失本土,把根据地丢了,而别的领地是不能长久占领的。

大学语文的选文应该是既博又约的,即以文学精品为主,辅之以少量的文化精品。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就体现了这种理念。主编者除了选择大量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作品外,又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文本,比如演讲词中拉宾的《战争,还是和平》、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学术论文中侯仁之的《历史上的北京城》、霍金的《我们的宇宙图像》等。(东北财经大学鲁春梅) 

教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目的应该清楚、明确。尤其是要与写作课区别开来。大学语文当然需讲授写作方法,但这讲授是结合具体作品由老师具体进行,充分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必象写作课那样归纳出一些格式、模式和抽绎出一些条条款款。这是因为:一方面,大学语文所面对的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可说是千差万别,所需学习的各种文体、应用文体可说是五花八门,根本不可能有适应于方方面面的所谓几种文体。另一方面,经典的作品,本身就具体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学生若熟悉了一定数量的范文并打下了较扎实的语文基础,在学习自己所需掌握的新的文体时,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毛庆) 

教材还需关注外国文学作品:目前《大学语文》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不够。 

我们学校目前使用的是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结合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和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文上有较多新的发掘,既有传统名篇,也有时代性、人文性很强的现代文,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外国作品的选择上仍存在一个误区,它只选择了4篇翻译的演讲稿,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丘吉尔的《热血、辛劳、汗水与眼泪》等。这些文稿在思想价值方面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如果选择一、两篇还可接受,全部都选择的话就显得较为偏颇。因为它们的文学性并不是很强,并不代表国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就不能使学生对文学价值较高的外国文学作品达到真正的了解和学习。(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孟智慧、阮学永) 

对教学模式的探讨也是此次会议的重心。不少教师表示,一本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不同的阐释,那么一本大语教材也有一千种教法。好的教学手法能够将教材的利用率和学习效率调动的更高,更能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参与。

为此,本报在会后采访了四个优秀的大语教学团队,希望能够对大语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优秀教学模式点睛:用多种教学资源充实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团队+专业精神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将高等语文课列为“新教学计划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委托项目立项。课程定位为非中文专业本科生进入大学后强化母语教育的人文素质开篇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欣赏与鉴别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感悟和认知能力,从汉语言文学修养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使学生的相关知识水平和人文思维能力进入更为广阔、成熟的阶段。 

几年中授课内容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古今汉语的特点等专题,教学重点与中文专业本科生教学有所不同。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背景、不同的专业特点,在教学中努力寻找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契合点,寻找能够真正为学生答疑解惑的问题,并运用探索、讨论等方式。由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宁教授带领5位中青年教师组成了高等语文教学实验小组,教师们分别来自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和汉语专业。教师们以专业的团队、专业的精神讲授高等语文课程。

南开大学: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学习 

网络环境下交互式语文高等教育新模式,是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特色和重点。“大学语文”目前已成为该校理科生的必修课,并将成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承担教学任务的文学院从2001年起开始自编教材,到2005年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共同开发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大学语文》系列,并包括教师手册、拓展读本、导学光盘、网络教学平台等,形成了一套大型的跨媒体系列教材。

据了解,“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服务网”、“4A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论坛”及“大学语文在线”等四个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依托网络,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 

其中,南开大学《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的性质,将资源库分为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主教材体系框架紧密相连的,如教学设计、讲课素材、电子教案等;另一部分是延展性内容,如文学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等,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服务。此外,教学资源还对辅教、辅学进行了有意区分。

黑龙江大学:专家讲坛、教师精讲、读书报告三结合 

黑龙江大学1997年恢复在本科学生中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大学语文教师全部实行挂牌授课,一方面在同一教学时间提供不同的任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时间供其自由选择。同时还实行了滚动授课,即:在每年的长学期、每个教学日的下午都固定开课。

2002年起,开始全面推行读书工程和专家讲坛制,使教学内容的传输由专职教师单一的课堂讲析模式向专家讲坛、专职教师精讲导引和读书报告三结合的教学模式过渡。学校将原来的文理科72学时一律压缩成30学时,将原有的部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读书工程中。规定了本科生4年必读书目和开课学期应读书目,并考核检测读书效果。 

自2003年起,大学语文课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文学院研发了一套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部分教学内容试行上机考试。

湛江师范学院:教学、研究、创新一体化 

湛江师范学院从2002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没“大学语文”课程,计3学分。要求所有理工科专业必修。为此,成立了大学语文教学部,组建了以人文学院教师为主体的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将大学语文教学纳入省级精品课程“文学写作”的课程群中,组织有关教师参与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高师研究型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创建专题学习网站。利用这个专题教学网站,设置了从阅读、演讲、写作等各个系列的课程体系,以及互动练习、网上考试等教学模块。 

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专业研究领域。他们倡导教学、研究、创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各自研究的文化、文学等人文内容与文章写作、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将以往的承传式为主的教学改造为归纳型、交流型的教学新形式,营造“研究型课堂”氛围。 

教师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正在做的前沿性科研项目,配合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充分利用本系、本课程的教学、科研力量,形成一种组合优势;利用系刊、院刊、网页、网站及社会各层次的有关传媒、各级各类文化活动,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平台。有的教师还让学生参与自己的专题研究。

记者手记 

当前不少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发大学语文的教学资源,也呈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那这些教学资源的开发是不是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容易了呢?高教社文科分社社长迟宝东告诉记者,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诸如一些高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它们表面上是与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相关的内容、知识,但现在把它们集成为一个个小课题,从而实现了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这样的改变却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教师有复合的知识背景,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要有独特的教学设计,对现代教育技术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掌握等等。

但是,这些网络技术平台又给教学带来更大的空间。迟宝东表示,随着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的不断成熟,数字化教学资源带给教学的空间非常广阔。例如高教社研发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支持系统”。该系统具有课程大纲管理、资源管理、作业管理、成绩管理、在线答疑、交流等多项功能。重要的是,它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创新的启示:如该系统先为每个教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大纲课程,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组织和管理;它还支持教师多条件、多途径灵活地检索后台所带的庞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将其与课程大纲对应的知识点链接起来;也支持教师将个人教学资源上传到平台上。甚至可以在传统课堂授课计划基础上,在系统中适当增加教学内容,而所有教学内容也相对稳定地存储于网络空间,既便于学生理解消化,也便于教师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可收藏并重复利用,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还助其积累教学素材。不少教师认为,这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1594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