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湖北大语

湖北大语通讯
【时间:2015/12/4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5250 次】

盘点2015:“湖北大语”

    ●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
    ●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开幕式致辞
    ●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提交论文述评
    ● 论坛给老师们启开了一个新平台——杨建波论坛闭幕上的报告
    ● 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一语中的激烈交锋——论坛说课评课活动纪
    ● 部分媒体相关报道 
    ●(诗歌)孩子,请推开这扇门——致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
    ● 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总结
    ● 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选举产生(附名单)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

    8月18日至19日,由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与湖北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长江之畔、沙湖之滨的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30余名高校大学语文教师代表,以及多家出版社代表共襄盛会。

    大会的主题是“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专程从上海赶来赴会,并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对论坛为大学语文教师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王步高教授全程参与论坛活动,和代表们分享了自己建设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和大学语文慕课、翻转课堂的成功经验。

    论坛通过专题报告、小组宣读论文、交流讨论和大会发言等多种形式,展开了热烈、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在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性质特点、教学改革等传统问题逐步取得较为清晰一致认识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的真知灼见。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认为“应重视大学语文学科发展历史事实的研究”;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老师呼吁“尽快构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华中农业大学毕耕老师提出“构建大学语文学科的湖北学派”的大胆构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梁黎丽老师从课程设置丰富、考核方式多样和人文氛围浓厚三个方面考察和总结了香港和台湾高校国文课程的特点,认为“大学国文教育必须始终注重人的发展,国文教学必须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香港明爱专上学院李小杰老师指出“语文不只是一门识字或者教授写作格式的课程,而是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一门大课”等。交流了自创的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比如大学语文主干课加选修课的主辅双修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文化通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母语审美教育”三重维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的模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注重语文素养提升的模式,科际整合模式,发挥网络优势、构建立体教学平台模式等等。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在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也体现了本次论坛不同于一般研讨会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色彩。

    作为此次论坛活动的创举和最大“亮点”,8月18日晚在湖北大学会议中心思睿厅举行的“说课、评课”活动,掀起了本次论坛活动的高潮。“说课”是一种赋予课堂教学以学术色彩的高级集体备课活动。湖北大学刘颖、武汉大学胡春润、黄冈师范学院方正和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李新英等4位老师,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名作《听听那冷雨》为范本同台说课,武汉大学徐绍健教授进行现场点评。4位老师的说课精彩纷呈,各具特色而又风格迥异,与会代表各抒己见,会场气氛极为热烈活跃。直至夜深10点还不愿散去。

    会议在完成预定议程后,于19日下午6:00闭幕。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她将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概括为“一门以语言来培育人、塑造人的课程”。直言当下日益物质化、市场化、功利化的浮躁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使大学语文乃至高等母语教育面临尴尬局面和生存挑战。她高度评价了全国大学语文老师在课程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的困境中,仍然对大学语文事业孜孜以求、锐意革新的精神并且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不仅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而且出版了数部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著作。同时也中肯地指出,大学语文研究目前还多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等浅层次探讨,而对大学语文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学科重大问题研究还嫌不足。她充满信心地呼吁为弘扬母语文化、振兴母语教育,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一面要大声呼吁官方政策的扶持,一面要争做一流的教师、创优化的课堂。用优质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以及教师高尚的师德来证明大学语文完全能够自立于高校各学科各课程之林。杨建波教授的闭幕词又一次将大会堆向高潮。她的“相聚是短暂的,但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它定会像这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的豪情与期许令在场的代表个个热泪盈眶,掌声经久不息。(刘颖 张成)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开幕式致辞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经过一年的积极筹备,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终于在被李白称为江城的白云黄鹤的故乡、在武昌秀丽的沙湖之畔如其举行了!感谢湖北大学、湖北大学文学院对本届论坛的鼎力支持!感谢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谭帆会长迢迢千里亲临论坛指导,感谢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与我们的通力合作,感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前来参加论坛的各位专家、老师、编辑、记者!

    十几年来,湖北省大学语文的同仁们,以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与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为平台,锐意创新,凭着一种精神与责任感,为振兴母语教育、弘扬母语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展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而每一项工作、每一项活动,都得到了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支持、得到了何二元全国大学语文教师群中的许多老师的积极参与,在此,我谨代表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向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向支持我们的老师们、包括与大学语文有关的编辑、记者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天,湖北大学图书馆的思睿厅可以说是少长咸集、高朋满座。有缘千里来相会。这个缘就是“母语教育”、“母语文化”。五湖四海的同仁们聚会湖北大学论“语”论“文”,这对湖北大学的大学语文学科与课程建设无疑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湖北和武汉的大学语文事业以及全国的母语教育与母语文化事业也是一个推动。预祝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能取得预期的成果!希望大家能在九省通衢的大武汉度过愉快的三天! 谢谢大家!(杨建波)

 

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提交论文述评

    2015年8月18日至19日,由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与湖北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湖北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30余名高校大学语文教师代表,以及多家出版社代表共襄盛会。大会围绕“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语文能力与人的发展”和 “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三大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论坛主题一:“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问题,是本次论坛的核心内容,围绕这个主题,与会人员包括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谭帆教授率先提出大学语文学科的定位问题,他指出大学语文自恢复开设三十年以来,经历了开拓、创新和推广三个阶段,他认为当好一个大学语文老师,必须以大学语文为本体,以经典作家及经典作品研究为重点,大学语文教学法研究要有自己的特点,大学语文老师要建构起自己的心灵象牙塔。湖北经济学院彭书雄老师呼吁“尽快构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学科体系”,并提出了厘清大学语文的学科性与学科归属,明晰大学语文学科的“战略地位”,加强大学语文百年教育史的研究,制定统一的学科标准,构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体系等设想。华中农业大学毕耕老师认为要突破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瓶颈,就要在探索学科体系、建构学科流派、形成教学特色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中“构建大学语文学科的湖北学派”的构想颇有地域特色。武汉船舶职业学院周治南老师就语文教育观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语用语文的责任必须顺应国际主流文化环境,必须走出传统阴影,直面现代化和国际化,他认为语用语文观应该包含语言运用的顺当性教育、正当性教育、伦理性教育和通俗性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涵。杭州师范大学何二元老师认为“应重视大学语文学科发展历史事实的研究”,他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已有百年历史的课程,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是这门课的宝贵资源,许多今天争论的问题,只要弄清历史事实,就迎刃而解。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王步高教授与代表们分享了如何抓住国家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大好机会,全面开展课程建设,包括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大学语文慕课及翻转课堂等成功经验。韩山师范学院刘文菊老师提出大学语文学界应该在厘清和梳理课程历史、课程定位、考核方式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大学语文完整性、系统性、学术性的理论体系,完成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而非仅仅是一门课程的建构等观点。黄冈师范学院郭伟老师提出要在大文科教育视域下,按照“文化通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母语审美教育”三重维度建构大学语文体系。西安医学院李美歌老师以本校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了普通高校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探索建立课程体系,通过相对科学完整的课程编排,形成多层次、呈放射状的课程群,并形成健康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大学语文的稳步发展。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张高杰老师认为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构建以朗读背诵、阅读写作、演讲讨论、考察体验等重要教学环节的大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推动军校学员汉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西安外国语大学顾文庆老师提出大学语文只有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将语文素养作为自身定位和教学的核心内容,才能够抓住通识教育的机遇,拓展改革发展的空间。仰恩大学冯国辰老师从母语与外语、大学语文大在哪里、大学语文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独特性、边缘与作为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安音乐学院魏妮思老师提出,大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陕西安康学院史丰老师指出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知及课内外的学习投入不足,提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压力值和期望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建议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等方法。福建工程学院苏建新老师认为林纾是中国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楷模,他以徐中玉版大学语文教材的十二个专题内容设置为例进行了论述。这些都充分显示了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在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也体现了本次论坛不同于一般研讨会的学术性与理论性色彩。

    论坛主题二:“语文能力与人的全面发展”

    “语文能力与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与会者就这个话题也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见解。语文素养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梁黎丽老师从课程设置丰富、考核方式多样和人文氛围浓厚等三个方面考察和总结了香港和台湾高校国文课程的特点,她提出,大学国文教育必须始终注重人的发展,国文教学必须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湖北工业大学周金生老师提出“国学经典传承+积极语用修辞”理念,认为通过“专题讲座——经典导读——精品研读——习得展示——开放研习考试”途径,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香港明爱专上学院李小杰老师指出“语文不只是一门识字或者教授写作格式的课程,而是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一门大课”等,交流了自创的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比如大学语文主干课加选修课的主辅双修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文化通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母语审美教育”三重维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的模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注重语文素养提升的模式,科际整合模式,发挥网络优势、构建立体教学平台模式等等。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何立明老师认为语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普遍性,大学语文的意义就是要传承语文伦理,通过语文教育将语文伦理灌注到日常生活中。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王琴老师认为中国古典教育有“文而化之”的博雅传统,她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博雅教育的重压组成部分,秉持博雅育人理念,借鉴传统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将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运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以“文”的光彩化育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滨州学院李玉英老师提出应该将思考与表达能力的启发、训练作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核心向度,一切教学行为均服务于这一思想。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黄春慧老师提出“表达本位”的语文教育观,探索了提高大学生语言表达力的可行性策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沈燕红老师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工程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大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文学语言人文性的发掘,其主要途径是通过教学生活化、教学对话化、教学实践化培养大学生的语感,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文化精神的影响作用。甘肃陇南师专窦旭峰老师认为大学语文要发挥学科的育人优势,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拓展空间。

    论坛主题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德梅老师结合对理想的大学育人目的分析,探讨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关问题。她说,理想的大学育人目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围绕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与实施大学语文教学。武汉商学院李婷老师提出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发挥科技平台的优势,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拓展教学平台体系,构造立体教学资源,推进思维平台外延,构建包容性的语文精神,展示平台内涵,以突出其实际社会公用与价值,最终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瓶颈突破。陕西师范大学郭迎春、李春亮就本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特色问题进行了介绍。黄冈师范学院的陈淑梅、方政老师认为古诗词的一切特色都源于汉语的特色,因此古诗词所有的艺术鉴赏都应植根于语言的鉴赏之中,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主要着眼于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主旨和表意效果,体会语言的魅力,达到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同时两位老师还对诗词鉴赏方法进行了探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老师王雷提出从教学理念革新、学习理念转换、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优化大学语文教材四个方面着手实施大学语文改革的建议。西安外国语大学冯小莉老师就大学语文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可行性及结合途径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于融合地域文化是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值得尝试,也需要慎重对待。西北大学方蕴华老师就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阅读动机主要有应用性、交往性、补偿性、消遣娱乐性四个方面,影响学生阅读有语言、体裁、主题三个因素。浙江警察学院孟羽中老师介绍了公安院校“以专题形式拓展广度、以互动讨论追求深度、以传统文化塑造自信”的大学语文教学特点。郧阳师专赵长慧、王进老师就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优势及操作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湖北大学周作菊老师就杨建波老师的著作《大学语文教学论》进行了评价,她认为该著作是一部研究大学语文教学理论的拓荒之作,她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架构了一套系统的教改体系,特别是作者能够将宏观理论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创立了九种符合教育规律、适应时代变化的先进教学模式,以破解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湖南都市职业学院林亦农就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对接“职业汉语”的发展前途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吴彬、杨春艳老师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能说会写”为目标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革新教学内容,转换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桂凤老师就深化幼高专文学教育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甘肃陇南师专陈江英老师认为职校大学生侧重于技术性能力的培养,语文知识兴趣及语文能力相对薄弱,故职业教育背景下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兴趣、读书、写作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湖北财税职业学院史苏敏老师就大学生提问能力与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唐山学院董莉、董敏老师就“悦读”概念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静、刘洪仁老师就造成课堂教学危机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她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模式,与学生共同学习与发展等方法来扭转课堂教学危机。

    本次论坛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杨建波教授精彩的总结性发言中闭幕。杨会长精辟地将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概括为“一门以语言来培育人、塑造人的课程”,她指出目前大学语文研究“技巧”层面的探讨过多,而理论探索与体系建构亟待加强,对大学语文学科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学科重大问题研究还嫌不足。她呼吁大学语文教师用优质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来证明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科与课程的价值。 (叶琼琼 彭书雄)

 

论坛给老师们启开了一个新视角
——杨建波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闭幕式讲话

    各位老师:匆匆间,为期两天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就要结束了。作为“论坛”,它应当比一般的研讨会更带学术性、理论性,两天来老师们的发言,基本体现了这个特点。大会主题大部分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论证,而且得到了深化和延伸,许多真知灼见令人眼界大开,许多改革措施令人耳目一新。

    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多年来争论不休,但是现在慢慢趋于一致。大多数人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兼人文性或者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课程。只不过由于每个人所在学校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侧重。香港的大学历来注重语文的实用性,但香港李小杰老师的发言就指出语文不只是一门识字或是教授写作格式的课程,而是培养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的一门大课。一般来说,综合性院校侧重审美性文化性,专业与职业院校更强调工具性实用性。不管侧重或强调哪一方面,作为语文,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语言。或通过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来提高语言能力,或通过各种训练来提高语言能力。大学语文就是一门以语言来培育人、塑造人的课程。这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其它课程或只强调基本理论或基本知识或基本技能,唯有大学语文强调语言;其它课程也以语言为媒介为载体,但它们只关注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唯有大学语文关注语言是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手段来表现内容的。

    本次论坛给老师们启开了一个新平台,对“大学语文”历史的讨论研究给老师们启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大学语文历史的研究,我们以前多有忽视,实际上大学语文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它的百年史中找到借鉴。

    在论坛上,老师们分析了这些年大学语文面临的尴尬局面与生存危机。认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追求使得人文教育缺位是导致大学语文生存困境的根本原因。中国教育体制一方面表现出对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信心;另一方面又适时地向职业化教育靠近;一方面创建国际化、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光环吸引着高校不断扩招、升格、求大求全;另一方面市场化和就业率也越来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而市场化、功利化倾向直接导致了大学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的缺位,导致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实用与功利取向。大学语文不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扫盲班,是通过语言的学习和陶冶来传承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一门课程,属于无用之用的“慢”课程,它有功利性的一面,更有非功利的一面。它的非功利性特点与市场需要的立竿见影的效果格格不入。浓郁的商业氛围使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语文教育在高校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将大学语文的目标降格为“教学生写求职书”是母语教育的悲哀。

    通识教育对大学语文课程也有一定的影响。通识教育的理念在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渐深入人心,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无论是海外的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自由教育等,还是我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都能涵盖其中。各地高校围绕通识教育,调整培养方式,修订教学计划,整合教学资源,开设系列课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许多学校大学语文由原来的独占鳌头变成了其中一门普通的通识课程,授课人数激增、课时压缩、学分减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生存危机。通识教育理念的深入与实施,既逼迫着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又必须把握自己独一无二的“语言”优势,才能找到立身的根基和发展的机遇。

    必须在中学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渗进一个“思”字。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仍在孜孜以求,从教师素养、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材处理、模式创新、考试改革、教学评价等诸方面不断探索实践,以期构建大学语文完整的、系统性、学术性的理论体系,实现从课程到学科的跨越,最终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上。但是,为了达到这些具体目标,老师们以为必须在中学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渗进一个“思”字,变成听说读写思。有无对“思”的要求与训练,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重要区别。“思”是人不可或缺的心理能力,也是一种更高的语文能力。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有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不断地学习,不盲从,不迷信,才能有所进步,有所发现。一个人是否具有思想和是否善于思想、是否乐于思考和善于思考,是衡量其人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思想要靠思维活动获得。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提炼概括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级的语文能力应是我们努力去探索的。

   此次论坛,我们也看到了不仅在课程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大学语文老师有永远的事业心与担当精神。在边缘化和多元化的情形下,老师们仍锐意改革创新,不仅在课程理论上有所突破,而且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大学语文主干课加选修课的主辅双修模式,专题式教学模式、“文化通识教育”、“生命情感教育”、“母语审美教育”三重维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重的模式,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注重语文素养提升的模式,科际整合模式,发挥网络优势、构建立体教学平台模式等等,更见识了清华大学高层次的学术性研究性教学模式。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创造。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为老师们搭建一个相互借鉴学习、相互切磋提高的平台的初衷基本实现。

    本次论坛,我们接触到了或进一步认识了元认知能力、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新概念、新理论。虽然这些理论与实践在国外已实行有多年,但这仍为大学语文的改革带来了新的课题,开启一扇新的窗口。其普及性、便捷性、资料共享性,在利用网络进行课外师生互动方面,其优越性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去现场听课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福音。但是基于语文这门学科的“人学”特点,我个人以为再好的机器在充满魅力的老师面前都是逊色的,在“面对面”制造“现场感”方面都是有缺憾的,在“心与心相印、情与情交流方面”都是无法与人相比的。正如在剧场看演出与在家看电视直播,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另外在借助网络教与学的同时,还必须避免以快餐式的浏览代替对经典文本的品读,用五彩缤纷的视频或拾人牙慧来代替独立思考。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获取信息的时代,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应当是学生在网络上查不到的东西,这就要求一个教师不当网络资料的搬运工,而要做一个超然于网络之上的有创见的学者。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并不代表着教育现代化;只有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才能真正有教育的现代化。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与其说是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教学,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有老师说网络技术只有以其工具性的存在服务于“人”,服务于文化素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这是十分正确的。

    本次论坛对大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研究较多,但对学科建设的研究还嫌不足,这方面的发言很少。粉碎四人帮后,当大学语文第一次以“大学语文”的名义在大陆高校开设的时候,匡亚明先生与徐中玉先生就呼吁要把大学语文建设成一门学科。30多年过去了,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彭书雄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多年的研究并且很有成果。覆盖面如此之广、影响面如此之大的一门课程居然在高校的学科目录中得不到体现,岂非咄咄怪事!我一直以为大学语文就是一门研究语言的规律性和实用性,品味语言的审美性和艺术性,阐释语言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探讨如何将语言的规律性实用性、审美性艺术性、民族性文化性组成一个科学体系并授之于学生的学科。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福贵教授认为:“大学语文不是中文专业各个二级专业的简单组合,而是广泛涵盖并且高度提炼各个二级学科精髓,并与其它专业并立的独立专业,或者说是中文学科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中国大学教学》2014年第1期)这个见解是很中肯的。但是仅为中文专业教育的简约化和经典化还不够,还应当包括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美学等。大学语文之成为学科,一靠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二靠教育管理部门的政策。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学科,能否建立“语文”教学论,让其涵盖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两个部分?让大学语文早日能堂而皇之地招上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近二十多年急功近利的扩招、升格,严重削弱了我国的师范教育。我认为师范院校首先应给大学语文以学科的待遇,以培养大学语文师资为己任。硕士也好,博士也好,是否受过系统严格的师范训练是不一样的。

    为弘扬母语文化、振兴母语教育,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一面要大声呼吁官方政策的扶持,一面要争做一流的教师、创优化的课堂。用优质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以及教师高尚的师德来证明大学语文完全能够自立于高校各学科各课程之林。“只有教学过硬才能站稳脚跟;只有科研过硬才能挺直腰杆”,这是湖北大学文学院前院长王兆鹏说的一句我印象深刻的话。今天只有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业内人士统一了认识,只有从事大学语文教育的业内人士具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并真正做出了成绩,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推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更有利于大学语文学科发展的刚性政策。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能针对综合性院校、专业性院校、高职高专的不同特点制定大学语文不同的教学大纲。

    金秋八月,暑热未消。比天气更热的是东道主的热情。尽管如此,我们可能还有许多做的不周的地方,敬请老师们多多包涵。秀丽的沙湖会铭记我们这次盛会,好客的湖北人欢迎同仁们下次再来。 相聚是短暂的,但我们的事业是永恒的。它定会象这长江之水后浪推前浪,波翻浪涌,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时代。“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只要长江的水不干伟大的华夏民族不灭,那方块字神奇的魅力就必然与宇宙乾坤同在!谢谢大家!

 

风格迥异精彩纷呈 一语中的激烈交锋
——论坛说课评课活动纪

    上篇:杨建波教授致“说课”开始辞

    “说课”是湖北大学语文年会的传统节目,也是大家最感兴趣的一个活动内容。今天已是第五次。前面说过《长恨歌》、《春江花月夜》、《超然台记》、还有汪曾祺的《受戒》。今天来说台湾作家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之所以选这一篇,一是因为入选率高,二是此文的的乡愁与一般的乡愁不同,写法也不一样,有些青年老师觉得较难把握。何二元老师说:“上好课才是硬道理”。咱们一切的研究改革最后都要落实到上好课上。我本人经常扪心自问:一学期下来,有几篇文章、几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能让学生几年不忘?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的课怎么也不算成功的课。一个语文老师,不能篇篇文章、节节课上得精彩,但一定要有若干课文、若干节课是“精品”,是拿手好戏。“说课”就是为了打造精品。

    “说课“这种形式既是一种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一种比较高级的教研活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能否对教材进行成功的再创造、能够有创意地解读和处理教材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能否用恰当的有效的手段将课文的精髓与你的解读授之于学生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这里面有教学层面的问题,也有学术层面的问题,还有一个教师能力的问题。赋予教材广博的学术内涵与意蕴,用深入浅出、通俗有趣的方式授之于学生,调动学生和你一起探讨,这就是大学语文教师而非中学语文教师具有的能力。

    这次说课安排了四个老师主体发言。为什么四人同“说“一篇文章?,因为只有同“说”一文,才能有所比较、有所鉴别、有所取舍,达到博采众说,自成一说;博采众家、自成一家的目的。他们说完了,就是欢迎大家自由发言评点的时间了。下面,有请四位老师为我们展示他们是如何解读和处理《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的,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大家欢迎。(杨建波)

    中篇:刘颖、胡春润、方正、李新英,四位教师说《听听那冷雨》

    说课是一种赋予课堂教学以学术色彩的高级集体备课活动。说课风格迥异,精彩纷呈;评课一语中的,激烈交锋。8月18日晚,在湖北大学会议中心思睿厅,大家期待已久的“说课、评课”活动正式开始。湖北大学刘颖、武汉大学胡春润、黄冈师范学院方正和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李新英等4位老师,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名作《听听那冷雨》为范本,同台说课。4位老师的说课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其它老师现场提问,与四位老师充分交流,各抒己见。不同观点之间产生了精彩的碰撞与交锋,会场气氛极为热烈活跃。在与会教师自由评点发言之后,武汉大学徐绍建教授进行总结点评。徐教授的评点睿智迭起,精论不断,将将会场气氛再推向高潮。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有许多创举,呈现很多亮点,说课是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

    夜深10点,与会教师们争抢发言,大家仍意犹未尽。最后,大家都觉得集体说课、评课活动是高端智慧的交锋,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能够带给老师们极大的启发。(刘颖、张成、叶琼琼)

    下篇:徐邵建教授评课,谈及自己《大学语文》备课

    对《大学语文》这一门课,我情有独钟,主要把它看作文学欣赏课来讲,所以讲一篇作品之前,起码要看四百万字。一是看作家传记;(确信,记得在前几年编写尚永亮主编的人大出版社出的那本《大学语文》时,徐教授分到蔡元培一篇演讲的篇目。一次编务会上回家,在路上他把一本蔡元培传记书包里掏出来,拍拍封皮给我看,说“为了那一篇,我读了这一本”,是到新华书店专门新买了来读。——记录者插)二是看作家文集,看经典文集,是把作品放到作者生平的某一个特殊阶段去处理和体会;三是看作家的创作理论、文艺观点;四是看别人的评论。五是作品文本要反复读。

    这次《听听那冷雨》的点评任务交给我很急,但文本我仍然看了五遍。我是这样来读它,从主题、从结构、从语言等,各个角度来读。作者是诗人散文家,作品中有诗的意境,结构、语言、手法都是“诗”。诗意味着什么呢?其次是抓关键词。《听听那冷雨》我感到有三点:意蕴第一,余光中讲现在到处得不到中国的韵味,……中国文化的韵味既有诗经,也有戴望舒。结构第二,雨是记忆的音乐,雨和记忆贯穿全文。句式多变第三,弹性、力度、质感。

    总之,根据我的教学经验,讲好一篇作品要做到充分占有资料;要多角度、结构线索去读通;要有自己的看法;要讲课中完全脱离讲稿。(何立明整理)

 

部分媒体相关报道

加强大学语文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很有必要

    【中国社会科学网】8月18日至20日,由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福建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和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湖北大学文学院举行。论坛期间,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西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语文能力与人的发展”和“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两大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彭书雄教授通过盘点近三十年来“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现状及理论建设方向”认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是导致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若要“突破”这一发展瓶颈,加强该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当务之急。

    “纵览三十年来关于大学语文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不论是研究成果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类别,都不太理想。再者,从大学语文研究成果的内容分类来看,‘教学法与教学改革研究’是最多的;关于大学语文性质、功能、定位、作用等问题的论述也为数不少;而诸如大学语文教材问题、教师问题、学科建设问题、教育史问题等方面的探讨则差强人意。特别是大学语文学科与课程标准的研究,目前尚属空白。实际上,这几个方面正是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最为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应当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彭书雄如此谈到。有鉴于此,彭书雄提出了当前及今后大学语文学科理论建设的构想:一是要厘清大学语文的学科性与学科归属。二是要明晰大学语文学科的“战略地位”。三是要加强大学语文百年教育史的研究。四是要研制统一的学科标准。五是要构建大学语文学科理论体系。

    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毕耕在梳理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程、性质特征、现实困境与改革目标之后,认为要突破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瓶颈,就要在探索学科体系、建构学术流派、形成教学特色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其中,建构具有地域特色、乡土特色的学术流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以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为主,兼及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大多是以史带文,或是专题系列,或是讲授经典名篇。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课程体系,必须密切联系教学对象的实际需要,尤其要在教材编写上形成特色。”毕耕建议道:“可以尝试采用学科(或专业)联盟和地域联盟的方式,分门别类地选择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并对文法经管类与理工农医类的专业区别对待。除此之外,凡是有条件、想创新的高校,还可以尝试编写乡土语文教材,把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的名篇佳作选入教材之中,使之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全国大学语文教师代表聚江城论“语”说“文”

    【中国教育新闻网】18日,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在湖北大学开讲。此次论坛由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与福建省、陕西省大学语文研究会联合主办,汇聚来自全国64所高校教师以及出版社代表共128人,就语文能力与人的发展、大学语文学科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大学语文是一门传承的课,没有传承,哪来创新?”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谭帆指出,当前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压力来自于走向极端的评价体系以及功利化的思维。他坦言,只盯着人才、科研、教学硬指标的评价体系势必在短期内不会消亡,他号召大学语文教师“向内走”,重新思考站上大学语文讲台的理由,理直气壮的做好教学这个本职。研究会理事何二元强调,大学语文要想去边缘化,要重视历史研究,还原百年老学科,明确学科定位。

    与会代表分别以本校大学语文现状为例,交流了课时、课程、教学设置以及教学思索,探讨大学语文究竟如何走出困境,各院校教师代表观点碰撞的同时吸取成功经验。

 

(诗歌)孩子,请推开这扇门——致首届全国大学语文论坛
    
题记:很多年前,湖北大学古代文学课堂,一个学生问典雅的古代文学老师,学这些有什么用?老师没有回答,表情很悲凉。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答案。这首诗,就是我的答案。

孩子,请推开这扇悠远厚重的门
门内的风景异彩纷呈
请静静谛听你生命的根与
民族的魂

有一首雄浑的歌 名字叫黄河
当河水开始流动的那一天
华夏的子民 用张弓搭箭的剪影
在大地上 写下了最初的诗篇

有一股经久不息的风 名字叫先秦
迎风摇曳的蒹葭
吟唱着美丽的童话
扶摇九天的鲲鹏
抖落不朽的奇梦

有一片灿烂的星空 名字叫汉唐
素衣的李白,与司马相如联袂而来
古琴铮铮,月下对酌
再邀上公孙大娘
舞出盛唐的旷达与飞扬

有一堵沧桑厚重的墙 名字叫长城
从陈胜到鲁迅
用白骨和带血的投枪、匕首
镌刻他们的哀愁和爱恨

从黄河到长江,日夜奔流
依然浩浩汤汤
这悠悠的风 吹拂了几千年
依然新鲜清凉
这浩瀚的苍穹 斗转星移
依然星光璀璨
这沧桑的古墙 矗立了几千年
依然是民族的脊梁!

孩子,请推开这扇门,
你看那白云黄鹤的故乡,
正迎来八方上宾
仓颉的灵感 美丽的中文
将温柔你的心! (叶琼琼撰写,并在大会开幕式上朗读)

 

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总结

    2001年12月,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在湖北大学正式成立。学会自成立以来,先后于2005年和2009年举行过两次换届工作,并产生了三届理事会。第三届理事会严格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管理条例》和《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章程》办事,严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组织和团结全体会员开展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振兴母语教育、弘扬母语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五年来各项具体工作和财务情况总结如下:

    1、坚持举办学术年会。我会坚持每一二年就举办一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使之成为会员们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分享学术研究成果、联络感情和加深友谊的学术平台。2010年12月,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召开第八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我会与黄冈师范学院共同联办第九届年会与学术研讨会。 2014年3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武汉地区第十届大学语文年会与学术研讨会。先后围绕“大学语文课程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教法研究”、“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大学语文的学科化建设”、“语文能力与人的发展”等议题开展研讨。通过举办学术年会,促进了我市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

    2、大力开展学科与课程研究。2012至2013年间,在全国大学语文教师QQ群支持下,我会开展了对全国百余所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状况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回收有效问卷91份,同时进行量化分析。这些问卷为统览全国的大学语文教育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中国教育报》及其它媒体对调查情况作了报道。

    2010年,我会组织会员参加全国大学语文第十三届年会。在年会组织的论文与课件评比中,我会囊括论文一、二、三等奖,多媒体课件一、二、三等奖,是获奖最多的省份。先后出版了彭书雄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大学公共母语教育问题研究》、杨建波的《大学语文教学论》等,全国至今共有大学语文方面的学术著作共七本,我会就出版了三本。并在《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江汉论坛》、《大学教育科学》等著名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3. 科研项目成果显著。近几年来,我会教师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积极争取各种科研项目,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华中农业大学毕耕、武汉理工大学叶琼琼、湖北大学陈鑫分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湖北工业大学周金声获得教育部职业教育项目一项,武汉城市职院的何立明获得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项。同时,我会教师还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等其他科研项目等10多项,充分显示出我会教师的科研实力。此外,我会教师还先后获得各种省市级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周萍、余兰兰分别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杨建波获得武汉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魏明获得武汉市优秀论文三等奖,毕耕先后获得武汉市优秀论文三等奖和优秀奖著作奖等。

    4. 编写出版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大学语文教材。2014年,尚永亮、杨建波等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参入选国家教育部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这是湖北省高校第一部国家级大学语文规划教材,是对我会集体成果的充分肯定。除此之外,杨建波主持编写的北大新版《大学语文》、吴满珍主编的高教出版社《大学语文》、周金声主编的人民出版社《大学人文语文》彭书雄主编的高教出版社的《大学语文》都获得广泛好评。

    5. 成功开展征文竞赛。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由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主办、我会和武汉市社科联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征文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圆满成功,共有全国各省600所院校的14000名学子参加。经过各校评选,大赛组委会初选、复审,大赛终审委员会终审,评出一等奖50名,二等奖120名,三等奖170名,优秀奖220名。全国大学语文教师自发踊跃捐款,清华大学出版社鼎力资助,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大学生作文选——《青春在路上——首届大学生征文赛获奖作品集》。这次征文活动获得了师生的好评,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长江商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新闻媒体都对这次征文赛进行了报道。《武汉晚报》还以此为契机,进行了多方采访,连续发了七篇有关大学语文的报道,引起人们的关注。

    6.组织大学语文《光明日报》访谈会,积极开展教育大讨论。继2003年《光明日报》刊发题为《遭遇尴尬的大学语文》、在当时全国大小报纸及各类网站大量转载并产生巨大反响之后,我会在2011年8月与光明日报、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在华中农业大学成功举办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背景下的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光明日报记者访谈会,对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讨。访谈会内容以《失落的大学语文》为题的较大篇幅,刊发于2011年11月7日的《光明日报》,振聋发聩,引社会反思。这是《光明日报》第二次用较大篇幅和专题形式,登载湖北的大学语文之消息。从学术与课程的角度大幅报道一个民间学术团体的活动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7. 努力办好学会网站。我会主办的“中华大学语文网”于2004年创办,是全国第三家和湖北第一家大学语文教育的专业网站。2015年3月之前由周金声担任站长。先后刊载论文、消息和教参资料、学生作文超过1100多篇,浏览量超过200万人次,在大学语文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是老师们发表见解、获取咨询的好平台。据统计,仅在2010年就发表了150多篇文章,点击阅读累计62万多人次。

    8.财务收支明确。学会是民间学会,没有国家的财政支持,只有采用以会养会的方式,通过收取会费等方式来获得经费。我会严格按照国家社团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会费标准及财务管理办法,并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同时,我会定期向理事会或会员大会公布会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并在年检时向民政部门报告会费收支情况。2011年-2015年1月学会会费总收入36704元。五年来支出33010元,余留3694元。主要支出内容为:劳务加班费、工作餐费、网站维护费、交通差旅费、打印复印邮寄快递费、办公文具聘书等费、学会年检时发生的登报、刻章、购买购领证与收据等林林总总之费等以及极少量慰问与公关费。我会严格按照武汉市民政局文件和学会章程管理和使用资金,采用专门会计进行财务管理,账目清楚,收支明确,没有任何挪用和非法使用情况发生。(杨建波)
 


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选举产生

    2015年8月19日下午,在湖大图书馆思睿厅召开了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举行换届选举。五年来,在武汉市民政局、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正确领导下,在武汉地区高等院校和全体大学语文教师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圆满完成了使命,为湖北和全国的大学语文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会上,首先由受理事会委托,杨建波会长作工作总结与财务报告报全体代表审议通过。之后,在武汉市民政局和武汉市社联领导到场观察指导下,举行了第四届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新一届成员产生后,原会长杨建波预祝第四届理事会在第三届理事会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坚忍不拔之精神,再接再励,积极进取,为开创大学语文研究新局面更加努力。(毕耕)


武汉地区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会成员名单

    名誉会长:杨建波,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名誉顾问:席  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吴满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周  萍,武汉理工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
  会长(法人代表):毕  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副 会 长(4人,排名不分先后):
  周金声,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彭书雄,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周德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室主任、副教授;
  何立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秘 书 长:刘  颖: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网站站长:张  成: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副教授 
  理事(28人,排名不分先后):
  毕  耕,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周金声,湖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彭书雄,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周德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室主任、副教授
    何立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余兰兰,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叶琼琼,武汉理工大学行政学院副教授
    夏惠敏,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副教授   
    孙疏影,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张剑平,湖北工业大学系主任、副教授
    石秀华,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张  勇,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          
    汤  勤,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       
    张  成,中国地大江城学院副教授   
    卢雄飞,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徐  珮,长江职业学院讲师         
    吴  彬,湖北财税职院副院长、副教授
    侯旺森,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   
    陈  鑫,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李  艳,湖北经济学院副教授       
    胡春润,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杨敬华,长江职业学院副院长
    兰  霞,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郭康松,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
   肖颖超,湖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岑泽丽,武汉商学院副教授
   张祥平,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副教授
   刘  颖,湖北大学文学院讲师                                          
                                                             
(本期编辑:何立明 叶琼琼 徐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84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