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介绍

谢海泉潘端伟:上海交大社《大学语文》(艺术类适用)编写说明
【时间:2015/11/12 】 【来源:潘端伟推荐 】 【作者: 教材编写组 2015年9月7日】 【已经浏览3576 次】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潘端伟在培训班上介绍了他们刚刚出版的《大学语文》(艺术院校适用)教材,并和大家一起讨论教材的共性与个性问题。现发表这篇“说明”,希望能与更多的同行讨论。该教材谢海泉主编,潘端伟等为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略)

    环顾国中,教育的类型、教材的品种是日趋增多。对于大学教育得失成败,社会舆论不绝于耳;对大学的人文教育的评价也是人言言殊。我们在艺术类院校执教语文多年,每每为没有一本合适的语文教材而心生遗憾和期待。虽然,教材不是振兴大学人文教育主要聚焦点和切入口,但它肯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从内容的选择、编排入手,对教材作些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与其等、靠、要,莫如我们主动建设,集合有志修为的教师同仁,加上愿意为出书提供渠道和帮助的出版社,我们要做的就是自甘付出的种种努力了。

    从创意的最初萌生,到构思的具体呈现;从单元的整体设置和命名,到选文的一篇篇斟酌、比较和调整,不敢说是殚精极虑,但也实属倾心而为。自我感觉有一种可贵的精神在支撑,把“编一本新书”视为切身之事,乐此不疲无怨言,为学生的成长悉心谋划,也为将来在讲台上能同自己的学生一起沉浸到具有艺术人文味道的文章和作品里预先“陶醉”。我们的编写工作日日推进,直至2015年暑期来临,教本付梓在即,仿佛已能闻见莘莘学子展卷品读的琅琅书声,校园里的满目秋色。我们不说新谱华章的大话,也不夸“改革指日可待”的海口,只是默默地营造艺术类语文新天地,按照艺术专业学生该有的学识需要,为他们选编合适的文本,藉此构建学习的内容平台。

    我们看重“合适”,这度身定制的新书,力求适切,自洽,也不乏新颖。人文世界深邃博大,艺术疆域山重水复;有些风景应该静观,有些范畴不可轻忽。把“外师造化”作为全书的入口,是基于对艺术人文学习路径的开拓和“路径设计”的自信,如果囿于过去思维定势的“路径依赖”,就会从儒家修身、四书五经、历代文赋诗词开始选编课文了。这些重要的经典,在我们的整体设计里,自有最佳安排,那是仰慕“大师风范”时最可诵记、学习的。我们要向立志学艺从艺的大学生说:“师造化”是中国文人、书画家都认同的本源、初心,是充实我们内心的重要源泉。先承沐天地万物为我们洗礼、开蒙,领略天籁、地籁至人籁,才能“得心源”,学到智窦、情窦、心窦开。读书懂得“触摸文心”,赏爱诗情画意;与事与物与人交集、交往,珍惜“审美遇合”;对上下数千年的人伦教化、传统遗产学会甄别和继承,加上创新思维的内外碰撞和激发,艺术的创造性实践就有了助推力。此乃艺术学习之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不息。大学语文与文化史、艺术史、美学史素有文本和思想上的天然渊源,对经典母语、精彩文本的读写教学,对自然启迪、美感经验的吸收培养,从来就是一体化的事。我们的大一学生对书论画论和文论等艺术人文语篇读得还少,需以阅读开阔视野,用艺文滋润内心;艺坛寻踪,钦羡大师文品画品和人品,追求艺术理想、艺术人生,今天行进在学习路上,方向感更明。心有所动,拿起笔来写,与人分享情思理趣,字里行间也会溢满芳香——这番描述,是我们编写这本新书时的憧憬和畅想,也是希望、寄语和共同的愿景。也许过于执着,过于理想化,但如果连这样的梦想、激情都不曾有,不敢有,与艺术结缘何从谈起?语文教育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都是喜欢造梦、逐梦的。我们是相信“审美遇合”的人,如果你在这本书里与伟大的艺术人文和思想人文先驱相遇,为他们的文笔精华和思想光辉所折服,那,编这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已经预先在编书过程中享受到了这种快乐。对这份创造物有爱和自信。像哈佛通识教育《红宝书》里所说的,“把文化的丝线编进教育的织物里”,我们做了这件工作,希望能得到你的赏识和理解。文字和文本的桥梁既已架起,由此岸通向彼岸,往后的努力全靠你,往后的享受也全归你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把科学素质的培养也纳入本书,特意设置了“科艺交融”单元,旨在启发艺术专业的学生接触科学,学习科学,重视艺术与科学的互渗、互溶和互动,这是激活艺术灵感的重要方面。此外,写作单元的内容安排,也与通常所见的大学写作教材取向不一,呈现方式也有些“另类”,这是我们有意为之,并在教学中有过探索实践。编出来与大家分享的,还有不用专教、只供阅读的“师生文萃”,课余翻阅部分老师的文章和学生习作,藉以了解教师学识的表达,以及同龄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亦为益事。

    编后搁笔,期待着你的开卷。常常会在想象中与潜在的读者见面交流。也许你会觉得课文有些陌生,有点难度。我们对此有所预计。其实,有些“陌生化”的教材也会带给你新鲜感,能克服文本的某些阅读困难也是一种进取。限于课时,不宜面面俱到“满堂灌”。文后的注释,是常规的说文解字,知识介绍;思考题重在由此及彼的“问题导向”,鼓励“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求言论同一。老师们不妨采取“长文短教”、“深文浅教”、“一次多篇”和“一篇多次”的教学策略,如教学生学会“看”——郑板桥看竹,郭熙看山,熊秉明看蒙娜丽莎看,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范例。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选文“无非是例子”。他把国文教学的目标,定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我们要用好课例,举一反三,发挥其凭借、示范、教育和启智的功能。

    相信以上所述会成为你喜爱本书的理由。同时,真诚期盼你的意见反馈,以便本书再版时修订、完善。

    2015-7-5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35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