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学会领导

徐中玉:我与《大学语文》30年
【时间:2015/2/26 】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5月31日 】 【作者: 东方早报记者 石剑峰】 【已经浏览4629 次】

    华师大资深教授徐中玉已经96岁了,不过接过他递过来的名片,马上被名片上密密麻麻的“头衔”震慑了,无怪乎他的老友钱谷融感慨,他没有徐中玉勤奋。闲聊间,他抽出主编的最近一期《文艺理论研究》期刊,自豪地说,每一期用稿他都会看一遍,有时候对退稿都会仔细阅读以寻找遗珠。每期25万字,大约一两百篇。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经有“30岁”了,这是一本恢复高考以后影响最大、生命力最持久的教材,至今修订十版,发行3000多万册。这本教材以及这门课一度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文学、写作素养的使命。这个4月,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这两所最早牵头编《大学语文》的高校,也将分别举办研讨会纪念《大学语文》“30岁”。在华师大二村的寓所中,徐中玉向早报记者口述了《大学语文》的诞生。

徐中玉在华师大二村的寓所 早报记者 赵静 图

    新中国成立后
    即有大学语文课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前,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课就已经在各个大学存在了,当然那个时候叫法都不统一,有叫“中国文学名著选读”,有叫“文选及习作”,口头统一名称叫“大一国文”。有的大学比如清华与北大,它们的教师受西方影响比较多,所以它们的大学语文,除了选择古文之外,也采用了不少西方翻译的东西。有的大学,中国古典文学根子比较深,就偏重于古文。叫法不同,教学侧重点不同,所以也就没有统一的教材。所谓“教材”也是各个老师自己编的。

    那个时候教大学语文课,大学都是安排学识最渊博的老师来担任,比如清华大学上大学语文课的有朱自清、吕叔湘他们。这门课不是一般人能上的。我的大学是在山东大学读的,大学语文课也是由沈从文等名家来上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个大学依然有大学语文这门课,当时的教材也是各个学校自己搞的。当时的教材开始逐步增加白话文部分,因为不存在古文和白话文之争了,基本上白话文、古文和西方文学并存,这一格局其实也延续到了我编的《大学语文》中。不过,尽管这门课确定了下来,依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就在这个时候,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开始向苏联模式“一边倒”学习,文理科分家,各学科越分越细,大学语文这个课程无形中就取消了。原来有大学语文课程的学校,也逐步取消了。现在看起来,这样的做法是很错误的。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至今修订十版

    编教材
    最先选胡适作品

    直到“四人帮”粉碎之后,各个学校才开始考虑是否再次恢复大学语文课程,因为文理严格分科有很多毛病,特别是理科生对文学、文化的东西一点都不懂,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提出各个高校要恢复大学语文课程,取消这门课程对高等教育是损失。他提出,理工科学生不接触文化、思想内容是不对的。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最先恢复这门课程,随后,山东大学、杭州大学等一批学校也陆续恢复了这门课程。其实各个学校都愿意开,但就是教师太少,或者能教这门课的教师太老了。

    匡亚明是我朋友,当时我是华师大中文系主任,我们两所学校牵头来恢复大学语文。当时,教育部的意思是,中间已经有10多年没有开这个课程了,以前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也都转行了,或者年纪大了,所以当时教育部高教部说,恢复大学语文课程想法很好,但是没有教师来教。所以他们的意思是,你们去搞,我们暂时不管。当时我们两个学校牵头,几十个学校就响应,我们建立了大学语文研究会,并组织编教材。因为匡亚明是大学校长又是知名学者,所以编《大学语文》的具体工作是我来做。

    我们找了十几个学校的教师一起来编,当时并没有指导方针来规定我们怎么做。当时一共有10来个学校推选了十几个人分工一起来编。选文章的标准就是多选艺术性文章,纠正以前的极“左”思想。因为以前的教材其实都是政治教材,语文课就是政治课。到我们那个时候编《大学语文》就相对宽松很多。胡适的文章是我第一个选进《大学语文》的,上面从来没有干涉过,当时很多人都替我们担心。而且,我选的那篇胡适文章叫《容忍与自由》。我冒险把胡适的文章选进了《大学语文》,但是我坚决不选郭沫若的,后来我编的很多杂志也不登他的文章。因为我觉得他这个人有问题,上面说什么,他只会说:“对对对。我错了我错了。”他这样子太不像话了,像跪着磕头一样,我瞧不起他。

    现在《大学语文》已经要做第十版修订了,但我们编第一版《大学语文》时,选编的大部分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毕竟还是古典的东西比较保险。内容从先秦两汉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最后到近代、现代;在编著体例上采取的是原文、作者简介、注释、练习题几部分。这版《大学语文》在两年时间里,就有300多所大专院校采用这本教材,第一版发行量就达34万册。很快,为了弥补第一版的缺陷,1982年,我们增补了现代和西方的内容,大家都觉得很好。后来,高教部开设自学考试,每个自考学生都要考语文,所以自学考试的语文教材一直到现在都是用我的本子。

    在之后的很多年中,《大学语文》一直在修订,但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版的修订,因为当时的思潮是否定传统,认为教材中很多内容太过于陈旧应该删掉。我就非常气愤,认为这种态度又是“文革”那一套。另外,1985年《大学语文》做第三版修订的时候,收入了巴金翻译的屠格涅夫的《门槛》,他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这让我非常感动。为了让收入《大学语文》的《门槛》更完美,他几乎把这篇散文重新翻译了一遍。

    《大学语文》当然要持续的修订,要跟随时代
    主要问题是教学方法不好

    一晃,《大学语文》也已经有30岁了,每所大学都开这门课,这也让我很欣慰。但学生们到底能通过这门课学到什么,其实我心里也没底。《大学语文》已经修订了10次,出了十版,我们这个学会每两年开一次会,开会的时候讨论教材中的问题。现在不存在师资问题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大学语文当然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文学问题,学生上了大学语文课,但写文章还是不行,这还是跟老师有关。仅靠大学语文这门课就想提高大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这是不可能的。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不好,教师很多,但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教好,主要是教法问题。我去过美国几次,美国大学也有这门课程,当然他们教的是英语文学。我有个孙子在美国学经济类的,但也要学这门课。其实,他们比我们更重视语言文学这样的通识课,而且他们的课比较灵活,不是只听老师在上面讲,主要是讨论,另外就是写读书报告。我们的教学水平比他们差。

    我在新中国成立前,也教过大学语文,当时没有人专门教授大学语文,但是每个教师都要教授三门课,其中一门是综合课,比如像大学语文。当时很多名师都来上大学语文,可是现在呢?

    我们搞大学语文教材已经很久了,现在大家都在编《大学语文》,有100多种《大学语文》版本。教育部没有规定强制使用哪个版本。因为教材中的篇目,你可以选他也可以选。一个学校找几个人一个月就能搞个教材,好文章都会选,注释改头换面就可以。听说,2个星期就能搞个教材。编这些教材,对他们这些人混个头衔是很有好处的。

    现在大学语文的教材很多,新出的教材,比我们的本子也丰富多了。我实事求是讲,我们这个本子还是最流行的一个本子,毕竟这个事情我们持续做了有30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69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