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童自樟张国强:民族振兴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
【时间:2014/11/20 】 【来源:时代教育 2008(4) 】 【作者: 童自樟 张国强】 【已经浏览3314 次】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教材编写,但由于专家学者对该课程教学目的各持己见,无法统一,使得各种相关教材泛滥。本文结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现状分析,提出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民族振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从四个方面来改进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材 教学目的 振兴

    1 大学语文教材现状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改的呼声高涨,但课程定位不清,导致各种教材侧重不同。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种大学语文教材有1402种。全国各大专院校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达100多种。其中现在使用较为普遍的有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夏中义、方克强主编的《大学新语文》,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以及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试验教程》。

    这些教材针对传统教材的不足做了极大的改善。如陈洪版《大学语文》,打破了以文学史为纲的传统讲解模式,侧重不同文体的欣赏,特别选取了翻译文学、女性作品以及现代歌词。尤其是将歌词作为一种现代诗歌进行讲解,关注了80后一代的文学环境。温儒敏版《高等语文》则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文选模式,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特定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进行全景分析和深层讲解。其选题最有特色之处是选取了《<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九章算术>与中国古代数学》、《<孙子兵法>与古代军事文化》、《武侠、言情与通俗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这个专题,收取了金庸和琼瑶,关注了学生的实际阅读爱好。张新颖版《大学语文试验教程》则是“以重新发现和认识母语为出发点”,围绕提高学生的现代汉语水平和能力编写的一本教材,编者从“立意与构思”、“组织与结构”、“修辞与风格”这样独特的角度来选取不同类型的文章,别具匠心。

    在教学实践中,各教材的不足之处也较为突出。如王步高、丁帆版《大学语文》没有涉及外国文学,特别是在现当代占据文学主流地位的各种试验文学,这不利于拓展学生们的文学视野,特别是国际视野。陈洪版《大学语文》强调对各种文体的欣赏,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温儒敏版《高等语文》其部分内容超出了语文的范畴,而专题讲座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挥。我们必须考虑到,现在各院校教授大学语文的老师以青年教师为主,全景分析和深层讲解会加重青年教师的备课负担。要注意的是,大学语文是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课程,对学生们而言,它不是专业课,而是素质课,过于深专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另外,徐中玉、齐森华版《大学语文》所选篇目与中学教材重叠过多。夏中义、方克强版《大学新语文》内容繁杂,系统性较弱,同时,为凸现“现代人文的普世价值”,该教材收入太多在文学史上地位相对不高的作家作品,加大了青年教师备课的难度。

    此外,清华大学与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出版了高雅杰主编的《实用大学语文》。本教材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经典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中编为实用应用文,包括起诉状、答辩状、合同、广告等;下编为口才训练,包括面试、推销、谈判、主持人、导游。该书涉及面之广,俨然已经把上大学语文课的老师当成了全才。老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当文学家、律师、秘书、商界精英,还要当导游和主持人。清华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另外两本供高职高专使用的《大学语文》,都包含了应用写作部分。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院校强调大学语文的实用型,如四川警察学院,其大学语文课程就将应用文写作包含其中。

    除了实用型教材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也越来越多。如金银珍、罗小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是针对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的,全书分为意象论、意境论、风骨论、论述说明等共七个单元,最后附有论文写作与中国文学史概述。又如许敬生主编的《大学语文》是针对中医中药针灸推拿骨伤等专业的,选文全是古代的名篇,并选了与医学内容有关的文章,如《气寿》、《宋人医学笔记三则》等。

    2 大学语文教材良莠不齐的原因

    大学语文教材之所以如此泛滥且良莠不齐,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界对开设此课程的目的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是传承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是重新唤起年轻一代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是培养年轻人的人文精神,进而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修养?还是加强年轻一代的汉语言文字功底与应用能力?在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教师必然会根据自身的特长与爱好,结合各专业学生的需求与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自行选择教学内容。学文学出身的教师会回避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现当代文学的会回避艰涩的古文。为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部分院校老师还会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取不同的讲解篇目,甚至是不同的教材。同时,语文的博大精深.在教学内容上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使得教材的编辑更为困难。此外,高额的书价不也利于优秀教材的推广。由此可见.在教学目的不明确的情况下,编辑出来的任何一部教材都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可,这导致更多的学校选择低成本,低质量的自编教材。

    3 改进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对策——将民族振兴作为教学目的

    要选编好教材,必须先解决一个问题: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上述目的都是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但我们需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也就是找到根本目的所在。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无疑给我们指明了这个目的,那就是——民族振兴。只要能实现这一根本目的,欣赏古今中外作品也好,培养人文精神也好,掌握母语也好,都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可供教师们根据自身特长自由选择,自由组合。

    结合现有大学语文教材来看。民族振兴的体现是综合的。

    3.1 汉语言的振兴

    我国以汉语为官方语言,各少数民族在保留自身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汉话,所以我们在编写教材时主要选取汉语类作品。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语,但却错误百出,直接导致社会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否定。哈佛大学原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说过:“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所以,汉语的振兴仍然是此课程一项重要而根本的任务。但如果我们只将教学任务限定在修改语用错误.培养学生实际写作能力上,那这门课程无疑成了现代汉语课、应用写作课,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因此,大学语文对汉语振兴的教学不能是专门的、孤立的,而应结合文化精神与文学作品的讲解,在欣赏中不断的积累、提高。为提高母语的表达能力,我们应在编写教材时征选语言经典的作品,并在课后练习方面稍加一些语用方面的思考题。

    3.2 以儒道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振兴

    这方面不仅应该讲,还应加强,因为儒道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根源、道德标尺,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和老子在中国文学与哲学方面奠定的基石成就了现在的中国,两人自然也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在外国人看来,只要了解了儒道,就了解了东方,了解了中国。同时,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我们开办孔子学院,以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开路,大力宣传中国。可以说,孔子和儒教、老子和道教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标志。在教材编辑方面,除温儒敏版《高等语文》设专章讲解了儒道文学与文化外,大部分教材对《论语》、《道德经》等儒道经典不仅选得少,而且没有系统的讲解,如张新颖版《大学语文试验教程》只在古代汉语单元选讲了《庄子·逍遥游》。对经典不熟悉,对“根”不了解,试问我们如何证明自己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人,如何突现中华民族的特色。实现民族振兴呢?

    3.3 文学瑰宝的振兴

    这是各类教材选编的主体,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部分。文学要振兴,首先要继承。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国文学,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学走向成熟的漫长历程。这些作品不仅是优秀语言的结晶,更是优秀思想的载体。但各教材为服务自身教学目的,在编辑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张新颖版《大学语文试验教程》中有一篇当代画家陈丹青作《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作者在文中努力找寻中国人不画传统水墨画而画西方油画的原因,却发现这个问题同中国人为何要住楼房、使用电脑一样无法回答,进而引起人们对“中国人为什么放弃延续久远的传统方式,而采用了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的那种方式”的思考。这篇文章安排在第八章“组织与结构”当中,于是教学重点成了学习“如何将辩证的思考作为论述的组织与结构方式”。但是,老师真的只讲组织与结构就够了吗?不告诉学生答案或者不引导学生去
找寻答案可以吗?文章的灵魂不是语言,而是思想。如何组织文章确实需要,但是没有思想,文章就没有内容可言,讲结构就成了一句空话。经过几千年筛选仍为人们所推崇的文学作品很多,我们为什么不从中精选出部分来传承中国的优秀语言与思想呢?可是现有教材的选文标准让人看不懂:选王蒙是应该的,因为他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四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为什么选陈丹青?中国有名的文人很多,但不是篇篇作品堪称经典,我们在选文的时候不应凭个人爱好,而应从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力来选择。这个问题在夏中义、方克强版《大学新语文》中更为突出,当中埃里希·弗洛姆《当今的道德问题》、筱敏《山峦》等等,都是我们鲜少提到的作家作品。此外,中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同样创造出了流传千古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彝族的长诗《阿细的先基》、纳两族的《创世纪》等,但却没有一本大学语文教材选讲了这些作品。中国文学的振兴不应仅仅是汉文学的振兴,更应是56个民族文学的共同振兴。因此,在编写教材时,本着民族大团结的精神,应该选编部分经典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

    3.4 对外国文学的吸收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加强,在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世界。要振兴我中华,就要取长补短,努力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学与思想。现用主流教材中,王步高、丁帆版《大学语文》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都没有选,而夏中义、方克强版《大学新语文》总共77篇课文就有38篇是外国作品,占了近一半。该教材除选了像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经典作家作品外,还选取了大量不见于其他教材的作家作品,如弗·柯罗连科《火光》,以及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如凯尔泰斯《船夫日记》。陈洪版《大学语文》和张新颖主编的《大学语文试验教程》都只选了部分作品作为译文来讲。前者选了欧美演讲类作品四篇且不论译者,如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译者佚名。后者选了八篇,在讲究多样性与经典性的同时还特别注意了译者本身的经典,如冰心译泰戈尔《园丁集》。温儒敏版《高等语文》第二十四讲《<哈姆雷特>与莎剧的中文译介》同样也是翻译文学,而非真正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不等同于外国文学,因为它主要体现的是翻译家对现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文学作出的贡献,其侧重点仍然是在语言文字方面。只有徐中玉、齐森华版《大学语文》是这几本教材中唯一真正选讲了外国文学的,可是只占全书的6%,且没有选取在现代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作家作品,如卡夫卡、昆德拉等。由此可见,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编写还有待加强。

    从上述四个角度来审视现用主流大学语文教材。没有一本是令人满意的。一味的强调母语学习,或一味的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都是有失偏颇的。我们在创新教材的同时,应注意保持平衡,不走极端。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坚持把民族振兴作为我们的教学目的,就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编写出真正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来。

    参考文献:
    [1]陈洪.大学语文[M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步高,丁帆.大学语文[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新颖.大学语文试验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夏中义,方克强.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温儒敏.高等语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童自樟,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四川乐山614007;张国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四川乐山614007。
    本文系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科研发展基金《党的十七大与独立院校大学语文建设》子课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317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