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陈娴:漫谈30年高校教学改革下的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12/2/11 】 【来源:文教资料 2011年10月号下旬刊 】 【作者: 南京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陈娴】 【已经浏览4420 次】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语文已逐渐成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作者认为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教好大学语文的关键。
    关键词: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 大学语文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观 新教学观

    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语文已逐渐成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在高校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不但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年轻一代的心灵始终与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汉语正在大踏步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中国语言文学的浸润和学术研究的提升,不但是海内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方面,而且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所以如何教学大学语文课,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特点

    我校选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本教材既不以文学史为线索,又不以写作知识为重心,更没有按文体分类组编,而是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以文章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归类为十个方面:“品格·胸怀”12篇;“为政·爱国”16篇;“社会·民主”12篇;“人生·世态”15篇;“亲情·人性”9篇;“爱情·婚姻”11篇;“传记·逸事”9篇;“怀古·咏史”9篇;“写景·记游”15篇;“论文·品艺”6篇。在这十类内容中既有记叙文,又有论说文;既有诗词、曲、赋,又有小说等文体。每类中都有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不同体裁的文章。另外还有《中国小说》、《外国小说》两个部分,共计十二个部分。概括起来说是:文理交叉,古今交叉,中外兼顾。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力求用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方面的综合效应;在弘扬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爱国主义的教育,增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树立远大目标确定自己的正确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在精美动人的前提下,注意文学史的涵盖面和名家名作的广泛性,为学生和读者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又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更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和鉴赏。但是在有限的课时内授完如此大容量、题材广、体式多的大学语文教材,难度显而易见。这就不得不使教学者深入研究教材,探索教育教学方式。

二、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教好大学语文的关键

    根据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经验,我认为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教好大学语文的关键,因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课题就是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本科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本科教学模式。因此,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研究性学习,就应该成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总模式。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组织形式从权威控制型向平等参与型转变,要求课程组织方式由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要求学习方式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要求知识由知识的旁观向知识的参与者转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在以“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的同时,精心梳理思路,明确主旨;紧紧围绕教材十二个部分的内容,科学选定授课文章;详解精讲,兼顾一般了解和阅读;深入研究课文,做到心中有“书”,胸中有数,目中有人;从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精心备课,设计教案,精雕细刻,制作新颖活泼、大气、紧贴课文内容及背景的课件;授课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深入课文研究思考与探索问题;积极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作品中人物的灵魂深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

三、树立新课程观

    研究性学习要求从传统的知识课程观向能力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转变。能力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一种课程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来,这个教学方法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呢?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中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把学生学“伤”了。好端端的一篇美文,把它大卸八块,然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逐一分析,再好的文章经过这么一分析也是味同嚼蜡。大学语文再也不能这样教,不能再拘泥于字、词、句、篇的讲解,这是中学语文的任务,学生已经不需要吃“夹生饭”了,大学语文不能再补课,否则真的成了“高四”语文。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高中语文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要是突出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淡化它的基础性。他们刚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刚从家乡来到城市,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希望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他们有接受美的迫切需要,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他们又迫切地需要有人引导。《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和人文性正好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的自然景物的美、人情物态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学会怎么做人,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备高雅的生活情趣。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方法,由此来领会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在大学语文文本阅读分析上,我们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选取文本,设立专题,或讲授或讨论,力求在每一个专题中带动一个文化话题的探讨。《大学语文》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应以经典作品为中轴,从丰富的文史资料、各具特色的作家生平、古老而新奇的汉字文化、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充分挖掘每一个作品背后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将语文的文本学习置身于整个中国文化这样一个更广阔深远的大背景下去理解、审视和探讨,力求以一篇文章带起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课题,对中国文化进行纵深和广泛的挖掘与思辨。这样,既能扩大学生的文学及文化视野,更能拓宽学生对整个人文学科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时,可以把专题建立在实际教育情景的基础上,尊重并鼓励学生张扬其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情境教学是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例如安排唐诗系列讲座、文学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语言艺术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小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增加他们对文学的兴趣,也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说,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热烈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面试技巧过程中,我创设了模拟招聘会的情境,让学生感觉真正在面对主考官,自己推销自己。通过活动,学生情绪高涨,热情参与,从而达到了学习目的。当然,条件允许的话,还可组织学生参加毕业生招聘洽谈现场会,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做市场调查,然后组织讲评,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真正感受到语文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也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进一步加以理解、拓展的材料。

四、树立新教学观

    研究性学习主张让学生自主建构其世界观、生活理念、技术专长和知识结构;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新的学习观,又是一种新的教学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观认为,学生从教师那里听来的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知识;注入式的教学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教师不应致力于直接灌输,而应引导学生投入活动,将自觉地摄取与无意地识熏陶结合起来,以形成经验和掌握知识,亦即杜威所谓:“Learning By Doing.”强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强调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主动者才能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在实际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出尽可能多的结论。例如,在讲到《李将军列传》时,人们历来对“李广难封”的悲剧命运深感同情,但我让学生从李广自身去找原因,思考李广本人有什么性格缺陷。很快就有人找出来了,如他曾杀了已投降的八百多名羌人,还公报私仇,杀了那个倒霉的霸陵尉。再比如,《采薇》一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已成为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名句,我们对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这四句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评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来了,也就从以往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的思维束缚中走出来了。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有创造性,才能获得学习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这种新的教学观对大学教学意义重大,它能引导课程教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李剑,何凌风.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教育与职业,2006.14.
    [2]罗毅.高校语文课与传统文化的弘扬.海峡两岸中国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
    [3]李景强.“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中华读书报,2003.8.
    [4]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温儒敏.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N].中国教育报,2007-07-04.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199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