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李康德:铸人铸魂人的全面发展——试析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第九版)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
【时间:2012/2/10 】 【来源: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2期 2010年6月 】 【作者: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李康德】 【已经浏览5069 次】

    本站按:语文学刊 2010年第4期《论<大学语文>教材(徐中玉本,第九版)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一文内容相同,不重复录入。

    〔摘要〕《大学语文》,从历史语境上考察,它是语文教材。从其内在品质上探究,有其潜在独特的教化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从本质上追问,其终极价值取向是铸人、铸魂,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探究;价值追求

    《大学语文》是一本语文类型的教科书,是一本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于一体而尤其“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教材,属于语文范畴。从其内在品性上探究,有其潜在独特的教化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从其本质价值上追问是铸人,体现对人本精神的追求;从培养目标定位上追问是铸魂,体现对人格精神的塑造;从其
终极价值取向上追问,是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本文以徐中玉本教材第九版为例,展开对《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探究与价值追求的论述。

一、《大学语文》教材本质的探究

    本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面貌和发展的根本性质。对一事物的探究,应从其本质入手,才能把握住该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其真实面目。本文对《大学语文》教材本质的探究,主要从其性质、定位、功能与价值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对《大学语文》教材本质有一个比较深刻明晰的认识。

    1.《大学语文》教材的性质

    《大学语文》教材从原本意义上来说是一本语文类型的教科书,其内在的本质品性是教育性。作为培养人的载体,它的教育性必须从语文学科的品性出发,在注重工具性、基础性的同时,尤其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工具性、基础性是它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但现实中的审美性与人文性诉求也要求在语文的工具性与基础性之中得到满足。
通观整本教材,从语言到文化,再到素质,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构架安排,既照顾到语文基础性、工具性(语文的自在),也照顾到语文鉴赏能力提高和审美性情陶冶(语文的审美自觉),还照顾到传统文化继承和儒雅人品的培养(语文历史自觉),最后还照顾到社会文明素质和文明人格的形成(语文的理性自觉),充分体现了《大学语文》教材的
性质——教育性。

    2.《大学语文》教材的定位

    根据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大学语文》教材的目标定位是:“总目标乃在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与人文精神。”依据上述目标定位,教材着力从选文本身魅力出发,向学生主体呈现了89篇有思想、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有创意的选文,旨在发挥选文对学生主体的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素养、思维品格等
多方面的影响和功能。让学生主体在兴趣与愉悦中与之亲密接触,沟通对话、情感交流,在自然的熏陶和沐浴中,得到自觉的感化,从而培养学生主体的阅读、欣赏(审美)、理解、评判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主体的文化修养与品格素质,培育学生主体的人文精神。

    3.《大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大学语文》教材的功能,是指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效能。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大学语文》“在加强教材人文性的同时,不忘对于教材工具性的重视,增设了‘学文例话’一栏,分《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小说的阅读与欣赏》四项,同时还增加了《常用文言虚词例释》、《文言文特殊句法述略》、《常用修辞格举隅》等内容。”可见,教材的功能是多层次性的,它既有“工具性”、“基础性”的一面——语言文学修养,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层;又蕴涵有“审美性”、“人文性”的一面——熏陶传统儒雅、砥砺现代人格的教化功能层。这种多层次性的功能是要达成其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与效果,这个“目的”与“效果”,既是《大学语文》教材潜在力量质的转换,也是学生主体内化成果的显现。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全日制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的精神实质。

    4.《大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从教材使用的角度来考察,首先要有利于教与学,体现它的实用价值。教材所选编的十二个单元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导语,所选的每一篇经典作品都经过精心的科学策划与安排,有作者简介、文章注释、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从教与学两个层面上考察,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既利于教师主体的教,更利
于学生主体的学。其次从中间层面考察,教材所呈现的选文要有利于语言信息的处理,实现它的信息对流价值。这种选文的信息价值我们称其为作品的原生价值,它大致可分为三类: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审美娱乐价值。这种选文的信息原生价值要通过“文本——学生”两者之间的语言信息对流,且相互转换才能实现。因此,《大学语文》
教材在“坚持严选本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名家名作,力求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同时,还全面考虑当今社会环境下学生主体心理需求的实际,所选篇目多一些,编写内容丰富一些,力求选文的语言信息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双向畅流,实现选文语言信息的对流价值。再次从内核意义层面上说,要有利于人精神发育的价值。《大学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要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精神的发展上,为学生提供标准的“精神食粮”。教材建构组成的仁者爱人、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洞明世事、以史为鉴、故园情深、礼赞爱情、关爱生命、亲和自然、诗意人生等十二个单元,从每一个主题单元到每一篇选文考察,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人”,凸显人文关怀,精神成人的主旨。整本教材选编宗旨,它是要给学生主体送去人文关怀的温情,捎去有终极意义价值的信息,充分体现《大学语文》教材“精神成人”的功能价值。

二、《大学语文》教材本质的价值追求是“铸人”、“铸魂”、“人的全面发展”

    “铸人”、“铸魂”、“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的价值追求。所谓“铸人”,是指通过教材的功能影响,循序渐进地把自然状态下的人铸造成道德境界的人,彰显教材的人本精神。所谓“铸魂”,是指通过教材的精神感召力,突显对人格的塑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化,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成为有“精神”的人。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在教材中占有首要位置,这就像健康的重要性应优先于劳动一样。

    1.“铸人”是对人本精神的追求

    教育的核心要素是课程,课程的核心要素是教材,教材的核心价值是育人。“铸人”是指《大学语文》教材在本质上对人本精神的追求。

    (1)“铸人”即以人为本

    “铸人”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的追求,即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人本精神的追求。以人为本的教材价值观,强调从学习主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出发编制教材,重点突出教材的教育本质属性与人的发展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把教材的内在本质价值与学习主体的内在发展价值结合起来,作为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因为学生主体是教材要素中的活性因子,是教材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满足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是其“铸人”目标的根本性使命。教材中所呈现的仁者爱人、胸怀天下、关爱生命、诗意人生等主题单元,都充分体现了“铸人”,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本精神的追求。

    (2)“铸人”即“化成人”

    “铸人”是《大学语文》教材本质的使命。“化成人”,即是以《大学语文》教材为凭借,使学生主体在与教材亲切接触中,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把自然状态下的人慢慢地“化成”社会语境的人,实现其“化成人”之目的。如教材借助孔子的《樊迟、仲弓问仁》、墨子的《兼爱(上)》、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等选文,传递先秦圣贤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使学生主体经受先贤仁爱的熏陶而使“实然”状态的人,化成“应然”状态的理想人,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和智慧,能够担当起社会主体责任的人,即具有“精神”的人,体现教材在本质上对人本精神的追求。

    2.“铸魂”是对人格塑造的追求

    “铸魂”是《大学语文》教材在培养目标上对人格塑造的追求。什么是“人格塑造”呢?抽象地说,即以人格塑造为本的一种价值追求。那么,《大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人格塑造的呢?

    (1)人格塑造需要教材呈现高质量的思想资源材料

    《大学语文》教材定位于人格塑造的追求,是指教材要向学习主体呈现高质量的思想资源材料,自觉承载起传承民族文化、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人文精神、人格塑造的重任。教材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格塑造的价值追求。在宏观方面,无论是教材的体系构建,还是结构模式,都服务于“人格塑造”这个中心。教材十二个单元所呈现的高质量思想资源材料,均以人的生命与发展、人的需要与追求、人的自由与创造为主题,每个“单元导语”对人文内涵都有一个意向性的阐释,都紧紧围绕着人格塑造的中心而展开,充分彰显了教材对人格塑造的追求。

    在微观方面,以精选文本为基础,呈现高质量的思想资源材料。如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严正宣告:“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警示龙的传人要有坚定的自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力,我们的民族才会有脊梁和希望。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忠告,“人是应当为别人而生存的,一定要为人类和社会尽力,创造出高尚和卓越的东西。”这些思想资源材料是要给学生主体捎去终极意义的信息,给以学生主体熏陶与沐浴,在潜移默化中“铸造”学生主体的人格。

    (2)人格塑造需要教材体现科学合理的选编原则

    《大学语文》教材定位于人格塑造的追求,是指教材要体现科学合理的选编原则,凸显人格塑造的宗旨。在选编原则上,集中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人格塑造为目的。首先,整本教材十二个单元,主题各个鲜明,主题单元之间衔接紧密,环环相扣。在主题单元文本有选择上,篇篇主旨和谐统一,是人格塑造的科学设计与现代接力,集中
凸现“人格塑造”的主旨。其次,在选编原则上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把握好学科知识体系,更注重学生主体人格塑造主旨。在选文上力求用典范性来达到提高学生主体文化素质的目的,以选文的丰富性、多样性取得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在弘扬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重视人文精神的提升。在精美动人的文化资源前提下,彰显教材开发人的心智,人格塑造的追求。

    3.“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的终极价值追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的终极价值追求。这里有一个教材与文化关系问题需要厘清。过去我们将《大学语文》教材视作文化传承的载体,教材始终在社会文化为它规定的轨道上运转,它只是作为传递、复制“他文化”的工具。为了实现教材“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就必须抛弃文化工具主义的品性,赋予《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的主体地位,将教材自身视作一种文化。从“工具”品性到“文化”角色的变化,这其中有一个“教育学”化的转换问题。因为教材作为文化实体存在的性质与标准,只有建立在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基础之上才能获得解释,“教育学原理是教材文化的品质与标准的根本性依据。”

    可见,《大学语文》教材只有实现“教育学化”的转换,具有教育学性,获得一种文化主体地位与独特的文化属性与品质,才能为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1)“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大学语文》教材文化为凭借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大学语文》教材文化内核的深切关怀乃至苦恋。要达成“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还必须以《大学语文》教材文化为凭借,使之自觉承担起教材文化主体之职责。因此,不仅教材文化载体要向学生主体展示其经典性选文资源,而且要凭借教材文化主体的职责向学生主体送去潜藏在经典文本深处的文化性资源。

    教材中的“仁者爱人”、“胸怀天下”、“浩然正气”、“冰雪肝胆”、“关爱生命”等单元组成的篇篇经典选文,都是丰富的文化盛宴。如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序》,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向我们传达一种信息:襟抱高迈远大,品德高尚正直,要有一身浩气。如杜甫的《北征》,苏轼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等,告诫我们要胸怀天下,“位卑不敢忘忧国”,“居江湖之远而筹庙堂之策”,为国效命,自觉承担起自身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总之,凭借教材文化的熏陶沐浴、内化吸收,让学生主体在文思中感受名人名家对生活、世界和历史的总体关怀和思考,从而达成陶冶心志、净化灵魂、人的全面发展之目的。

    (2)“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大学语文》教材文化育人功能为取向

    “人的全面发展”要以《大学语文》教材文化育人功能为取向。《大学语文》教材实现“教育学化”的转换,发挥了其主体地位的育人功能,为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即品性、德行的改善,“精神成人”,打下了第一根桩。在此,本文凭借《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从内涵、维度、实质三个层面
探究如下: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内涵——是指《大学语文》教材文化要呈现其丰富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凸显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审美感召力和修养涵化力,影响人的心智,健全人的品格,实现其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使之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促进学生主体
的全面发展,使其“精神成人”。其次,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维度——是指《大学语文》教材文化不仅要呈现本土优秀的经典文化,还要呈现世界各国优秀的经典文化,不仅要传导用本土的视角,而且还要传导用世界的视角审视我们这个世界。在此从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一是从“人与自我”的视角出发,通过教材文化资源的呈现,让学生主体自觉思考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活注入意义,使自己成为文化层面的“主体角色”。二是从“人与国家”的视角出发,通过教材文化资源的启发,引导学生主体思考将如何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国人”。三是从“人与世界”的视角出发,通过教材文化资源的诱导,启发学生主体思考如何将自已置身于“全球化”的格局中,用世界的眼光审视我们这个地球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参与其中成为“世界公民”,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使其“精神成人”。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实质——是指通过《大学语文》教材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主体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人格塑造,即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与未来发展提供广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是《大学语文》教材文化育人功能的终极价值取向,是对学生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最终实现其人的全面发展,“精神成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李爱华.大学语文——母语教育的守望者.科学时报[N].2007,1,30,第4版.
    [2]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夏中义.大学人文教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康德(1953-),男,浙江建德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严州校区高级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402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