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书评

李咏梅黄伟林:论“桂版语文”的编写理念
【时间:2010/9/14 】 【来源: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9-12-25 】 【作者: 李咏梅 黄伟林】 【已经浏览4921 次】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为人诟病,就是因为课程没有充分注意教学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把大学生与中学生等量齐观,把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等量齐观。因此,大学语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就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的性质与特点。“桂版语文”在教材中植入了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五个元素,力图使大学语文名副其实,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

    由黄伟林、李咏梅主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以下简称“桂版语文”)是“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四批立项课题《语文课程定位、教材建设与教学方法研究》1的核心成果。“桂版语文”已经在广西师范大学、玉林师范学院、梧州学院、河池学院、贺州学院、钦州学院、桂林师范专科学校等学校试用,得到了广泛好评。“桂版语文”主编黄伟林、出版策划人张东、教材发行人覃喆曾到教材使用学校与任课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桂版语文”的编写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教材修订的方向。本文旨在对“桂版语文”的编写理念进行阐述,希望能对使用“桂版语文”的教师和学生有益。

    “桂版语文”的编写理念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词,分别是: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语文技能,下面逐一解析。
 
    1、大学教育
 
    《大学语文》,顾名思义,它的教学对象是大学生。长期以来,《大学语文》为人诟病,就是因为课程没有充分注意教学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把大学生与中学生等量齐观。因此,“桂版语文”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对象问题,而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教材中植入大学教育的内涵,植入大学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大学的目标、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以及大学的学习生活形态。有些文章,作者就是专门为大学生而写的,或者,是作者在大学里针对大学生做的演讲。

    “桂版语文”卷首郑晓沧《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英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绅士,与中国对应的词语是君子;德国的大学理想在养成学者,与中国对应的词语是士。作者是著名教育家,经过对西方与中国大学教育的深思熟虑,他指出:君子尤重人格上之修养,士则重学问上之修养,进而综合两者理想,认为大学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士君子”,所谓:“今之大学学生,不可不勉为绩学之‘士’,不可不勉有‘君子’之风。”

    人文素养是如今谈得很多的问题,但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究竟什么是人文素养,答案常常莫衷一是。“桂版语文”专门编选了龙应台在台湾大学法学院的演讲《政治人的人文素养》。龙应台明确表示,20多年后,今天的大学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领导人,所以,他必须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必须具备人文素养。什么是人文素养?她指出,人文素养就是文、史、哲的素养,其中,文学使人感觉到现实背后纵深的存在,史学使人意识到任何事物皆非孤立,而有一个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哲学使人发现引导他走出迷宫的满天星斗,而所有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确实,今天的大学生肯定是今后的领导人,是社会的主流人群,如果这个人群没有对“人”的关怀,很难设想社会的今后会走向哪里?

    大学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士君子”,“士君子”必须具备人文素养,那么,当大学教育完成,学生走出大学校园的象牙之塔,进入鱼龙混杂的社会,是不是就告别了“士君子”的理想,放弃正在建构的人文素养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桂版语文”专门在全书最后选收了胡适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这篇演讲虽然是讲给70多年前的大学生听的,但其中传达的道理却有相对的恒久价值。胡适认为,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一个人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对此,胡适专门为大学生提供了三个药方以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第一个方子是“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个方子是“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第三个方子是“你总得有一点信心”。显而易见,胡适对学生毕业以后可能的遭遇是有先见之明的,同时,他给出的防身药方也是实事求是,确有疗效的。

    “桂版语文”不仅注意植入大学教育理想,而且努力提供理想大学教育的情状。张中行的《红楼点滴》就给我们还原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北京大学课堂,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大学课堂的包容,当年大学师生追求真理的执著与认真。汪曾祺的《泡茶馆》回忆作者在昆明西南联大求学的课外生活,作者专门指出,在那样一个污浊混乱的年代,西南联大却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与当年大学生的自诩清高、鄙视庸俗,绝不颓丧灰心的精神状态分不开。如果前面三篇文章旨在阐释大学理想之理,那么,后面这两篇文章则在呈现大学理想之象。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的大学气象,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的生动注解。
 
    2、中国文化
 
    大学语文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大一国文。朱自清、俞平伯、游国恩等国学名家都是大一国文的教师。因此,大学语文应该是中国大学语文,它应该具有承载中国国学,抑或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如果说,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偏向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到了大学阶段,大学语文作为一个公共课程,作为一门通识课程,它当然应该担当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

    儒、道、法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桂版语文”专门选收了孔子的《论语·子张问政》、庄子的《马蹄》和韩非子的《说难》,让大学生从选文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义,感受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前辈的思想魅力。

    王守仁的《尊经阁记》系统阐述中国古代经典的真谛,所谓“以言其阴阳消长之行,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之施,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之发,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之著,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之辩,则谓之《春秋》。”对大学生理解儒家六经也颇有教益。

    儒、道、法讲述了中国人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的理性沉思,中国古代诗歌则是中国人面对自然、社会与自我这三个世界的情感兴发。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李白的《日出入行》、杜甫的《佳人》、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李清照的《永遇乐》等诗歌对中国的情感世界进行了丰富、深入、细腻的表现。真正理解和欣赏了这些经典的诗歌,才可能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因为,不了解中国人的情感,就不可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可能了解中国。

    中国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哲理和诗情,这是毫无疑问的。所有的大学语文教材都会选用相当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文化的载体。那么,“桂版语文”如何彰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匠心独运的传承呢?

    尽管文化是一种精神存在,但是,任何精神都有物质存在的依凭。中国文化的形成源于中国独特地理环境的造就。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桂版语文”专门选用了许倬云的《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和单之蔷的《山是骨骼,河是血》,试图为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多数《大学语文》未曾注意的地理视角。中国古人喜欢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而语文课程往往只注意了“读万卷书”,地理视角的介入,意味着将超越文化的纯粹精神层面,在“行万里路”的想象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奥妙,不仅努力通过对“诗”的欣赏理解中国文化的“人情”,通过对“经”的研读理解中国文化的“心性”,而且,通过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把握感悟中国文化的“地理”。应该说,由于建构了这样一个理解系统,“桂版语文”对中国文化的传承确实显示了它的匠心独运。

    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仅仅局限于中国视野理解中国文化,或许会有井蛙之嫌。如果建立了全球眼光,再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则可能有新的发现。“桂版语文”专门选用了赛珍珠的《中国之美》。赛珍珠是美国人,长期生活在中国,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领悟,《中国之美》一文以宏深的眼光发现中国之美,自有别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在赛珍珠眼里,中国具有世上罕见的美,中国之美不需要在名胜古迹中表现、不需要包装和做广告,中国之美是那些体现了最崇高的思想的古董和古迹,是雅致庭院里文化气息浓郁的生活,是山中寺院建筑的精巧,是中国家庭珍藏的古代文物。中国之美,古色古香、含蓄优雅。今天,中国的古色越来越稀薄,中国的古香越来越浅淡,读了这篇文章,相信我们的大学生会开始懂得珍惜赛珍珠传达的这种中国之美,进而珍惜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3、广西元素
 
    目前,《大学语文》数以百计,有的偏重人文,有的偏重技能,有的偏重文学,有的偏重语文。由于这些教材的编者都有强烈的全国意识,因此,极少《大学语文》教材考虑到地方特色。相比之下,“桂版语文”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全书植入了相当多的广西元素。

    这种广西元素首先表现为广西作者。“桂版语文”选用了一批广西作者的文章,主要有王了一的《骑马》、梁羽生的《水仙花的故事》、白先勇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东西《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张燕玲的《此岸,彼岸》。这些广西作者,都是文坛名人。王了一是王力小品写作的笔名,王力是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因为语言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人们忘记了王力在小品文写作上的卓越表现。不过,只要阅读王力的小品文,会立刻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文学的才华。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人们熟悉他的武侠小说,但不一定了解他的随笔小品。读了他的《水仙花的故事》,我们会意识到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写得那么出神入化,是与他对中西文化、中西人情的熟谙分不开的。白先勇是海外华人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却得到了读者、评论家、文学史家的高度认同,而所有白先勇所有作品最动人的地方,恰恰是那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本书选用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正是用散文的形式抒发了作者的故乡情结。东西是当下蜚声文坛的文学桂军的代表人物,大家都知道他的小说写得才华横溢,想象卓越,可是,读了他的《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同样会佩服他散文作品的优秀。张燕玲是广西最有影响的评论家之一,她的这篇《此岸,彼岸》,选材堪称另辟蹊径,立意堪称别开生面,有深邃的哲思,也有深婉的情致。

    广西元素的第二个表现是广西题材。徐霞客的《三里风物》、袁枚的《游桂林诸山记》、北岛的《周氏兄弟》、周去非的《钦州博易场》、李宗仁口述的《台儿庄之战》都是广西题材。这些广西题材的文章,或写的是广西人,如在世界上卓有影响的壮族画家周氏兄弟,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军事家、政治家李宗仁;或写的是广西风光,如桂林山水;或写的是广西风物与风俗,如上林三里的风物和钦州的边境贸易。

    为什么要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植入广西元素?

    第一,广西元素可以帮助广西大学生了解广西。因为“桂版语文”的主要使用者是广西高校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或者是广西人,或者要在广西上四年大学。在我们看来,无论是广西籍的大学生,还是在广西求学的大学生,都应该对广西有一个较为准确而且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大学语文课程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了解本土文化的途径。

    第二,广西元素可以帮助澄清人们对广西的误读。当代中国,人们一说起广西,一言以蔽之:“老少边山穷”。老指的是老区,即当年共产党闹革命的地方;少指的是少数民族,广西生活着壮、侗、苗、瑶11个世居少数民族;边指的是边境,广西与越南接壤;山指的是广西多山,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穷指的是广西经济落后,百姓贫穷。“老少边山穷”,用来概括广西,所有五个字,指向的就是一个穷字。因为穷才闹革命,因为穷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邻的是穷国,多山少田也导致了穷。然而,广西果然应该如此理解“老少边山穷”吗?我们认为不应该。老,是因为广西人有革命精神,今天的革命,可以理解为广西人有着对中原文化、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从来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问题上不含糊;少,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不仅不代表落后,反而代表了文化的多样性,代表了文化资源的丰富;边,广西是中国边境地区,边境贸易繁荣,出国方便快捷;山,广西有中国、乃至世界最优美的山,喀斯特岩溶峰林地貌世界第一;穷,穷的本意其实并非贫困,而是穷途末路,对于中国,广西确实已地处边缘,可是,对于世界,广西却成为中国沟通东南亚的快捷通道,不仅不是穷途末路,而且是国际枢纽。的确,广西在农业经济时代,在闭关锁国的时代,确实穷过;但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广西的“老少边山穷”不仅不是劣势,反而成为优势。桂林山水吸引了全球观光客的目光,周氏兄弟的壮族血缘成就了他们绘画的异彩,“桂版语文”应该拨乱反正,澄清世人对广西的误读。

    第三,广西元素可以帮助广西人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近年来,我们相继发表了《重拾广西的文化自信》(广西日报2006年3月16日11版)、《重新发现广西之美》(《当代广西》2007-3)、《广西文化:我们曾经存在的思维障碍》(《广西日报》2008年3月13日8版),如今,我们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植入较多的广西元素,都是一个目的,就是重建广西的文化自信。显而易见,语文课程是建立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
 
    4、通识理念
 
    中学生没有划分专业,无所谓专业课程;大学生有了专业区别,语文课属于公共课。这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一个重要区别。

    公共课,从授课对象说,就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该开设的课程。如果从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内涵看,它更应该被理解为一门通识课程。所谓通识,即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该了解、掌握的知识、思想与技能体系。

    大学生有了明确的专业分流,在建立专业信念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唯“我”(自己的专业)独尊的本位意识。大学语文课程的通识性质,使它能够在专业分流的学习时段,帮助大学生了解更多学科的价值。而对多学科价值的深入了解,对大学生的知识构成和未来发展无疑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大学语文课程这时候扮演的绝非多学科介绍的角色,而是深入到不同学科的理念核心,以探求真、揭示善、发现美的方式呈现不同学科的魅力。比如,经济意识现代社会,商业无孔不入,大学生有必要对现代经济形态有一定的了解。“桂版语文”专门选收了周去非《钦州博易场》、弗里德曼《市场的力量》、司马迁《货殖列传序》等文章。又比如,艺术教育在今日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桂版语文”专门选收了梅兰芳《养鸽》、北岛《话说周氏兄弟》、吴冠中《说树》等文章,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生活以及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其他如徐霞客《三里风物》描写民俗、李宗仁《台儿庄之战》讲述军事、沈括《土气有早晚》分析地理、罗素《竞争》谈论社会。毫无疑问,只有大学语文课程,只有大学语文课堂才能为不同学科思想的精华提供一个会师或者交锋的平台。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科学精神却与人类的心灵相关。建构科学精神当然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科学精神不仅依赖于科学课程的专业训练,也需要大学语文课程的适当参与。因为大学语文课程更容易超脱学科专业的单一视域,为所有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具有普世价值的科学精神。“桂版语文”选用的杨福家《哥本哈根精神》、梁思成《行程》、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以不同的方式涉及科学精神。杨福家的文章试图说明一种激励科学创造的人格与机制的存在,梁思成的文章不言而喻地表现了科学的求真精神,爱因斯坦更喜欢谈论杰出科学家那种执著于科学探索的天生禀赋。这些文章使我们意识到,哪怕是科学,由于它是人类智慧的活动,它同样需要人文的参与;科学并非远离人性的思维活动,科学探索恰恰来自人类深刻的内心驱动。

    5、语文技能
 
    大学语文既是一门思维性质的课程,也是一门技能性质的课程。上述大学教育、中国文化、广西元素、通识理念多重元素最终都要落实到语文技能这个层面,大学语文课程有必要将无形的思维转化为有形的技能。

    那么,大学语文课程应该要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技能?答案是:大学语文应该培养理解与表达的技能。“桂版语文”在每一篇课文后面都设计了一个“理解与表达”的板块,提出问题引导学习者理解课文,布置任务促进学习者表达自我。

    理解技能可以落实为倾听和阅读的技能。

    倾听是种美德,也是一种技能。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讲授培养大学生倾听的能力。“桂版语文”有意识地选用了一些演讲性质的课文,如龙应台的《政治人的人文素养》、爱因斯坦《探索的动机》以及胡适的《赠与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演讲文倾向诉诸接受者的听觉,以利于培养接受者倾听的德行和能力。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途径。“桂版语文”一个理想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我们知道,许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就告别了阅读,这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因此,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成为“桂版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个目标,显然不是一本教材数十篇课文所能实现的。由一篇课文拓展到一本书,由一本书拓展到一个专题,由一个专题拓展到一种阅读的习惯,这是“桂版语文”的理想目标。“桂版语文”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途径是:选择最好的、最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最能引起学习者阅读兴趣的课文。

    每一个《大学语文》的编写者都希望“选择最好的、最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最能引起学习者阅读兴趣的课文”,但是,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中国古代留传了《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经典诗文选本,它们的普及程度、受欢迎程度让现代人编辑的任何同类选本不可企及。
我们注意到,许多《大学语文》的选文都是名家名篇,大同小异,屡有重复之嫌。一种是与中学语文重复。由于现在中学语文教材多元化,许多名篇佳作都已经被各种中学语文教材反复选用。另一种是与大学语文重复。如今《大学语文》教材数以百计,许多教材面目相似,血缘相近,选文重复率很高,导致学习者似曾相识,熟视无睹,对语文课程的感觉在看到教材的同时变得兴味索然、麻木不仁。

    “桂版语文”同样关注名家名作,但努力呈现主编者的审美个性。同样的是名家,沈从文选的是《老伴》,既切合了大学生开始出现的“时间”意识,又让阅读者耳目一新。金庸选了《月云》,这是作者唯一的散文,远比选一篇作者的武侠小说片断更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鲁迅选的是《这个与那个》,文章对举相反相成、相关相似的几个命题进行阐释,显示了与作者其他选文不太一样的写作风格。同样是名作,聂鲁达的《第二十首情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六十六首》、博尔赫斯的《书》、梁遇春的《途中》、曾国藩的《求阙斋记》等绝妙之作极少见于各类选本,当它们出现于“桂版语文”,确实有一种别开生面的气象,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桂版语文”正是以这些“最好的、最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最能引起学习者阅读兴趣的”课文为核心,设计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导学习者进入阅读状态。当学习者对课文发生兴趣,“桂版语文”又以拓展阅读的板块,提供拓展阅读的读物,以满足学习者进一步的阅读要求。这是一种“滚雪球”的专题阅读方式,它以兴趣为核心拓展学习者的阅读范围,帮助学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表达技能可以理解为说话和写作的技能。

    在倾听和阅读的基础上,说话和写作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尽管如此,“桂版语文”还是设计了讨论、演讲、辩论等以说话为核心的训练板块,设计了以日记、游记、读书心得、调查报告等以写作为核心的训练板块,甚至,还设计了小品、戏剧等合作性、综合性的表达训练板块。“桂版语文”试图通过那些能够让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亲近的文章,使学习者意识到写作对他的专业学习的意义、对他的人生道路的意义,使学习者意识到写作不仅对他有用,而且能够使他快乐,进而养成写作的兴趣,养成写作的自觉,获得说话的技巧,提高写作的技能。
 
    在有了专业分流的大学,大学语文不属于专业课,对崇尚专业的中国大学来说,大学语文长期处于点缀的地位。然而,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的加快,通识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突出。专业教育固然重要,它对大学生求职就业有直接的功利作用,能够影响学习者的一个职业。通识教育也绝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它对大学生的人生有深远影响,能够影响学习者的一生。它给予大学生视野和胸襟、智慧与情怀;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顺境时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在逆境中变通从容、转型灵活。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构成,大学语文课程将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值得也需要我们努力教授、认真学习。
 
    2009年12月10日完成于广西师大育才校区南苑
 
    作者简介:李咏梅,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本站链接:
       大学语文(黄伟林 咏梅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78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