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全国学会 > 年会论文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时间:2010/8/5 】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 】 【作者: 方容】 【已经浏览3897 次】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要点摘编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于今年六月廿三日至廿七在武汉湖北大学举行,会议收到了五十来篇学术论文,围绕中心议题“大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大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学语文是全国高校中最广泛的一门学科,我们将部分论文中的主要论点摘登于下,以飨读者。

    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卢振等三位同志在论文《培养、提高大学生高层次文化素质的光荣使命》中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建设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分为文化设施,文化机构或文化组织,文化思想与心理三大子系统。文化思想与心理工程,既是软工程又是硬工程,是整个文化建设系统工程中的核心工程,承担这项工程最艰巨复杂而又最重要光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就是实施这项工程的工程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化水平如何的主要标准,并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培养大学生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具有高度科学技术,必须与培养、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相结合,同步进行,这是高等教育与大学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也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关系就象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关系一样。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质的差别主要表现在:①选文标准更高。精选内容更为复杂与文化水平、表达技巧、美学价值更为典范的作品;②进行更为复杂、系统的阅读、鉴赏、表达及思维的理论与技能的教育、训练,解决学生文化思想深层次,文化心理关键障碍的问题,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文化水平与运用文化的能力;③着重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典范作品的教育,使学生具备阅读我国古典文籍的基本能力;④促进文理相互结合、渗透。

    大连大学讲师郭丕典在《浅谈创造性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中认为:为了更好地执行三个面向的新的教育路线,有必要从大学语文的特点出发,研究教法,深入探讨,在思维领域中下功夫,挖掘智慧,培养能力,进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诸多思维学科中,创造性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早已被世界发达国家所重视。据资料表明美国、日本、苏联、加拿大等国家已在83年之前就提出了培养有知识、有适应能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的口号,并已付诸实践,取得成果。这就说明创造性思维是寻求解疑之良策,提高工作效率和促进知识转化为创造成果的有效手段。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中的高级层次,是智慧的升华。是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信息重组后,迸发出新的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创造性思维,能够更深入地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通过对诗人、作家思维过程、思维方式的探索,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实践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独特风格,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即新知识、新见解。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的教学效能,使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论文认为:①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想深度。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表现贯穿了教材全部和教学的全过程。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名篇佳作的背景、作家的思想成就及作品的影响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推理,这可以直接影响并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运用创造性思维善于发现的敏锐性,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善于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把文学名篇中的知识灵活自如地传授给学生,这需要教师在教法上不断探索,不断更新,对规范性讲法要有所突破。③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广泛性,拓宽教学的知识面。全面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生产力的发展和改革造就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是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中极为丰富重要的方面。从这个意义出发,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思想开阔,善于思索、富于想象的素质,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广泛性,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向多极立体方向发展,以增强思维的开阔性、创见性。④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审美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大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闪光发亮的珍珠,以千古不衰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接受美的熏陶。文学是一座艺术之宫,是美的世界,也是最具有创造性的领域,缺乏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是难以领会其中的奥妙的。教学中除对篇章深邃的思想性、独特性的艺术性分析、欣赏之外,教师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仔细、严谨地分析,并让学生体味出、感受到美好的思想,美的感情、美的意境,不论是崇山峻岭、石上清泉,还是人生感慨、理想的追求都构成了具体生动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审美思想,培养他们对专业设计的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门深奥而渊博的课题,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仅仅是开始。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和深入下去。马克思把创造人类神话、传说和文学的想象力看作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把科学的认识和发明创造看作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萨姆说:“创造性行为是人们具有的天性,人们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大学语文应很好地发掘、发挥这一功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社科系文学教研室荆三隆讲师在其论文《爱国主义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中说:我们知道,历史的与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传统的主题,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教育内容。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我们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这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的精神与业绩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在洪荒时代为除水患,为国为民分忧的禹,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悠悠数千年,英才总不衰。战国时期的屈原,怀着统一中华的抱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自勉,不倦地探索挽救祖国厄运的真谛。这无疑对后世的爱国思想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西汉的苏武出使匈奴,饱经被扣押单于的苦难而不忘出使使命,不辱国格,不管是在断绝饮食的地牢之中,还是被逐到北海牧羊,他矢志不忘自己的使命,十九年后,持汉节重返中原,虽须发尽白,其不辱使命的拳拳报国之心,爱国之情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可同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富有使命感的有志之士。名扬海外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为东汉末年记载我国一百三十七条河流的著作《水经》作注,长途跋涉,劳苦一生,写成了《水经注》一书。记载河流一千二百多条,空前详细地记叙了全国水系分布,水利灌溉,物产和历代城市沿革的情况,并提供了许多有关地质、地貌的资料。全书洋洋洒洒三十万言;句句都倾吐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美的记叙,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的感情。捧而读之,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为解答我国佛学研究中的疑难,从长安出发,过南接祁连群峰,北依浩翰的腾格里沙漠的丝绸古道,西出“春风不度”的玉门关,经西域十六国,历时四年到达北“天竺”,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诸国,十七年后返长安,从事译著,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做出了贡献。玄奘的经历表现出我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特征,他那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不辞万里迢迢求知的学习态度,在改革开放的今夭,仍不失其现实的意义。它激励着当今奋发向上,勇于探索,从科技先进的国家汲取知识素养而报效祖国的志士仁人。

    在我们大学语文教材中,对这一类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选用甚丰。从屈子到杜工部,从陆放翁到文天祥比比皆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惊天地,泣鬼神,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在我国历史上那些热爱祖国一山一水,热爱广大的人民,推动祖国的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人们,那些为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促进人类文明的先贤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鄂钢职工大学讲师童国安在其论文《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和建设浅议》中说道:《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这既是时代的需要,又是我国国情的需要和教育对象实际的需要。从培养人才方面看,应当把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和学科建设,放在时代发展和世界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它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从时代发展来说,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高等教育是高度重视的。认为世界的竞争实质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出现了“四化”的势态。这“四化”就是“人才国际社会化”、“知识综合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水平高度化”。即培养出的人才能面向国际社会,知识广博,跨学科,跨领域,能很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是高、精、尖的人才。要达到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主要的基础是语言文学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向打破传统的单一地区、国家的界线。成为互相关联组合、区域化、集团化,作为这一活动主体的人,必须很熟练地掌握语言文字,才能适应国际社会经济义化交流的要求。世界科技知识发展迅速,人生遇到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要能跟上时代,不断更新知识,就更要具有基础扎实的语文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基础科学广泛交叉,互相渗透,涌现出大量的综合科学、边缘科学、交叉科学、横向科学,要掌握综合科学知识。得到综合性发展,基础同样还是语文。有的国家在他们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人文科学数学化,自然科学人文化”,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著明的发明家诺贝尔写过诗、戏剧等许多文学作品,爱因斯坦是世所共知的语言大师,华罗庚、钱学森、苏步青等,其文学造诣是很深的。总之,从国际发展形势看,高校要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不开大学语文或不重视大学语文是不行的。这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就我国国情来说,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两个文明建设当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的新文化。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全部文化中的一部分,应当确切地了解并加以改造,才能建设今天的新文化,而大学语文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挑选出来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从文化建设来说的。实际上,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我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天文、地理、医药、军事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知识与理论,有各个专业应当了解的重要内容。如果只有一般的语文水平和素养,是难以研究和掌握的。

    广州外贸学院语文教研室张业松在《以不变处理万变》一文中说,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大学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改革大潮”,既然是“适应”,那就意味着有所改革和改变大学语文要适应新形势,摆脱危机感首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究竟处于何种压力之下。各地各类学校各自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上述问题时慎之又慎,尽量避免仅仅立足于各自所处的独特的并不具备代表性的立场上草率结论。目前存在于偏重文学性的教材教法与偏重实用性的教材教法之间的所谓主次高下之争,其实是意义不大因而也不必要的。论争双方的共同点,应该在于如何将一种“高位”的东西更有效地传授给专业不同、知识结构各异、能力轩轾以及兴趣爱好各别的当代大学生们。这是一个理想与现、可能与约束、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接合部,找到并充分估价这个接合部的实际效能之后,我们才能更为行之有效地讨论和分析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所感受到的压力与危机。

    我想,压力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来源于学生方面的。众口难调,这一点每一位教师都有深切感受。其次是来源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不重视,这点往往被一些同仁过分夸大了。在一个商业文化及其所携带的新的观念的冲击来势迅猛、几乎无孔不入的时代里,所谓“长线”学科不受欢迎,社会和时代施于学生与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之上的压力其实也相当之大,我们不能因为自身的艰辛而无视别人的苦衷,因此也就不能一味指责学生的求学热情减退、教学管理部门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所以说,我以为来源于上述两方面的压力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虽不能说不够大,但追根穷源最主要的压力却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我们毋庸讳言也无法遮掩来源于我们这些大学语文教师自身。相对改苹开放所带的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而言,我们的知识结构是不是过于陈旧了一点?我们讲授文学的方式(甚至语汇)是不是太古板了点?我们自身的适应时代变化并迅速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是不是太欠了一点?……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敢于以一种不带半分自怜自恋情绪的态度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必须敢于正视。否则,大学语文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便无法在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善,大学语文教学界所面临的危机只会日益深重。

    我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师资力量往往是一门学科兴衰的决定因素,我们这些高教工作者应该不致于事事处处明于知人、弊于知已,应该懂得这一常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要想改善我们自身的种种缺陷,又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奏效的。维今之计,我们只有寄望于充分挖掘和发挥我们这支队伍中各位教师自身的潜能与特长、优势,鼓励每个人开拓思路,拳打脚踢、左冲一右突,有一分“光”便使它那分“热”尽力迸放出来,以求首先扎稳阵脚,把学生重新吸引到我们的“大学语文”学科范围内的各门具体课程的课堂上来,使教学管理部门不能忽视我们的存在和低估我们的作用。就目前的情形而言,巩固“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系列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立足尚且不稳还谈何发展壮大、谈何传播“高位文化”?

    我们靠什么来巩固大学语文的地位?放言高论必要性与重要性是容易的,但同时也往往是没有用处的。象匡亚明先生与苏步青先生这样的非文科权威学者的大声疾呼尚且易于为人遗忘,我们这些从业人员的“自卖自夸”又能有几分收效?因此说到底,我们还是只能回过头来依靠我们自身的吸引力。这些吸引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之下已经儿乎被磨光耗尽,我们只有尝试从新的途径入手去重新接近我们的基本课题,以一些万变不离其宗的课程、教材、教法来尽可能重新拾回我们的吸引力。所以,我充分理解那些往往被斥为“不务正业”的大学语文教师的难处和他们的苦衷。他们为巩固本门学科的地位做出了若干有益的尝试,开设出形形色色的“不务正业”的课程,我相信,他们的终极目的无非是为了更从容、更有信心与自豪感地“务”我们的“正业”。

    浙江工学院毛信德副教授的论文题为《理工科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他在文章中说:大学的语文教学决不仅仅是指在课堂讲解几篇作品或者分析几位作家,也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几种文体的应用文章,它应该是一项如何教育学生懂得“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的系统工程,它应该是包括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写作学、艺术学等各门课程在内的大学阶段的语文总体教学。对于所有非文史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学好专业固然重要,学好大学语文课也同样重要,因为它可以培养我们同学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我们同学应有的知识结构,在人类伟大的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努力做到文理渗透,使自己既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思维能力。

    鉴于上述的理由,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大学语文类课程在理工科大学中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合法的地位。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学校领导和教务部门往往会以专业课程和学时数紧张为理由排斥语文类课程,或至多列为选修课让学生去自行选学;社会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理工科学生学语文,似乎是时间上的浪费。恰恰是这一点的忽视,使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造成动手能力强、动笔能力差,专业知识丰富、文学知识贫乏的局面,以至连起码的实验报告、课题申报都写不清楚。

    一个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应该拥有哪些能力呢?我院经过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和社会实际需要的调查,提出毕业生必须掌握四种语言的要求,即本国语言、外国语言、工程师语言(制图)和计算机语言。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那么就不能算作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因而规定凡其中一门不及格者不于毕业。

    文章认为,为了建设好理工科大学的大学语文课,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开拓教学机制,主动适应时代的需要。“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的哲学也可以看作是对大学语文教学领域的一种概括。在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一领域是一片空白,70年代未经过高教界志士仁人的呼吁和努力终于重新开拓了这一领域,到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更上一层楼”。如何“更上一层楼”,关键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开拓教学机制。大学语文这一领域能不能兴旺发达下去,特别是能不能在众多的理工科大学中站稳脚跟,赢得一席之地,既不能靠别人的赐于,也不能光靠领导的支持,应该靠的是我们自己。

    若干年前,我院的大学语文课程也与不少理工科大学一样,处干一种有你不多,无你不少的境地,课程地位不明确,教材使用打游击,教师队伍不稳固。后来我们明确提出在三年之内达到“三个一”的目标,即“明确一类课程的地位,编写一套有特色的教材,建立一支有水平的教师队伍”,并力争得到院系的支持,将“理工科大学的语文教学的改革”列入全院的教改项目,取得必要的经费和时间,以从事调查、讨论、规划,并先后发起召开在杭部分高校和华东地区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一是扩大影响;二是交流情况;三是联络感情。这样做对我们自身是一种激励,对学校的领导和主管部门是一种推动。

    在争得了一席地位之后,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开拓、去发挥、去实践,教材编写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同学们体会到大学语文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可以取消,而是理工科大学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然,仅仅满足于上一门课,编一套教材是不够的,现在需要我们努力去实现的是:如何进一步形成一支教学与科研密切结合的、拥有合理梯队的教师队伍;如何进一步开拓教学机制,扩大视野,把大学语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使之成为工程技术研究、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各个方面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为仅仅拥有生存权是不够的,是低层次的,还更需要发展权、影响权和开拓权,而这些权力的赢得并不是一个红头文件或领导的一个表态所能完全实现的。我们在这些年工作经历中体会到一点:要使别人感到你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希望你不断地发挥作用,那么唯一的条件是自己不断地去干、去争取、去影响别人。

    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裘汉康教授的论文题目是《跟上时代步伐,贴近教学对象》。他在文章中首先指出了在当前改革大潮下,大学语文面临着新的课题,新的决择。出路何在?他说:“我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面向现实,跟上时代步伐,贴近教学对象。关键是:坚持改革,继续前进!”具体意见是:第一,要改进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由封闭型、照搬型向开放型进取型发展——要有一股冲劲闯劲,要大胆试验探索,要勇于改革实践,要“眼观四方,耳听八方”,了解多方面信息,活跃自己的思路,想方设法把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面貌不断更新。当然,这仍需要踏实认真的治学精神与态度,需要实事求是的作风。老一辈好的学风与教学经验,仍应认真学习、研究,但应同开拓、创新精神相结合,不应“守成”,而应前进。不应变成镣铐,自我束缚,而应既尊重传统,又放开脚步走新路。不突破旧的不适用的东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大学语文教学事业就会萎缩。港台及外国的语文教学的信息也应了解,有关经验也可分析、借鉴;但应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不应盲目崇拜,而应有所选择,为我所用,这就是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比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放得更开一些,思路更活一些,经常调整、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九十年代的新形势与新的教学对象。

    第二,改善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今夭的大学教师除了一部分是近三几年大学毕业任教的年轻人以外,多数是曾经担任某一学科,有所专长而又偏重某一方面的同志。从大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具有宽广内容的学科来说,从当今各门学科互相渗透和学生的兴趣比较广泛来讲,要真正讲好这门课程,为学生所欢迎,对学生有帮助,是很不容易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原有的学识墓础上,努力把知识面拓宽一些。我们不仅要深入钻研、熟悉传统名篇,注意有关这些中外古今名家佳作的研究信息与新的科研成果,吸引到教学中来,还要关注当今文学思潮及学生的阅读动向。这样既是学业有专攻,又没有偏窄于一点,不致忘记了当代的社会生活和多种文学样式与作家作品,忘记了今天是二十世纪最后几年,忘记了教学对象是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学生。只有我们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过去所学的知识,努力充实新的知识信息,才有可能教好大学语文课。

    第三,要自觉地用现代化意识去审视,评价我国的传统文学现象,努力使我们在讲授过去的作家作品时,能与现代人的生活、与当代文化、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方容摘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97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