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刘年喜:大学语文教材的世纪变革——新世纪以来几套特色大学语文教材评介
【时间:2010/8/4 】 【来源:2010年4月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5卷 第2期 】 【作者: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年喜】 【已经浏览3829 次】

    摘 要:新世纪以来,夏中义、王步高、温儒敏、陈洪、张介明等人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或以人文主题为特色,或对文学史编排体例进行新探索,或以文化专题讲座形式结构内容,或引入数字化资源构筑教材新形态,或导入比较文学视野更新知识构成,大力变革传统编排方式,有力推动了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文学史体例;文化专题;数字化资源;比较文学视野

  新世纪以来,随着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出版数量急剧增加,面世的大学语文教材达数百种之多,[1]呈现出一些论者所说的“春秋乱战”局面。[2]但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不少编者锐意变革,推出了一批观念先进、内容独特、形式新颖的新型教材,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东南大学王步高、南开大学陈洪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和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张介明、彭少健主编的《比较大学语文》等五部教材更是
其中的佼佼者。

  一、夏中义编《大学新语文》:人文主题的弘扬

    人文主题是新世纪大学语文教材变革的一种主导方向。对于夏中义以弘扬人文精神为导向的编写理念,乐黛云、陶东风等知名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3-4]与时下流行20余年的同类教材相比,这套《大学新语文》教材具有以下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是理念先进。教材旗帜鲜明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力图突破现有不少大学语文教材偏重知识性、工具性的局限,跳出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以人类普适价值为参照,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改变目前大学语文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激发其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铸造其健全的人格与人文关怀意识。按夏中义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帮助学生“精神成人”。[5]

    二是体例新颖。一般的大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并且是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还有一些大学语文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大学新语文》教材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摆脱了文学史的线索,没有按体裁分类,不附中华朝代年表,也没有古汉语语法及古诗词格律简介,全书由主题词来支撑《大学新语文》的理念,并按主题词把教材分为青春、大学、仁爱、情恋、自由、良知、敬畏、乡愁、记忆、英雄、坚忍、希望、自我审视、反讽、诗意、自然等16个章节,每个主题词都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指向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有利于大学生的“精神成人”。每章结束后,还精心设计了“编者点击”、“圆桌议题”和“阅读链接”三个板块。

    三是选文独特。主编夏中义给《大学新语文》确定了这样一个选文原则:“使一个人的灵魂变得博大。并充分考虑了经典性和现代性的融合,文学性和思想性的融合,国粹性和世界性的融合。”[6]具体到每篇文章的选择,编者主要参照以下三点选文:一是文学价值高,一般是文学经典;二是内容涵盖政治、哲学、历史、教育、经济、科学等范畴,所选文章表达的都是思想界的最强音;三是包括各种文体。同时,《大学新语文》中的所有选文还力求以情动人,在情感上动人,在情怀上动人,在情操上动人,为大学生构建“精神成人”的诗意空间。

  二、王步高编《大学语文》:文学史编排体例的新探索

  传统大学语文教材大部分都是以文学史为体例编排教材内容的,这一体例最大的的优点就是突出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值得称道的是,有少数编者在沿用传统的编排体例的同时,通过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这一传统的编排体例在新世纪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就是这种创新类型的典范。这套教材尽管在体例上沿用的是传统的文学史编排体例,但正如主编王步高所言,教材在编写时敢于跳出传统的窠臼,采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实行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对教材内容上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处理,使其具有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方便自学。[7]

    作者所说的系统性,是指教材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舍弃小家及过小的流派,安排各时期各文体的大家、大的流派以构成文学史的“纲”(主线)。而这些大家、流派本身便成了各个“点”,然后再“以点带面”,以文学史贯串,再跨越大中小学的时段,将学生学过的所有名家名篇均联成一气,重要遗漏给予适当补充,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轨迹。网络式是指每个小单元的主要课文在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同时,附编的内容按题材的专题跨时间编排,使学生读完本书后对一些重要题材(如爱国、咏史怀古、山水田园等)文学作品的历史概貌有较全面的了解。立体化是指每个小单元以一两个作家为重点,选择他们的几篇代表作为详讲内容;在附录中精选他们的其他
代表作,从而做到以一两篇带数篇并进而知全部;然后由重点作家推广而至一个个或题材相同、或创作时间相近,或风格近似的作家群。从而以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而作者所说的大信息,一是指入选的每位重要作家《简介》后附有《集评》,选录历代文学家对其作品的总评;二是指每篇精讲的课文后除了一篇《赏析》外,还另附《汇评》,集百家之言,对该作品加以评析;三是指每个小单元后常附有该作家(流派)的创作综述和研究综述。这些做法与过去任何一种大学语文教材不同,和中小学《语文》更不同。它不再是向学生灌输一种观点,而是介绍多种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些做法,使学生不再轻易迷信老师和权威,不迷信书本。

  三、温儒敏编《高等语文》:文化专题讲座形式的尝试

  200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温儒敏主编《高等语文》,也是新世纪一部在编写上独具匠心、大胆创新的教材,这部教材也是全国首首次正式引入专题编写概念的大学语文教材,[8]它彻底打破了以往大学语文教材惯有的文选讲解模式,采用分专题讲授语文知识,并引导阅读、思考和写作的综合模式,使得老师讲解和学生学习都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了一场不小的改革。

    具体而言,教材根据大学生普遍的语文水平和要求大学生应当了解的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并考虑大学语文课的课时,精心设计了25个专题,每个专题都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有所侧重。

    第一层是专题讲座,也就是导读部分。这部分大都由著名专家撰写,深入浅出地介绍与专题相关的语文知识,包括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等方面的知识。和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相比,这个部分的设置显得更有深度和更加专门化。

    第二层次是与讲座导读配套的文选部分。这一部分有的是单独一篇,有的是节选数篇。这个部分的选文和以往的教材相比,也有了较大的改观。它依托于导读的选文,被赋予了一种更高的认知层面,使之更系统化,还避免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中单篇文选与中学课本频繁撞车的尴尬现象。

    第三层次是拓展性研读材料。这个部分是一个全新的部分,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没有见到。这个部分包括与专题相关的作品以及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摘录,非常有利于那些对专题有趣的学生深入学习,为他们提了进一步学习的线索和指引。

    另外《高等语文》在选题思路上也独树一帜,包括《易》与中国古代神秘文化、《哈姆莱特》与中国现代翻译、通俗文学等这些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太可能收录的专题也被录入其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这本新教材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分专题编写的新型教材,其出版和传播对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有着不容小觑的示范意义。

  四、陈洪编《大学语文》:美文荟萃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导入

  200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学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也是一套新世纪独出心裁的大学语文教材。这本教材尽管仍以传统的文章选篇为主要结构方式,但在具体文章篇目的选择上,编写者显示出相当现代的教育理念。其入选篇目,正如主编陈洪《大学语文》序言中所说:“充分考虑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需求,着眼于当代性。”[9]基于此,教材有意识地淡化了文学作品的政治性,凸现作品的审美特性,从广义的“美文”角度选择文章,使整部教材成为某种意义上“美文荟萃”。其他大学语文教材中很难见到的一些当代大学生颇为喜爱的当代作家如余光中、王小波、张爱玲的美文,甚至罗大佑《现象七十二变》这样的流行歌曲也被编者别具慧眼地选进了课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突出教材的美文特色,编写组还特意邀请当代美术大师范曾先生为教材精心创作了以人物肖像为主的插图,这既利于师生通过欣赏大师杰作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使教材的版式摇曳多姿,充满审美情趣。

    教材更值得重视的创新之处是,充分利用当代网络先进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教学资源,率先在全国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和设计中推出“纸介图书+导学/辅教光盘+学习卡+学科网站”的新形态教材建设模式,为课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整体化解决方案。显然,与传统单一纸质课本相比,这种新形态的网络化、立体化教材系统,为学生创造了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真正达到数字时代素质教育的目的。

  五、张介明编《比较大学语文》:比较文学视野的引入

  2006年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张介明、彭少健教授引入比较文学视野主编的《比较大学语文》,也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新世纪大学语文创新教材。《比较大学语文》的独到之处是编者站在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学的全球化语境高度,运用新时期以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果,向学生传授了一种不同于中学语文的普适性文学价值,这不但与中学语文教材划清了界线,就是在大学语文教材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教材立足于中外文学之“比较”,共分为四编。第一编为“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中国文学的‘比较’认知”,旨在比较中凸现作为“文化自觉”重要内容的中国文学的特点,重点是“异”;第二编“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意义”与第三编“跨文化的文学现象:方法”,探讨的是中外文学的共通现象,重点是“同”;第四编“中外文学的相互影响”,研究的是中外文学的交互影响,重点是“通”。正如主编张介明在该书前言中所言:“全球化时代已经为‘西学东渐’走向‘东学西渐’提供了基础,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在多元宽松的文化语境中将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大学语文教材还一味地坚持是以‘资治’为本,以儒学为体的‘国粹’教育,以大量的文言文课文,让学生神游故国,陶醉于‘之乎者也’‘子曰诗云’之中,其陈旧的价值体系,已成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一种精神障碍,与现代人文精神面貌拉开了距离,而且与全球化语境的当下现实岂非形同枘凿?所以,我们应该把大学语文纳入全球文化的大视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只有在全球文化大视野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10]

    我们姑且不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套教材的编写思路在当代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同质化还相当严重的情况下,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改革和创新不无启发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张 英,朱晴依.大学语文修成正果? [N].南方周末,2007-05-24.
    [2]张 国.大学语文教材的春秋乱战时代[N].中国青年报, 2008-07-25.
    [3]乐黛云.人文素质在哪里?——推荐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N].中国青年报, 2006-04-17.
    [4]陶东风.一种全新的大学语文理念[DB/OL]. [2007-09-24] http: //www.math. sjtu. edu. cn/elab/newsdetai.lasp? id=91.
    [5]夏中义.不想把大学人文做成一个学科[N].中华读书报, 2005-11-23.
    [6]夏中义.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7]王步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中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思维[J].江苏高教, 2001(3).
    [8]王家俊.编排独特选题新颖——评介新编大学语文教材《高等语文》[J].中国图书评论2003(11).
    [9]陈 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 1.
    [10]张介明,彭少健.比较大学语文[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1.

    责任编辑:骆晓会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教学改革课题“《大学语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09E11)
    作者简介:刘年喜(1966-),女,湖南双峰人,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552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