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研究

蒋方: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与弘扬人文精神的思考
【时间:2010/5/29 】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22卷第6期 2003年12月 】 【作者: 湖北大学文学院 蒋方】 【已经浏览4608 次】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第22卷第6期  2003年12月

新世纪“大学语文”教材改革笔谈

    [编者按]据多方信息,一本区别于当下众多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高等语文》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这本由北京大学教授温孺敏任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朱寿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中山大学教授欧阳光任副主编的《高等语文》,集合了北大、南大、武大、北师大、清华、西北师大和中山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的众多权威教授编写,不久将在全国30多所院校铺开试用。该书的25个专题的目录已在有的报刊上公布。有消息称,这本《高等语文》力图推进大学语文的改革,结束当下大学语文教材的况乱状态。
    上述信息,引起了武汉地区部分多年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大学语文》教学的有关专家的极大兴趣,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语文》的改革,探讨在当今“人文日新”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培养其较高的文化品味,以及《大学语文》如何在这方面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为此,2003年7月30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江汉论坛》编辑部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新世纪《大学语文》教材改革专题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意见,其视线所及已经超出对大学语文教材改革本身的关注。现将他们撰写的文章以笔谈方式刊载,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是《大学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化读本》?——从《大学语文》的合理定位说起

从教学角度看大学语文教材改革

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定位后的教改设想——简谈大学语文的改革

大学语文教材应营造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与弘扬人文精神的思考

    摘要:语文教学是母语文化的传承教育,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以及人类的优良品质都是语文教学本身即已包涵的题中之义。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固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语文教学的应用性与其育化的精神性并非是对立存在的,这两者本来就密不可分,人文精神的育化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中小学的教学是通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来传授具体的语文知识,而在大学里,文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它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而且会促进学生在阅读时调动自己的感情,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由此将文章的阅读化为自己的一种经历,一种积淀。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可能更近于美育,而这种美育一定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体现的。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美育

    大学语文课程无疑应该具有弘扬人文精神的内涵。但是,作为一门语文课程,而不是其他,诸如历史、政治、德育等,大学语文如何弘扬人文精神,也无疑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这个特色是由它的语文教育的性质而决定。

    笔者所理解的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母语文化的传承教育。正如德语民族必然重视德语的教育,法语民族必然重视法语的教育,英语民族必然重视英语的教育,汉语民族也必然要重视汉语的教育。而汉语教育在本民族中之所以称为语文教育,这与汉语不是一种拼音文字有关。汉语的阅读与写作是有差异的,它不像拼音文字,会读即可写,何况汉语文字本身又是具有意义的,因此,汉语的学习是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学习文字。我们在课程教育中所用的“语文”二字,是指语言与文字,而不是语言与文学。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对本民族的母语文化的传承教育,这种文化是由语言与文字而体现,离开了语言与文字的教学,也就谈不上语文教育了。

    语文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而文化可以说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育在内容上就具有学科的综合性,举凡历史、地理、气象、政治、宗教、哲学等等,无不可以成为语文选择的教材对象,更不用说以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为表现手段的文学,自然是语文教材的首选对象。但是,语文课程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而融贯了各科的知识,并不是介绍各种学科的知识。换句话说,语文课程就是要教授、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修养。

    所谓人文精神,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素质中最具精神性的东西。就教学而言,所有的学科教育都要影响到学生的素质的形成。不重视素质教育,不等于说教学中没有素质教育,而只是这种教学成为了低水平的素质的教育。如理科的求真,工科的务实,其实都是学科专业教学中本应贯彻的素质教育,如果忽略,不仅会使学生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进而还会使学生形成不是机械盲从就是马虎将就的习惯,走人社会实践,既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又缺少创新发明的动力,这就未能真正地完成本学科的教育。人的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的品质。它的教育,不是由一种学科,在一个时期内来完成,而是要通过所有学科的齐心协力,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不说“完成”,是因为人的素质有水平差异,却并非一成不变)。而语文教学,自然是其中的一方重镇。

    这是因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文化的传承教育,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以及人类的优良品质都是语文教学本身即已包涵的题中之义。又由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在通过教学而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以及人类的优良品质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负载才得以传播,所以语文教育在语言与文字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贯穿着人文素质的教育。而且,语文教育既然是充分地展现民族语言与文字的内涵与魅力,就会唤起学生对母语的感情,而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应该说是语文教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之“第一义”。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固然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语文教学的应用性与其育化的精神性并非是对立的存在的,这两者本来就密不可分,人文精神的育化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人们读到好的文章总会有所感动,即使不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不能设想,“语言文化”可以清清楚楚地区分成“语言”与“文化”。所以,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的教育,问题不是有没有,而在于我们做得好不好。

    语文教育如何将两个方面的教学目的统一起来?我想,一是要有好的教法,一是要有好的教材。教法问题,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这里暂且不谈。教材之“好”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二是体例能够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的。那么,大学的语文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区别何在?大学语文应当如何通过教材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

    就教育层次而言,中、小学是普通教育,大学是专门教育,有了学科的分化。在中小学的普通教育中,语文是专修课,主干课,有着明确的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要求。而在大学的专科教育中,在非中文专业之外,语文是普通课,泛修课,一如中小学里的体、音、美。所以,不应把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的专科知识的学习来要求,这是区别之一。其次,在中小学里,限于年龄和阅历,学生的受教性比较单纯,而大学生是成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专业学习上受教的一面较重,而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就不同了。如果大学语文的教学未注重其成人性,未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期待,仍然是教而习之,沿袭语文的知识要求,显然会招来“高四语文”的批评。由此,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在教学上的一个重要区分就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不仅应该是某一种学业的专家,还应当具有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整合知识的能力,而首先,他应当热爱大学语文的教学,面对困难,能够坚持。

    在我想来,大学里开设语文课,就好像普通院校里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一样,并非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具备文学、艺术、体能等各方面的修养,具备可以多方面调动与转化的潜能。那么,语文教学在中小学己经完成的基础上,大学语文应该更加注重语言文字能力的深化与人格情操的陶冶。中小学的教学是通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来传授具体的语文知识,而在大学里,文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大学的语文课程也就因此而变得更加感性。它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而且会促动学生在阅读时调动自己的感情,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由此而将文章的阅读化为自己的一种经历,一种积淀。在这一点上,大学语文可能更近于美育,而这种美育一定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艺术来体现的。

    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引导与调动学生的阅读感受应该重于具体知识的传授,美文本身的意义要远重于关于美文的知识。在美文的阅读中,学生可以去揣摩汉语文字所传达的意蕴,体味汉语文字在表达中的神韵,认识作为交流工具的汉语文字所能拥有的魔力。在这样的阅读中,相比于导论、精华论点、思考题等教学辅导与选文一起出现的教材,传统的文选式的教材自有其优越性。文选式教材是以选文为主而突出文章自身。它不强调专科知识的把握,不注重学术观点的阐释,必要时甚至可以忽略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一类相关材料,而使一切阅读与理解都从文章本身出发,从语言文字的表达上来理解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魅力。大学语文重视、强调的是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不希望以专家研究的权威性来左右教师以及学生的面读与理解。文选式教材不仅让教师有发挥个性的讲授空间,也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他可以依据文本阅读,或是接受或是质疑教师的讲授,或是师生共同阅读,共同探讨。这里有知识的学习,却不会唯知识传授而止。

    唯其如此,大学语文教材的入选文章,必须是经典的,必须是人们所公认的美好之文。自然,古典者会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本民族的古典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进入大学语文教材的美文,文学类无疑会占较重的分量,但是也可以收纳其他学科之文,只要它的文字表达具有艺术之美。

    让有思考能力的大学生从美好的文章中去感受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之美,事物之美,现象之美,思想之美,精神之美,在阅读的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能力与人文精神的提升。这即是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

    (责任编辑:刘洁民)

    作者简介:蒋方(195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3055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