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重要教材

大学语文(徐中玉 陶型传)
【时间:2009/2/5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715 次】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
    作      者:徐中玉 陶型传
    出 版 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 S B N:756174800
    出版时间:2006年
    定    价:16 元

              
       组编前言

    当您开始阅读本书时,人类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
    这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如此特点的书,我们虽然沿用了“教材”这个概念,但它与那种仅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讲、学生不懂,以“教”为中心的教科书相比,已经在内容安排。形式体例、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希望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依靠自己学习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达到学习的目标。
    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祝每一位读者自学成功。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新编说明(徐中玉 陶型传)

    本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段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考试指定正版教材。
    本书是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托,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程的组编教材而编写的。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基础课。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之所以都把本国语文作为公共必修课,是由于它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质方面具有普遍而深远的意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和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的接受和再造基础。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十多年来,全国统一命题所依据的自学考试大学语文教材一直有两种:一种是6学分,规定为本科所用;一种是4学分,规定为应用专科所用。但从多年实践来看,这种区分并无必要。首先,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对广大非中文专业的应考者来说,只需一个统一的达标要求,而没有必要再划分出两个档次;其次,各地各专业在选用大学语文教材时,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原定本科用、专科用的限制,而呈现出自由选用、各取所需的局面;再次,一门课程,两种同名教材,给教材使用、命题配卷和考籍管理带来诸多不便,曾多次出现过交错失误。为此,经广泛征求意见,并报请全国自考委同意,决定重编一本新的大学语文教材,以取代原来的两种教材而作为全国统一命题用书。
    新编本《大学语文》,依据2006年新订本《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见书后)编写,体制与原教材基本一致,难易程度则略低于原本科本而与原专科本接近。主导思想仍然是精选美文,通过阅读、分析、欣赏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借助典范效应来启发、提高自学应考者的精神素养、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们坚信,在文学教育领域,真善美交融一体的典范诗文的感化、启迪作用,比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全面、有效。本书所选作品,力求短小精悍、内涵丰赡、风格多样、文笔俊秀、可读性强,以期受到广大应考者的喜爱。在选篇中,适当增加了中外现当代作品,是为了增进现代意识,强化人文精神。在总共52篇诗文中,原来两本教材中已有的占一半,新增选的占一半,这是为了保持连续性,便于辅导教师和原有考生的过渡;文言作品和现代语体作品亦各占一半,是为了适当控制难易度;保持原有的“作者简介”、“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四个辅助栏目,并精心撰写“提示”的内容,则是力求体现自学考试教材的特点,以方便应考者的自学。
    要学好大学语文,首先必须认真反细读每一篇作品,以求在与作品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然后再对照大纲的要求和“提示”的概要,领会和把握作品内容与方法的要点,将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还要进一步将这些理性认识落实到对作品中具体材料的解析中去,使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都真正得以提高。大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绝非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结论所能奏效。

    目录

    议论文 
    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秋水(节选)…………………………………………………庄周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论毅力……………………………………………………梁启超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容忍与自由…………………………………………………胡适
    咬文嚼字…………………………………………………朱光潜
    吃饭………………………………………………………钱钟书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记叙文
    冯谩客孟尝君…………………………………………《战国策》
    垓下之围…………………………………………………司马迁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
    前赤壁赋…………………………………………………苏轼
    先妣事略…………………………………………………归有光
    马伶传……………………………………………………侯方域
    西湖七月半………………………………………………张岱
    秋夜………………………………………………………鲁迅
    香市………………………………………………………茅盾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纪念傅雷………………………………………………施蛰存 
    哭小弟……………………………………………………宗璞
    都江堰…………………………………………………余秋雨
    我与地坛………………………………………………史铁生
    蚂蚁大战…………………………………………亨利·梭罗
    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
 
    诗歌
    蒹葭……………………………………………………《诗经》
    湘夫人…………………………………………………屈原
    陌上桑…………………………………………………汉乐府
    饮酒(其五)……………………………………………陶渊明门
    行路难(其一)…………………………………………李白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长恨歌…………………………………………………白居易
    早雁……………………………………………………杜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
    一句话…………………………………………………闻一多 
    再别康桥………………………………………………徐志摩
    雨巷……………………………………………………戴望舒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诗歌的抒情方法………………………………………………

    小说
    婴宁……………………………………………………蒲松龄
    宝黛吵架………………………………………………曹雪芹
    断魂枪……………………………………………………老舍
    哦,香雪…………………………………………………铁凝
    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
    苦恼……………………………………………………契诃夫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小说的艺术特点
    新编后记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专业委员会
    [附]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
    出版前言………………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
    (2006年新订本)
    新订后记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文史类专业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8883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