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课文

华师版《饮酒(其五)》
【时间:2008/11/28 】 【来源:无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7220 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语文》(徐中玉主编)

饮 酒(其五)①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
  据传陶渊明曾祖为东晋名臣陶侃,后家道中落。他先后担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归隐。从此躬耕自资,直至贫病而卒。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大量创作田园诗的诗人。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对唐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部分作品表达愤世嫉俗之情,呈现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有《陶渊明集》。

  结庐在人境②,而无车马喧③。
  问君何能尔④,心远地自偏⑤。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⑥。
  山气日夕佳⑦,飞鸟相与还⑧。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⑨。


  [注释]

  ① 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本篇为第五首,当写于其归隐之后不久。题为《饮酒》,据诗序说,是因为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实际上是借以述怀,取其坦率不受拘束之意。
  ②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人境:人世间。
  ③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④ 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如此。
  ⑤ 心远句:意谓只要心志高远不受尘俗的干扰,住地尽管处于喧闹之中,也能像在偏僻安静之处一样。
  ⑥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南山:当是泛指。一说指柴桑以南的庐山。
  ⑦ 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日夕:傍晚。
  ⑧ 相与还:结伴而归。
  ⑨ 此中二句:意谓在这种隐逸生活中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即使想辩说也已经忘记了该怎么说才好了。另一层言外之意是,既已领略到真意,也就不必用语言来辩说了。此:既指山中景象,也指作者的隐逸生活。辩:一作“辨”,辨明。亦通。
  
  [提示]
  
  这是一首倍受赞誉的田园诗。
  此诗主要描摩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屏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反朴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作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思考与练习]
  
  一、有人说“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喜悦心情”,这是否恰当?为什么?
  二、为什么说“心远”二字是全篇的纲领?
  三、简析诗中所体现的诗人的“忘世”、“忘我”“、忘言”三层心态。
  四、谈谈你对“无我之境”的见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8739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