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大语教材 > 教材课文

郑婧伶:《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原则之我见
【时间:2008/11/25 】 【来源: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 】 【作者: 郑婧伶1 徐英2】 【已经浏览6314 次】

    摘要:现行《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存在的问题。分析教材中选文原则的偏狭及原因。提出对教材建设的设想。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选文原则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本科自考生普遍选用的是徐中玉、钱谷融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承载着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大学语文》教材,其选文标准长期以来也颇受关注。

    一、大学语文的选文原则

    “语文”是学生接触最早的一门学科,从牙牙学语开始,我们就在不断的学习和运用它。随着年龄和学习层次的不断增长,语文的教育目的也在逐步提升,它不再局限于交际工具的层面,在大学阶段,“语文”加重了审美的功能,着重于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强调美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对美的鉴赏力,学生可从文辞优美的字里行间获得美的感悟,在认识美、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提升。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大学语文》把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力求选入思想性、艺术性都强的作品。“思想性强”主要体现文章在思想上具有典范作用,要求入选的文章具有鲜明的主题,在思想教育方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以强烈的感染力引导学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艺术性强”主要体现文章在谴词造句方面的典范性,以正确的语法、规范的修辞为范例,纯净语言文字的使用,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真、善、美的统一,就是我们选择的标准”。〔1〕它表明了以思想和艺术的典范作为选文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现行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具有典范性的名家名篇:论说文中选有《论语》、孟子的文章;记叙文中则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诗词曲赋中有李白、杜甫的千古名句;小说部分选取的是被奉为传世经典的《红楼梦》,这些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它们在其思想境界、语言运用、语法规范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青少年学习典范文有利于规范语法、规范遣词造句、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提升人文修养水平。

    《大学语文》的典范性选文原则承袭了我国语文教材惯用的理念,从《昭明文选》开始,我国就广泛推行典范性的选文标准,六十年代叶圣陶同志提出“文质兼美,堪称模式”的原则,认为课文必须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入选的文章一般应该是素有定评,脍炙人口的,在选文时强调收集名家的名篇。但过于强调入选作家作品的经典性,又让大学语文教材陷入一个狭隘的困境。

    二、典范性原则使教材面临的困境

    首先,在现行教材中,我们看到《大学语文》古文比例偏重,显得内容陈旧。全书共选文65篇,其中古代作品44篇,占67.7%;现、当代作品15篇,占23.1%;外国作品6篇占9.2%。现、当代作品中20年代作品6篇,占40%;30年代作品4篇,占26.7%;40年代作品4篇占26.7%;60年代作品1篇,占6.6%;外国作品中17世纪作品1篇,19世纪作品5篇。所选古文超过全书的一半以上,现当代作品也以20年代居多,年代最近的是60年代的作品,外国作品所占比例很少,并且外国作品内容也相当陈旧。这些文章大多反映的是远古的战争,最近的也是旧中国农村、革命战争等题材,作品年代久远,与时代严重脱节,显得暮气过重。据《大学语文》编写说明所述,是因为“历史悠久,文学遗产丰富”〔2〕确定现有比例的,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确立的典范文数量多,且被大众广为传诵,文学价值高,而近、现代历史短,文章从数量和流传广泛程度上不及古代,因而在典范性选文原则的指导下,古代作品可选范围广,典范性强,颇受编选人员的青睐。

    其次,现有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率高。有人曾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与该届学生中学时使用的《语文》作了比较,结果《大学语文》所选的67篇文章中,与中学《语文》出处一致的有60篇,占总数的89.6%,与中学不一样的仅7篇,而这7篇在中学教材中还不难找到同类型的作品〔3〕。自学考试版本的《大学语文》也存在着与中学语文大面积重复的问题,因此有人戏称《大学语文》为“高四语文”。各阶段语文学习目标的变化应引起语文教材在应用典范性原则选文时侧重点的不同,中学阶段强调选取“素有定论的名家名篇”是为了规范学生运用语文的基本功,而大学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将典范性原则局限于“名家名篇”的范围时,就形成目前的尴尬局面。编选思路的狭窄让大学语文教材又重复着中学语文的老路,雷同的选文让知识缺乏层递性与衔接性,目前就语文学科来说我国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的大多是相似的内容,这不仅局限了学习的域面和深度,更是使低层次的学习超前负重,而高层次的学习却在不断反刍,学习失去其固有意义。

    三、“典范”与“经典”的区别与联系

    大学语文片面追求选文典范性原则中“典”的特性,这就把典范性原则人为地狭义化了,为达到大学阶段语文的教育目的,在坚持选文典范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要分清“典范”与“经典”的区别与联系,正确理解“典范”的范畴,变狭义为广义。

    “典范”是指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经典”则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的著作。笔者认为就文章来说,典范只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范例,而经典是已经形成定论并具有权威性的典范,因此只要是有学习价值的都可以称为典范,而只有经过历史磨练而被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权威的典范才可以称为经典。换言之经典是典范经过历史筛选出来的。现在所编入教材的文章实际上是已经成为经典的典范文,对典范性选文原则的片面理解使我们忽视了还未成为经典的那部分典范文。我们在编选课文时要将经典与典范有机结合起来,不拘泥于传统的定论,承认选文的典范性并不意味着拘泥于现有经典,而是强调所选文的示范作用。经典是受到大众所喜爱的,同时也是经受了历史考验的,目前的经典作品也曾是当时的典范,因其至今仍具有深刻影响力而成为经典。我们现代也涌现出不少的名家,他们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方面都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如蒋子龙、池莉、舒婷等等,他们的文章因符合大众审美需求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堪称当代的典范,在我们的教材中正是缺少了这么一群反映时代特点的典范文,如果我们的教材能给当代的典范文一些空间,让他们也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经受淘选,那么,多年以后还能活跃在文学舞台的68同样会成为后世的经典。不妨把反映时代风貌的当代作品选入教材,使教材反映一部生动的历史,这样才能使典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更新,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

    《昭明文选》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学教科书,它就较好的诠释了“典范”的内涵与外延。《文选》选录的是自先秦至梁七八百年间的文章,它同样强调选文的经典性原则,但《文选》不仅选取先代的典范作品,还大量的选取了当代的优秀篇章,因而被奉为经典的教科书。《文选》中所选的诗、文、辞赋堪称当时的优秀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可贵的是编选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素有定评”这一限制,大量的选取了与编选者同时期的作家的优秀典范,很有时代气息。反观我们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正是缺少当代最新的典范之作,《昭明文选》立足于选取当代典范文的编辑方式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这样能有效避免陈旧与雷同的问题。

    四、教材建设的设想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需要恰当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在正确运用典范性原则的前提下开辟属于自己的特色,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种设想。

    (一)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提高学生对现、当代优秀作品的审美能力。选文应当解决的是教育层次梯次升华的问题,这个问题应是针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而设定的。目前我国的教育是分为中学、大学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选文应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性质入手,中学时期为基础教育,为了打好基础就应有针对性地选取有利增进学生文学基本知识的典范文章,此时可把选文放在选“典”上;而高等教育则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的教育,应把选文重点放在时代特征上,让学生开拓视野,常学常新,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只满足于传授固有的知识,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用扬弃的态度去认识当代文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他们开拓创新,掌握时代脉搏,运用所学去审视现代美。

    (二)改变教学思路,让文学史走入课堂。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而在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再局限于对字、词、句、段的具体分析。大学语文怎样才能摆脱固有模式,真正创出自己的特色?笔者曾在开课之初让学生谈谈什么是文学,在大多数学生的脑海中对文学的理解只是一篇篇课文,对整个文学发展历程缺乏整体认知。作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最后一道关卡,大学语文应该着力于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我们可以按照文学史的历程,向学生介绍我国文学长河中的流派变迁以及他们的文学特色,通过流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这扇窗口,让学生对语文有宏观的了解,掌握语文的全貌。

    (三)开拓视野,全面了解中外文学。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加强,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学,还要多接触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应对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猎,大学语文可以多介绍外国文学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2] 《大学语文》编写说明/徐中玉/1988
    [3] 《大学语文改革刍议》/张剑/2002

    责任编辑:黄典伟

    作者简介:郑婧伶(1980-),女,广西南宁市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徐英,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回目录: 大学语文研究论文1500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727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