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各地大语 > 福建大语

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访中文系主任苏涵教授
【时间:2007/8/10 】 【来源:福建大学生 2006年3月29日 】 【作者: 不详】 【已经浏览3830 次】

集美大学文学院

    在当今一些高校似乎存在着《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尴尬现状。在学生眼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日益低下,许多学生对《大学语文》存在一些偏见,《大学语文》课成了同学打发时光的机会。《大学语文》的开设究竟存在着哪些误区,我们的同学该如何正视我们的语文课,《大学语文》该如何提升它的地位,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中文系主任苏涵教授。(以下记者简称记,苏涵简称苏)

    记: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究竟有什么区别?它是不是中学语文的延伸?

    苏:大学语文不是中学语文的延伸,而是大学教育水平所要求的一种语言文学类课程。它有着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课程内容,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为了弥补现今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乃至于现今科学界人文素质的欠缺。大学语文承载着更为明显的文化重任。

    记:《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如何?

    苏:现在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没有成为必修课程。即使是开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制度保证,这是应该改变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强制手段要求学生接受许多公共政治课的教育,却不能用教育管理手段保证这样一门重要课程的开设及其质量提高,这是需要正视的一个现象。另外,现在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欠缺,乃至于现今科技界综合人文素质的欠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继承,更关系到民族精神的构建,教育行政管理者与学校管理者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当然,在这种背景下的大学语文课本身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应该给予改进。对于这一点,我们已有一些思考,并希望在政策允许与制度保证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把《大学语文》开设成为受大学生喜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

    记:《大学语文》的教学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苏:现在常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偏重于对思想内容的考虑,用教育部门所圈定的某些思想内容去教育大学生,结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本应有的感动人、感染教育人的功效。《大学语文》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浅层表面,忽略了文化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即把《大学语文》课程简单地理解为由中学语文延伸而来的大学语文,工具化的语文,却忽略了学生在经过中学语文教育以后,在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自学能力的前提下,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的高层次的语文教育的需求。《大学语文》教材局限于教材所圈定的文本范围,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封闭性和课堂自足性,缺少应有的自由伸缩,很难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大学课堂上对文化需求的自由拓展和从审美需求出发的自由联系。

    记:《大学语文》对学生的专业课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苏:大学语文,尤其是优质的《大学语文》课,对大学生,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具有重大的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带来更为丰富的精神启迪,为我们以后的工作与生活境界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帮助。其次,它可以带来更为灵动的思维状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理工类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所偏重的逻辑思维、线性思维、数字化思维、实验理性思维可能引起的负作用给予纠正,影响到人的思维的活跃性与健全性。另外,优质的《大学语文》课还可以为我们表达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未来社会不仅需要电脑作为工具,需要数字与符号来表达意思,还需要用语言、文字与人和社会交流。因此,上好《大学语文》课是有很大帮助的。

    记:面对《大学语文》处于边缘地位的尴尬现状,大学语文应该如何走出困境?

    苏: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而不是放任自流。《大学语文》应当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我们可以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同时,我们要提倡这样一种教学思想:语文课程本应该是一种有着极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的课程,它虽然可以选择一些作品作为教学的依托,但是,它又完全可以根据语文应有的特性进行自由拓展与联系,用不同的方式与有差异的观念对文化进行丰富的阐释。另外,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学好语文与本专业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密切关系,提高思想认识,投入语文世界,学好母语。(方玉贞)


             
             
为大学语文留下一片天空


    近几年来,《大学语文》的开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许多高校,《大学语文》正在被或已经被各种新兴的或热门的课程所取代。那么,《大学语文》在高校学生心中到底是怎样的位置呢?为此,我们对400名不同院系的同学做了抽样调查,其中几个主要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1、你是否喜欢上《大学语文》?
A.十分喜欢 8.3% B.一般喜欢30% C .不喜欢60% D.强烈反对0.9%

2、 你认为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A.十分合理1.7% B、合理31.6% C.不合理 66.7% D.十分不合理 0

3、你认为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必要?
A.十分有必要 11.7% B.有一定必要性 23.3% C.可有可无55% D.根本没有必要 10%

4你认为开设《大学语文》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A.促进作用 11.7% B.引导作用12% C.有一定联系 45% D.没有什么作用 23.3%

    汉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立国立人的依靠。《大学语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它既可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也可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辩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这样的理工大师,他们的语文修养都非常深厚。然而,当代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现在,《大学语文》的开设现状并不理想:教材选定不合时代所需、老师上课教条化、学校安排课程不规范、学生学习提不起兴趣。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到《大学语文》的教学面临着尴尬境地:不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认为大学语文没有开设的必要,是一种累赘。于是《大学语文》课的开设如同虚设,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可谓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上语文课时间用来补充睡眠,读本专业课程,或是与同学聊天等现象屡见不鲜。

    当前,大学英语一浪高过一浪,托福、雅思、GRE冲斥着大学校园,一些人竟将汉语文学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视为草芥,很多人认为母语是与生俱来的,不学也有三分,便把三分之二以上的精力用来学习英语。结果,英语没学好,把本国语言也给放弃了。中国语言的学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语文的学习现状已经不容我们乐观了。

    2005年10月中旬,在由《新读写》杂志主办的“中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与会的200多位语文教育专家、知名作家,对语文教学现状作出评价:“语文教育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语文的糟糕现状反映强烈。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思想上的忽视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负责任,语文课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忽视下被排挤到了边缘位置。如何提高高校语文教育水平,改进教材,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认识和学习积极性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在我们怀着满腔热情学习专业课和外语的同时,也该为学习母语留一点空间和时间了。(菱戈)

 

讨 论

工程技术学院
 
    许育青:前不久,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封“中文写给英文”的投降书。在投降书里,中文先生面对英文先生在中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大发了自己的一番感慨。同学们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被英语霸占着。在课时安排上,非中文专业的汉语教育课时明显地比英语课时来得少。

    中国加入世贸以来,英语在中国的地位逐步提升。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人才的大学校园来说,也大大加强了英语在大学校园里的地位。但在提升英语地位的同时,我们能把属于民族自身的东西抛弃吗?对于大学来说,进入大学校园的深造,并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终止,而是意味着语文学习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阶段到来之际,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语文的学习。

工商管理学院
 
    张逢春:从现状来看,许多学校都没有开设《大学语文》。我们为了文凭、证书,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专业课、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二级等科目上,花在外语上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远远超过了母语。母语只能退居二线,甚至三线四线了。当我们在专业知识上左右逢迎,在外语考试中胸有成竹时,我们有时会遇到一种尴尬———母语表达令人惭愧:自我介绍时结结巴巴,与人沟通交流时意思含糊不清。有些人抱着“中国人当然懂母语”的态度,忽视了对汉语的继续学习。

    其实,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而《大学语文》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要的不只是以专门技术谋生,我们更需要的自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相结合,《大学语文》的设立弥补了专业课程的空缺,是不可缺少的。

    工程技术学院 吴丽霞:对于理工类的同学来讲如果不开设大学语文,那么繁重的专业课将会占尽我们所有的空闲时间。

    人都有惰性,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要求,绝大多数理工类的学生是不会用宝贵的空闲时间来研究诗词曲赋的,或者说他们也无法挤出那份时间。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通过这些文学传承下来,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是一份让我们骄傲,让外国人民惊叹的文化。中小学上的语文课程毕竟由于中高考指挥棒,只能简单停留于文章的讲解。而在大学的课堂上,老师们在中国文化的高度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是让我们接受灿烂文化的熏陶,这种经历是不可多得的。因此我们不能放弃在理工类的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人文教育。

中文系 王各

    《大学语文》的现状和大学生对母语的学习现状令我想起中学课本里都德的《最后一课》。主人公小弗朗士平时并不觉得祖国的语言文字多么可亲可敬,甚至逃课去掏鸟蛋。然而,当家乡被普鲁士占领,从明天开始“学校只许教德语”时,他顿时觉得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动听的语言,悔恨平时的不用功。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按照“十一五”规划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朝着全面小康目标迅速提高,都德《最后一课》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其人物情节都不可能在中国重演。可是我们为何不好好爱惜,准确而规范地使用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不重视对母语的教育,是因为它不能带来实际利益,还是我们都已经准确掌握了它?“的”“地”“得”三者并没有合流,为何这么高频率的用字竟不能准确地使用?标点符号虽小,但是作用很大,为何不能得到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接受的是高等教育,其中理所应当包括语文教育。我们在花大量时间学习他国语言时,首先应该学好祖国的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8451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