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一种新型的大学语文慕课教材——评《大学语文十六讲》
【时间:2022/10/26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618 次】
摘 要:《大学语文十六讲》是根据韩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慕课十六讲的内容编写而成,这是一种新型的慕课教材,具有教材而兼教参的性质,可以作为教材在教学中独立使用,又与该校的另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遥相呼应,起到教学参考和拓展阅读的效果。该书在选篇和讲授方式上有不少创新之处,是难得一见的慕课教学好读本。
关键词:韩山师范学院;《大学语文十六讲》;慕课
 
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独具特色,在教材建设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继2015年出版《大学语文》教材之后 ,2020年又出版了《大学语文十六讲》 。仔细阅读这本由刘文菊教授主编的教材,觉得很有些新意。具体新在哪里呢?一下子好像又说不清,让我慢慢来理清思绪。
 
一、《大学语文十六讲》的三个特点
 
首先,这是一种大学语文慕课教材,具有教材而兼教参的性质,它可以作为教材配合在线教学使用,又与她主编的另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遥相呼应,起到教学参考和拓展阅读的效果。前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自从2015年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之后,也颇获好评。当当网上有读者赋诗评说:“书的魅力有无限,耐心琢磨细读研,寓意哲理其中卧,品味之后智慧添。劝君多读几本书,心灵充实富内涵。”但是刘文菊并未就此满足,而是在总结《大学语文》的教学经验中,又推出这本《大学语文十六讲》,可以说这是前一种《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实践提升版。
 
第二个特点,是教材参编老师的结构组成。教材在前言中介绍说:“在组织方式上,采用团队式教学。整合文学院的优势资源组建一个多元的集合体,由9名不同研究方向的主讲教师及多名助讲教师组成,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实现教学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精品化。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一个人包干到底的教学方式,形成‘一课多师’新格局。”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历来有单人包干和众人合作两种方式,其中合作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早就有人谈起过上世纪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国文课的这种教学方式,说:
 
在我所上的1938—1939年的大一国文课, 主讲的 (也就是文章的选者) 主要有杨振声、朱自清、刘文典、罗常培、罗庸、闻一多、魏建功、王了一 (力)、浦江清、许维遹、余冠英诸位先生。可谓极一时之选。记得当时刘文典先生讲的是《典论论文》,罗庸先生讲的是《论语》,闻一多先生讲的是《楚辞·九歌》,朱自清先生讲的是《古诗十九首》,许维遹先生讲的是《左传·鞍之战》,余冠英先生讲的大概是《诗经》,魏建功先生讲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其余几位先生讲的是什么,一时想不起来了。老师们学术上根底深厚备课认真,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且各有自己的学者风度。刘文典先生讲课时不断吸纸烟;罗常培和罗庸先生满口讲的标准的北京话,时或出语幽默,妙趣横生;闻一多先生蓄须明志,以待抗战胜利之日,大义凛然;朱自清先生冬日来上课时,披一领云南赶马人所用的披毡,显得分外超脱潇洒;许维遹先生讲《左传·鞍之战》时,故意把交战的齐人叫做“老山东”,把晋人叫做“老山西”。听他一口山东口音 (按,许先生是山东荣成县人) 而把旁人叫做“老山东”,实在觉得有点滑稽,想笑又笑不出来;余冠英先生上课时,每进教室,必先向在座的同学深深一躬致意,初时令同学们很不过意。浦江清先生兼指导并批阅我们的作文, 记得第一次出的作文题是“我的故乡”。
 
如此等等,一个刚从中学步入大学门槛的青年学子,一旦面对如许慕名已久的专家学者近在咫尺的教诲,自然不胜“高山仰止”之思了。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对教师较高的要求。杨振宁先生就曾回忆说:“我记得很清楚,联大的大一国文是必修科,当时采用了轮流教学法。每一位教授只讲一个到两个礼拜。一般来说,轮流教学法的效果通常是很差的,会产生混乱的情况。不过因为那时的教授阵容实在很强,轮流教学法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文史知识。记得教过我大一国文的老师有朱自清先生、闻一多先生、罗常培先生、王力先生等很多人。”  我们期待若干年后,韩山师范学院的学子们回忆起曾经的大学语文课,也能有这样的体验。
 
第三个特点,本教材是该校大学语文“慕课”的一个记录和总结。
 
慕课(MOOC)是“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的英译缩写,其基本理念是要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慕课最早起源于加拿大,2012年经美国三家慕课企业的推广,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这是世界一体化在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本是一件好事,但也不能无视其隐含着的一种危机,因为从目前来说,“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拥有者主要是欧美一些大学,那么“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会不会伴随着一种教育殖民呢?譬如由哈佛、牛津等少数几所大学提供“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授课,发文凭,世界各国所有大学的老师都为他们当“助教”?我想不能排除美国一些“教育家”设计这个庞大计划初始,心里会暗藏这样的企图。所幸的是出乎他们的意料,慕课来到中国之后,其基本的精神即被解构了,慕课成为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在短短几年中,众多高校纷纷上马自己的“慕课”,成千上万门“慕课”纷纷涌现。譬如,我见到的“大学语文”慕课就多达好几十种。而新的问题也就摆在了我们面前,假如慕课都只是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那还有开设慕课的必要吗?国家显然是看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双一流”课程建设的任务,也就是说我们的慕课纵使不能“把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起码也要“把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国内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谁是“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比较、鉴别、竞争。除了一开始的“底子”就要好,更重要的是看谁能坚持、发展、提升——正是从这个角度,我看好刘文菊的这本《大学语文十六讲》。
 
二、对全书十六讲的简单点评
 
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从2005年开始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08年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7年在深圳大学优课联盟平台以及超星课程平台推出大学语文慕课,2017年评为广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至今已进入第六期的教学。除了在本校学生中开课,还有深圳大学、湖北大学、河南大学、青岛大学、长春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20所高校使用本课程,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良好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够线上线下结合,推出这本《大学语文十六讲》。一般来说,线上的视频课是一种一过性的时间性课程,再能在线下把这门课程的纸本握在手中,才更便于细细揣摩、思考、批评、总结。假如要建设“中国一流”,就不是仅仅挂在网上就可以的,还要有一个“建设”的动态过程,已有慕课形成一个本子,就是一个重要步骤。当然还不够,今后还要有各种研究文本,大学语文历来缺少这个,这也是这门学科一直处于边缘化的重要原因。所以,下面我就把这本《大学语文十六讲》视作一个批评的文本,对各讲做一些点评,在肯定这个文本的优点的同时,也要讲一点缺点。
 
第一讲 秋水伊人 永念在心——《诗经•秦风•蒹葭》赏析。这一讲的教师有较好的掌控能力,虽然讲的是古典诗词,却有一种平易的风格,较小的语段,絮絮的解说,仿佛将书面雅语与口语做了嫁接,符合慕课较多诉诸于口耳的网络语境。
 
第二讲 屈原的高贵精神——以《离骚》为中心的审美解读。这一讲从几个方面阐述了“高贵”的价值:一、高贵,中国诗歌的崇高品质;二、自尊自贵,屈原高贵精神的“生命元点”;三、屈原高贵精神的基本内蕴及其艺术表现;四、屈原高贵精神的(后世)影响。这个讲法,符合今天倡导的“课程思政”精神。
 
第三讲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将进酒》赏析。这一讲主要讲了李白的生平,李白的思想,李白的《将进酒》赏析,也是一种中规中矩的讲法。但是李白是不喜规矩的,所以相比于格律诗,他更喜欢做古风,这一讲选择李白的《将进酒》也是一个聪明的选法。
 
第四讲 诗中之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赏析。这一讲开头简单讲杜甫诗歌简介,结尾简单讲杜诗风格与影响,中间大量的篇幅用来进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文本分析,重点非常突出。又侧重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现实背景,这是讲“史诗”应该用的方法。
 
第五讲 韩愈与潮州文化——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这一讲主要讲了韩愈对潮州的影响,韩愈在潮州的作为,是韩山师范学院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大讲特讲。凡是好的语文教师,讲课时都是善于采用这种地方资源的。我编纂过一本民国大学国文的书,其中有一篇是钱基博的“新生学习指导讲话”,题为《依据湘学先辈之治学方法以说明本院之一年级国文教学》。当时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保存教育师资,在湖南蓝田创建国立师范学院(也就是钱钟书《围城》中所写的“三闾大学”),钱基博任中文系主任,他的这篇“新生学习指导讲话”,开篇便说:“我为什么要‘依据湘学先辈之治学方法以说明本院之一年级国文教学’呢?就是:一因为本院地点在湖南,二在座的诸位大多数是湖南人。然而更有一层深长的意义,就是国文之在湖南,很有一番光荣灿烂的历史,震耀过全国的人文。 这实际上就是大学国文课的一篇始业课讲稿。始业教育而标举学校所在地方资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非常恰当的。所以我觉得“韩愈与潮州文化”这一讲甚至可以作为全书的开篇。同时又想到,一门慕课存在的理由,除了它是“中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还可以是因为它不可替代的地方性。
 
第六讲 苏轼的诗性精神与高迈境界——以《定风波》为中心的审美解读。这一讲引用了很多杜勃罗留波夫、海德格尔、李泽厚这些哲学家的话以及《周易》《论语》中的句子,我觉得这是做论文的方法,其实即使讲哲学,也完全可以不这样讲,试看苏轼的《赤壁赋》,讲人生及万物的变与不变的哲学道理,语言是多么的干净、通透。
 
第七讲 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诗词导读。这一讲较全面介绍了诗人的创作,或许是主讲老师太偏爱李清照了,作品选得太多。记得百家讲坛有一个规定:每一讲涉及的人物不超过六人,这就是考虑到听众接受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例子,让学生举一反三。那么是否可以重点只讲几篇作品,然后用植入二维码的形式提供学生上述这些作品,让他们用学得的方法自己来阅读欣赏?
 
第八讲 精神复仇与生命尊严的捍卫——鲁迅《复仇》解读。这一讲采用文学史的一般讲法,似乎面面俱到,但是我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我设想,假如我是学生,我总还想知道“散文诗”是怎么个文体,知道后应该还会喜欢上这个文体呢。
 
第九讲 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老舍《茶馆》解读。这一讲能结合教学中指导学生排演《茶馆》的体验,这特别好。文学理论中有一个“文学四维”的命题,即:生活——作家——作品——读者。读者接受的过程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断总结这种接受环节的经验,可以充实作品的讲解。慕课会一期一期开下去,逐渐积累各期教学经验,会形成该校的一门特色课。
 
第十讲 华美的梦想与烦恼的现实——张爱玲《天才梦》赏析。这是八十年前的一篇征文获奖文章,作者是一位大一学生,这和我们大学语文课的性质非常吻合。语文学习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我不知道慕课有没有写作的安排?假如有,那么最后的“出名要趁早”就不应当做贬义讲,而是对同学们写作很好的一种鼓励。
 
第十一讲 疯狂年代的自由探寻——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解读。这篇课文是南开大学陈洪团队的保留节目,他们的慕课上有这样一个单选题: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行文风格奇特,很难将其归为某一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但最接近于(  )文体。A.小说;B.寓言;C.童话;D.自传。
 
网上有一个参考答案(不知是不是他们自己提供的),说是“小说”。不过我觉得正确的答案是“寓言”,而且应该是“现代寓言”,可以引导学生和《伊索寓言》《黔之驴》《蝜蝂传》等课文联系起来,从而掌握这类作品的文体特征。
 
第十二讲 对生存的追问与应答——史铁生《我与地坛》解读。这一讲的开头说:“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知道……”这是课堂讲课的口吻,不是做论文的口吻,这是十六讲中唯一采用这样口吻的。这很重要,慕课虽然是线上教学,但也要尽量营造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是面对面的。还有一个优点是这一讲完整地介绍了课文的七个章节。以前我也教过这篇课文,用的是徐中玉教材,但是课文只节选了原文的三个章节,结果很多事情就讲不清楚。我建议今后教材选篇都要完整,有的作品较长,只能节选,那也最好能利用二维码链接为学生提供全文。
 
第十三讲 重构经验世界的野兽诗人——多多诗歌二首解读。我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很有限,那么我就假装是学生,学习慕课之后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野兽诗人”?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诗歌还原分析法”?不是我挑剔,我以前备课也常采用这种办法,预先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各种刁钻古怪的问题,然后准备好答案,假如课堂上学生不提问,也能方便地把“提问”改为“设问”,即老师自问自答。
 
第十四讲 以梦为马 御风而行——海子诗歌二首解读。这一讲把存在主义的主题讲得比较清楚,但是文学鉴赏不能止于哲学,还要回到诗歌本身。假如是线下课堂,我想老师是会带领学生朗诵这首诗的,在反复朗诵中,诗中所有的情调,对生命的思考,存在主义(神秘主义)的氛围,渐次浮现出来,若能再播放为此诗谱曲的歌曲,则可能会有更多的感动。
 
第十五讲 武林盟主 谁与争锋——金庸《射雕英雄传》解读。我觉得教学武侠小说,最好能注意一下“习得”和“学得”的问题。“习得”就是不用我们教学,学生在生活中也可以无师自通的学习,譬如流行歌曲和武侠小说。而“学得”则是学生必须在有组织教学中才能学到的、而且是人生中必须学习的东西。假如武侠小说有必要进入大学语文教学,那一定是有比他们自由阅读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情节”“人物”“武功”这三者之外,是否还能引导学生关注一下前面所说的“诗词曲赋”这些文学性的内容?
 
第十六讲 “选堂气象”略论——以《偶作示诸生》的文本释读为中心。这一讲和第五讲一样,也是有关潮州文化的一种本土视角。据介绍,这是高校教材中首次选入饶宗颐先生的诗词书画。“选堂”是饶宗颐的号,他是从潮州走出的学术大师,而且还是一位走向世界的大师,这一讲对他的诗作分析以“气象”一词立论,是比较到位的,能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三、几条建议
 
最后,我想总的再提几条建议。
 
1.加强字词教学。《大学语文十六讲》的内容虽然以文学为主,“语文”二字终究也要有所体现。譬如第一讲讲到“君子好逑”的“好”,指出应该读第三声,而不是第四声,这就很好。再如第九讲讲到老舍的字“舍予”,说“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也就是‘忘我’的意思”。其实这里还应该讲讲“舍予”就是“舒”字的拆解,是一个很机智的笔名。还有封底的“驴背吟诗”图中的“徐田水月”,也是徐渭的“渭”字的拆解。这些属于说文解字的知识,不一定非要选一篇《<说文解字>序》才能够讲,教学中随时可以穿插。
 
2.关于各讲的详略问题。全书似乎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格式,就是每一讲都选一两篇主要的作品,前面则加上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的介绍。但有个别章节似乎详略不太恰当,譬如第五讲的“祭鳄除害”,韩愈的《鳄鱼文》是否真的这样灵验?教材用了三页篇幅详加考据,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当地百姓热爱诗人而编出来的故事。也许这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趣味,但是对主要课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赏析也就不到两页,这就有点详略不当了。
 
3.关于文体知识的介绍。无论文学还是语文教学,文体知识都是很重要的。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乃至高考中“文体不论”的做法不可取。所以我觉得本书中有几讲,譬如第八讲的散文诗,第十一讲的现代寓言,文体知识都应该讲一讲,学生在赏析之余或许还能调动起写作的兴趣。
 
4.关于慕课互动的设计。由于慕课是线上教学,老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的教与学,互动的设计就更加重要。譬如第三讲最后讲到了宋代词人林正大的隐括词。隐括词不仅仅是句式的调整,其初衷还是通过调整使原作适合配乐歌唱,今天很多流行歌曲都采用这个办法。这个做法能够将高雅艺术引入通俗歌曲,对学生是很好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道的流行歌曲有哪些是用了这种办法的,也不妨找几首诗让学生也尝试做做这样的练习。
 
5.关于二维码的内容的设计。教材每一讲后面都有二维码,这是与时俱进的非常好的做法。打开二维码是各讲的慕课视频,就使纸质的书变成了立体的书。但是二维码本应该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扩大学习的容量,提供拓展阅读的内容。譬如有些课文比较长,在十六讲中没有出现全文,那么就可以在二维码链接中提供原文,甚至整本的小说,整本的作品集也都可以轻易上传,只要不涉及版权问题。这能培养学生读整本书的习惯和能力。
 
总之,《大学语文十六讲》这本书是非常好的,假如没有这本书,只是上网看一遍视频,我绝对提不出这些意见。所以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的慕课不断总结、改进,假如持之以恒,让学生也来参与这样的反馈、总结工作,相信韩山师范学院的大学语文慕课定能从众多慕课中脱颖而出。
 
2021年1月20日初稿
2021年6月3日校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4987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