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柴福洪:高职教育的根本问题
【时间:2020/8/31 】 【来源:伯马创业 2019-12-06 】 【作者: 柴福洪】 【已经浏览1443 次】
柴福洪:高职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校企合作,而是…
 
【摘  要】高职教育的根本问题不是校企合作,而是教学没有从知识型转向技术技能型。专业课,只要学生仍然是在教室里坐听老师讲,就是知识型教学,就没有转型;使用的教材不是行动导向的、不是教学做合一的,就没有转型成功;从人才培养方案看,没有列举专业技术技能项目表,每一项技能没有找到典型工作任务,转型就会落空。这些,都依赖于专业课教师的双师教师素质建设。
 
最近,与一位新同事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我的启发很大。
 
这位同事是在北京一所大学软件专业本科毕业,到企业做编程等五年,2018年6月,应聘到武汉一所高职学校通信学院软件专业当老师,学校认为他有实际工作经验,非常欢他的加入。
 
他说:“在进学校之前,就听到熟人告诉他说:‘现在高职学校招收的都是高考两三百的低分学生,最低分数线只有150分,很难教’。通过2018年下半年,按步就班上课发现,学生到课率不高,听课也不认真,对老师讲课爱听不听的,平时,的确没有做教师的自尊与成就感,期末考试,发现有少数软件专业学生代码都不会写”。
 
2019年开学初,他与学生个别交流,问他们为什么主专业课也不认真学?学生说:“学校开的课许多都是无用的,但主专业课我们还是想学,但是,一周四节编程课,分两次上,上次课当场即使听懂了,到下一次课就忘了,联系不起来,后来讲的更听不懂,上课就没有兴趣了,我们也很着急,出校门后靠什么讨饭吃呢?”当然,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这种紧迫感要差些,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来自农村的同学紧迫感十分强烈。
 
面对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作为老师,我也感到很无助。学校的课程安排,是按老师的需要与可能安排的,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一般不予考虑;学生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课堂上学生只听老师讲,学生没有操作的计算机,老师讲的内容,除PPT外,没有在屏幕呈现出来,全靠记忆与抽象思维,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很难激发出来。
 
由于对学校不熟悉,直到学院开会才知道通信学院正在组织的技能比赛参赛训练,学院已经配置有专门的编程机房,经实地查看,发现机器配备条件完全能够满足编程学习需要,他就与培训老师私下协商好,利用晚上和双休日空闲时间,让他带的学生上机学习。他带了七个班,人太多,只能选部分人参加,就让同学们自愿报名到机房上编程课,先后有90多人报名参加,于是他就私自为学生免费上课。学生每人一台机器,边讲边练,发现学生兴趣非常大,往往老师九点就回房休息,学生非要学到宿舍十点熄灯才回去。
 
看到学生学习劲头足,仿效游戏软件的做法打到一定阶段,要奖励一下,他便教给学生“爬虫软件”的编写方法,学生兴趣更浓烈,且能互相学习。有天早上五点,老师正在熟睡中,电话响了,学生说他通过自己编的“爬虫程序”,攻破了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向他报喜!他急忙问:你们没改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数据吧?学生说:只要破解了密码,说明我编写的软件就是有用的,只为证明自己的能力,对教学管理系统没有做任何事情。
 
我的这位新同事,出于朴素的教师责任,他主动找机会,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得到“我的学生是热爱学习的,能够学会编程”这一结论。一个高职新教师无意间做出的这个教学案例,说明了高职教育的深层问题,引起我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深思,我们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再也不能麻木下去了。
 
一、高职学校,实训室就是课堂,原有的坐听教室一半以上要改成实训室
 
高职学校,专业课教的是技术技能,它是行动教学体系,只有文化基础课、优秀传统文化课、通识课、思政课是学科体系。传统的教室是学生坐听,老师讲台讲授模式,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表格、手势、语气等表达方式,传授知识。而技术技能只能是行动导向教学,坐听是学不会的,只有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反复练习才能学会。
 
理论原理是技术技能包含大量的隐性职业知识,能够听懂的职业知识叫显性知识,隐性的部分才是技术,它是运用任何人类发明的表达方式都表达不出来的部分,这种语言等表达不出的东西,就是技术技能的隐性部分,也是技术的核心所在。当技术动作内化为人的熟练动作就是技能。而一项技术,到底有哪些是显性的,哪些是隐性的,目前,还没有人把它严格地区分开来。实践上的原理与我们的生活更近,如汽车驾驶技术,靠在教室听讲,教师讲的再生动也不可能学会,只有在师傅的指导下,亲自驾驶,反复练习一个动作,才能慢慢学会,经长期驾驶,汽车驾校技能才能熟练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所以,高职专业课教学再也不能坐听了,必须在实训室边听边做、边做边学,高职专业课教室就是实训室,实训室与教室是二元一体的职业教学场所。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技术技能项目的实训学习条件是不同的。改造教室为实训室,要根据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项目需要而改造。随着5G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的实训设备主体就是微机,只是软件不同罢了。
 
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有三个层次的实践需要:
 
一是认知实践需要。学生刚入校,要到企业劳动场所亲眼目睹生产操作现场的场景,知道人在干做什么?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设备设施与环境是什么样子?
 
二是实训实践需要。实训实践就是学习技术技能环节,要把实践场所的劳动技术技能,要掰开(分解)成一项一项的单一技术,再集中实训,校内负责单一技术学习训练,校企合作负责集成训练,这是校内实训室与校企合作在学习技术过程中的分工。
 
三是顶岗实习需要。顶岗实习是专业课或某类技术学习结束后,到实践岗位系统检验技术技能学习效果,是真枪实弹操作的实践检验。
 
现在,在高职办学过程中,把校企合作的作用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但没有把它的作用分开来解释,事实上,掩盖了学校实训室投资不足,国家对教学实训投资不足,教师对实训学习分析、解构不足,专业带头人对技术技能学习规律认识和技术技能研究不足,更没有转化为教材、教法。这是高职教育办学仍然不科学的原因所在。
 
二、高职课表,专业课再也不能按课程两节一换了,最少半天只上一门课
 
高职学校的课程表,与基础教育和普本大学的课程表的结构没有区别,说明我们的教学还不是技术技能教学,仍然是知识传授教学,因为教学主要形式还是坐听、讲授,只是把黑板粉笔改成了PPT。
 
当专业教学转型为技术技能教学时,两节一换的课表的确不能适应技术技能教学需要,有的专业实训课,一个月或半个月只上一门课都是正常的,最少也是半天或一天上一门课。尤其是第二学年,以专业课为主体时,半个月一个老师从早到晚都在上课,十分正常,一个学期两个月全部用于备课,不仅要备课怎么讲?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用什么练?另两个月,老师天天上课,这才是学习技术技能的常态教学。
 
我们熟悉的知识教育,聪明学生好教,一讲就懂,还能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这些聪明的孩子都是记忆力好,逻辑思维,理解力强。而高考低分学生大多不具备这些能力,但他们不善于抽象思维,可具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事物推理能力可能比聪明的孩子更强。既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就应该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按技术技能学习规律安排教学。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技术技能学习规律是什么?技术技能教学规律是什么?如果用个很不恰当的比喻,我们似乎是“鸡对鸭讲”、“鸭进鸡棚”。
 
    之所以目前大家对这种常态教学感到陌生,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还没有真正转向技能教学上来,知行合一、理实一体、行动导向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法、教学做合一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等,还没有成为高职教学的主体方法。
 
三、高职教材,专业课必须是以技术技能为主体,专业理论随技能项目走
 
目前的高职教学,没有彻底转型成功才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危机,没有转型成功的标志集中到一点,就是教材没有变。我们的教师都是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对知识、对学科体系都比较熟悉,但对行动体系下的技术技能教学没有体验,没有实践,更没有系统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编不出行动导向教材。
 
因为行动导向的教材是系统工程,要从专业岗位(群)社会调查开始,一直到形成教学模式设计完成了,才能正式进入教材编写阶段,其中有一系列的分解集合、解析重构、设计构建过程,而且是一类技术技能教学可以采取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每一种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教材编写方式方法不同,职教教材结构与编写样式由教学方法决定。
 
以技术技能为教学主体,集中体现在教材上,以行动导向教学实施方法,也体现在教材上,配以实训方案与实训实践系统,是高职教学转型的核心标志,高职教学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材上。然而,中国出版的高职教材真正是行动导向的、以做为主、专业知识随着技能走的教材极其稀有。
 
真正的高职专业技术技能行动导向教材,没有深入了解,从教材设计理念到技术项目教学设计,非本专业老师没有几个人能看懂。如黄冈职院的会计专业“教学做合一教材”与课堂教学,武汉职院和武汉另一所职院都引进了,武职成功了,另一所却失败了。另一所职院会计学院曾把全体老师带到黄冈职院课堂听课,老师都认为黄冈职院的学生高考分数肯定高,不然,为什么他们都听懂了还会做呢?事实是黄冈职院录取分数线远低于他们的录取线。
 
四、人培方案,必须明确列出专科层次专业技术技能项目清单,照单上课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一系列设计的集成,其中的主要知识产权隐藏在技能项目与课程名称之间,若能把专业技术技能项目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白、讲清楚了,这个人培方案才算是科学的。
 
为了简要说明,使问题更清晰,我把高职专业设计隐去部分按逻辑顺序整理如下:
 
1、社会调查。到企业调查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找到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项目,这个技能项目可以是事务名,也可以是技术名,一一列表。
 
2、整理技能。列出的岗位劳动技能项目表,要区分出本科、专科、中职三个层次职教的技能项目,我们只需要专科层次的,本科层次的技术项目不要。这里就有标准问题,什么技能是本科学的项目?没有标准,我们就要找出理论根据,没有理论根据就要有说法。
 
3、专业技能分解。如果是做事的项目,就要找出这个项目中有几项技术?如果是技术名称,这项技术里包含几个单项技术?再按单项技术列表。
 
4、找出单项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零部件(如单片机)。这个“典型代表”很难找到十分恰当的实物,要忽略什么?强化什么?补充什么?都是有选择的。所有单项技术的典型工作任务,也要有一个表格。
 
5、组合同类技术为一组。同类技术有的可以共用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零部件,同类技术就可以集中在一起,就成为一本教材的名称。而这些技术又是分层次的,有的要熟练掌握,有的只要能做就行,有的知道就可以,这是实训设计与标准的来源。
 
以上五项工作,如果是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可以省去,只需要专家团队讨论就可以实现。以下两条,实际上也是专业教师备课的前提。
 
6、教材编写设计。一本教材一般是同一类的技术,每一个单一技术又有自己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典型零部件,就要设计教什么?怎么教?在什么场所用什么设备教。把一个专业同类全部单项技术一一回答这三个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一本教材。
 
7、训练设计。有的技术项目要熟练,内化成能力,实训室的设计在这里就要明确,学生数与实训室大小、机器设备配备,都要按学生数来设计,投资是最后的事。这时候,实训指导书的编写方案和实训室建设设计方案才能出来。如果没有从教材出发,实训系列设计与思考,建设的实训室,很大程度上存在盲目的嫌疑。
 
以上七个环节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隐去了的知识产权部分。如果把单一技术项目表,直接给老师,由老师去设计备课,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我们的专业教师就应该具备这个能力。我们说“双师教师”,实际上包括“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两大内容,我们重视了实践经验,也不要忽视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教学的设计能力,教材设计,教学设计、训练设计都是技术活儿。在高职学校教了十几年书,不等于就是一个合格教师,就一定有高职教学经验,时间不等于经验,经验是在动脑做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产生的。
 
五、人才特色,每个毕业生必有一项以上技术技能是超群的,比赛出众的
 
学校层面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主办为当地经济社会主产业和特色产业服务的专业,最重要的是专业层面的特色建设问题。专业层面的特色,除了科学设计教学外,最重要的是从培养的人才特征上反应出来。
 
专业特色包括三个层面的“与众不同”。一是技能项目组合不同,一般是指技能项目类别多,有标志性专业技术,毕业生适应多岗位需要;二是技能高级性,包括高技术与新技术两个方向,一般都是向高技术方面教学竞争,超标培养,教本科技能;三是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如某一类技能熟练,或某一项技能熟练。从这三个方面努力,就是专业特色。
 
最容易实现的是第三种专业特色建设,即每一个毕业生,在专业技能项目中,有一项技能超群、出众就行,这就要发挥每一位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允许学生个人自主训练,学校免费提供训练条件。如果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是身怀绝技走入社会,全国300多万高职毕业生,我们的工业社会技能人才的品质必然上升。
 
每一位高职学生都是身怀绝技,必须有个证明,这也应该是“国务院20条”[1]中“1+X”的含义之一,所以,学校应该开展专业(班级间比赛)、学院(不同专业间同一技术)、学校(二级教学院系间同一能力项目)三个层面的技能比赛和竞赛,而不仅仅是参加省赛和国赛[2],校内技能比赛才是最重要的,省赛和国赛是比学校之间的质量,校赛是比学生个体之间的质量。
 
六、人才质量,就是教学与育人质量之和,学生素质与工作态度占比更高
 
质量,是教育的根本,教学质量是学生的能力,是学生谋生的主体素质;人的整体素质才是人才的质量,人的品质比业务素质更重要。所以,人才质量是教学与育人的质量之和,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非业务素质与工作态度,尤其是对职业的忠诚。
 
学校专门设置育人机构,而不是现在的学管行政处室,我们还没有从“管学生”转到“育学生”上来,思想认识还没有到位,学校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生活教育、行为教育、社交教育、正能量氛围影响力还没有发挥出来。需要研究方式、方法,需要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需要与学生交朋友,需要深入学生群体体验生活与学习,交流情感,甚至需要花时间与学生同吃、同住、同玩、同学习。
 
如果学生离校时没有比进校时更成熟、更勤奋、更理性、更积极向上、身体更健康,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要制订出学生成长的标准,要有考查是否进步的指标体统和检测手段。育人的难度大于教书,教书是“格物致知”,育人是“知人致长”。
 
七、高职规律,核心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学生毕业率不得超过95%
 
高职教育规律,不是那个先知先觉的人发明出来的,而是在教书育人中体验总结出来的。学生就是我们研究、实验的对象,研究学生是高职教育研究的起点,先要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分析他们,找到影响他们最佳方法、路径,教育工作才有效果。
 
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目前还是未知领域,“国务院20条”[3]中的第九条:“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第十二条:“双师教师队伍”,这两条可以理解为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确定下来的规律,其他方面,目前还不系统,有研究没定论,有定论没上升到教育部层面认可。教育部的文件应该说是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行政性指导,但其本身不是科学,它本没有从人才成长规律、学习规律、教学规律角度来认定、总结。可是,我们的高职教师却不能不去探讨、不去研究,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研究如何教学生才最有效,这是我们高职教师的天职。
 
现在的高职教育,一方面,研究职教规律的不多,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更少,教学缺规范、缺标准;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要求没有系统的标准,高职学生毕业要求也不规范,按通常规律,高职学生的毕业率,不应高于95%才比较适合学情。在没有统一规范条件下,学校制定可考核的标准,让少数学生毕不了业,是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风的必要手段。
 
【注释】
[1][3]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文件,2019年1月24日。
[2]国赛、省赛,即全国或一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18年,教育部等37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章程》(教职成函〔2018〕4号),并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教职成函〔2019〕2号)。
作者简介:柴福洪,男,(1957年5月--),湖北蕲春人,经济学硕士,武昌职业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科研处长,军民融合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77100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