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高职语文 > 高职研究

陈继华:给高职大学语文减减负——也谈高职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
【时间:2019/11/20 】 【来源:语文学刊 2015(05),122-124 】 【作者: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 陈继华】 【已经浏览2051 次】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改革要取得新的进展,需进一步明确其学科定位。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教育不能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定位为文学教育,也不能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语文职业能力教育。
    关键词:高职语文; 学科定位; 语文职业能力
 
    当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效果仍不太理想。大学语文课程想要在高职院校获得稳固性地位,需在自身上多下工夫。除去压在大学语文课程身上的种种包袱,进一步明确其学科定位才是关键。给高职大学语文减负,势在必行。
 
一、大学语文的现有定位及反思
 
长期以来,对“语文”二字的解释种类很多,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言人文等等。基于以上种种不同含义,关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也出现多种说法,难以统一。截至目前,学术界对“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化基础课。或称文化修养课、公共素质课、人文教育基础课。这种定位主要是从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出发,希望设置“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中外名家名作,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或修养。
 
    2. 文学欣赏课。这种定位主要从大学语文的文学性出发,延续传统大学语文的内容,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比较纯粹的文学教育,加深学生对文学史、文学现象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对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体裁的鉴赏能力,却忽略了学生需要写作、说话、交流的现实需要。
 
    3. 技能性基础课。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高职大学语文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与职业的关系与语文学科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局限,提出“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着重 培养学生 职业能力 的一门技 能型基础 课程”。[1]该定位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应用性或实用性,认为语文是一种技能,应把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另外,也有些院校采取中庸的做法,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实用性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如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这一定位,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块教学体系,将编写的新教材划分为“经典导读、应用写作、实用口才、艺术欣赏、交通文化”五个模块。[2]
 
     合理定位高职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必须把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放在“高职教育”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切实明确一个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中小学教育的不同。只有在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前提下,我们才可以对高职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
 
    全日制普通本科( 大学) 教育和全日制普通专科(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存在一定区别。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教高 [2000]2号) 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简单而言,就是培养几乎覆盖各行各业的技术型人才。这种技术型人才( 在国外也叫中间性人才) 既不同于发现规律、创造理论的学术型人才,也不同于从事规划、设计的工程型人才和第一线的劳动工人。他们虽然也工作在第一线,但不从事第一线的体力和手工工作,主要起带领作用。
 
    关于普通高等本科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般的说法是培养某一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教委高教司1993年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一书中,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专业中,各具体专业都是以“培养具有……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学生要么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日后成为研究型的专家学者,要么进入所学的专业领域,成为高级的人才。
 
    而中小学教育则属于普通基础教育,主要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其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截然不同,笔者不再赘言。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也不好,因此,我们不能将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相提并论,也不能将本科教育直接、机械地复制到高职教育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二、高职语文教育承载的种种“负担”
 
    一直以来,尽管语文教育界广大同仁兢兢业业,多方探求,但高职大学语文改革依然步履重重,难有突破性进展,原因就在于她的身上背负了太多担子,或者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或者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改革,首先从减负开始,“高职大学语文”也应改为“高职语文”,这样便可把高职语文教育与普通本科大学语文教育明显区别开来,使广大老师在改革时不再盲目地学习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改革的成功经验,能够更加清醒地思考,如何在高职院校较短的时间内使语文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学校总体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1. 高职语文教育不能定位为人文素质教育。高职语文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但人文素质教育不应该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素质教育的重任,这种观点在语文教育界已得到广泛认可。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出版前言》中就提出: “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 、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3]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周圣伟教授在大学语文研究会13届年会上的发言中也指出,大学语文教好专业知识之外,“教学生最主要的目的,最后是个思想水平,有一颗属于他自己的脑袋”。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培养讲文明、有道德、有社会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本无可厚非,可是,在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基础差、学习课时少的特殊情况下,语文教育选择“仰望星空”,是否可行呢? 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观念,是一个宏伟而缥缈的目标。通过短短几十个课时的语文课,我们很难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已基本定型的思想,以这样的目标来开展教学,只会使老师陷入唱独角戏的境地,而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心却游离于课堂之外。与其这样,教师不如教学生一些更实用的东西。
 
    当然,高职院校并非不需要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可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或通过开展“大师讲经典”“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来提升,而不必全寄托在语文课堂上。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曾指出:“高职院校要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除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加强养成教育外,更要强调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中贯彻做人、做事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也认为“由于高职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应当不开或少开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自然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4]
 
    2. 高职语文教育不能定位为文学教育。文学是人学,追求自由、美之艺术境界和精神。文学教育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知识,包括文学运动、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等,并在具体作家作品的解读中获得心灵的享受和精神的熏陶。普通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就是一种文学教育。
 
    南京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比较成功,其课程目标之一便是帮助学生梳理和激活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在知识模块的安排上按照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将课程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文学、宋金元文学、明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等几个模块。2008年9月,由王步高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 高职高专本) 》出版。在这本教材中的前言中,笔者看到,编者延续了南京大学语文课改的精神,所确立的课程目标竟然与前者相同。所选篇目涵盖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和主要文学流派,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问题,力图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
 
    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南京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和推广的,然而,假如把这些经验直接运用到高职院校的语文课中,把职业语文教育当作文学教育,则是不合理的。高职院校课时短、技能实训任务重的特点决定了在高职院校进行较为系统的文学教育是不可行的。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不能定位为文学教育。
 
    3. 高职语文教育不能定位为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承载了太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荷。早在1981年,匡亚明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杭州) 扩大会议上就说: “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教学。我们要通过它陶冶、塑造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新型人才,使他们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5]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中文专业委员会对大学语文定位时也指出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大学语文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被提到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种提法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确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设置、建立及发展争取了机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提法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每个学校都开有《思想品德修养》《邓小平理论》等公共必修课,各学院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政治水平。高职语文也是时候回归自我了。
 
三、高职语文教育是语文职业能力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 ~ 2020年) 》已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即“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明显,“服务”与“就业”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也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职业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那么,何谓语文职业能力呢? 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与读是对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的吸收,理解力感悟力、审美力。归纳力,迅速抓住讲话与文章要点将“他者”提供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说与写都是一种表达,与“他者”的交流,人正是通过说与写将自己的朦胧的、模糊的思想明晰化,对自己思想与情感的真实表达。[6]2001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参照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劳动者必须具备8种核心技能。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核心技能就是“交流表达能力”,而这一技能的获得正与语文教育紧密相关。因此,语文职业能力教育就是指培养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当前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搜集材料能力、分析信息能力、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能力、准确与他人交流的能力等等。
 
    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不能再按照往常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注意与专业元素相结合,学以致用,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一篇课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方式。高职语文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积极地学习自身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努力为自己的语文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当然,我们在进行语文职业能力教育的同时,也必须警惕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功利性倾向,避免语文丧失其独立性。我们所主张的与专业相结合,绝不是简单的“为专业课服务”。若机械的按照学生对应的职场具体工作流程来设置教学,或者尽可能地从专业角度考虑语文课的上法,忘记了语文课本身的特性,便会使语文课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这绝不是我们语文老师想看到的现象,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语文不是万能的。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不能再把提高人文素质、文学修养、思想道德水平等要求压在高职语文身上。在这重重负担之下,大学语文课程很容易迷失自我,教师会感觉无所适从,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高职语文教育改革,只有果断减负,明确定位,才能轻装上阵,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必兰.职业汉语———高职大学语文的明天[J].语文学刊,2009(6).
[2]何芸.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模块教学体系研究[J].文学教育,2010(1).
[3]丁帆,朱晓进,徐元.新编大学语文[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热点:高职生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9-04-06.
[5]曹莉亚,龙雍生.高职语文教学意义及模式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6]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1396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