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站长文存 > 我论大语

何二元:盘点百年交大的大语资源
【时间:2019/10/4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2212 次】

2019年9月28日在兰州交大“全国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论坛”发言

    创建于1896年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是中国交通大学最早的源头,其后的历史变迁中先后衍生出“交大三校”,即:上海交大、唐山交大、北京交大。1956年上海交大部分西迁成立西安交大,1958年唐山交大、北京交大抽调师资组建兰州交大,1971年唐山交大内迁四川成为西南交大,另外还有台湾交大。这就是今天交大诸校的格局。

    兰州交大既与其他诸校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关系,我们研究兰州交大的大学语文问题,就不能不注意这些历史资料。即使不说历史渊源,就说都是交通大学,其大学语文课,大学国文课,必然也都有共性,应该成为可资参考的资料。今天我们搞研究、写论文,老是重复最一般性的题目,人文性啦,工具性啦,却忽视我们自己独有的资源,这是很可惜的。下面我尝试用这个思路,讲一下“百年交大的大语资源”这个题目。

    在历史上,交大诸校都有重视大学国文课的传统,目前我掌握资料较多的是“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南洋公学在1906年曾名“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我们从该校当年的一份课程表上,可以看到该校铁路专科、电机专科、航海专科三个专业中,三个学年均有国文课,内容是“古文释义”“作文、尺牍”“中国文学”等,也有一些“政治”和“人伦道德”的内容。“中国文学”是“中国文章之学”的意思,这个意思后来压缩为“国文”一词。

    南洋公学有一位重要的校长唐文治(1907年至1920年在任),他亲自讲授国文课并编写国文教材,1913年他将自编《高等国文讲义》八册请交通部转交教育部,在随书附函中痛感十余年来各学校国文教学的乱象,说“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

    今顾黄初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中有四条是与大学语文(大学国文)有关的,其中“1909年唐文治编《高等国文读本》出版”条,说:“戊戌年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本世纪初,唐文治曾于该校主讲国文。至1909年11月,遂将其“高等学堂国文讲义”整理,改名为《高等国文读本》,交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当可视为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之肇始。”

    其实唐文治的《高等国文讲义》主要还是传统经学的内容,不能算现代大学语文教材“肇始”,南洋公学另有一种可当此盛名的出版物,为《南洋公学新国文》。该书汇集了学校历年国文大会(国文比赛)获奖学生的优秀作文,唐文治亲自参与命题、改卷,选印等工作,并题写书名与作序,该书于1914年和1917年分两辑出版,据上海交大校史记载,“该书一出,即成为风行一时的国文课本”。

    唐文治虽然自己讲传统经学,但在他领导下产生的《南洋公学新国文》,却真能体现一个“新”字,入选作文多能结合国家时事及学校专业,如《中华民国成立颂》《拟通告全国学校广设国学传习会议》《拟本校祭蔡松坡先生文》《整顿吏治议》《问政与教孰急》《拟通告欧洲各国劝息战讲和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足球颂》《斯宾塞谓修道之法在于尝人生最大之辛苦说》《西国自活版兴而人群之进化以速论》《晚雨窗下读书有感》等等。1920年唐文治离校后,这一传统仍得到延续,例如1925年的国文大会题目即为:《问春秋时向戌弭兵、战国时墨子非攻,均未得收效果,其故安在?》《欧美工业制度是否适用于我国论》《收回路电权议》《呈交通部,请提议以各国退还庚子赔款,建筑国内各干路,以其余利补助教育文》——难怪各校竞为国文课本。

    为了确保优质生源,南洋公学还设有外院和中院(附小、附中),招生时,录取与否,首先决定于考生的国文成绩,国文试题的标准很高,如要求“能作短篇论说文,文理大致清通。”试卷先批阅国文,国文成绩不好,其他试卷不再批阅,考生也就失去了录取的希望。大学招生就更严格,孙科是孙中山的长子,号称“民国太子”,30年代孙科之子孙治平报考该校,因国文一科成绩不及格,未被录取,只得作为一名选科生来交大旁听。

    1930年,交通大学聘陈柱(又名陈柱尊)为系主任,陈柱亦国学大师,唐文治评价其“横空而来,足使千古学人才人一起俯首。”他也高度重视国文教学,主张自大学一年级起至三年级止均须修读国文课,每星期三小时。第一年,授以新旧书札格式,及浅白记传游记之文;第二年,授以公牍程式,古人奏疏,近日公文,与祭文吊文等,及古今有价值之论说;第三年,授以本国学术思想上重要之论文。

    当年《交大周刊》上还有这样一则重要资料:“国学系陈主任对于教授国文之新计划”。该计划说:“盖本校同学,是研究铁道管理或工程者,将来毕业后,无非服务于铁路工厂及其他关系交通及工业之机关。最大需要中,未免有文字表现之一格。表现于文字,不能出技术行政问题之外。”由此提出两点教学内容:“(一)关于技术者。谋各种技术之发展(尤其工程方面交通管理方面)贵在参观考察,以资比较。然后效彼所长,革吾所短。庶几事业蒸蒸日上。而参观考察之时,端赖文墨之助,或随时随地速记,或作报告。苟文字不能清顺畅达,端不能书写自如,动人耳目,故现在宜积极操练。(二)关于行政者。将来同学中苟身为厂长、铁路局长,或建设厅长,有所晓谕,自能下笔千言,不特自由,抑且恺切。而此等文字,不特清畅醒目为是,且须不失体制,不落褒贬。故非熟谙此等文笔,不克如意也。”

    “南洋公学—上海交大”这方面的资料还有很多,譬如在《南洋周刊》上,还有《工程和本国文》《谈谈我校的国文问题》《读薛倬君“注重实际提倡国文建议”后》《对于本校国文教授制度之管见》《注重实际提倡国文建议》《国文大会过后之感想》《我校的国文问题》《我校国文退步之原因与今后补救之方法》等文章,都值得研究。后来改为上海交大,在《交大周刊》上也有《本校国文课程脞谈》《推行国语不能稍缓》《上海各大学学联会国语演说决赛记略》《国文科举行座谈会》《本届毕业生就业调查》等很多文章,此外还有南洋公学和上海交大的学报、校史资料等,都值得我们好好发掘、研究。

    相比之下,唐山交大和北京交大的资料略少一些,但也可能是我们研究不够,未能充分发掘。下面略讲一讲“唐山交大—西南交大”方面的资料。

    早在1907年,该校还叫“唐山路矿学堂”,其路、矿两科四个学年就均有“汉文”一科,“汉文”也就是“国文”。进入民国年间,学校仍然高度重视国文教育,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国文不及格就不能毕业的规定,有一个同学在一学年的国文课中,第一学期得了五十九分,第二学期得了六十分,学年平均分数为五十九分半,一点都不能通融,在学生中引起极大恐慌。此事虽是教师过于刻板,但也反映了当年学校对这门课之重视,对教育部命令执行之严格。

    国文教师中也不乏饱学名师,如吴稚晖,学生回忆说:他的课堂讲授,无指定课本,有时带卷册,亦极少参阅。讲到中国历史,自上古以至晚清,全部烂熟,线索清楚;识见所至,往往独具匠心。黑板划出系统,一目了然,便于记录。吴先生又精于说文解字,授易经,工书法。流行墨宝,多隶篆体,中西文字比较,每畅谈不休,文艺讲授,甚为轻松;成竹在胸,滔滔不绝;记忆之强,有若当今电算机。又有学生回忆说:三年级时学校请了吴稚晖先生来担任国文课,他讲中学国文课所决不教的易经,我在课上得了不少益处,至今感谢上苍给我这个机会做他的学生。我由他的课上除对易经研究有了兴趣,而且在人格修养上得到不少教训。他讲这两句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教我们出校服务时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绝对不能走门路拍马屁。这个教训对于我生了根,我一生决不求人,我看他一生真“不事王侯”,真养成高尚的人格。我敬佩他!——只是因为吴稚晖同时还是国民党大员,今天很少提起他。

    还有一些专业课老师,他们的教学对国文课亦很有启发。如茅以升的“学生考老师”教学法。茅以升在唐山路矿学院教书期间,曾经试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叫做“考先生”。每天上课开始的前10分钟,先点某一个学生的名,问他有无问题,如果有问题就请他把问题提出来,教师根据这一问题判分数,如果这个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上来,学生就得满分。如果该名学生没有问题就请下一个学生,下一个学生提的问题要前一个学生回答,如果前一个学生回答不上就得零分。这套方式非常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黄寿恒的“纠错”教学法。黄是讲授微积分、微分方程等课程的老师,他教学有自己的特点,在教一堂课前,要看一个星期的书,即为备课。他上课时怎么想就怎么讲,讲到什么地方,划一条线,下次再接着讲。他的理解是要教好就要这佯。这样就可能讲的不周到,也会讲错话,要是学生指出来了,就一定要讲明白是怎么错的,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如果在黑板上写错了,写到后面发现前面有错的地方,就问学生发现错误没有?然后讲如何发现错误,遇到错误怎么处理。他说如果课前都准备好了,课上一个错也没有,将来学生出去工作不可能一个错都不发生,那时该怎么办?他就是这样培养学生发现错误、处理错误的能力。

    又有一位讲结构力学的杨耀乾教授,他告诫青年教师说:“一个称职的大学教师,在每一时刻的剖面上都应该‘切到’三门课程:一门是给大学生开的,一门是给研究生或进修教师开的,一门是自学的最新知识。”——我是非常赞成这样的方法的,假如今天我们大学语文教师也能按这样“三门课”的标准进行教学和研究,就不但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还能够成为大学语文研究的专家。

    兰州交大虽然成立时间比较晚,但如果仔细研究,也有不少材料值得说说。先说说我个人的经历,2006年我在参加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南京)时,和贵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第一位教师蒋彰明同居一室,那时候我还是普通大学语文教师,而他已是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理事,发表有《理工科大学生母语教育的现状与思考》等多篇论文,主编有《大学语文与写作》教材。去年兰州交大60年校庆,他发表了《垫脚石之歌——大学语文与兰州交大文学院的成长之路》,使我对贵校40年来大学语文课的发展历程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蒋老师是我的前辈,现在搜狗百科上有他的个人介绍,但是照片弄错了,变成我的照片了,可见我和他还是挺有缘分的,我和兰州交大也是挺有缘分的。)

    我还在贵校官网上还看到一些重要的数据:早在1981年,大陆高校刚开始恢复大学语文课的时候,贵校就开设了全校公选课“大学语文”;2005年又成为面向全校学生(中文类专业除外)开设的中文类核心选修课,选课率达到85%以上;2014年又成为必修课,每年5000名大一新生都要上这门课;2016年虽然改为选修课,但选课率依然为100%;2017年学校还成立了大学语文研究中心。为选修课,但选课率依然为100%;2017年学校还成立了大学语文研究中心。这都是很了不起的成绩,这些成绩也写入了贵校校史(兰州交通大学校史编撰组2008年版、2018年版):

    “1978年,学校社科部面向全校开设古典诗词欣赏》、《大学语文》等人文类公共课程。1980年9月,文学艺术教研室成立,并入经济管理学院。200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始招生,2007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始招生。2006年6月,学校成立独立的二级办学单位——中文系,并于2008年更名为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十余年来,学院始终遵循‘继往圣之绝学,承生民之大任,臻人生之至境’的院训,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结合学院实际,以办好专业为基础,以营造浓郁的人文学术氛围为依托,以努力提升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主要任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论语导读》、《古典诗词欣赏》、《新诗鉴赏》、《书法》、《西方文学名著赏析》等13门人文教育课程。同时以各类人文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2018年版第188页)

    这些经验应该向全国同行多多介绍,我也在准备写《大学语文教育史》,正在做百年大学语文资料汇编工作,希望贵校的经验能在这本书中占有浓重的一笔。

    谢谢大家!

2019年9月 于杭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4192103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