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彭青:大学语文突破“红领巾教学法”瓶颈之措施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彭青】 【已经浏览1840 次】

【提  要】大学语文要区别与中学语文,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不同。其中,对“红领巾”教学法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问题教学法、演绎法、大语文观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摆脱“红领巾教学法”瓶颈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个步骤。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比较,不能仅仅凭借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同取胜,大学语文应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教学水平来获得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法  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手段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手段的雷同,缺少新颖的教学方法与突破点,大学语文被戏称为“高四语文”,这使得大学语文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何摆脱大学语文的这种尴尬局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突破,其中,对“红领巾教学法”的突破显得尤为关键。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红领巾教学法”依然在大部分学校占据主导地位。

“红领巾教学法”始于1953年,前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通过北京女六中的一堂观摩教学课《红领巾》的评议,严厉地批评了我国一贯流行的“先生讲,学生听”的语文教学方法,引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场具有全国影响的语文教学改革。这场改革推动了全国各中小学教师学习苏联的热潮。一时间“红领巾”教学法风靡全国,几乎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方法。“红领巾教学法”授课基本环节包括: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初读(或范读)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即教师串讲,一般是分析结构、段落层次、大意,这是教学也是一般听课、评课的重头戏;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等六个环节。“红领巾教学法”在新中国语文教学改革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它的功绩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此种教学方法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语文60多年“一统天下”,使得语文教学陷入套路化、僵化模式,这种形式主义倾向和盲目照搬的做法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突破“红领巾教学法”瓶颈势在必行。在长期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理工科背景的大学语文教学,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措施。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主动性

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大学语文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相比较于枯燥的理工科课程,大学语文有生动活泼、温文尔雅、春风化雨的优势。只要我们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但不会给理工科学生造成学业上的负担,反而给他们枯燥的学习带来一些轻松愉悦的乐趣。因为大学语文已经摆脱了高中语文应试教育的束缚,老师们在上课时可以较为灵活地发挥本课程的优势,在审美情操的陶冶、文本的阐释、读写的训练的训练等方面,可尽情发挥。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不失时机地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大学生们提高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问题教学法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的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去解答问题。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载体,而学生是主体。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也是提高自主学子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春风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题地位,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垓下之围》时,如果我们按照“红领巾教学法”解题、范读课文、分析课文、总结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课堂练习或布置作业这六个步骤去讲授课文的话,就不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在被动的听课中,学生们会失去听课的耐心,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看手机,课堂教学效果不会很好,也无法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针对《垓下之围》这篇课文,在授课之前,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军追及之。”田父为什么绐(欺骗)项王呢?

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说法一,老百姓厌倦了战争,看见军人就有抵触情绪,所以故意指错路;说法二,项羽非常暴虐,进入关中后,火烧阿房宫,火三月不绝,他还在新安城南坑杀秦降卒20余万人,田父痛恨他的暴虐,所以故意给他指错路;说法三,那个给项羽指路的田父,本身就是汉军的卧底,等等。通过这个问题,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感觉到同学们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敏捷、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以前,我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现在看来,症结主要在于老师在授课当中没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问题,甚至可以与无疑处设疑,通过问题意识,强化同学们的思考能力,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活跃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既达到教学目标,又生动活泼。

二、利用演绎法,扩大同学们的阅视野。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把限定的课文讲得多么精彩,更重要的是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培养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引导同学养成阅读习惯,并以自觉的终身阅读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老师就要在平时的授课当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同学们的阅读视野。以《垓下之围》教学为例:                                       

《垓下之围》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项羽悲歌慷慨之“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白若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司马迁通过即景作歌的艺术手法进行抒情,形象生动的体现了项羽在汉军重重包围下大势已去的满腔怨愤和无可奈何之情,以及在穷途末路之际对美人和名驹的不舍和怜惜。短短几笔便将项羽的豪迈之气和伟业勾勒得栩栩如生。全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生动地显示出项羽叱咤风云的气概,这首歌词篇幅虽短小,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既彰显出项羽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柔情;既表达出项羽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发出沉重的探析。宋代朱熹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馀愤。”清代吴见思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垓下歌”的确是英雄在穷途末路时的歌哭,其艺术感染力有利于突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对于渲染场面的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垓下歌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类似于项羽所唱垓下歌这样的即景作歌艺术手法在《史记》中多次出出现,如《高祖本纪》中的《大风歌》,《留侯世家》中的《鸿鹄歌》,《伯夷列传》中的《采薇歌》,《刺客列传》中的《易水歌》等。在授课当中,老师以司马迁即景作歌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对《史记》的阅读。

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都可以利用演绎法,引导同学课外阅读,扩大同学们的阅读视野。培养同学们阅读习惯的形成,提高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受到丰富思想的陶冶。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一是课外阅读与巩固和深化课内学习紧密联系;二是对课外阅读的内容,老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三是加强读后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口头汇报,也可写成读书笔记等。四是组织专题讨论。在诸多方法的运用过程中,倡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创新思维活动。循序渐进地将同学们的兴趣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低级趣味中解脱出来,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学会思考。

三、坚持大语文观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在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弘扬大语文课堂观念,发挥课外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检验、矫正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仅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中,而是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途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例如,我们与校团委合作,每年举办诗歌朗诵大赛,鼓励学生朗诵自己的创作的诗歌;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新诗鉴赏、唐诗宋词赏析、经典影视作品欣赏、诗经解读、戏剧小品表演、传统文化讲座等,为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开阔视野、参加实践、锻炼能力的平台;与此同时,我们十分重视校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与落实。例如,设计了方言、文字、民间文学、传统文化、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等项目调查,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并尝试完成调查报告的写作;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具有独特民族风情的文艺表演等,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大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拓展空间,组织学生利用博客、QQ空间、微信平台等进行网上文学创作,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成立了由专任老师负责的读书会,利用周末进行读书指导与研讨活动。读书会已经坚持4年多,吸引了一批热爱阅读,有深度阅读需求的同学。这些学生中既有文科专业、也有理工科专业的同学。我们还为此专门成立了“旁若无人斋”微信公众平台,发表读书心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各种尝试,我们将大学语文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引向立体、多元的大学语文广阔空间。摆脱了“红领巾教学法”模式化讲授的枯燥局面,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

突破“红领巾教学法”瓶颈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个步骤。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比较,不能仅仅凭借与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不同取胜,大学语文应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教学水平来获得长足的发展。这才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建设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郭令原2016《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730070  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2448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