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标题: 关键字: 作者: 全文: 【我要留言】
中 教 图
大语百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汉字文化 > 2019年

中国古典诗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6/3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余霞】 【已经浏览2851 次】

【提  要】古典诗词乃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精华,理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古典诗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可谓困境良多。本文旨在结合当前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推进对外汉语教学中古典诗词的传。

【关键词】对外汉语古典诗词传统文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向世界敞开国门,不仅经济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让世界各国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浪潮。《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白皮书指出:截止2017年,全球已经有67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法令、政令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根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截止20189月,全球一共有14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30所孔子学院。“汉语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趋势蓬勃发展。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传承,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底蕴深厚,独树一帜。如何加强文化输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价值所在。而在丰富的中华文化体系中,古典诗词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古典诗词教学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喜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进一步发掘古典诗词的魅力,帮助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绝妙意境和深刻哲理,传播诗词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对外汉语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内容及其价值探究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语言的集合,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充分发挥了汉字语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界定了汉语语法的高度灵活性,同时在其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历史中表达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审美精神。它就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一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与深邃。与其它艺术门类不同的是,它又与语言息息相关,因此有理由成为对外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语言音律

对于语言学科来讲,语音教学是基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形式多样,讲求押韵、平仄,在语音方面朗朗上口,韵律和谐。富有鲜明的节奏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优势,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语音教学的良好素材,正如语言学家指出,“在感知层面,对语言节奏的敏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对以后的语言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古典诗词近体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只有四句或八句,短小精悍,简洁明了,也便于学生记忆。由于语言系统的差别,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发音,我们利用古诗词的音律特点,可以帮助外国学生体察到汉语鲜明的节奏韵律,练习汉语发音、纠音和正调。通过反复朗诵、阅读或记忆古诗词,加强语音训练,强化对汉语音调和发声的感知。

(二)词汇特征

除了极具音乐特色的语音特点之外,中国古典诗词对词汇的运用也非常讲究,体现了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中国古诗词,尤其是诗歌行文要求对仗工整,词性、词义、平仄都要求对仗,而在严整的对仗特征中又不失灵活和自由。这种对于对称规则的极致追求,以及严整中的活泼,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今各种文化现象中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的汉民族审美观。同时,有大量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等经常以对仗的形式出现在诗文的上下联中,若对外汉语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传达这些词汇特色,不仅有助于外国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而且对其词汇积累和语言功底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语法特色

相对于英语语法而言,汉语言的语法无疑更为复杂和灵活,这也是外国学生感到困惑和畏难的地方。现代汉语语法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渊源有自,它保留了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宋以来诗词的大多数语法结构和特征。因此,将中国古典诗词作为教学资源,对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讲解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中国古典诗词在语法上相对自由灵动,不拘一格。这种自由化的语法运用,使古典诗词给读者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空间,形成一种法度与自由的平衡,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外国学生通过学习诗词,能更好地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溯源,强化汉语语法的感知,减少母语语法的负迁移,逐步搭建新型汉语思维模式。

(四)修辞趣味

修辞是任何语言都具有的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修辞手法与意象、意境的结合,使得诗文生动有趣,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纵观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双关等,种类非常丰富。这些修辞方法与中国传统民族心理、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和风情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委婉含蓄的思想特点和审美精神。将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有助于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在意蕴和深远意境,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特点,进一步推动汉语的深入学习。

二、中国古典诗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现状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意象灵动,言简意丰,虽语辞寥寥,却意境深远。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境界,无形中加大了诗词的理解难度。尤其是对汉语基础较弱,对中华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学生。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对外汉语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以期能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为对外汉语古典诗词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一)课程设置边缘化

综观我国高校针对留学生开设的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情况,除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留学生外,涉及古典诗词教学的课程屈指可数。以对外汉语教育起步最早,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核心单位的北京语言大学为例,其汉语学院的本科教学可为留学生学历教育的代表。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该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留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课程多集中在汉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础运用方面,三年级开始有了选修课《中国古代文学》,四年级有选修课《古代文学名著导读》,只有这两门课程可能会较多涉及古典诗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上,中国古典诗词内容被明显边缘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和语言基础要求较高,对于初涉汉语言文化的外国学生而言,难免会难以理解和消化。与此同时,汉语言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需要集中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导致古典诗词教育被忽视,最终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辅修课程。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素材被闲置浪费,不仅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不利于汉语言教学课程的多样化和丰富性,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专门教材较贫乏

据我们调查了解,当前旨在专门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对外汉语教材非常稀缺,更缺乏具有指导实际教学价值的权威教材。就我们目力所及,这些教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作良主编《颂古诗学汉语》、王双双系列教材之十六《中国诗歌赏析》两种专门搜集中国古代诗词的教材,另外还有各类混编类中文读本,如姚宏强主编《留学生中国文学读本》是将成语故事、现代散文、现代小说和古典诗词进行合编。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官网列举的海外教材系列中,也有个别涉及中国古典诗词的读本,如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孔子学院《中国好诗50首》。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们主要是自主选取古典诗词中的代表作品进行讲授,而且不同学校、教师在古典诗词方面选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各不相同,差异性也较大。缺乏统一的教材,学生们也就没有合适的学习资料,这将大大降低外国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因此,如何根据外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和拟制统一的古典诗词教材,是加强对外汉语中古典诗词传播的必要条件。

(三)教学方法较单一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尤其讲求“精讲多练”的原则,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而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性,使古典诗词的教学课堂无法有效地开展“即学即用”的练习环节。从主要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除了作为选修课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论课和古典诗词鉴赏课,学生便再无其他明显的渠道去接触古典诗词,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古典诗词。就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往往只能利用手中现有的教学资源,采用灌输式讲解教学法,这种单调乏味的讲解方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彰显古典诗词的文化特色,也无法发掘出古典诗词的教学价值,极大地影响了外国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中国古典诗词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建议

(一)分层次选择教学方案

首先,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古典诗词教学,应该以“熏陶”为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不必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记忆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汉语语音之后,简单介绍整首作品的语意,重点带领学生去体会古典诗词中的音韵之美。其次,中级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应以“浸染”为目标,侧重于古典诗词思想文化内涵的教学,鼓励或者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寓意深刻的名篇或语句,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词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再次,对于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极有兴趣的学生,教学应以“内化”为目标,启发学生挖掘古诗词的意境和审美精神,并且会自主赏析古典诗词。总之,教师应对学生因材施教,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思路。

(二)科学拟定统一教学材料

对于留学生的古典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我们必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语言不宜太难,篇幅不宜太长,结构不可太复杂,包含的文化内涵应该是目标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对于教学讲义或教材的拟制,也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适用性原则。根据目标学生的汉语程度、目的、特点以及学习时限来决定学生可以接受的文化词汇的难易程度,然后决定要拟制相关讲义或教材。第二、科学性原则。对语言和文化教学目标尽可能做出详尽描述,对古典诗词重要的词汇、修辞、结构、语法特点进行科学地注释、梳理、归纳和总结,使之形成一定的规范和体系。同时,做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趣味性和鉴赏性相结合。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且听风吟——音韵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中国古人读书的一种常用方式,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典诗词有平上去入四声,韵律和谐,语言优美,篇幅短小,具有节奏美、语言美和音乐美,非常适合诵读。在诵读方面,既可以朗诵,也可以带有一定音腔的吟诵。朗诵即用现代汉语进行有感情的诵读。相比于朗读,朗诵更能细腻地传递诗词的内在情感,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感知和理解。而吟诵,要求“依字行腔”,讲求古音平仄,注重声腔的长短促缓,有更高的诵读要求。比起朗诵,吟诵不仅也能表情达意,而且更具诗词声腔的原汁原味。中国古代童蒙教学,即多采用吟诵的方式。曾在加拿大高校讲授中国古典诗词多年的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曾表示,外国学生也能积极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所传达的生命情感,并且非常感兴趣。叶嘉莹先生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方法即是吟诵,她说“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古典诗词的音韵特色,结合朗诵和吟诵两种方式,拉近留学生和古诗词的距离,让他们逐步体会到古典诗词独特的情感魅力。

2.以情为导——情境创设教学法

叶嘉莹先生认为,中国古典诗词之所以打动人心,是由于其中有“感发生命之生生不已的生机”。以“情”动“情”,提高心性修养和理性思考能力,乃是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的根本目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古典诗词中的“情感”和“意境”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留学生理解古典诗词的表达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吸引注意力和导引出情感的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教学技术融合PPT、图片、音乐、视频等,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感知;也可以通过图景描绘,引导学生在意识层面还原古诗文中的具体场景;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传达古典诗词描绘的故事情节。总之,教师应利用或创设各种情境,适当引入一些表演成份,使学生更加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与诗词的情感形成共鸣,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理解。

3.文史相融——文化典故教学法

古典诗词中本来就包含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和典故,教师在教授留学生古典诗词的同时,应该注重文化典故、历史故事的介绍,以恰当的方式,介绍跟诗词相关的文化典故和历史背景,而不让这些背景文化成为留学生学习的负担。实质上,恰当地引入这些文化知识,会提升留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效果,同时,提升留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比如在讲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时候,可以跟学生们介绍“荆柯刺秦王”的故事;在讲到曹植的《七步诗》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绍曹王和曹植兄弟之间的故事。以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跟学生介绍历史典故,同时配合一些多媒体资源,浅显易懂,又充满趣味。

4.诗乐结合——音乐感知教学法

中国古典诗词在产生之初就可以配乐歌唱,因此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不啻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音乐没有国界,音符能直达人心,对于很多喜欢音乐和表演的外国学生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形式。在此方面,有不少可供选择的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各种唱歌学汉语的出版物,如谢惠迎编著的《唱歌学汉语》[5]中就有若干首中国古典诗歌,编者在诗句后列出了英文翻译以及歌谱供使用者参考。另外,很多直接来源或演绎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如毛宁《涛声依旧》、梅艳芳《窗前明月光》、王菲《但愿人长久》等。2018年央视一套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配合现代舞台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极为美好的享受,可以作为对外汉语中传播古典诗词的重要观赏节目。总之,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条件,把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有机融合起来,用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播古典诗词,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理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素材。无论是语音的韵律之美,还是词汇的凝练之精,或是修辞的慧心之魅,都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研习。作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结合外国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深地发掘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重塑文化自信,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让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著2017《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 ,商务印书馆。

张林军2015《语言的节奏特征研究——从行为到神经机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姚宏强2011《留学生中国文学读本》,学林出版社。

叶嘉莹1997《我的诗词道路》,河北教育出版社。

谢惠迎2016《唱歌学汉语》,暨南大学出版社。

(通信地址:411201湖南科技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15054374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
联系我们:中教图(北京)传媒有限公司  魏老师   手机:18500380271
杭州师范大学    何二元  手机:15858199491  QQ:363764865

设计维护:时代中广传媒
您是第 13996858 位浏览者